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宋宗室劉義慶主持編撰的一部小說集。劉義慶(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開國初,襲封為臨川王。后任尚書左仆射、平西將軍、荊州刺史、江州刺史等官職。他謹(jǐn)小慎微,不露犄角,愛好文義,招聚文學(xué)之士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編撰有《徐州先賢傳》十卷、《集林》二百卷、《世說新語》十卷、《幽明錄》三十卷等。《世說新語》一書,編撰東漢后期至東晉末年上層名士的清言玄談和逸聞軼事,展現(xiàn)魏晉士人的精神世界,是魏晉文士風(fēng)流人生的藝術(shù)畫卷,簡遠(yuǎn)有味,玄淡傳神。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稱此書“記言則玄遠(yuǎn)冷峻,記行則高簡瑰奇”。全書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guī)箴、捷悟、夙惠、豪爽、容止、自新、企羨、傷逝、棲逸、賢媛、術(shù)解、巧藝、寵禮、任誕、簡傲、排調(diào)、輕詆、假譎、黜免、儉嗇、汰侈、忿狷、讒險、尤悔、紕漏、惑溺、仇隙三十六門,體現(xiàn)了編選者立基于儒家思想,重建儒家倫理價值觀的用意。梁代劉峻(462—521,字孝標(biāo))為《世說新語》作注,征引典贍廣博,義例謹(jǐn)嚴(yán),所引書近五百種,魏晉宋齊時期大量文獻(xiàn)賴以傳世,與裴松之注《三國志》、酈道元注《水經(jīng)》、李善注《文選》相并稱,是后代文獻(xiàn)考據(jù)輯佚的淵藪。唐修《晉書》多擷采《世說新語》和劉孝標(biāo)注的文字?!妒勒f新語》是早期筆記小說的代表?!端鍟そ?jīng)籍志》著錄《世說》入子部“小說家”類。后世多有仿作,乃至出現(xiàn)了“世說”體的著述。今通行有周興陸輯著《世說新語匯校匯注匯評》。
荀巨伯
【解題】 這一則選自《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遠(yuǎn)道去看望生重病的友人,恰值胡賊攻入郡縣,友人勸他盡快離去。危難時刻,荀巨伯不但不忍相棄,而且面對賊人相逼,愿意以身自代,最終以凜然的義氣折服了賊人,一郡獲全。朋友之交以信義為重,特別是患難見真情。荀巨伯在臨難之際肯舍身以代友,可謂信義誠篤,義薄云天。此故事可與“山陽死友”并傳。為義之效,可謂大矣!甚至可以喚起已經(jīng)昏暗泯滅的良心,“胡賊”被荀巨伯的義舉所感動而旋軍,可謂“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也是可敬的。荀巨伯的高義,自當(dāng)列入“德行”門,“胡賊”知恥而改過自新,同樣也不愧入選“德行”門。
荀巨伯遠(yuǎn)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yuǎn)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1],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2],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辟\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新亭淚
【解題】 這一則選自《世說新語·言語》。公元四世紀(jì)初,趙漢劉聰擄去晉懷帝、愍帝,西晉滅亡。中原貴族紛紛過江南下,擁立瑯琊王司馬睿即帝位,史稱東晉。在西晉時,貴族名士經(jīng)常在洛河之濱宴飲;過江后,諸名士經(jīng)常在良辰吉日宴飲于長江邊上的新亭。一次,酒過半酣,周酣發(fā)出“風(fēng)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慨嘆,感嘆神州陸沉,山河變易,諸名士聞之也傷心流淚。只有丞相王導(dǎo)愀然變色,嚴(yán)肅地激勵大家,丈夫須大有為于時務(wù),當(dāng)齊心合力,為朝廷效勞,立志恢復(fù)中原,怎能如楚囚相對!這一幕場景,鮮明對比,顯現(xiàn)出周與王導(dǎo)不同的性格和抱負(fù)。史載周
清正廉潔、直言敢諫,但頗以酒失,甚至因沉湎于飲酒而遭到彈劾。過江之后,他感傷山河淪落,意志頹唐。王導(dǎo)則不一樣,心系王室,積極作為,志在恢復(fù)。他官居宰輔,從兄王敦?fù)肀劓?zhèn),有“王與馬,共天下”之勢。他勵精圖治,采取清凈安綏的措施,安撫中原南下的貴族和江東大姓,輔佐元帝、明帝、成帝,穩(wěn)定了東晉的根基,史稱晉中興之功,王導(dǎo)實居其首。后世文人每當(dāng)遭遇家國危難、山河易主之時,就想到這則故事,“新亭淚”也因而成了一個典故,借指亡國之痛。如南宋陸游《追感往事之五》:“不望夷吾在江左,新亭對泣亦無人?!保貚Q贊王導(dǎo)是江左的管仲)明清之際,夏完淳《大哀賦》曰:“楚囚無新亭之淚,《越絕》非石室之音。”近代詩人柳亞子《三月二十六日夜集雙清閣》:“新亭對泣慚名士,悄喜嬌雛臉暈酡。”
過江諸人[3],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4],藉卉飲宴[5]。(《丹陽記》曰:“新亭,吳舊立,先基崩淪。隆安中,丹陽尹司馬恢之徙創(chuàng)今地[6]?!保┲芎睿?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1/15/19142734264965.jpg" />也。)中坐而嘆曰[7]:“風(fēng)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導(dǎo)也。)愀然變色曰[8]:“當(dāng)共勠力王室[9],克復(fù)神州[10],何至作楚囚相對?”(《春秋傳》曰:“楚伐鄭,諸侯救之。鄭執(zhí)鄖公鐘儀獻(xiàn)晉,景公觀軍府,見而問之曰:‘南冠而縶者為誰?’[11]有司對曰:‘楚囚也?!苟愔?sup>[12]。問其族,對曰:‘伶人也?!転闃泛酰俊唬骸雀钢?,敢有二事?!?sup>[13]與之琴,操南音。范文子曰:‘楚囚,君子也。樂操土風(fēng),不忘舊也。君盍歸之?以合晉、楚之成?!?sup>[14])
郗超論謝玄
【解題】 這一則選自《世說新語·識鑒》。故事發(fā)生在孝武太元二年(377)前,時北方前秦君主苻堅多次率軍南下,大有一舉消滅東晉之勢。大敵當(dāng)頭,東晉朝廷商議派遣謝玄北討苻堅,但也多有反對的聲音。只有郗超站出來支持謝玄,認(rèn)為任用謝玄,大事必成。因為過去郗超與謝玄一起在桓溫幕府任職,他發(fā)現(xiàn)謝玄用人能各盡其才,大小事情都得到妥善處置,以此推斷謝玄堪當(dāng)北伐的重任。本來,郗超與謝玄關(guān)系并不好,甚至還有難以化解的怨隙,但這時他不是依據(jù)自己的愛憎來評判人,而是擱置個人的恩怨,考慮的是國家的安危,不以憎匿善。《左傳》記載晉國大夫祁奚“外舉不棄仇,內(nèi)舉不失親”,《禮記·曲禮》曰:“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這個為人的要求,郗超是做到了。后來謝玄果然不負(fù)所望,在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訓(xùn)練出一支精銳的“北府兵”,多次打敗南下的前秦軍隊。太元八年(383)謝玄指揮了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大獲全勝。補(bǔ)敘這一結(jié)果,從而證明郗超識鑒之超卓,有“先覺”之明。
郗超與謝玄不善[15]。苻堅將問晉鼎[16],既已狼噬梁、岐[17],又虎視淮陰矣。于時朝議遣玄北討,人間頗有異同之論[18]。唯超曰:“是必濟(jì)事[19]。吾昔嘗與共在桓宣武府[20],見使才皆盡[21],雖履屐之間,亦得其任[22]。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勛[23]?!痹扰e[24],時人咸嘆超之先覺[25],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26]。(《中興書》曰:“于時氐賊強(qiáng)盛,朝議求文武良將可鎮(zhèn)靖北方者。衛(wèi)大將軍安曰[27]:‘唯兄子玄可任此事?!?sup>[28]中書郎郗超聞而嘆曰:‘安違眾舉親,明也。玄必不負(fù)其舉?!保?/p>
吳郡卒
【解題】 這一則選自《世說新語·任誕》,故事具有戲劇性。咸和二年(327),蘇峻以討伐庾亮為名叛逆作亂,進(jìn)犯建康,庾亮兄弟倉皇奔逃。蘇峻遣軍攻打時為吳郡內(nèi)史的庾冰,庾冰在逃往會稽途中遭遇這一段驚險故事。庾冰逃亡時,“民吏皆去”,只郡中一個役卒以小船載庾冰出錢塘江口,用蘆葦掩蓋小船,把庾冰藏在里面。這時蘇峻懸賞捉拿庾冰,到處搜檢,形勢急迫。役卒則若無其事地把小船停在洲渚,去市上買酒喝得大醉。回來后還用船槳指著小船說,庾冰就在這里。庾冰大為惶恐,搜捕的人則以為是醉漢在誆騙他們,就這樣庾冰躲過一劫。后來庾冰要報答役卒,役卒不需要官爵,只愿余生有足夠的酒喝就滿足了。這位役卒不僅忠義有智略,他知足安分的識見、曠達(dá)超然的人生意趣,尤高人百倍,做到了《莊子·達(dá)生》所謂“棄世則無累”?!妒勒f新語》中記載了一些品行卓異的“小人物”,沒有留下姓名。他們本來就不是沾沾利名之輩,沒有傳名后世的念頭。
蘇峻亂,諸庾逃散[29]。庾冰時為吳郡[30],單身奔亡,民吏皆去。唯郡卒獨以小船載冰出錢塘口[31],蘧篨覆之[32]。時峻賞募覓冰,屬所在搜檢甚急[33]。卒舍船市渚[34],因飲酒醉還,舞棹向船曰:“何處覓庾吳郡?此中便是?!北蠡滩溃徊桓覄?。監(jiān)司見船小裝狹[35],謂卒狂醉,都不復(fù)疑。自送過浙江,寄山陰魏家[36],得免。后事平,冰欲報卒,適其所愿[37]。卒曰:“出自廝下,不愿名器[38]。少苦執(zhí)鞭[39],恒患不得快飲酒。使其酒足余年,畢矣[40],無所復(fù)須。”冰為起大舍,市奴婢,使門內(nèi)有百斛酒,終其身。時謂此卒非唯有智,且亦達(dá)生。[41]
雪夜訪戴
【解題】 這一則選自《世說新語·任誕》。魏晉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擺脫外在禮法的束縛,狂放不羈,率性而言,任情而動。四望皎然的夜雪,引動了王徽之的詩酒雅興。他吟詠左思“丘中有鳴琴”的詩句,想到了隱居剡溪的戴逵,于是雪夜訪戴,然又造門不前而返。正如他自己所說,“乘興而行,興盡而返”,完全是依憑一時的興致,胸次灑落,了無執(zhí)著,既無目的,也不須結(jié)果。魏晉名士的這種“傲達(dá)”風(fēng)度,為后世文人所流連詠嘆,遂成佳話。宋人曾幾《訪戴》詩云:“不因興盡回船去,那得山陰一段奇?”凌濛初批《世說》云:“讀此,每令人飄飄欲飛?!钡聦嵣希瑬|晉王謝子弟所謂名士,與“正始名士”“竹林七賢”已大有不同。何法盛《中興書》說王徽之“卓犖不羈,欲為傲達(dá)”,一個“欲”字就揭穿了他的矯揉造作。王徽之與戴逵品性迥然有異。《晉書》本傳稱戴逵性高潔,常以禮度自處,深以放達(dá)為非道。王徽之性格放誕,放縱于聲色,有才能,但不堪世事,且品行污穢,當(dāng)時就有不少人看不起他。戴逵曾撰文說:“放者似達(dá),所以亂道?!敝傅木褪峭趸罩?。雪夜訪友,如果二人相見了,不知有幾許的唐突、尷尬和敗興。
王子猷居山陰[42],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詠左思《招隱》詩[43]。(《中興書》曰:“徽之任性放達(dá),棄官東歸,居山陰也。”左詩曰:“杖策招隱士,荒途橫古今[44]。巖穴無結(jié)構(gòu)[45],丘中有鳴琴。白雪停陰岡,丹葩曜陽林。”)忽憶戴安道[46],時戴在剡[47],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48],造門不前而返[49]。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韓壽
【解題】 這一則選自《世說新語·惑溺》,記載官宦人家兒女私情相悅的故事。對于一個大家族來說,門風(fēng)非常重要。賈充發(fā)現(xiàn)女兒賈午與韓壽私通,事已無可挽回,只能“秘之”而成就這段姻緣。賈午后來弄權(quán)亂國,終與韓壽等皆伏誅。其實從這則故事的第一句“韓壽美姿容,賈充辟以為掾”來看,賈充已是冶容誨淫,招致禍端。對于這則故事的真實性,劉孝標(biāo)提出質(zhì)疑,引用《晉諸公贊》文字說韓壽“敦家風(fēng),性忠厚”,不會發(fā)生這種事;又引《郭子》,把這樁污事算到“子女穢行”的陳騫身上,謂陳騫女與韓壽私通。唐修《晉書》采納了《世說新語》的說法?!绊n壽偷香”這段佳話后世文人屢屢行諸筆端,成為一個典故。如李商隱《無題》:“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睔W陽修《望江南》:“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韓壽愛偷香?!睉蚯段鲙洝芬埠羞@個故事的元素。而明人陸采的傳奇《懷香記》就是演繹“韓壽偷香”的故事。
韓壽美姿容,賈充辟以為掾[50]。充每聚會,賈女于青瑣中看[51],見壽,說之[52]。恒懷存想,發(fā)于吟詠。后婢往壽家,具述如此,并言女光麗。壽聞之心動,遂請婢潛修音問[53]。及期往宿。壽蹻捷絕人,逾墻而入,家中莫知。(《晉諸公贊》曰:“壽字德真,南陽堵陽人。曾祖暨,魏司徒,有高行。”壽敦家風(fēng),性忠厚,豈有若斯之事?諸書無聞,唯見《世說》,自未可信。)自是充覺女盛自拂拭[54],說暢有異于常[55]。后會諸吏,聞壽有奇香之氣,是外國所貢,一著人,則歷月不歇。(《十洲記》曰:“漢武帝時,西域月氏國王遣使獻(xiàn)香四兩,大如雀卵,黑如桑椹,燒之,芳?xì)饨?jīng)三月不歇?!鄙w此香也。)充計武帝唯賜己及陳騫[56],余家無此香,疑壽與女通,而垣墻重密,門急峻,何由得爾?乃托言有盜,令人修墻。使反曰:“其馀無異,唯東北角如有人跡。而墻高,非人所逾?!背淠巳∨笥益究紗?,即以狀對。充秘之[57],以女妻壽。(《郭子》謂與韓壽通者,乃是陳騫女,即以妻壽,未婚而女亡。壽因娶賈氏,故世因傳是充女。)
周興陸輯著《世說新語匯校匯注匯評》,鳳凰出版社2017年版。
[1] 敗義:舍棄信義。
[2] 委:放棄,丟棄。
[3] 過江:晉朝起初建都洛陽,后為漢趙劉聰所滅,海內(nèi)大亂,獨江東稍微安定?,樼鹜跛抉R睿收英俊,圖興復(fù),一時中原大族名士皆過江歸之,司馬睿后即位于建康,是為元帝,史稱東晉。
[4] 新亭:舊址在丹陽郡江寧縣南十里,在長江邊,是建康城的西南要塞。
[5] 藉:薦?;埽翰荨W诓莸厣?,狀甚閑豫。
[6] 司馬恢之:字季明,譙王司馬恬之子,官驃騎司馬、丹陽尹,為桓玄所害。
[7] 周侯:周,襲父爵為武城侯。周
(yǐ)(269—322),字伯仁。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縣)人,官至尚書左仆射。王敦之亂時被王敦殺害。中坐:猶中觴,酒半。
[8] 王丞相:王導(dǎo)(276—339),字茂弘,小名阿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時著名政治家。晉室東渡時,他擁立元帝,聯(lián)絡(luò)南方士族,安撫南渡北方士族,穩(wěn)定朝廷局面,發(fā)揮重要作用,為東晉中興名臣之最。
[9] 勠力:協(xié)力,通力合作。
[10] 神州:中國。此特指長安、洛陽。
[11] 南冠:楚冠也。
[12] 稅:同“脫”,解,釋放。
[13] 敢有二事:言豈敢學(xué)他事。
[14] “鄭執(zhí)鄖公鐘儀”事,在《左傳·成公七年》;“景公觀軍府,見而問之”事,在《左傳·成公九年》。
[15] 不善:猶言關(guān)系不好,有仇恨。郗超(336—378):字景興,一字敬輿,小字嘉賓,高平(今屬山東)人,東晉太尉郗鑒之孫,會稽內(nèi)史郗愔之子,官至散騎常侍。謝玄(343—388):字幼度,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謝安之侄。東晉著名軍事家,指揮淝水之戰(zhàn),大敗前秦軍。郗超自認(rèn)為其父郗愔位遇應(yīng)該在謝安之上,但謝安掌握機(jī)權(quán),郗愔外任輾轉(zhuǎn),故而常憤悒形于辭色,二人有隙。
[16] 問鼎:企圖奪天子之位,這里指將滅晉。苻堅(338—385):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堅頭,氐族,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人,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君主。苻堅于晉太元八年(383)發(fā)兵南下意圖消滅東晉,但最終大敗而歸,史稱“淝水之戰(zhàn)”。
[17] “既已”句:孝武帝寧康元年(373)冬,苻堅攻陷梁州、益州?;蛑^“岐”字乃“益”字之誤。
[18] 異同之論:意偏于“異”,指多有不贊同朝廷的議論。
[19] 濟(jì)事:即成事。
[20] “吾昔”句:哀帝興寧元年(363)五月,征西大將軍桓溫以郗超為參軍,以謝玄為掾,故而同在桓溫府。
[21] “見使才”句:言見謝玄之使用人才皆盡其能。
[22] 履屐:喻小事。
[23] 容:或許,表示推測語氣。
[24] 元:首。元功:大功。舉:成全,實現(xiàn)。孝武太元二年(377)冬十月,謝玄為兗州刺史、廣陵相,監(jiān)江北諸軍,后加領(lǐng)徐州刺史,鎮(zhèn)京口,率領(lǐng)北府兵大敗前秦大軍。
[25] 先覺:識鑒超卓。
[26] 愛憎:偏義復(fù)詞,偏重于“憎”,謂郗超不以憎匿善。
[27] 衛(wèi)大將軍安:太元五年(380)五月,謝安被任命為衛(wèi)將軍。
[28] 兄子玄:謝玄父親謝奕乃謝安長兄,謝玄是謝安侄子。
[29] 蘇峻(?—328):字子高,長廣郡掖縣(今屬山東)人。西晉末年,曾糾合流民數(shù)千家結(jié)壘自保,后為東晉淮陵內(nèi)史、蘭陵相。永昌元年(322),江州牧王敦謀反,蘇峻奉詔征討,破王敦軍后,被晉成帝母舅、時官為太尉、把持朝政的庾亮解除兵權(quán)。咸和二年(327),蘇峻以討庾亮為名,起兵造反,攻入建康。庾亮、庾翼、庾冰等外戚向南奔逃。蘇峻之亂后被溫嶠、陶侃平定。
[30] 庾冰:字季堅,庾亮弟。為吳郡:庾冰當(dāng)時為吳郡內(nèi)史。
[31] 郡卒:郡府差役。錢塘口:錢塘江口。
[32] 蘧篨:竹席、蘆席之類。
[33] 屬:同“囑”。
[34] 市渚:去小洲上買東西。渚,水中小洲。
[35] 監(jiān)司:搜捕的人。
[36] 山陰:在會稽山北,今浙江紹興。
[37] 適:適應(yīng),滿足。
[38] 廝下:地位卑微的仆役。名器:名,官位。器,車服儀制。
[39] 少(shào):早,猶言“自早年”。執(zhí)鞭:賤役。
[40] 其:卒自稱。此句謂余生有足夠的酒喝,就滿足了。
[41] 達(dá)生:本是《莊子》之一篇,其中曰:“達(dá)生之情者,不務(wù)生之所無以為;達(dá)命之情者,不務(wù)知之所無奈何?!焙笾笗邕_(dá)超然,通達(dá)生命之道。
[42] 王子猷:王徽之(338—386),字子猷,東晉名士、書法家,王羲之第五子。山陰,在會稽上之北,屬會稽郡。
[43] 左思(約250—305):字太沖,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xué)家。左思《招隱》詩中有“白雪停陰岡”之句,因此王子猷詠此詩。
[44] “荒途”句:言荒廢之途難以踐足,古今皆然。比喻在濁世中難有作為。
[45] 結(jié)構(gòu):猶屋宇。
[46] “忽憶”句:因左思詩中有“丘中有鳴琴”句,戴安道善彈琴,故忽憶之。戴逵(326—396):字安道,譙郡铚縣(今安徽濉溪)人,終生不仕,隱居會稽剡縣。工于書法繪畫,能彈琴。
[47] 剡:剡溪,在浙江嵊州南。
[48] 宿:一夜。
[49] 造:到。
[50] 賈充(217—282):字公閭,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人,西晉王朝的開國元勛,與晉帝室司馬氏結(jié)為姻親,地位顯赫。掾,佐吏,官署屬員。賈充為司空,召韓壽為司空掾。
[51] 青瑣:以青漆飾窗。富貴豪奢人家才有。賈充有二女,姊字南風(fēng),即惠帝后;此女是賈午。
[52] 說:同“悅”。
[53] 音問:音訊,消息。
[54] 拂拭:打扮。
[55] 說:同“悅”。說暢:歡悅舒暢。
[56] 武帝:晉武帝。陳騫:字休淵,仕晉官至大司馬。晉武帝時,賈充與陳騫等并為心膂。
[57] 秘之:隱瞞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