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一 五言古詩

唐詩三百首 作者:(清)蘅塘退士 編選


卷一 五言古詩

張九齡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唐中宗景龍初中進士,玄宗朝應(yīng)“道侔伊呂科”,策試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諫,舉賢任能,為一代名相。曾預(yù)言安祿山狼子野心,宜早誅滅,未被采納。他守正不阿,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貶為荊州長史。開元末年,告假南歸,卒于曲江私第。他七歲能文,終以詩名。其詩由雅淡清麗,轉(zhuǎn)趨樸素遒勁,運用比興,寄托諷喻,對初唐詩風(fēng)的轉(zhuǎn)變,起了推動的作用。

感遇[1](二首)

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2]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3]

誰知林棲者,聞風(fēng)坐相悅。[4]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5]

其二

江南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6]

可以薦嘉客,[7]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huán)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8]此木豈無陰。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稱與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天水)。少居蜀中,讀書學(xué)道。二十五歲出川遠游,酒隱安陸,客居魯郡。這期間曾西入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至天寶初,以玉真公主之薦,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讒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亂起,為了平叛,入永王李璘軍幕;及永王為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身陷囹圄,長流夜郎。遇赦東歸,往依族叔當(dāng)涂(今屬安徽)令李陽冰,不久病逝。他以詩名于當(dāng)世,為時人所激賞,謂其詩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義的詩歌反映現(xiàn)實,描寫山川,抒發(fā)壯志,吟詠豪情,因而成為光照古今的偉大詩人。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9]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10]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11]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12]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13]

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14]

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15]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16]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17]

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18]

當(dāng)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19]

春風(fēng)不相識,何事入羅?。?sup>[20]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于鞏縣(今屬河南)。早年南游吳越,北游齊趙,裘馬清狂而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士。后入長安,困頓十年,以獻三大禮賦,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亂起,為叛軍所俘,脫險后赴靈武,麻鞋見天子,被任為左拾遺,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后棄官西行,客秦州,寓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嚴(yán)武鎮(zhèn)蜀,薦授檢校工部員外郎。次年嚴(yán)武死,即移居夔州。后攜家出峽,漂泊鄂湘,死于舟中。詩人迭經(jīng)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xiàn)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被稱為“詩史”;他集詩歌藝術(shù)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

望岳[21]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22]

造化鐘神秀,[23]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24]

會當(dāng)凌絕頂,[25]一覽眾山小。

贈衛(wèi)八處士[26]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27]

今夕復(fù)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fā)各已蒼。[28]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29]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30]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zhí),[31]問我來何方。

問答未及已,驅(qū)兒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32]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33]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34]

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佳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35]

自云良家子,[36]零落依草木。

關(guān)中昔喪亂,[37]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38]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zhuǎn)燭。[39]

夫婿輕薄兒,[40]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41]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42]

摘花不插發(fā),采柏動盈掬。[43]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44]

夢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45]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46]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guān)塞黑。[47]

君今在羅網(wǎng),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48]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其二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49]

江湖多風(fēng)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fù)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50]

孰云網(wǎng)恢恢,將老身反累?[51]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52]

王維

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太原祁縣(今屬山西),父輩遷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濟)。進士及第,任大樂丞,因事貶為濟州司倉參軍。曾奉使出塞,回朝官尚書右丞。安史之亂,身陷叛軍,接受偽職。受降官處分。其名字取自維摩詰居士,心向佛門。雖為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田輞川別業(yè),過著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多才多藝,能書善畫,詩歌成就以山水詩見長,描摹細致,富于禪趣。蘇軾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正指出其詩畫的特色和造詣。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53]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54]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55]

既至金門遠,[56]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57]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58]

行當(dāng)浮桂棹,[59]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dāng)落暉。[60]

吾謀適不用,[61]勿謂知音稀。

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62]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63]

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

青溪[64]

言入黃花川,[65]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zhuǎn),趣途無百里。[66]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67]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68]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69]

渭川田家[70]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71]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72]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73]

西施詠[74]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75]

朝為越溪女,[76]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77]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羅衣。[78]

君寵益嬌態(tài),君憐無是非。[79]

當(dāng)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80]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隱居鹿門山,四十歲入長安應(yīng)進士考落第,失意東歸,自洛陽東游吳越,即所謂“山水尋吳越,風(fēng)塵厭洛京”。張九齡出鎮(zhèn)荊州,引為從事,后病疽卒。他是不甘隱淪而以隱淪終老的詩人。其詩多寫山水田園的幽清境界,卻不時流露出一種失意情緒,所以詩雖沖淡而有壯逸之氣,為當(dāng)世詩壇所推崇。

秋登蘭山寄張五[81]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82]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83]

何當(dāng)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84]

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85]

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86]

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宿業(yè)師山房待丁大不至[87]

夕陽度西嶺,郡壑倏已暝。[88]

松月生夜涼,風(fēng)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89]

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90]

王昌齡

王昌齡(約690—約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xué)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biāo)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名,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91]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92]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93]

荏苒幾盈虛,[94]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95]

千里共如何,微風(fēng)吹蘭杜。[96]

丘為

丘為(?—?),字不詳,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累舉不第,歸里苦讀。至天寶初始登進士,與王維、劉長卿友善,嘗相唱和。官至太子右庶子,致仕歸,時年八十馀,繼母健在,給俸祿之半,以孝稱。年九十六,以壽終。詩擅五言,善摹湖山景色。

尋西山隱者不遇

絕頂一茅茨,[97]直上三十里。

扣關(guān)無僮仆,[98]窺室唯案幾。

若非巾柴車,[99]應(yīng)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100]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

及茲契幽絕,[101]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102]

綦毋潛

綦毋潛(692—約749),字孝通(一作季通),荊南(今湖北荊州)人。開元中登進士第,授宜壽尉,遷右拾遺,入集賢院待制,終著作郎。后見兵亂,乃棄冠歸隱江東別業(yè)。其詩多寫山林幽寂之境與方外隱逸之情。

春泛若耶溪[103]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104]

晚風(fēng)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zhuǎn)西壑,隔山望南斗。[105]

潭煙飛溶溶,[106]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彌漫,[107]愿為持竿叟。

常建

常建(?—?),字號籍貫均不詳。或說長安人,不確。開元中與王昌齡同榜進士。曾任盱眙尉,后隱居鄂渚,陶醉于山水之間。其詩多寫山水田園,以及邊塞題材,風(fēng)格接近王孟詩派。

宿王昌齡隱居

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云。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108]

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109]

岑參

岑參(715?—770),原籍南陽,移居江陵(今湖北荊州)。少時讀書于嵩山,后游京洛河朔,隱居終南別業(yè)。天寶三年進士及第,授右內(nèi)率府兵曹參軍。后赴安西高仙芝幕掌書記,復(fù)赴北庭封常清幕任職。對邊塞生活深有體驗。肅宗朝拜右補闕。長安收復(fù)后,轉(zhuǎn)起居舍人,以上書指斥權(quán)佞,出為虢州長史。代宗朝入蜀,兩任嘉州刺史。罷官后客居成都。其詩以邊塞詩著稱,寫邊塞風(fēng)光及將士生活,氣勢磅礴,昂揚奔放,因而成為邊塞詩派的代表。

與高適薛據(jù)登慈恩寺浮圖[110]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111]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112]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113]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fēng)。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114]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guān)中。[115]

五陵北原上,[116]萬古青蒙蒙。

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117]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118]

元結(jié)

元結(jié)(719—772),字次山,魯縣(今河南魯山)人。鮮卑族后代。少居商余山,著《元子》十篇。天寶中進士及第。安史亂起,舉族南奔,先后避居于(今湖北大冶)與瀼溪(今江西瑞昌),以耕釣自全。肅宗朝以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jiān)察御史銜,充山南東道節(jié)度參謀,招募義軍,抗擊叛軍。代宗朝拜著作郎,后任道州刺史,轉(zhuǎn)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母喪守制于祁陽浯溪。奉命入京,病逝于旅舍。其詩一反浮華文風(fēng),以救時勸俗為宗旨。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先行者。

賊退示官吏

癸卯歲,西原賊入道州,[119]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賊又攻永破邵,[120]不犯此州邊鄙而退。[121]豈力能制敵歟?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征斂,[122]故作詩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戶,洞壑當(dāng)門前。

井稅有常期,日晏猶得眠。[123]

忽然遭世變,數(shù)歲親戎旃。[124]

今來典斯郡,山夷又紛然。[125]

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

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

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

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

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

思欲委符節(jié),引竿自刺船。[126]

將家就魚麥,[127]歸老江湖邊。

韋應(yīng)物

韋應(yīng)物(737—792?),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系貴胄出身,少為皇帝侍衛(wèi)。后入太學(xué),折節(jié)讀書。代宗朝入仕途,歷任洛陽丞、鄠縣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蘇州刺史,罷官后,閑居蘇州諸佛寺,直至終年。其詩多寫山水田園,清麗閑淡,和平之中時露幽憤之情。反映民間疾苦的詩,頗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藝術(shù)成就較高的詩人。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128]

兵衛(wèi)森畫戟,燕寢凝清香。[129]

海上風(fēng)雨至,逍遙池閣涼。[130]

煩疴近消散,[131]嘉賓復(fù)滿堂。

自慚居處崇,[132]未睹斯民康。

理會是非遣,性達形跡忘。[133]

鮮肥屬時禁,蔬果幸見嘗。

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134]

神歡體自輕,意欲凌風(fēng)翔。

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汪洋。[135]

方知大藩地,[136]豈曰財賦強!

初發(fā)揚子寄元大校書[137]

凄凄去親愛,泛泛入煙霧。[138]

歸棹洛陽人,殘鐘廣陵樹。[139]

今朝為此別,何處還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sup>[140]

寄全椒山中道士[141]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142]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fēng)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長安遇馮著[143]

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144]

問客何為來,采山因買斧。

冥冥花正開,飏飏燕新乳。[145]

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

夕次盱眙縣[146]

落帆逗淮鎮(zhèn),停舫臨孤驛。[147]

浩浩風(fēng)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148]

獨夜憶秦關(guān),聽鐘未眠客。[149]

東郊

吏舍跼終年,出郭曠清曙。[150]

楊柳散和風(fēng),青山澹吾慮。[151]

依叢適自憩,緣澗還復(fù)去。[152]

微雨靄芳原,[153]春鳩鳴何處。

樂幽心屢止,遵事跡猶遽。[154]

終罷斯結(jié)廬,慕陶直可庶。[155]

送楊氏女[156]

永日方戚戚,出行復(fù)悠悠。[157]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輕舟。[158]

爾輩苦無恃,撫念益慈柔。[159]

幼為長所育,[160]兩別泣不休。

對此結(jié)中腸,義往難復(fù)留。

自小闕內(nèi)訓(xùn),事姑貽我憂。[161]

賴茲托令門,仁恤庶無尤。[162]

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163]

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164]

別離在今晨,見爾當(dāng)何秋?[165]

居閑始自遣,臨感忽難收。[166]

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167]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xùn)|(今山西永濟)人。貞元年間進士及第,復(fù)中博學(xué)宏辭,授集賢院正字。調(diào)藍田尉,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順宗即位,任禮部員外郎,參與政治革新。不久憲宗繼位,廢新政,打擊革新派,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后召還長安,復(fù)出為柳州刺史。病逝于柳州。與韓愈發(fā)起古文運動,為一代古文大家,世稱“韓柳”。其詩得《離騷》馀意,常于自然景物之中寄托幽思,纖秾而歸于淡泊,簡古而含有至味,成就不及散文,卻能獨具特色。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jīng)[168]

汲井漱寒齒,[169]清心拂塵服。

閑持貝葉書,[170]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171]

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172]

道人庭宇靜,[173]苔色連深竹。

日出霧露馀,青松如膏沐。[174]

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175]

溪居

久為簪組束,幸此南夷謫。[176]

閑依農(nóng)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177]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178]

樂府

王昌齡

塞上曲[179]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guān)道。[180]

出塞復(fù)入塞,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181]

莫學(xué)游俠兒,矜夸紫騮好。[182]

塞下曲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fēng)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183]

昔日長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184]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李白

關(guān)山月[185]

明月出天山,[186]蒼茫云海間。

長風(fēng)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187]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188]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189]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dāng)此夜,[190]嘆息未應(yīng)閑。

子夜吳歌[191]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192]

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193]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194]

長干行[195]

妾發(fā)初覆額,折花門前劇。[196]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197]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198]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199]愿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200]豈上望夫臺?

十六君遠行,瞿塘滟滪堆。[201]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202]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fēng)早。

八月蝴蝶來,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203]

早晚下三巴,[204]預(yù)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fēng)沙。[205]

孟郊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屢試不第,漫游南北,流寓蘇州。及過中年,始中進士,五十歲應(yīng)東都選,授溧陽尉,以吟詩廢務(wù),被罰半俸。河南尹鄭馀慶辟為水陸轉(zhuǎn)運判官,定居洛陽。鄭馀慶移鎮(zhèn)興元軍,任為參軍。赴鎮(zhèn)途中暴疾而卒。其為詩慘淡經(jīng)營,苦心孤詣,多窮愁之詞,即蘇軾所謂“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屬苦吟詩派,繼承杜甫而別開蹊徑。

列女操[206]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207]

貞婦貴殉夫,[208]舍生亦如此。

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游子吟[209]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210]


[1] 感遇:對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觸。

[2] 蘭:指屬蘭科的蘭草或澤蘭。葳蕤:枝葉紛披的樣子。桂華:即桂花。

[3] 自爾:因此,以此。

[4] 聞風(fēng):從風(fēng)中聞到蘭、桂的芬芳香氣。坐:殊,極。程度副詞。

[5] 本心:草木的根干心蕊,借喻本性和本愿。折:采摘。

[6] 豈:難道。反詰詞。歲寒心:耐寒的品性。

[7] 薦:貢獻,陳獻。

[8] 樹:動詞,種植。

[9] 終南山:一稱南山,在今西安市南。過:拜訪。斛斯山人:復(fù)姓斛斯的一位隱士。山人,指隱士。

[10] 卻顧:回頭望。翠微:輕淡青蔥的山色。

[11] 相攜:手拉著手。此猶言相伴。及:到達。田家:指斛斯山人家。荊扉:柴門。

[12] 青蘿:即女蘿,地衣類植物。行衣:行人的衣服。

[13] 憩:休息。揮:此處為盡情飲酒之意。

[14] 松風(fēng):樂府琴曲有《風(fēng)入松》。河星稀:銀河中星辰稀少,說明夜將盡。

[15] 忘機:忘卻世俗的機巧。與世無爭。

[16] 將:與,和。

[17] 相期:互相約會。邈:遙遠。云漢:銀河。

[18] 燕:指古燕地,即今河北、遼寧一帶。秦:指古秦地,即今陜西關(guān)中一帶。

[19] 妾:舊時女子對自己的謙稱。

[20] 羅?。航z織的帳幕。

[21] 岳:指泰山。在今山東泰安。

[22] 岱宗:即泰山。古代尊為五岳之首,故稱。齊魯:春秋國名。齊在泰山北,魯在泰山南。

[23] 造化:大自然。鐘:集中。

[24] 決眥:張大眼眶。

[25] 會當(dāng):終當(dāng)。含有定將的意思。凌:登上。

[26] 衛(wèi)八:名不詳。八是其在兄弟中的排行。處士:隱者。

[27] 動:往往。參與商:二星名,東西相對,此出彼沒。

[28] 蒼:鬢發(fā)斑白。

[29] 訪舊:打聽故舊親友的消息。熱中腸:心中火辣辣的,形容情緒極為激動。

[30] 君子:指衛(wèi)八處士。

[31] 怡然:和悅的樣子。父執(zhí):父親的好友。

[32] 間:夾雜。黃粱:粟米名,即黃小米。

[33] 累:接連。觴:酒杯。

[34] 故意:老友念舊的情意。

[35] 幽居:幽靜的居處。

[36] 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子女。

[37] 關(guān)中:今陜西潼關(guān)以西。

[38] 收:收殮。

[39] 轉(zhuǎn)燭:燭光隨風(fēng)搖動,喻世態(tài)反復(fù)無常。

[40] 輕薄兒:輕浮放蕩的青年。

[41] 合昏:即夜合花,朝開夜合。

[42] 蘿:女蘿,為松蘿科植物。

[43] 掬:兩手捧東西。

[44] 修竹:修長的竹子。

[45] 吞聲:失聲痛哭。惻惻:傷痛。

[46] 江南:泛指長江以南地區(qū)。瘴癘:南方濕熱地區(qū)流行的惡性疾病。逐客:貶謫流放遠地的人。時李白因事流放夜郎。

[47] 楓林:指李白流放的江南地區(qū),其地多楓林。典出楚辭《招魂》。關(guān)塞:指秦隴關(guān)塞。時杜甫在秦州。

[48] 顏色:指夢中所見李白的面容。

[49] 告歸:謂魂告辭歸去??嗟溃悍磸?fù)說道。

[50] 冠蓋:帽子和車蓋。代指京城的達官貴人。斯人:此人。指李白。

[51] 網(wǎng)恢恢:語出《老子》:“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鄙矸蠢郏褐副涣鞣?。

[52] “千秋”二句:阮籍《詠懷》:“千秋萬歲后,榮名安所之?!?/p>

[53] 落第:未考取進士。

[54] 圣代:圣明之世。英靈:英俊靈秀的人才。

[55] 東山客:指隱居之士。東晉謝安曾隱居?xùn)|山。采薇:殷末伯夷、叔齊曾采薇于首陽山下。后世即以“采薇”代稱隱居。

[56] 金門:漢宮有金馬門。此指朝廷。

[57] 寒食:節(jié)令名。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京洛:指長安與洛陽。

[58] 同心:朋友。違:分離。

[59] 桂棹:用桂樹做的劃船工具。此代指船。

[60] 行客:指綦毋潛。落暉:落日。

[61] 適:偶然。

[62] 飲君酒:勸君飲酒。何所之:往何處去。

[63] 歸臥:隱居。南山:指終南山。秦嶺山峰之一。陲:邊。

[64] 青溪:在今陜西沔縣東。

[65] 黃花川:在今陜西鳳縣東北。

[66] 趣:同“趨”,奔走。

[67] 漾漾:水波動蕩的樣子。菱荇:兩種水草名。葭葦:蘆葦。

[68] 澹:恬靜。

[69] 盤石:又大又平的石頭。將已矣:意謂從此隱居結(jié)束此生。

[70] 渭川:即渭水,源于甘肅鳥鼠山,經(jīng)陜西,流入黃河。

[71] 墟落:村莊。窮巷:深巷。

[72] 雉雊:野雞鳴叫。

[73] 式微:《詩經(jīng)》篇名,詩寫歸隱之思,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之句。

[74] 西施:春秋時越國美女,后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

[75] 寧:哪會。微:卑賤。

[76] 越溪:指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東南。相傳西施曾在此浣紗。

[77] 悟:發(fā)覺。

[78] 傅:通“敷”,搽抹。羅:絲織品。

[79] 君:指吳王夫差。嬌態(tài):做出嬌媚的樣子。憐:愛。

[80] 持謝:奉告。效顰:模仿西施皺眉頭。此用“東施效顰”典故,見《莊子·天運》。

[81] 蘭山:一作“萬山”。在今湖北襄樊西北。

[82] 隱者:詩人自稱。

[83] 薺:薺菜。洲:水中陸地。

[84] 何當(dāng):何時。重陽節(jié):陰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

[85] 山光:照山的陽光。池月:映池的月亮。

[86] 散發(fā):古人平時束發(fā),散發(fā)表示閑放不拘。軒:窗。

[87] 業(yè)師:名叫業(yè)的和尚。師是對和尚的尊稱。山房:指寺宇。丁大:丁鳳。大是其排行。

[88] 壑:山谷。倏:忽然。暝:昏暗。

[89] 煙鳥:暮煙中的歸鳥。

[90] 之子:指丁大。宿:隔夜。蘿徑:長滿地衣類植物的山路。

[91] 從弟:堂弟。山陰:今浙江紹興。少府:即縣尉。

[92] 帷:帳幕。

[93] 澹:水波搖動。演漾:蕩漾。

[94] 荏苒:形容時間推移。盈虛:指月圓月缺。

[95] 美人:指崔少府。越吟:唱越地之歌。

[96] 千里共:指雖相隔遙遠,但卻共賞一輪明月。蘭杜:蘭草,杜若,均香草名。

[97] 茅茨:茅草屋。

[98] 扣關(guān):敲門。

[99] 巾:用巾覆蓋。

[100] 差池:參差不齊。此指你來我往,未得見面。黽勉:努力。

[101] 契:融洽,接觸。

[102] 之子:此人,指隱者。

[103] 若耶溪:在今紹興南若耶山下。

[104] 偶:遇。

[105] 際夜:傍晚。南斗:即斗宿。位置在南,為越之分野。

[106] 潭煙:指夜晚潭上的霧氣。溶溶:廣大的樣子。

[107] 生事:生計。且:正。彌漫:猶言渺茫。

[108] 宿:止,停留。藥院:種藥草的院落。滋:生長。

[109] 謝時去:謝絕時人,遠離現(xiàn)實。鸞鶴:古代常指仙人騎乘的鳥。

[110] 慈恩寺:唐高宗李治當(dāng)太子時為其母文德皇后修建的寺院,故名“慈恩”。浮圖:即佛塔。

[111] 磴道:指塔中石階。

[112] 突兀:高聳的樣子。崢嶸:高峻的樣子。鬼工:指神力,非人力所能為。

[113] 摩:迫近。蒼穹:即蒼天。

[114] 馳道:皇帝乘輦經(jīng)行之道。玲瓏:空明貌。

[115] 關(guān)中:指今陜西中部地區(qū)。

[116] 五陵:漢代五個皇帝的陵墓。均在長安城北。

[117] 凈理:即佛理。佛性清凈無垢,故云。勝因:佛家語,指一種殊妙的善因。

[118] 掛冠:掛起官帽,表示辭去官職。覺道:使人覺悟的佛理。資:用。

[119] 西原:西原蠻,指在今廣西的唐代少數(shù)民族。道州:今湖南道縣。

[120] 永:永州,今屬湖南。邵:今湖南邵陽。

[121] 邊鄙:邊境。

[122] 諸使:指收賦稅的官吏。

[123] 井:井田,古代的一種土地制度。晏:晚。

[124] 戎旃:軍帳。旃,通“氈”。

[125] 典:掌管。山夷:指居住在山里的少數(shù)民族。即指序文中的“西原賊”。

[126] 委:棄去。符節(jié):代指朝廷任命的官銜。刺船:用篙撐船。

[127] 將家:攜帶家人。魚麥:指富饒的魚米之鄉(xiāng)。

[128] 郡齋:州郡衙門的休息之室。燕集:舉行宴會。

[129] 畫戟:加彩畫的戟。戟,古代的一種兵器。燕:通“宴”,飲酒。

[130] 海:此指東海。逍遙:自由自在的樣子。

[131] 煩疴:煩悶與疾病。

[132] 崇:高貴。

[133] 形跡:指禮儀的約束。

[134] 金玉章:聲韻鏗鏘悅耳的詩篇。

[135] 吳中:指今蘇州地區(qū)。群彥:群英。指“諸文士”。汪洋:喻指諸文士氣度不凡。

[136] 大藩:指大郡,即蘇州。藩,本指王侯的封地。

[137] 揚子:津名,在今江蘇揚州南。校書:官名,即校書郎。

[138] 親愛:指親戚朋友。泛泛:指行船。

[139] 廣陵:今江蘇揚州。

[140] 沿洄:順流而下,逆流而上。

[141] 全椒:縣名,今屬安徽。

[142] 澗:兩山之間的水溝。荊薪:柴草。白石:古代有仙人煮石為糧的傳說。

[143] 長安:唐京城,今陜西西安。

[144] 灞陵:即灞上。在長安東,漢文帝葬于此。

[145] 冥冥:形容花繁的樣子。飏(yánɡ羊)飏:鳥飛翔的樣子。

[146] 次:止宿。盱眙:今屬江蘇。

[147] 逗:停留?;存?zhèn):淮水旁的市鎮(zhèn),指盱眙。舫:船。臨:靠近。驛:供郵差和官員旅宿的水陸交通站。

[148] 蘆洲:蘆葦叢生的水中陸地。

[149] 秦:今陜西的別稱。因戰(zhàn)國時為秦地而得名。客:詩人自稱。

[150] 跼:拘束,限制。曠清曙:清晨陽光映照下心曠神怡。

[151] 澹:安定。此作動詞。慮:雜念。

[152] 緣:沿著。還復(fù)去:徘徊往來。

[153] 靄:迷蒙。作動詞,有使然之意。

[154] 心屢止:多次想隱居于此。事:公事。遽:恐慌。

[155] 結(jié)廬:指隱居。陶:指陶淵明。庶:庶幾,接近。

[156] 楊氏女:楊氏撫育的女兒。

[157] 永日:整天。戚戚:悲傷。出行:指出嫁。悠悠:憂思的樣子。

[158] 溯:逆流而上。

[159] 無恃:失去母親。慈柔:慈祥柔和。

[160] 此句題下原注:“幼女為楊氏所撫育?!?/p>

[161] 內(nèi)訓(xùn):母親的教誨。姑:婆婆。貽我憂:使我煩憂。

[162] 托:倚靠。令門:對其夫家的尊稱。仁恤:愛憐。尤:過失。

[163] 資從:指嫁妝。周:完備。

[164] 容止:儀容與行為。猷:規(guī)矩,法度。

[165] 何秋:何年。

[166] 臨感:臨到有感觸的時候。收:控制。

[167] 纓:帽帶。

[168] 詣:到。超師:名字叫超的和尚。

[169] 汲井:從井里打水。

[170] 貝葉書:指佛經(jīng)。古印度用貝多羅樹葉寫經(jīng)。

[171] 真源:真正的本源。妄跡:虛妄之事。逐:追求。

[172] 冥:暗合??樞裕盒扌酿B(yǎng)性。

[173] 道人:指詩題中的超師。

[174] 膏沐:古時婦女用來潤發(fā)的油脂。

[175] 澹然:恬靜的樣子。離言說:無適當(dāng)?shù)恼Z言來表達。悟悅:悟道的樂趣。

[176] 簪組:古代官吏的服飾。此指官職。南夷:古代對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謫:被降職或調(diào)往邊遠地區(qū)。時作者被貶為永州司馬。

[177] 夜榜:夜里行船。

[178] 楚天:指楚地。永州古屬楚國。

[179] 塞上曲:唐代《塞上曲》、《塞下曲》,由漢代樂府《入塞曲》、《出塞曲》演變而來,內(nèi)容多寫邊塞戰(zhàn)事。

[180] 蕭關(guān):關(guān)名,在今寧夏固原東南。

[181] 幽并:二州名,轄今京、冀、晉一部分地區(qū)。塵沙:幽并二州邊緣連接沙漠。

[182] 游俠兒:好交游而富于俠義的人。矜夸:自夸。紫騮:駿馬名。

[183] 平沙:廣漠的沙原。黯黯:模糊不清。臨洮:今甘肅岷縣。秦筑長城,西起臨洮。

[184] 咸言:都說。

[185] 關(guān)山月:古樂府舊題,多寫離別之哀傷。

[186] 天山:指祁連山。在今青海、甘肅兩省邊界。

[187] 玉門關(guān):在今甘肅敦煌西,為通往西域要道。

[188] 白登:在今大同東北。匈奴曾困劉邦于此。胡:此指吐蕃。

[189] 戍客:指戍邊的士兵。

[190] 高樓:此指住在高樓里的士兵妻室。

[191] 子夜吳歌:六朝樂府有《子夜歌》,因產(chǎn)生于吳地,亦稱《子夜吳歌》,多寫男女戀情。

[192] 搗衣:在砧石上搗衣料,是制寒衣的工序。

[193] 玉關(guān):指玉門關(guān)。

[194] 胡虜:對敵人的蔑稱。良人:古代婦女對丈夫的稱呼。

[195] 長干行:晉代樂府古辭有《長干曲》。長干,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秦淮河之東。

[196] 初覆額:頭發(fā)剛蓋著前額。謂年幼。?。河螒?。

[197] 騎竹馬:跨著竹竿當(dāng)馬騎的兒童游戲。床:此指坐具。

[198] 無嫌猜:沒有嫌疑猜忌,指男女年幼無防。

[199] 展眉:情感從眉宇間流露出來。

[200] 抱柱信:用尾生守信等待,抱橋柱淹死故事。

[201] 滟滪堆:長江瞿塘峽口一塊突起江面的巨大礁石。今已炸掉。

[202] 遲:徐行。

[203] 坐:因。

[204] 三巴:指巴郡、巴東、巴西。均在四川東部。

[205] 長風(fēng)沙:在今安徽懷寧東長江邊上。

[206] 列女:同“烈女”,古代有節(jié)操的婦女。操:琴曲的一種體裁。

[207] 梧桐:落葉喬木,傳說梧為雄樹,桐為雌樹。會:終究。

[208] 殉:以死相從。

[209] 題下原注:“迎母溧水上?!?/p>

[210] 寸草:小草。喻子女。三春:指春天的三個月。暉:陽光。喻慈母的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