正文

《喀秋莎》作者的桑榆暮景

尋墓者說 作者:藍英年 著


伊薩科夫斯基是中國讀者最熟悉、最喜愛的蘇聯(lián)詩人。以他的詩譜成的歌曲《喀秋莎》從蘇聯(lián)唱到中國,從30年代唱到今天,有誰沒聽過呢?他的自傳和詩歌選集早已譯成中文,不論翻譯過來的還是我們自己編寫的《蘇聯(lián)文學史》,都用整章或整節(jié)的篇幅介紹他的創(chuàng)作生平,稍涉獵蘇聯(lián)文學的人對他都略知一二。他是斯摩棱斯克州人,1900年生于農民家庭,少年開始寫詩,后名氣越來越大,1931年調莫斯科任《集體莊員》雜志編輯。1943年以《誰知道他》、《喀秋莎》、《在井旁》等詩獲第一屆斯大林獎,1947年以《詩與歌》再度獲斯大林獎。自1947年起任俄羅斯聯(lián)邦最高蘇維埃代表,1970年獲蘇聯(lián)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他是農民詩人或來自農村的詩人,絕大部分詩歌均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然而自傳(只寫到1949年)和各種文學史給人的印象是:伊薩科夫斯基是集體農莊的新生活歌手,創(chuàng)作道路一帆風順,深受人民的喜愛和當局的恩寵,在國內接連不斷的清洗、鎮(zhèn)壓、迫害的驚濤駭浪中未損一根毫毛,是蘇聯(lián)作家當中少有的幸運兒。但在當權者的政策和人民的權益發(fā)生尖銳沖突的時候,又怎能做到讓兩頭都滿意呢?如果歌頌斯大林的農業(yè)集體化政策,勢必歪曲現(xiàn)實,今天不會再有讀者;如果真實地反映從根子上摧毀俄國農村經濟的農業(yè)集體化政策,恐怕詩人的腦袋早就搬了家。伊薩科夫斯基有何奧秘呢?

去年秋天我在俄羅斯教漢語,同俄國朋友一起把當天聚會時仍唱的伊薩科夫斯基的詩歌集中起來,共得16首。統(tǒng)觀這16首詩歌時,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其中竟沒有一首歌頌農村“新面貌”的。詩人謳歌的是俄羅斯蒼茫而綺麗的大自然、淳厚的民風和男女熾熱的愛情,并往往帶著淡淡的憂傷。衛(wèi)國戰(zhàn)爭的詩歌則呼喚人民把敵人趕出自己的家園,誓死保衛(wèi)母親——俄羅斯。連集體農莊的影子也沒有。我又翻閱1988年出版的《伊薩科夫斯基詩文集》(相當于全集),發(fā)現(xiàn)其中有“集體農莊”、“共青團員”等字眼,有對農村新變化的描繪,如農村有了電燈,但都不是直接歌頌集體農莊的。也找到幾首描繪農莊莊員的,如《生活的地理學》,除該詩文集外,他生前所編的選集均未收入,想來詩人對這幾首詩不滿意,我讀了也覺得矯情。我這種看法是否站得住腳,尚需有力的論據。這很快便在孔德拉托維奇的《<新世界>日志》(1991年出版)一書中找到??椎吕芯S奇是《新世界》雜志主編特瓦爾多夫斯基的助手,《日志》記錄了同該雜志有關的大事。1966年特瓦爾多夫斯基有意發(fā)表伊薩科夫斯基1946年寫成的長詩《真理的童話》,想盡一切辦法,使出全部招數(shù),仍無法打通書報檢查機構這一關?!度罩尽酚涗浟颂赝郀柖喾蛩够務撘了_科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一段話。兩位詩人是多年好友,彼此了解,所以特瓦爾多夫斯基對伊薩科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看法盡管同蘇聯(lián)文學史的定評大相徑庭,但仍不失為真知灼見。

1967年6月15日特瓦爾多夫斯基對《新世界》的同事們說:“不管人們怎樣談論伊薩科夫斯基,他都是一位才華橫溢、與眾不同的詩人??晌抑刈x他的詩時明白了一件可怕的事:他哪首詩也未歌頌集體農莊的新農村。那時他心里的什么東西被扯斷了。以農村為題材的作家索科洛夫—米季科夫干脆不再寫斯摩棱斯克地區(qū),并且是有意這樣做的??梢了_科夫斯基還寫。

但每當他要找到富有詩意的色彩時便轉向舊農村。那時他便寫得妙極了。他沉浸在往事中,描繪往昔的生活。如果硬塞給他一個題材讓他寫,他寫得糟透了。以他那首《生活的地理學》為例,寫的是看守集體農莊麥田的莊員。夜里他看見自家農舍著火了,怎么辦?去救火,搶救財產?不行,他是哨兵,得堅守崗位。結果家舍化為灰燼。想想太可怕、太荒唐了。他看守麥田是怕女人和孩子們掐麥穗煮麥粥喝。如果不是餓得要命誰會干這種事!而這一切多么不人道啊。涅克拉索夫寫過一首描寫流浪漢的詩。流浪漢因偷面包被人當賊打。我們讀的時候卻站在流浪漢一邊。不能不如此。列斯科夫寫過一個在冬宮站崗的哨兵,他聽見有人掉進涅瓦河,擅自離崗要受到嚴厲的懲罰,可又不能不離開。哨兵跑去搭救落水者,后來長官因他擅自離崗懲罰他,但懲罰得不重,也不可能重。俄國古典文學便是這樣處理這類題材的??梢了_科夫斯基又是怎么處理的呢?他誠心實意地描寫集體農莊的新生活,可每次都不由自主地寫成《生活的地理學》那樣。他寫得多,因為報社老催他。催他寫他就寫,寫了很多壞詩,專供報刊用的詩。后來他病了才擺脫他們的糾纏。然而一回到過去他就寫得好極了。后來他創(chuàng)作的高潮是歌詞,但請你們大家注意,所有歌詞寫的都不是集體農莊的農村?!η锷咴诰偷暮影渡稀?,她是從哪兒走出來的,農場宿舍還是自家農舍?這你們不知道。還有更好的歌詞,戰(zhàn)爭期間他的詩歌響徹祖國大地。這是他第二個創(chuàng)作高潮,因為已無須歌頌集體農莊了。難道戰(zhàn)爭期間提出過‘捍衛(wèi)親愛的集體農莊’的口號?提出過捍衛(wèi)祖國,捍衛(wèi)‘一切神圣的東西’,甚至有過‘為被凌辱的神圣的東西而復仇’的口號??蓻]人保衛(wèi)集體農莊,也沒人號召大家去捍衛(wèi)。那時伊薩科夫斯基的歌詞寫得格外好。這是他第二個也是最后一個創(chuàng)作高潮?!?/p>

我引用特瓦爾多夫斯基的話絕非挾大詩人的威望以壯自己的聲勢,也無以“英雄所見略同”來抬高自己之意,而只想說伊薩科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特點非常顯眼,不抱成見的讀者都能感覺到。蘇聯(lián)文學史不提,另有原因,因為它們連伊薩科夫斯基屢遭打擊也只字不提。這就使我們無從了解為什么1949年以后,詩人尚不滿半百的時候便沉默了,或再沒寫出流傳后世的好詩了。而實際上,在作家慘遭迫害的年代,伊薩科夫斯基不可能成為例外,他同他們一樣同樣遭受過打擊和不公正的對待。戰(zhàn)后他對自己一生經歷、不正常的社會生活進行過深刻的反思。長詩《真理的童話》便是反思的結果,但完成后無處發(fā)表,所以我們一直不知道他沉默的原因。

1945年伊薩科夫斯基發(fā)表了《敵人燒毀了他家園的村屋……》:

敵人燒毀了他家園的村屋,

把他全家的人殺個精光。

士兵他如今該投奔何處,

向誰去訴說心中的悲傷?

士兵他懷著深深的悲痛,

在兩條路的交叉口停留。

士兵在那寬闊的田野中,

找到長滿青草的墳丘。

士兵佇立著——像有個硬塊

把他喉嚨緊緊掐住。

士兵說:“普拉斯科維婭,趕快

迎接英雄——自己的丈夫。

快為客人準備好美食,

擺出宴席把他款待,

我回到你身邊來慶祝節(jié)日,

和你同慶我的歸來……”

沒有任何人對士兵搭理,

沒有任何人把士兵歡迎,

只有溫煦的夏風縷縷

把她墳頭上的小草拂動。

士兵嘆口氣,緊了緊皮帶,

打開自己的行軍背包,

把一瓶苦酒掏了出來,

在墓前的灰石板上擺好。

普拉斯科維婭,別把我怪罪,

我回到你身邊是這種心意:

我本想為你的健康干杯,

如今該舉杯祝你靈魂安息。

(顧蘊璞譯)

這首詩發(fā)表后立即受到報刊的嚴厲批評,打頭陣的是《共青真理報》評論家謝苗·特列古布。他質問伊薩科夫斯基,在勝利凱旋之日,萬民同慶之時,為什么不同全國人民一起歡慶勝利,卻唱起悲傷的歌:“伊薩科夫斯基竟然寫道:‘士兵他如今該投奔何處,向誰去訴說心中的悲傷?’難道在我們蘇維埃國家里無處可去?我們有可去的地方,我們這里總能找到出路。比如他可以上村蘇維埃嘛,他們會聽他傾訴,給他幫助……”用這首詩譜成的歌曲,也禁止演唱。然而伊薩科夫斯基對這種愚蠢的批評卻不能公開反駁,只能在信里向朋友們發(fā)泄自己的憤慨。早在1942年他在致自己的老搭檔、著名作曲家扎哈羅夫的信中就說過這樣的話:“我堅信戰(zhàn)爭將以希特勒徹底崩潰而告終,我國不僅應唱勝利的歌曲,還應在歌曲中為那些為祖國捐軀的人哭泣?!?《伊薩科夫斯基文學書簡》, 1990年,以下引文均出自該書)但他剛一為他們哭泣,棍子便向他當頭打來。他在致特瓦爾多夫斯基的信中寫道:“老實說,只有偽君子和白癡才會這樣批評這首詩呢。這當然是極端的例子,簡直像笑話。但它卻表明我們的評論界愚蠢到何等地步。我認為這是我最優(yōu)秀的詩歌之一?!?/p>

這次批評促使伊薩科夫斯基更深刻地反省自己走過的荊棘塞途的一生。一幕幕慘劇重又浮現(xiàn)在他眼前。他來自農村,根子在農村,對集體化的惡果有切膚之痛。他曾為之奮斗的美好理想現(xiàn)已變成鏡花水月。1945年他開始寫長詩《真理的童話》。長詩采用涅克拉索夫《誰在俄羅斯能過好日子》的體裁。老漢薩韋利·庫茲米奇受眾鄉(xiāng)親之托出外尋求真理。老漢翻山越嶺,涉水過河,穿過密林和沙漠,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再從城市到鄉(xiāng)村,最后在破舊不堪、雜草叢生的農舍里找到真理。真理同他想象的完全不同,不是貌似天仙的少女,而是躬腰駝背的老嫗。1966年他在致特瓦爾多夫斯基的長信中寫道:“我在《真理報》編輯部朗讀了長詩,三個人就長詩發(fā)言,……我記得他們的態(tài)度是否定的。他們沒太罵我,也沒夸我。后來我把《真理的童話》交給波利卡爾波夫(他當時任作協(xié)書記)。他讀過后只對我說了幾句話。他說我國人民已找到真理,因此未必需要對此再發(fā)議論!簡單說,他話里的意思是不需要這首長詩。他的話令我萬分驚訝,但我毫未反駁。反駁是徒勞的??晌也⑽赐督?。為了挽救長詩,我又寫了第二部。我想向你解釋為什么要寫第二部?!锻挕芬运_韋利同真理對話結束。老漢對真理說:現(xiàn)在叫他怎么辦?人們認為真理是美麗的、強健的、無所不能的,可以征服一切??烧胬碓瓉硎沁@般模樣,他怎么對推舉他出來的鄉(xiāng)親們說呢?他們也不會相信他,會把他打死。這時真理給薩韋利出了個主意:‘你啊——鼓起勇氣……就對他們撒個謊吧?!业摹锻挕肪痛私Y束。我動手寫第二部的時候首先要解釋真理為什么教薩韋利撒謊。

“第二部里我采用了著名的母親撒謊的傳說。她向被押上斷頭臺的兒子揮動白手絹。白手絹表示母親已經向沙皇為他求得赦免。但實際上并未求得。她欺騙兒子為的是兒子在斷頭臺上不泄氣,英勇就義,不玷污他為之獻身的理想。但我在第二部里所說的還不止這些。我寫兒子知道母親欺騙他,但卻裝出相信的樣子,免得母親傷心,因為她望著他就義表現(xiàn)得沉穩(wěn)而無畏。換句話,我想說明在某些情況下謊言也可以是神圣的?!?/p>

伊薩科夫斯基想對詩友特瓦爾多夫斯基說明什么呢?世上沒有“真理”,所以人們不得不說謊。謊言不是可以慰撫以至鼓舞人們嗎?他一生中也說過謊,但那決不是想欺騙人民,而是給他們打氣。如在《致俄羅斯婦女》那首詩中,他寫后方婦女過得極為艱苦,但給前方戰(zhàn)士們的信中卻說她們過得很好,然而“前沿上的戰(zhàn)士們,讀著你們的信,他們心里非常明白你們那神圣的謊言”。謊言當然不都是神圣的,所以詩人為自己所說過的非神圣的謊言深感內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