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專題 改革開放前30年中小學思政課程的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萬事待舉,百廢待興,廢除舊教育制度、革新舊課程、培養(yǎng)造就“無產階級知識分子”是中國共產黨在教育領域的首要任務。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強調:“在青年學生中進行政治與思想教育,其主要目的乃是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觀?!敝袑W課程體系中最能體現(xiàn)這一會議精神的是專設的思政課程。它作為經(jīng)常的、系統(tǒng)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基本形式,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時事政策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為主要內容,是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
以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為標志,我國開始了包括思政在內的教育領域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30年,我國中小學思政課程經(jīng)歷了怎樣的歷史演變?具有什么樣的時代特點?存在哪些歷史局限?為今天的中小學思政課程改革和發(fā)展提供了哪些寶貴的歷史經(jīng)驗和有益的啟示?本專題將在歷史分期基礎上,從課程政策、課程設置、教材編用、課程教法等維度,梳理改革開放前30年我國中小學思政課程的歷史軌跡,歸納改革開放前30年我國中小學思政課程發(fā)展的基本特點,在此基礎上,剖析問題,反思經(jīng)驗,并提出建議。
需要說明的是,改革開放前30年中學思政課程在不同時期具體稱謂不一:1949年到1957年間曾在文件中統(tǒng)稱為“政治”,具體科目則涉及“中國革命常識”“社會科學基礎知識”“經(jīng)濟建設常識課本”“共同綱領”等;1957—1958年間統(tǒng)稱為“社會主義教育課”;1959年起改稱“政治”;1966—1976年間有多種稱謂,有些仍然叫“政治”,有些叫“毛澤東思想課”“毛澤東思想教育課”,甚至有叫“政文”的。本書在行文中,通常統(tǒng)稱為“思政課程”,但在介紹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時仍沿用當時的名稱。
一、改革開放前30年中小學思政課程的發(fā)展階段
為便于梳理歷史演變和歸納發(fā)展特點,需要對改革開放前30年中學、小學思政課程的發(fā)展階段進行合理分期??紤]到中小學的發(fā)展階段略有差異但大體一致,本書中就以中學為例。表1-1列舉了學界對改革開放前30年中學思政課程發(fā)展階段性分期的代表性觀點。從中可以看到:首先,盡管存在“兩階段”“四階段”“五階段”等不同觀點,但各家大同小異,其中1956年、1966年為兩個主要時間節(jié)點;其次,各家分期均與改革開放前30年我國社會發(fā)展階段相一致,也就是說,以社會發(fā)展階段作為課程發(fā)展階段的唯一依據(jù),并以社會發(fā)展階段對課程發(fā)展階段進行命名;第三,各家分期均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并未專門考察兩年恢復與重建期(1976—1978)的狀況。
表1-1 改革開放前30年有關中學思政課程發(fā)展階段分期的代表性觀點
注①:課程教材研究所編著.新中國中小學教材建設史(1949—2000)研究叢書(政治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注②:張同印.反思歷史,總結經(jīng)驗,開創(chuàng)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新局面———40年的回顧與展望[J].北京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5).
注③:易春秋.建國十七年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博士學位論文,2005.
注④:吳少榮等.中學政治教育新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本書在綜合各家觀點的基礎上,認為課程的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既有同步性,又具有課程本身的演變規(guī)律(尤其是一定的滯后性),將改革開放前30年中學思政課程發(fā)展歷史分為五個階段,并以課程本身發(fā)展特點對各階段進行命名,見表1-2。
表1-2 改革開放前30年中學思政課程發(fā)展階段的分期探索
注①:從課程發(fā)展角度看,中學德育課程的恢復與重建期至少應為1976-1982年,其起訖標志應分別為“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和1982年中學四門政治課教學大綱的頒布(簡稱“《1982年教學大綱》”)。
二、改革開放前30年中小學思政課程的歷史軌跡
下面從課程政策這一課程外部維度和課程設置、教材編用、課程教法等課程內部維度,梳理改革開放前30年中小學思政課程的歷史軌跡,據(jù)此可對上述歷史分期的合理性進行論證。
(一)課程政策
表1-3、表1-4列舉了改革開放前30年中學、小學思政課程主要的相關指導性政策文件,可以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十七年中,有關政策文件可謂是密集出臺,政策制定和頒布主體主要是教育部,也有中宣部、團中央等部委,一些政策甚至是由中共中央、國務院(政務院)直接頒布。這一方面說明黨和國家對政治思想工作和中學思政工作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政策的不穩(wěn)定性、頻繁變動性。下面對一些指引和決定著中學思政課程演變方向的文件和報紙社論、國家領導人指示進行一些簡單解讀。
1. 革新初建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教育部于1949年12月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定了教育工作總方針。會議指出:“在青年學生中進行政治與思想教育,其主要目的乃是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觀?!卑凑者@一方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開學的中小學,在廢除訓導制度、推行民主管理的同時,取消了“黨義”“公民”“童子軍”“軍事訓練”等課程,取而代之以全新的“政治課”。
為了統(tǒng)一思想認識,1950年8月1日,教育部正式頒布《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明確規(guī)定:初、高級中學各年級均開設“政治”科目,并列于各學科之首位。這就明確了政治課“學科之首”的地位。
1951年6月23日,教育部發(fā)出《關于改定中學政治課名稱和教學時數(shù)及教材的通知》,統(tǒng)一了中學政治課的設置。同年11月29日,教育部又發(fā)出《關于中學“政治課”略有變更的通知》。至此,中學政治課的設置最終定型,并開始制度化,具體體現(xiàn)在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頒發(fā)試行的《中學暫行課程(草案)》中。這一系列文件,正式確立了政治課在中學的地位和作用,總的框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已經(jīng)定下來了。
1952年3月,教育部頒布《小學暫行規(guī)程(草案)》,在“總則”中指出,小學思政的宗旨是“根據(jù)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和理論與實際一致的教法,給兒童以全面的基礎教育,使他們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熱愛祖國和人民的、自覺的、積極的成員”。其中思政方面的目標為“使兒童具有愛國思想、國民公德和誠實、勇敢、團結、互助、遵守紀律等優(yōu)良品質”。《規(guī)程》中以“五愛”為主要內容的德育目標和任務,比較好地體現(xiàn)了兒童道德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和要求。
1953年11月,政務院頒布《關于整頓和改進小學教育的指示》?!吨甘尽分赋觯骸靶W教育是整個教育建設的基礎。它的任務是教育新后代,使之成為新中國的健全的公民?!蓖瑫r,強調對小學生加強紀律教育。
2. 削弱動搖期
1954年7月5日,教育部《關于中學部分學科的設置、授課時數(shù)的變更及政治教材的通知》規(guī)定,初中二年級《中國革命常識》課因無適當教材,決定暫不開設。這樣,繼1953年取消初一政治課以后,初二政治課也被取消。1955和1956年間,教育部先后發(fā)布《關于制發(fā)1955—1956學年度中學授課時數(shù)表的通知》《關于制發(fā)1956—1957學年度中學授課時數(shù)表的通知》,這樣,繼初一、初二取消政治課后,高一又取消了政治課,高二本學期暫停了政治課,在高中政治課的授課時數(shù)各年級都有所減少。1956年8月27日,教育部發(fā)出“暫行停授中學政治課”的電報通知。至此,中學政治課除保留高中三年級每周1課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外,其他年級政治課均停開。
3. 規(guī)范確立期
面對政治課被削弱的局面,1957年3月,教育部第三次行政會議召開。會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中小學教育當前應該在培養(yǎng)學生的共產主義人生觀和道德品質,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全面發(fā)展的人才這個總任務下,著重培養(yǎng)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加強勞動教育和紀律教育”。同年3月17日,毛澤東在給周恩來、陳云、陸定一等人的信中提出,要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恢復中學方面的政治課,取消憲法課,要編新的思想、政治課本”。在毛澤東的親自過問下,初中的政治課得以恢復。同年8月17日,教育部在《關于中學、師范學校設置政治課的通知》上說:“今后的中等學校,除了從各方面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還有必要在各年級設置政治課,以便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具有社會主義覺悟和優(yōu)秀品質的人?!睆拇碎_始在中等學校正式恢復了政治課。
1958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在一切學校中,必須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培養(yǎng)教師和學生的工人階級的階級觀點、群眾觀點和集體觀點、勞動觀點即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1/18/2059575116572.png" />
這些指示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思政工作的核心位置,改變了之前重視行為規(guī)范和品德養(yǎng)成的小學德育目標,由此突出了小學思政的政治化、成人化傾向。
1959年6月,中共中央批轉共青團中央《關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幾個問題的報告》,批判了中小學思政中的“左”的思想。同年9月,教育部擬定頒布了《中等學校政治課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對中學政治課的任務、課程設置和時間安排、編寫教材的原則、教學注意事項、成績考查和操行評定等都作了說明。這是我國中學政治課教育史上第一個由教育部統(tǒng)一編訂的、全國中等學校通用的政治課教學大綱。它的頒布標志著中學政治課以運動為中心轉向以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基礎知識教育為中心,政治課開始走向規(guī)范化。1961年,教育部又頒布了《關于改進中等學校政治課教學的意見》。這個改進意見是1959年《中等學校政治課教學大綱(試行草案)》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其中明確指出:“中學的思想政治課是黨在學校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重要課程?!?963年3月,中共中央批轉試行《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小學四十條》),同時下達《關于討論試行全日制中小學工作條例(草案)》和《對當前中小學教育工作幾個問題的指示》?!度罩菩W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共8章40條。在“總則”中,該條例重申了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教育方針以及“五愛”的德育目標。在第三章“思想品德教育”中,首先指出“必須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包括“五愛”教育以及日常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品質教育,其次對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途徑等都作出了細致的規(guī)定?!缎W四十條》很大程度上扭轉了之前陷入政治革命浪潮中的小學教育,給小學德育目標進行了重新定位。
教育部和中宣部自1963年5月以來組織編寫中學政治課本的工作,到1964年5月,完成了6種課本的送審稿。1964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批發(fā)了中央宣傳部、高教部黨組、教育部臨時黨組《關于改進高等學校、中等學校政治理論課的意見》,進一步統(tǒng)一調整了課程設置,指出,“中等學校,除學習時事政策和選讀毛主席著作外,今年新編和修訂的四種課本,可在初中一年級到高中二年級的五個年級試用”。這是1949年以來,中學政治課第一次使用全國統(tǒng)編教材。統(tǒng)編教材使用到1966年“文革”開始為止。
由于上述重要政策文件的頒布實施,這一時期,中學思政課程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使用了全國統(tǒng)編教材,中央對政治課的重大問題有了統(tǒng)一認識和明確指示,政治課在中等學校學科教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對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學者稱這一時期為中學政治課學科建設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然而,這一良好的局面并未持續(xù)下去。在1964年“反修防修”的背景下,政治課在同“資產階級爭奪下一代”、培養(yǎng)“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接班人”方面的戰(zhàn)斗作用得到空前強化。1964年12月17日,《人民日報》發(fā)表評論員文章《充分發(fā)揮政治理論課的戰(zhàn)斗作用》,指出:“政治理論課的根本任務,是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青年,向他們進行無產階級的階級教育,培養(yǎng)堅強的革命接班人;是要配合學校各方面的工作,堅決進行反對和防止修正主義的斗爭,同資產階級爭奪青年一代?!?964年12月24日,《中國青年報》發(fā)表社論《發(fā)揮政治課的戰(zhàn)斗作用,促進學生革命化》,社論指出,政治課的“根本任務就是在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爭奪青年一代的斗爭中,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學生頭腦,堅決反對資產階級思想,反對修正主義思想,為促進青年學生革命化服務”。1964年第12期的《上海教育》,發(fā)表《堅持正確方向,充分發(fā)揮政治課的戰(zhàn)斗作用》的評論。由于強調政治課“戰(zhàn)斗性”,其“科學性”“系統(tǒng)性”則越來越忽視。
4. 運動混亂期
“文革”時期的學校思政工作進入全面異化階段,學校思政淪為政治斗爭的工具,沒有自己的獨立性和主體性。道德教育背離健全人格培養(yǎng)、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這一基本目標。
1966年,毛澤東著名的“五七”指示發(fā)表,提出:“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tǒng)治我們學校的現(xiàn)象,再也不能繼續(xù)下去了?!?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1/18/2059575116572.png" />由此掀起了“文革”中的教育革命。當時的學校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學生的主要任務已經(jīng)不是學習而是專政和奪權。思想政治教育完全變成了階級斗爭,學校思政被廢除了。
(1) 中學
“文革”十年使我國的教育事業(yè)遭到嚴重的破壞,中學思政課程也在劫難逃?!拔幕蟾锩北l(fā)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黨組《關于1966—1967學年度中學政治、語文、歷史教材處理意見的請求報告》。中央批示指出:目前中學所用教材,沒有以毛澤東思想掛帥,沒有突出無產階級政治,違背了毛主席關于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學說,違背了黨的教育方針,不能再用。教育部應該積極組織力量,根據(jù)黨和毛主席有關教育工作的指示,重新編輯中學各科教材。自此以后,以前出版的初中政治課通用教材被視作“封、資、修大雜燴”加以批判,中學政治課基本停開(尤其是1966—1971年間)。1966年10月,上海市中小學都開始停課,學生貼教師和學校領導的大字報,并“殺向社會”破“四舊”,抄家,批判資產階級。
(2) 小學
1967年2月,中共中央在《關于小學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通知(草案)》中,要求各地小學春節(jié)后一律開學,五、六年級和1966年畢業(yè)的學生,要結合文化大革命,學習毛主席語錄、“老三篇”(即《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文章)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學習“十六條”,學唱革命歌曲,學習一些算術和科學常識。3月7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中小學復課鬧革命》的社論,號召全國中小學“復課鬧革命”,并提出“復課鬧革命”的基本任務就是落實毛澤東的《五七指示》。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發(fā)出《關于大、中、小學復課鬧革命的通知》。但雖經(jīng)三令五申要求復課,各地學校仍未復課。而所謂“鬧革命”就是批判“十七年”的“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結束“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tǒng)治學校的現(xiàn)象”。在小學里對“十七年”的批判,包括對教育思想、教育路線、教育體制以及教師、教材和教學方法的批判,等等。
1971年4月至7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這次會議的紀要提出“兩個估計”:第一,“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毛主席的無產階級教育路線基本上沒有得到貫徹執(zhí)行”,是“資產階級專了無產階級的政”;第二,原有教師隊伍中的大多數(shù)“世界觀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的”。“兩個估計”全盤否定了新中國成立17年的教育工作,也否定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這是一個摧毀教育的綱領。整個教育都被否定,作為學校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思政也被徹底否定,思想政治教育隊伍被遣散。許多小學老師被殘酷批斗,學校的教育組織和管理制度被徹底破壞,在全國的小學中的學生組織,如少先隊組織、學生會都被取消了,許多小學模仿中學的紅衛(wèi)兵建立了“紅小兵”組織,成為教育革命、大批判、揪斗教師的重要隊伍。
5. 恢復重建期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雖然沒有了明顯的政治斗爭,但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政治理論和革命道德”色彩依舊濃厚。1977年8月,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關于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提出中小學教材建設的重要性問題。1978年1月,教育部頒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的通知》,開始編寫全國通用的各科教材,并擬定《全國十年制中學政治課教學大綱》,中學政治課初步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同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正式頒布施行。該教學計劃延續(xù)了“大躍進”“文革”時期的“左”傾錯誤思想,對教育提出了不切實際、不合規(guī)律的要求。如提出:“堅持《五七指示》的道路,以學為主,兼學別樣,把教育同三大革命斗爭結合起來……要組織好學工、學農、學軍,批判資產階級……使學生在三大革命實踐中接受工農兵的教育,克服非無產階級思想,提高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的覺悟,樹立勞動觀點,掌握一定的工農業(yè)生產知識和技能,初步具有人民戰(zhàn)爭的軍事常識?!?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1/18/2059575116572.png" />這些思政指導思想和原則,超出了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是道德教育政治化和成人化的典型體現(xiàn)。
此時“四人幫”已被粉碎,但小學思政仍受到政治化、革命化“左”傾思想的影響,新頒布的教育政策、指導性文件仍大量留有階級斗爭、文革政治的印跡。小學思想品德課程雖然經(jīng)歷了一定的改革,開始有了統(tǒng)一的教材、課程設置,也進行了一些思政探索,但從思政課程建設的角度來看,這一時期的課程目標、課程教材、課程教法等仍處于過渡狀態(tài),小學思政課程建設還將面臨一段非正常的歷程。
1978年4月,教育部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重申了毛澤東提出的黨的教育方針,并對1963年的“小學40條”進行了修改,于1978年9月22日頒布了新的《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新的“小學40條”試圖把小學思政恢復到“文革”前的狀態(tài),表明其仍未擺脫“左”的思想干擾,確定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向仍是“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某種程度上進一步強化了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革命”特征。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經(jīng)濟建設取代了階級斗爭成為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教育領域也開始了撥亂反正。1979年4、 5月間教育部召開了全國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談會,會后印發(fā)了《全國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談會紀要》(以下簡稱《紀要》)。這次座談會是“文革”結束后專門針對學校思政改革的會議,重新強調了中小學思政工作的重要地位,對糾正“文革”時期的錯誤思想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意義。這次會議及其《紀要》提出:“中小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從實際出發(fā),注意青少年的年齡特點,有的放矢,講求實效”“防止和糾正形式主義與成人化的做法。教育活動要生動活潑,多種多樣,為青少年所喜聞樂見”。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地方。會議著重指出,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對中小學學生集中地進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四項基本原則的宣傳教育,并結合進行革命理想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教育”“把青少年培養(yǎng)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忠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有遠大革命理想,有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一代新人”。
表1-3 改革開放前30年中學思政課程主要指導性政策文件一覽
表1-4 改革開放前30年小學思政課程主要指導性政策文件一覽
(二)課程設置
1. 科目開設
(1)中學
改革開放前30年中,中學思政課程的科目開設可謂變化頻繁,這從課程名稱的多與雜中即可看出,很難一一詳述。下面,選取不同歷史階段中代表性年份開設的中學各年級思政課程進行統(tǒng)計,見表1-5。僅從表1-5列舉的部分年份開設的科目即可看出,將改革開放前30年中學思政課程發(fā)展歷史劃分為五個階段是較為合理的。
表1-5 改革開放前30年開設的主要中學思政課程
注②:括號中為每周開設學時。
注③:因資料限制,不能確定各年級具體開設哪門課程。
(2)小學
小學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雖然進行了多次教學計劃的調整,但始終沒有在小學設置學科性的思想品德課程或政治課程。1952年的小學教學計劃中,課程設置為:語文、算術、自然、歷史、地理、體育、圖畫、音樂;1955年的教學計劃在上述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唱歌和手工勞動兩門課程;到了1963年,課程計劃中又增加了周會、生產常識兩門課程,并將1955年的手工勞動課分解成了手工和勞動兩門課。
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供小學高年級使用的《新編高級小學政治課本》,這套教材只用了一年。雖然在全國范圍沒有統(tǒng)一開設學科性德育課程,但不少地區(qū)借鑒學習老解放區(qū)的經(jīng)驗,同時在學蘇聯(lián)熱潮的推動下,進行了開設政治課的嘗試。這些地區(qū)大多在小學高年級開設政治常識課,將政治教育納入課程教育體系,初步形成了政治課教學體系。如,上海在1949年下半年在全市小學高年級開設了小學政治常識課,教材由上海自己編寫,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以培養(yǎng)“五愛”精神為主要內容。
1957年3月教育部召開第三次全國教育行政會議之后,開設政治課的呼聲日益高漲,全國各地紛紛重開政治課。如,江蘇省在1957年2月發(fā)出在小學六年級增設政治常識課的通知:“以提高高小畢業(yè)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使他們明確當前國家的形勢和任務,正確地對待畢業(yè)后的出路”。1958年,上海各小學也陸續(xù)開設政治課,以形勢任務教育為主要內容。
其他省份如浙江、福建等也在這一時期重新開設政治課,以加強對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政治課不同,這一時期的政治課突出強調對小學生進行樹立社會主義政治方向的教育以及時事政治教育,“五愛”等道德品質教育為政治教育、階級教育所取代。
1978年1月正式頒布實施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對小學思政課程的設置規(guī)定:在小學四、五年級開設政治課,每周2課時,總課時數(shù)為136課時。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教學計劃第一次明確在小學設置政治課程。教學計劃指出,“要保證政治課和文化課的教學時間”,突出了對政治課的重視程度。教學計劃還指出:“各科教材和教學,都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統(tǒng)帥起來。既要防止不問政治的傾向,又要反對取消科學基礎知識的傾向?!北M管從內容和任務上看,當時的小學政治課主要是要對四、五年級小學生“進行初步的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和必要的政治常識教育”,尚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品德教育課,但是從小學思政課程的發(fā)展角度來看,其意義十分重大。作為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前身,小學政治課的設立為之后的思想品德課奠定了基礎,并為小學思政課程的進一步改革與發(fā)展準備了必要的前提和條件。1980年,上海市率先在部分學校進行開設道德課(后改為思想品德課)的嘗試,集中對小學生進行以“五愛”為主要內容的共產主義道德教育。
2. 課程標準
(1)中學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上討論了《中學政治常識課程標準(草案)》,提出:“中學‘政治常識’的教學目標,是以關于中國革命、新中國建設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本知識,教育青少年,培養(yǎng)他們對祖國、對勞動人民的熱情,增進其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家及一切反革命分子的仇恨,從而奠定其革命的人生觀,養(yǎng)成其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的道德品質,使他們成為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與爭取社會主義前途自覺的積極的成員。”《草案》還規(guī)定了初中和高中《政治常識》的具體教學內容,初中分為八個單元,高中分十二個單元。但這一課程標準并沒有作為全國統(tǒng)一的標準下發(fā)執(zhí)行,新中國第一個面向全國統(tǒng)一執(zhí)行的中學政治課教學大綱直到1959年才頒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