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篇章選析
第三本第二折
《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通常稱之為《妝臺窺簡》或《鬧簡》。
劇作描寫書生張珙和相國家小姐崔鶯鶯在普救寺相遇,一見鐘情,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兩人雖然互相傾慕,但卻無法接近。在孫飛虎兵圍普救寺要掠鶯鶯為妻的緊要關(guān)頭,崔老夫人親口許諾凡是有能退兵解圍的便將鶯鶯與他為妻。張生得到結(jié)義弟兄白馬將軍的幫助解了兵圍。老夫人出于家世門第和財產(chǎn)權(quán)勢的考慮,將親口許下的婚事反悔。老夫人賴婚以后,張生憂郁成疾,鶯鶯遣紅娘去看望張生,張生便寫一封書簡托紅娘轉(zhuǎn)遞給鶯鶯。這折戲就是描寫鶯鶯見張生書簡后的表現(xiàn)和心理。
這折戲由紅娘主唱,但是鶯鶯卻是主角,鶯鶯的表情和心理有的是直接表露,有的則是通過紅娘的視覺間接表現(xiàn)的。這樣,不僅可以使鶯鶯的動作神態(tài)得到細膩的刻畫,而且也可以使紅娘的態(tài)度得到直接的充分的表現(xiàn),又可以使戲劇洋溢著濃郁的喜劇氣氛。
這一折戲從場次上,可以劃分為前后兩場。
前一場,從開場到紅娘第一次下場,寫鶯鶯的鬧簡。這是本折戲的正場,人物只有鶯鶯和紅娘二人,地點是在鶯鶯閨房里,時間是早晨。
本折開始是個開場。由鶯鶯、紅娘先后上場,交待了上一折的情節(jié),起前后銜接的過渡作用,引出本折的劇情。
〔粉蝶兒〕一曲,隨著紅娘的行蹤,從室外到室內(nèi),寫鶯鶯閨房的優(yōu)雅環(huán)境?!沧泶猴L(fēng)〕一曲,從紅娘進入閨房后的目中所見,由靜態(tài)到動態(tài)寫鶯鶯的神態(tài)和心理?!扳O軃玉斜橫,髻偏云亂挽。日高猶自不明眸”,描繪了一幅鶯鶯曉睡圖。從鶯鶯的日高早睡以及“半晌抬身,幾回搔耳,一聲長嘆”的動態(tài)神情,不難看出她由于老夫人賴婚所造成的苦惱煩悶的心理。這兩支曲子,“秾艷婉麗,委曲如畫”,“是曉閨之絕艷者”
。
本來紅娘是奉鶯鶯之命去探問張生的病情,可是當紅娘歸來后,鶯鶯卻一言不問,機靈的紅娘定然會感到蹊蹺。在紅娘面前鶯鶯曾多次作假。《賴婚》一折,老夫人后堂請客讓紅娘叫她來作陪,她推托“身子有些不停當,去不得”,但一聽說是請張生,便馬上改口:“若請張生,扶病也索走一遭。”《聽琴》以后,張生臥病,鶯鶯命紅娘去探望,紅娘說她:“你想張……”,她故意裝作不懂,問:“張甚么?”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紅娘如果把簡帖直接給她,怕她“有許多假處”,所以便把簡帖兒放在妝盒上,進行試探。這個細節(jié),充分表現(xiàn)了紅娘的機智聰明,同時也增加了戲劇的喜劇氣氛。
〔普天樂〕一曲寫鶯鶯見信后的神態(tài)表情。鶯鶯早起本待梳妝,見信兒后則倉促地“亂挽起云鬟。將簡帖兒拈,把妝盒兒按,開拆封皮孜孜看”。急于看信而不事梳妝,可見她急不可待的心理。鶯鶯見信后看了一遍又一遍,“顛來倒去不害心煩”,內(nèi)心是高興的。但是,她怕私相傳遞情書被人所知,有辱她相國家小姐的身份,所以剎那間臉色一變,對紅娘大發(fā)脾氣。“厭的早扢皺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頸,氳的呵改變了朱顏”。這一瞬間連續(xù)三個動作,次第分明地展示了鶯鶯曲折的心理變化:“皺眉,將欲決撒也,垂頸又躊躇也,變朱顏則決撒矣?!柄L鶯裝腔作勢采取先發(fā)制人的辦法,來掩蓋事實真相:“小賤人,這東西那里來的?我是相國的小姐,誰敢將這簡帖兒來戲弄我,我?guī)自鴳T看這等東西?告過夫人,打下你個小賤人下截來。”可是,這一切都瞞不過紅娘這個鬼精靈,于是她來個將計就計,以假對假,要“將這簡帖兒去夫人行出首去來”,終于迫使鶯鶯不得不承認“我逗你耍來”。劇情發(fā)展曲折跌宕,格調(diào)由緊張而轉(zhuǎn)為輕松,具有強烈的喜劇性。這是《鬧簡》一折情節(jié)發(fā)展的第一次起伏,也是鶯鶯第一次作假。
鶯鶯第一次作假以后,緊接著又第二次作假。她在問清張生的病情以后,張生的痛苦引起她深深的同情和共鳴,并且要主動約張生花園相會。但是她聲色不露,隨機應(yīng)變。一方面怕紅娘口不穩(wěn)把張生寫信之事泄露給老夫人,繼續(xù)穩(wěn)住紅娘:“紅娘,不看你面時,我將與老夫人看,看他有何面目見夫人?雖然我家虧他,只是兄妹之情,焉有外事。紅娘,早是你口穩(wěn)哩;若別人知呵,甚么模樣?!绷硪环矫嬗纸铏C假裝寫信告誡張生,“著他下次休是這般”。并囑咐紅娘教訓(xùn)他:“小姐看望先生,相待兄妹之禮如此,非有他意。再一遭兒是這般呵,必告夫人知道?!鄙踔镣{紅娘:“和你個小賤人都有話說?!柄L鶯假戲真做,話說得冠冕堂皇、一本正經(jīng)。鶯鶯這些戲主要是做給紅娘看的,是對紅娘的試探和防范。紅娘是鶯鶯的隨身丫環(huán),對鶯鶯負有“行監(jiān)坐守”的使命。賴婚以前,曾多次鉗制鶯鶯的行動,對崔張的愛情起阻礙的作用,引起鶯鶯的不滿。賴婚以后,紅娘的態(tài)度已經(jīng)轉(zhuǎn)變,并為張生出謀劃策,但是鶯鶯并不了解。鶯鶯對紅娘的防范,實際上是對老夫人的戒備,反映了她與老夫人的深刻矛盾。鶯鶯是相國家的小姐,受著封建道德的教養(yǎng)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她的行動不能不有所顧忌和防備。鶯鶯的作假,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了一個處在熱戀中的名門閨秀深沉精細的性格,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她“對人前巧語花言,沒人處便想張生,背地里愁眉淚眼”的復(fù)雜心理活動和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最后,鶯鶯擲書下場。鶯鶯擲書蒙蔽了紅娘,也瞞過了觀眾,給戲劇情節(jié)的發(fā)展留下了伏線。
后一場,從張生上場至結(jié)尾,寫紅娘傳書和張生讀簡。人物有張生和紅娘,地點在張生書齋。
紅娘第二次上場的唱詞,與前一場末尾下場前的唱詞連成一氣,直接抒寫紅娘的態(tài)度。與鶯鶯對紅娘的責備相反,紅娘對鶯鶯的“使性子”,“不肯搜自己狂為,只待要覓別人破綻”,雖然有所不滿,但是她的心腸是火熱的。為了他們“夫妻無危難”,自己要“好意兒傳書遞簡”,“做了一個縫了口的撮合山”。鶯鶯的誤會更加突現(xiàn)了紅娘的俠義性格。
紅娘一腔熱忱,不僅遭到鶯鶯的誤解,而且又遭到張生的埋怨。紅娘在遭到張生埋怨的情況下,以危言辭絕張生:“從今后,相會少,見面難?!阋糙],我也赸;請先生休訕,早尋個酒闌人散?!睂嶋H上,這也是對張生的戲謔。但是張生卻信以為真,以至悲痛欲絕,無計可施,向紅娘苦苦哀求。這一方面反映了張生的軟弱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張生的忠厚老實,說明他對愛情是赤誠的。劇情發(fā)展到這里,奇峰突起,大有山窮水盡之勢。誠如金圣嘆所說:“讀之如立千丈岡,臨不測溪?!弊髡摺靶形娜鐝垊佩?,務(wù)盡其勢,至于幾幾欲絕,然后方肯縱而舍之”。當紅娘把鶯鶯的回書交給張生自看時,情節(jié)發(fā)展又峰回嶺轉(zhuǎn),絕處逢生,別開奇境。劇情發(fā)展波瀾起伏,抑揚跌宕,饒有興味。張生拆開書信后,真相大白。鶯鶯給張生的信根本不是什么絕交書,而是暗約張生幽會的情詩。紅娘和張生被鶯鶯的“假意兒”蒙蔽,至此才恍然大悟。劇情發(fā)展由悲轉(zhuǎn)喜。張生與紅娘的對白,一問一答,節(jié)奏明快,性格鮮明,紅娘驚疑之語、張生驚喜之情,躍然紙上,為戲劇增添了歡快喜悅的氣氛。
紅娘下場后,這折戲?qū)嶋H上已經(jīng)結(jié)束。張生一人在場,只不過是個“吊場”。大段的獨白,把張生急切的心理和不可抑制的癡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由此可見,《西廂記》的說白和曲辭一樣,在刻畫人物性格、表現(xiàn)人物心理上,起著重要的作用,那種認為“《西廂》曲美而白不稱”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鬧簡》一折,通過紅娘先后兩次傳書,寫鶯鶯兩次作假。鶯鶯的“假意兒”都是在紅娘面前做出的,是做給紅娘看的。她與紅娘的關(guān)系是很微妙的。她既要讓紅娘傳書遞簡,又要對紅娘進行試探和提防。她對紅娘的提防,實際上是對老夫人的防范。這是她同封建勢力作斗爭的一種策略,也是爭取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手段。既反映了以老夫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給鶯鶯精神上和心理上所造成的無形壓力,也表現(xiàn)了鶯鶯作為一個貴族少女在叛逆道路上的曲折歷程和復(fù)雜心理,更加真實生動地揭示了鶯鶯機智、深沉的性格。與此同時,在被誤解的情況下,也表現(xiàn)了紅娘見義勇為的俠義的精神。本折戲,以富有典型性的細節(jié),通過人與人微妙復(fù)雜的關(guān)系,對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作了細致入微的刻畫,既描寫了鶯鶯,又表現(xiàn)了紅娘,收到了一箭雙雕的藝術(shù)效果。
在藝術(shù)構(gòu)思上,以假作真,真中有假,半假半真,亦假亦真。鶯鶯的作假,既瞞過了劇中人物紅娘、張生,也瞞過了讀者和觀眾,使情節(jié)在山重水復(fù)、悲喜交錯中,險象迭生,引人入勝。一旦真相大白,劇中便充滿了歡快的情調(diào),讀者和觀眾也會發(fā)出舒心的笑聲,作品富有濃厚的喜劇性。
第四本第三折
《鬧簡》以后,鶯鶯約張生花園相會,臨時又變了卦,后來終于在紅娘的幫助下,私自結(jié)成夫妻。不久,事情被崔老夫人發(fā)覺,老夫人拷問紅娘,并以相國門第“不招白衣女婿”為名,硬逼張生進京應(yīng)試,奪得一個狀元回來再娶鶯鶯。作品第四本第三折所描寫的就是張生上京赴考,鶯鶯、紅娘、老夫人等長亭餞行送別的情景,通常稱之為《長亭送別》。
這一折戲的時間是暮秋,地點在郊外十里長亭。全折只有一場戲,劇情比較簡單,主要是抒寫鶯鶯和張生的離別之情。從內(nèi)容上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從“夫人長老上”至〔叨叨令〕曲結(jié)束,主要是寫鶯鶯赴長亭送別時一路上的心境。
老夫人登場是本折戲情節(jié)的開端,通過她的獨白,既交代了事件,也說明了人物行動的線索。緊接著是鶯鶯、張生、紅娘上場。〔端正好〕、〔滾繡球〕兩支曲子集中表現(xiàn)了鶯鶯對張生的眷戀和被迫分離的怨恨。作者把這折戲安排在暮秋的環(huán)境里,以之作為描寫主人公離情別緒的襯托?!氨淘铺欤S花地,西風(fēng)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劇曲一開始就把這個特定的環(huán)境作了生動地描繪和點染,藍天白云,遍地黃花,陣陣秋風(fēng),北雁南歸,紅葉滿林,這些色彩斑斕富有特征的景物構(gòu)成一幅暮秋的景色,既點明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也布置了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渲染了氣氛。這種環(huán)境氣氛既能勾起人的離情別緒,又能襯托出離別所造成的痛苦心情?!八~紅于二月花”,經(jīng)霜的楓林變成紅色,這本是大自然的客觀現(xiàn)象,與人的主觀感情毫無關(guān)系,可是在為離別而痛苦地流了一夜眼淚的鶯鶯心目中,竟是被離別之人傷心的淚水所染紅,而一夜之間能將楓樹染成紅色的淚水,不言而喻是血淚。客觀的景物,涂抹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飽含著人物的思想情感。這一段曲詞,借景抒情,以景襯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歷來被譽為嘔心瀝血之作。
如果說〔端正好〕一曲是因景生情的話,那么〔滾繡球〕一曲則主要是由情及景。作者借助于途中和周圍的景物,以豐富的聯(lián)想、夸張以及對比、雙關(guān)等作為表情達意的手段來抒寫女主人公的離愁別恨和眷戀之情?!昂尴嘁姷眠t,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捍撕拚l知”,這里,柳絲、玉驄、疏林、斜暉、馬兒、車兒、金釧、長亭等等,都成為抒情寫恨的憑借。柳絲與玉驄、疏林與斜暉,本不相關(guān),可是在鶯鶯的心目中卻想讓柳絲(“留思”的雙關(guān)語)系住張生騎的駿馬,請稀疏的樹林掛住流逝的陽光。作者運用豐富的聯(lián)想力,把客觀上毫無聯(lián)系的景物連接在一起,以具體的事物表現(xiàn)人物的抽象感情,細膩動人。“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這幾句曲詞都是對稱或?qū)φ痰?,相互間既是對比,又是襯托。相見得晚襯托離去得快,剛剛結(jié)束了的相思反襯很快又要開始的別離,張生騎馬在前、鶯鶯乘車在后,馬兒慢慢走、車兒快快隨,委曲婉轉(zhuǎn)地描摹出張生、鶯鶯依戀難舍之情。以至聽到一聲張生要走,手腕上的金鐲子都松了;遠望見送別的長亭,人馬上就消瘦了。作者以高度夸張的手法,極寫鶯鶯悲痛欲絕的離愁別恨。
與〔端正好〕、〔滾繡球〕這兩支委婉含蓄的內(nèi)心獨白不同,〔叨叨令〕一曲則是利用紅娘的發(fā)問,運用一連串排比、對稱的句式,以通俗的口語,無遮無攔地直抒胸臆,補述鶯鶯動身前已經(jīng)產(chǎn)生和未來將要產(chǎn)生的愁緒,更加深了鶯鶯的心理描寫。作者把日常的口語與排比、對仗、重疊的修辭方法巧妙結(jié)合,造成音節(jié)和聲韻的回環(huán)流轉(zhuǎn),取得了“一唱三嘆”的藝術(shù)效果。
第二部分,從“做到了科,見夫人了”至夫人、長老下場,寫長亭宴席上的情景。
在開始的對白里,緊接上折“拷紅”,正面表現(xiàn)了老夫人、張生、法本對赴試的態(tài)度。老夫人態(tài)度嚴厲無情,儼然以封建家長身份,主持宴席安排座次,并且重申以中狀元作為當女婿的條件。這里再次表明張生、鶯鶯的分離是老夫人一手造成的,老夫人是愛情的破壞者。張生接受了老夫人的條件,一方面說明他自信;另一方面也表明他思想性格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他并未徹底否定功名,并未為了追求鶯鶯棄置科舉考試,反之,為了與鶯鶯成婚也可以赴京應(yīng)試。至于法本,在餞席上始終是陪伴老夫人的幫閑者。
曲詞部分集中表現(xiàn)了鶯鶯在宴席上的思想感情。鶯鶯的情感是復(fù)雜的。除了即將離別的悲痛外,她對張生有憂慮,怕張生“情薄易棄擲”使自己“化做望夫石”;她對老夫人有不滿,抱怨老夫人不讓他們共桌而食且又催促太急;更主要的是她對于功名利祿的否定,在愛情與功名之間,她珍重愛情、輕薄功名,認為“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怨恨為了追逐“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把他們夫妻拆散,對于世俗標榜的夫貴妻榮表示輕蔑、鄙視。這是鶯鶯思想性格的飛躍發(fā)展。至于老夫人,在餞席上除了板著面孔催促鶯鶯、紅娘把盞外,沒有任何表示,這充分顯示了她的冷酷無情。在藝術(shù)手法上,由于本折是鶯鶯主唱,作者對張生采取側(cè)面的描寫方法,通過鶯鶯的視覺對張生做了間接的表現(xiàn);對于鶯鶯則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將“酒共食”比作“土和泥”,而且還不如土和泥有“土氣息,泥滋味”;把“暖溶溶的玉醅”比作“白泠泠似水”,而且“多半是相思淚”,使抽象的感情得到形象化的具體的表現(xiàn)。
第三部分,從〔四邊靜〕至張生告辭,寫鶯鶯與張生的囑別。
在〔耍孩兒〕、〔四煞〕等曲中,作者借用典故,以夸張的手法極力渲染鶯鶯內(nèi)心的悲痛,“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nèi)成灰”,“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把人物的感情推向高潮。與此同時,在〔五煞〕一曲中也表現(xiàn)了鶯鶯對張生旅途的關(guān)切。但這一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是描寫鶯鶯內(nèi)心深處的疑慮。她擔心張生見異思遷,“停妻再娶妻”,把她遺棄。臨行前所贈的絕句,“此一節(jié)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xiāng)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的囑咐,就是這種疑慮的明確表示。鶯鶯這里語言率直、態(tài)度明朗,無所遮掩和顧忌,一反以往的怯懦和嬌羞,這標志著她的思想性格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鶯鶯的這種疑慮,在她和張生私自結(jié)為夫婦以后就開始產(chǎn)生,此處又有進一步發(fā)展。這種憂慮是十分真實可信的,在男尊女卑、“富更衣,貴易妻”的封建社會里是有現(xiàn)實基礎(chǔ)的。
第四部分,從張生辭別后至末尾,寫鶯鶯的目送。
張生辭別以后,實際上已經(jīng)上馬離去。鶯鶯流連徘徊,極目遠送。目送不見,耳聞,直至聲影俱無仍不忍歸去,表現(xiàn)了她對張生的無限依戀。這段曲詞十分精彩,有景有情,景為情設(shè),情由景生,渾然天成,毫無雕琢斧鑿的痕跡。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fēng),構(gòu)成了一幅秋郊晚照圖。這幅圖畫與本折開端〔端正好〕中藍天白云、黃花遍地、秋風(fēng)陣陣、大雁南歸、楓葉滿林的景象相比又是一種情調(diào),色彩更低沉陰暗了。兩者相互輝映,極其完美地襯托出鶯鶯其時其地的心境。這里的曲詞,表面上看來似乎是在寫景,但由于這些景物都是鶯鶯所見所聞,實則是通過景物寫鶯鶯的心理?!扒嗌礁羲托校枇植蛔雒?,淡煙暮靄相遮蔽”是寫鶯鶯佇立極目遠送,同時也流露出欲見不能的惆悵和不忍離去的眷戀?!跋﹃柟诺罒o人語,禾黍秋風(fēng)聽馬嘶”則是進一步寫耳聞。人已經(jīng)遠去不見,還凝視不忍回歸。夕陽古道原來還有竊竊私語,現(xiàn)在竟寂靜得聽不到一點說話的聲音,該是多么孤寂凄涼,偏偏這時又傳來馬的嘶鳴。聽到馬的叫聲卻看不到騎馬遠去的情人,鶯鶯的心緒是可想而知的。作者運用“無人語”與“聽馬嘶”這種“無聲”和“有聲”兩相映照的手法,更能烘托當時環(huán)境的凄涼和鶯鶯內(nèi)心的悲傷。作者在正面表現(xiàn)鶯鶯久久佇立目送的同時,實際上也側(cè)面交代了張生沿著古道,越過田野,轉(zhuǎn)過青山,走出疏林,隱沒在淡煙暮靄中的行蹤,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和環(huán)境,技巧十分高明?!氨槿碎g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最后作者以設(shè)問的方式作結(jié),并與本折開端“車兒快快隨”相互照應(yīng),并以夸張、對比的手法,把離愁寫成車載不動,將抽象的思想感情做了形象的描寫,使結(jié)構(gòu)完整,結(jié)句有力,余味無窮。
《長亭送別》是《西廂記》最精彩的一折,歷來被人們所稱譽。作者以華美精粹的曲詞,運用比喻、夸張、襯托、對偶、排比、重疊的修辭手法,將民間生動的口語和古典詩詞的語句融為一體,既寫景又抒情,景為情設(shè),情由景生,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構(gòu)成一幅情景交融的意境,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了男女主人公由于封建勢力破壞而造成的離愁別恨,通篇是一首優(yōu)美的抒情詩,堪稱中國古典戲曲的杰作,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今天讀來仍然饒有興味,余香滿口。
- 王驥德《新校注古本西廂記》。
- 毛奇齡《論定西廂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