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趙之爭
戰(zhàn)國七雄中,撇開偏安一隅而茍安的燕國和四面受敵、國土日蹙的韓國不談,其余五國各有優(yōu)長。經(jīng)濟實力最強的是齊國,國土縱深最廣的是楚國,變法圖強最早的是魏國,而軍事實力最強、騎兵和名將最多的則是秦國和趙國。
秦、趙本為同祖同源,是商朝末年的名臣飛廉(又作蜚廉)之后。飛廉長子惡來為秦的先祖,次子季勝為趙的先祖。有學者認為秦、趙二國都是嬴姓趙氏,他們的分族發(fā)展在商周之際。秦的建國,始于周平王東遷,距飛廉大約有三百年;趙的建國源自三家分晉,距離秦、趙分族發(fā)展約有六百多年。
趙氏家族在三晉之中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當年趙衰(?—前622)追隨重耳流亡十九年,回國后輔佐晉文公稱霸。其子孫趙盾(前655—前601)、趙朔(前637—前595)相繼執(zhí)掌晉國政柄。由于貴族間的內斗以及家族內部的糾葛等引起的下宮之難,趙家勢力幾乎遭受滅頂之災,留下了遺孤趙武(?—前541),即所謂“趙氏孤兒”。及至趙武長大成人,在晉景公(前599—前581在位)時獲得家族封邑,重新振興了家族勢力;到了孫子趙鞅即趙簡子(?—前476)時期,趙家勢力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趙簡子推行郡縣制等改革,公元前513年著名的“鑄刑鼎”事件,讓貴族的行為規(guī)范也受到公布的法律文書約束,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接下來其子趙襄子發(fā)揚了父親的事業(yè),完成了三家分晉。父子二人功業(yè)卓著,被稱為“簡襄之烈”。
趙肅侯、趙武靈王父子執(zhí)政的五十多年,是趙國長足發(fā)展的時期。燕昭王、秦昭襄王這兩位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國君,都因得到趙武靈王的支持而回國即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消滅中山國,開辟北方三郡,更是將趙國的國勢帶入了頂峰。遺憾的是,由于親情泛濫以及凡心未泯,趙武靈王在禪位之后又萌動了抓權的心思,這差點葬送了他的國家,結果雖然國家無恙,但最終丟了自己的性命。
趙惠文王時期(前298—前266在位),趙國已經(jīng)在走向平庸。這個時期也不是沒有人才,廉頗、藺相如、平原君趙勝、馬服君趙奢都大名鼎鼎。將相和更是千古佳話。趙國的平庸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分析起來還是國家戰(zhàn)略模糊不清的問題。
趙國不斷地與燕國、齊國甚至韓國開仗,卻并不知道國家發(fā)展的方向在哪里。這個問題在趙肅侯時期就是如此,肅侯甚至跟各國開戰(zhàn),趙武靈王只是想多割一些地盤,趙惠文王更是爭面子勝過里子。
?趙王固然在會盟中沒有失去面子,甚或占了上風,但是在外交上則是丟分的。
就以澠池之會為例。秦昭襄王是想緩和秦、趙關系,為全力進攻楚國做外交工作,可是藺相如卻在鼓瑟、擊筑問題上爭短長。趙王固然在會盟中沒有失去面子,甚或占了上風,但是在外交上則是丟分的。本來秦昭襄王有求于趙國,在秦、楚之爭中,希望趙國持綏靖態(tài)度。從這點出發(fā),趙國應該有自己的要價或者提出條件,甚至可以考慮與楚國結盟以拒之?,F(xiàn)在秦國在外交禮儀場合,以無禮居高臨下,然后以放下身段而給了趙國面子,秦國并沒有損失任何東西,趙國就以為自己贏了面子,甚至有些滿足,卻放棄了自己的戰(zhàn)略籌碼。也許趙國尚且心有余悸,但是,弱國與強國相交,當對之以智。趙國贏得了面子,秦國達到了外交目的。
沒有戰(zhàn)略目標,爭一時一事之短長,這是趙國成為失敗國家的最大原因。反觀秦國,從魏冉——特別是范雎入秦以來,一直遵行著“遠交近攻”的策略,步步推進,逐步為吞并六國創(chuàng)造條件。
?沒有戰(zhàn)略目標,爭一時一事之短長,這是趙國成為失敗國家的最大原因。
趙孝成王時期(前265—前245在位),更是政事不臧,長平之戰(zhàn)之后,趙國國力一蹶不振。末代趙王不知振興,唯求茍安,大將廉頗、李牧或出亡或被殺,趙國的滅亡已經(jīng)是篤定的了。
趙國的興衰史及其內外原因可以看作是六國衰亡的一個樣本。
胡服騎射
三家分晉之初,魏國通過改革獲得發(fā)展,是戰(zhàn)國初期的強國,至魏惠王(前400—前319)是一個轉折點。一方面魏惠王狂妄至極,“徐州相王”;另一方面,由于人才流失、戰(zhàn)爭失利,魏國逐漸走向了衰落。《孟子·梁惠王上》記載了魏惠王向孟子訴說自己東敗于齊、南辱于楚、西喪七百余里土地于秦的情況。魏國衰落的時候,趙國在趙肅侯和趙武靈王領導下代之而起。
趙肅侯(?—前326)是趙國建國后的第五代國君,執(zhí)政二十四年。肅侯曾經(jīng)聘用蘇秦行連橫政策,儼然東方六國的領頭羊。世子趙武靈王(前340—前295)繼任時,年方十五歲,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也穩(wěn)住了政權。
趙國的對手是經(jīng)過商鞅變法之后的秦國。秦國的國力發(fā)展迅速,南向兼并巴蜀,東向緊逼三晉。
趙國不僅受到秦國擴張的威脅,北部邊陲也有壓力,游牧民族政權林胡、樓煩的騎兵不時南侵;中山國插在趙國中間部位,名副其實的國中之國,這阻礙了趙國內部的南北交通。
強兵是趙武靈王的第一個選擇。在大臣肥義的輔佐下,趙國轟轟烈烈地進行了一次軍事變革,模仿胡人的軍事裝備,師夷長技以制夷,穿胡服,選擇精銳弩弓騎兵加以高強度的訓練。
公子成等老派人物紛紛站出來反對。面對反對的聲音,趙武靈王說:“愚蠢的人會嘲笑我,但聰明的人能理解我。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要這樣做,一定要把北方胡人的領地和中山國都奪過來!”于是帶頭改穿胡服,并且親自去公子成家里做工作,獲得支持。趙國很快地就在六國中率先組建起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在公元前307年至公元前296年的十二年間,趙國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余里。建立云中、雁門、代郡等北部三郡,還修建了長城。
在外交領域,趙武靈王很活躍。為遏制齊國的擴張,他扶持在韓國為人質的燕太子即位,是為燕昭王(前335—前279);扶持秦國公子嬴稷回國即位,是為秦昭襄王(前324—前251),試圖干預秦國事務,只是由于宣太后垂簾聽政,趙國難以得逞。雖然這些外交舉動未必能給趙國帶來多大利益,但至少顯示了趙國在國際社會中的活躍程度。
像歷史上的許多英雄一樣,趙武靈王在對外戰(zhàn)爭與外交事務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卻在內政修明這門功課上不及格,甚至交了白卷,結果就栽了跟頭。
?趙武靈王卻在內政修明這門功課上不及格。
沙丘之亂
趙武靈王十九歲時迎娶韓國宗室之女,次年生下長子趙章(約前320—前295),立為太子。十年后又得夢中美女吳娃,生下次子趙何(約前309—前266)。史家形容趙武靈王沉湎于吳娃的美色,說他為之不出宮者累日。感情的轉移也影響到對兩個兒子的態(tài)度。不幸的是,幾年后吳娃病逝,臨終前要求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君位,趙武靈王被感情所牽引,竟在病榻前答應了吳娃的非分請求。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廢黜太子章,傳位給兒子趙何(即趙惠文王),自稱為“主父”。這一年,趙武靈王四十一歲,趙何年僅十歲。趙武靈王指派相國肥義輔佐幼君,同時擔任趙何的導師。
從主觀上說,趙武靈王提前交班,并不是想賦閑享樂。他有雙重考慮,一是兌現(xiàn)對吳娃的承諾,二是培養(yǎng)幼君。趙何年僅十歲,如何能治國,還不是自己說了算。但是,讓他歷練一下,由重臣肥義輔導,自己正好擺脫內政事務(總有一些行禮如儀的工作)的羈絆,除了一鼓作氣拿下中山國之外,還要經(jīng)略西北,他甚至設想從北邊攻取秦國的要塞。
春秋戰(zhàn)國政治史上,國君不立長子而立次子為嗣,并不鮮見,也不一定會引發(fā)內亂。若有內亂,通常也是國君駕崩后新君不能控制局面所致。但是,趙武靈王卻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活活餓死在沙丘宮。
當初武靈王廢趙章而立趙何,趙章并沒有太多的怨言,依然跟隨父親征戰(zhàn),出入左右。公元前296年,武靈王率領軍隊與齊、燕聯(lián)合滅亡中山國。從公元前305年開始,武靈王就發(fā)起對中山國的進攻,當時公子章年僅十五歲,擔任中軍統(tǒng)帥,取得了勝利。此后十年間,趙章在歷次戰(zhàn)爭中都追隨在父親左右,建功立業(yè),如今消滅了中山,舉國大慶?!摆w主父封其長子章于代,號曰安陽君?!弊谑伊⒐Ψ值貌梢兀@在當時倒也算通例。但是,趙武靈王的想法并不止于此,他還要立趙章為代王,與趙王并列,遭到了趙何君臣的激烈反對。
趙何的輔佐大臣肥義忠誠有謀略,在趙何即位次年又引平原君趙勝為相,公子成也被他動員起來,青年軍官李兌也是他一手培養(yǎng)提拔起來的。趙肅侯時的宗室重臣趙豹為人忠勇,不為武靈王所用,但與肥義為莫逆之交。在另外一方面,公元前296年武靈王安排田不禮輔佐代邑的安陽君趙章。田不禮三年前來到邯鄲,對趙國毫無感情,有的是樂禍冒險的欲望。在田不禮的慫恿下,趙章心底掩藏的對弟弟趙何取代自己的不滿情緒被激發(fā)起來,意欲奪取王位。
可以想見,趙章與趙何的王位之爭,同時也是雙方執(zhí)政團隊的身家性命之爭。武靈王要封趙章為代王,遭到拒絕后,并不死心。他暗中希望兩個兒子都下去,主父本人凌駕其上,重新回到主導國政的位置上,這一隱藏的動機,在武靈王心中愈益清晰。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以查看墓地為由,邀請兩個兒子一同前往沙丘行宮。安陽君趙章想利用這次機會除掉趙何,發(fā)動了政變;趙何與國相肥義等早有防備,李兌、公子成也做好了軍隊的接應安排。結果是,趙章雖然殺了肥義,但自己也被王家軍隊所殺。趙武靈王被幽禁沙丘宮,活活餓死。
外交角力
趙惠文王執(zhí)政三十三年,內政尚算清明。在對外關系上,最大的事件是樂毅率領五國軍隊擊破齊國。在軍事上與秦國的沖突,大多沒有占到便宜,相反丟城失地。趙秦之間的幾次外交較量,趙國也未必有勝,卻成就了藺相如的一世名聲。兩件最有名的事件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
公元前283年,趙王得到和氏璧,秦王想要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這么不對等的交換,一看就不是真心做交易。雖說我們常用價值連城來形容珍寶之貴重,但是,真正用十五座城池換取一枚玉璧,還是有些匪夷所思的。這讓趙惠文王為難了:不答應吧,害怕秦國強大;答應吧,擔心受騙,對方拿了玉璧卻不給城池。趙王把自己的擔心告訴了藺相如。藺相如回答說:
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許,曲在我矣;我與之璧而秦不與我城,則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請完璧而歸之。
藺相如的意思是:這么優(yōu)厚的交易,趙國不答應是不識抬舉,顯得不友好;如果答應了對方不履行承諾,則是秦國失信于國際社會。比較起來,我們應該把這個球踢回去,看他們怎么辦。不得秦人城池,我保證完璧歸趙,不辱使命。
藺相如奉璧出使,見到了秦王。秦王拿到玉璧,與妃嬪們傳看,卻沒有交付城池的意思。藺相如謊稱,如此珍貴玉璧,需要有交接的儀式,更要求秦王齋戒以受璧。藺相如持玉璧在手,秦王擔心有失,就答應了他的要求。其實,藺相如不過借此拖延時間,當晚派人將玉璧送回趙國。次日,秦王恭敬地舉行典禮,請趙使奉上玉璧。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說,昨天夜里他已經(jīng)讓隨從奉玉璧還趙,只要秦國劃撥十五城,趙國一定會給玉璧。否則,請秦王殺他謝罪。秦王覺得藺相如頗有國士之風,放了他一馬?;氐胶?,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大夫。
幾年之后,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邀請趙惠文王舉行澠池峰會。秦國主動要求舉行峰會的目的是,秦要集中力量攻打楚國,想舒緩與趙國的關系。上一年的秦趙戰(zhàn)爭,趙國丟失二城,被斬首三萬級。趙王心有余悸,是藺相如與廉頗鼓勵并做出各種安排后,趙王才在藺相如的陪同下赴會。按理說是秦有求于趙,趙國應該有所得。秦昭襄王請趙王鼓瑟,藺相如覺得吃虧了,讓秦王擊缶。秦王不肯,藺相如以死相要挾。秦王只得擊缶。最后秦王沒有占到便宜,趙王也沒有失去面子。
仔細分析起來,趙王固然在會盟中沒有失去面子,甚至略占上風,但是在外交上則是丟分的。本來秦昭襄王有求于趙國,在秦楚之爭中,希望趙國持綏靖態(tài)度。從這一點出發(fā),趙國應該有自己的要價或者提出條件,甚至可以考慮與楚國結盟以拒之。現(xiàn)在秦國在外交禮儀場合,雖起初無禮,居高臨下,但后來放下身段而給了趙國面子,秦國并沒有損失任何東西,趙國就以為自己贏了面子,甚至有些滿足,實際是放棄了自己的戰(zhàn)略籌碼。也許趙國尚且心有余悸,但是,弱國與強國相交,當對之以智,而不是只顧及面子,甚或時時以妥協(xié)處之。趙國代表團回到邯鄲后,趙王立即提拔藺相如為上卿,位在大將廉頗之上。這個動作一定讓秦人竊笑。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趙國不停地與周邊國家發(fā)生戰(zhàn)爭,對于秦國幾乎沒有多少勝利的機會。僅僅在公元前269年,秦韓戰(zhàn)爭中,趙奢率軍抗秦援韓,取得了一次大勝。趙奢因功被封為馬服君。
?弱國與強國相交,當對之以智,而不是只顧及面子,甚或時時以妥協(xié)處之。
長平之戰(zhàn)
公元前265年,秦軍又一次征伐韓國,這一次的目標是獲取上黨郡。上黨郡在今天山西境內。韓國的主要領土則在河南,國都是新鄭。秦王采納了范雎之策,出兵野王(今河南野王縣),切斷上黨郡與都城新鄭的聯(lián)系。上黨孤立無援,形同孤島。韓國被迫將上黨獻給秦國以求和。然而上黨郡守馮亭卻派人到邯鄲,表示寧愿歸附趙國也不愿意歸秦。
馮亭到底是要拉趙國下水,還是真的不喜歡秦國,這個姑且不論。問題是上黨以一個弧形的邊界緊鄰趙國領土,得到上黨,趙國領土將連成一片。剛即位不久的趙孝成王頭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天上掉下黃金,結果第二天就收到了馮亭歸服的消息。在得到國相平原君趙勝的支持后,趙孝成王決定要收下這份飛來的大禮。他派大將廉頗去接管上黨及其民眾。
秦昭襄王得知,大怒。這也為秦國攻打趙國找到了一個絕佳的理由。秦派大將王龁攻打趙國,老將廉頗駐守長平(今山西高平)堅守抵抗。秦軍攻勢凌厲,趙軍損失了一位裨將、四個尉官。但趙軍深溝高壘,秦軍無法推進,形成僵局。
邯鄲城內,趙國君臣商量對策。經(jīng)驗豐富、處事老辣的趙威后已經(jīng)在幾年前去世,年輕的趙孝成王與大夫樓昌、虞卿議事。樓昌提議發(fā)重使到秦國求和。虞卿提出異議:今決定媾和者在秦不在趙,秦的目的是擊敗趙國,我們求和,秦不會答應。不如派使節(jié)攜以重寶結交楚、魏,楚、魏接受趙國的重使與重寶,秦國就會擔心諸侯聯(lián)合抗秦,“疑天下之合從”,這樣趙國求和才有可能成功。
虞卿的建議頗有道理。兩國交戰(zhàn),受到侵略的一方主動講和,等于是投降,因為不答應對方的條件,對方就不會停止進攻。要敵方停止進攻,除非你手中有牌可打。外交上聯(lián)絡楚國、魏國,就等于是手上握了一張牌。當然,在今天看來,如果趙國的外交戰(zhàn)略只是出于臨時性的戰(zhàn)術目的,而沒有天下一盤棋的整體思考,沒有從趙國長遠利益出發(fā)的戰(zhàn)略性思維,依然不會成功。
虞卿是一個有個性也有見識的人。《史記·虞卿列傳》說他當初見趙孝成王時,踏著草鞋,戴著斗笠(成語“躡蹻檐簦”出于此),一副名士派頭,趙王很是欣賞他。一見而賜黃金百鎰(二千多兩)、白璧一雙,再見即命為上卿。
但是,這一次,趙王不聽虞卿的建議,派重臣鄭朱使秦。秦國表面上隆重地接待了趙國和議使節(jié),實際上只是給國際社會做做樣子,目的是用秦趙議和的假象,讓楚、魏等國放棄救趙的念頭。
與此同時,秦國的進攻絲毫沒有放松。趙王焦躁不安,一再責怪廉頗損兵折將,怯懦不敢出戰(zhàn)。于是,秦國的反間計派上了用場。
秦相范雎“使人行千金于趙為反間”,趙王耳朵里聽到這些話:“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之子趙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意思是說,秦國最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呀!廉頗這個老頭不行啊,很容易對付,大概也快投降了吧。趙王中計,以趙括取代廉頗指揮前線的戰(zhàn)事。藺相如反對說:“趙括年輕氣盛,名聲在外,未必能實戰(zhàn)。雖然把他父親留下的兵書讀得滾瓜爛熟,但是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不懂得用兵的奧秘在通權達變?!碧A相如了解廉頗,更了解趙括,他給趙王提的反對意見是基于事實。趙王被趙括的虛名所迷惑,聽不進藺相如的勸諫。我猜測,更受趙王信任的平原君大約也是支持趙括出征的。
秦國方面得知趙將廉頗被撤換,馬上召回王龁,派戰(zhàn)國第一名將白起出任秦軍統(tǒng)帥。與廉頗以逸待勞堅守不出的策略不同,趙括完全改變了先前的部署,撤換了軍官,親率主力主動出擊,秦將白起佯敗,誘敵深入,趙括中計,被秦軍事先安排的兵馬切斷歸路,團團圍住,趙軍束手待斃。
秦昭襄王親自出馬,征用河內郡十五歲以上男丁為兵,支援長平。趙軍被圍困了四十六天后,傷病員日益增多,糧草不繼,人馬相食。趙括被迫突圍,中箭被殺,趙軍投降,秦軍也付出了傷亡過半的代價。
經(jīng)此一仗,趙國元氣大傷,從此再也無力與秦爭長短。長平之戰(zhàn)是戰(zhàn)國形勢的轉折點,也是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重要里程碑。
紙上談兵
長平之戰(zhàn),趙國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資治通鑒》根據(jù)《史記》等歷史資料,記載這件故事的同時,抖出了一個紙上談兵的包袱。這涉及趙括及其父親趙奢。
趙括的父親趙奢,曾經(jīng)在趙惠文王時擔任趙國的田部吏(主管征收田賦的基層官吏),工作盡職盡責,不徇私情,不阿權貴。平原君趙勝為宗室貴族,身任國相,可是其家臣拒絕繳納田租,趙奢依法嚴懲,處死了平原君家的當事者九人。平原君大怒,以為是輕視自己,揚言要殺死趙奢。趙奢找到平原君說:“君為趙國之貴公子,現(xiàn)在縱容家臣不奉公守法,破壞制度。國法不立則國家被削弱,國家被削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守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國政權鞏固,而君為國家貴戚,豈輕于天下邪?”
平原君被趙奢此番大義凜然的話所感動,認為趙奢賢明,遂奏明趙王。趙王提拔趙奢任管理全國賦稅的要職,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充實。
趙奢后來帶兵,曾取得擊敗秦軍的戰(zhàn)績。因此,他還是一名著名的將軍。他兒子趙括自少年時學習軍事,成績優(yōu)異,有時與父親辯論起來,趙奢也占不了上風?!顿Y治通鑒》卷五記云:
初,趙括自少時學兵法,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則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p>
趙奢認為帶兵打戰(zhàn)是生死攸關的危險事業(yè),必須十二萬分的小心,必須謹慎從事??墒莾鹤于w括談起戰(zhàn)事,口若懸河,侃侃而談,視之為兒戲,缺乏敬畏之心。真的抱著這種態(tài)度上戰(zhàn)場的話,一定會吃敗仗。
當趙王起用趙括代替廉頗擔任前線總指揮時,其母上書反對,趙王質問為什么,趙母有如下回答:
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而進食者以十數(shù),所友者以百數(shù),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鄉(xiāng)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如其父,父子異心,愿王勿遣!
趙母沒有強調趙括軍事經(jīng)驗不足,理論知識大于實際指揮能力,她只是觀察到兒子與丈夫對待工作的不同態(tài)度。其間的差別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差別是,丈夫趙奢很懂得團結、籠絡將士,親自“奉飯而進食者”(即餐敘議事的心腹將領)數(shù)十人,平日以朋友相交往的軍官數(shù)以百計,與他們打成一片;兒子趙括則不然,升帳議事,高高在上,威風凜凜,軍吏們不敢仰視。另一個差別是,趙奢把出任統(tǒng)帥時所得的賞賜,全部分給部將,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一心撲在工作上;趙括卻把賞賜所得,悉數(shù)獨吞,歸藏于家,整日打聽哪里有合適的田宅可以購買。根據(jù)這兩點觀察,趙母反對讓兒子掛帥,說,真的讓兒子出征,吃了敗仗,您不要讓老身連坐。
如果說趙奢不看好兒子的理由是兒子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過于輕佻,會由于麻痹大意吃敗仗,那么趙母的觀察其實更深一層,這涉及前線領兵將帥的領導力問題。那個時代成功的將軍,從司馬穰苴到吳起,包括《六韜》《孫子兵法》,無不要求統(tǒng)帥須籠絡將士,要與將士打成一片,只有贏得將士的愛戴,才能在戰(zhàn)場上要其死力,克敵取勝。趙括的做法完全相反,必然招致失敗。
趙王沒有理會趙母的意見。趙括到了前線之后,“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完全改變了廉頗的各項做法,而且撤換了各級軍官,立即出兵擊秦師,最后進入了白起事先布置好的口袋。白起預先安排的一支二萬五千人的奇兵切斷了趙軍的歸路,另外五千騎兵將趙軍隔斷為二,絕了趙軍的糧道。
陷入困境的趙軍,既沒有糧食補給,又沒有軍隊增援,于是白起反復出動輕騎車弩兵攻打趙軍,秦昭襄王立即親赴河內郡發(fā)兵,民年十五以上男丁全數(shù)征發(fā)到長平前線,增援白起,趙國的救兵及糧食完全被斷絕了。
這年(前260)九月,在斷絕糧一個半月之后,趙括被迫孤注一擲,他把趙軍分為四隊,分頭突圍。由于秦兵嚴陣以待,趙軍作了四五次努力,都無法沖出包圍圈。趙括親自率領特種兵死命奮擊,也無濟于事,最后被亂箭射死,趙軍投降,史稱有四十余萬人被白起坑殺?,F(xiàn)代學者推測,其時趙國的總人口約在一百七十萬至二百三十萬之間,無法為一場戰(zhàn)爭抽調四十萬男丁出征。實際出征兵力大約在二十萬,號稱四十萬而已。除了戰(zhàn)爭死傷,最后俘虜十萬人左右。戰(zhàn)爭的影響對于戰(zhàn)國的歷史進程的推動無疑是十分巨大的。十年之后,異人(后名子楚)、嬴政父子在呂不韋、李斯的輔佐下,開展了秦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就是以這場戰(zhàn)爭為轉折點的。
如今,長平之戰(zhàn)過去了整整二千二百八十年。為什么趙國會失?。口w括“紙上談兵”,趙王用人不當,這是毋庸置疑的。趙國相對弱小,秦國綜合國力強大,這也不難理解。趙孝成王指揮失誤,外交失策,史家也毫不隱諱。但是,趙奢夫婦對于兒子的評論,還是值得重視,那就是趙括的問題不僅僅是缺乏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紙上談兵,更是重任在肩缺乏敬畏之心,大權在握不能團結將士,不能與部下分享成果,結果在沖鋒的時候,竟然要他這個統(tǒng)帥打頭陣,最終死在秦人的亂箭之下。
?趙括的問題不僅是缺乏實戰(zhàn)經(jīng)驗,更是重任在肩缺乏敬畏之心,大權在握不能團結將士。
名將之亡
長平之戰(zhàn)之后,秦國并沒有束手,而是一路猛進,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平原君趙勝到楚國求救,楚王不敢應允,平原君的食客毛遂仗義執(zhí)言,曉之以厲害,威之以劍刃(以死相拼),楚王終于答應出兵救援。但是,關鍵還是在魏國。魏國與趙國互為唇齒,魏國還是趙國的姻親盟國。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妹妹是趙相平原君之妻,于魏國上將信陵君則是同父同母的姐姐。
平原君向魏國求援,魏王不得已派晉鄙率十萬軍隊駐扎邊境,但持觀望態(tài)度,根本不敢出兵救援邯鄲。平原君趙勝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派人責怪信陵君說:“勝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能急人之困也。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縱公子輕勝棄之,獨不憐公子姊邪?”如果您覺得我趙勝不值得救,難道您連自己姐姐的生死也不顧嗎?一下子把一向有俠義之名的魏無忌逼到了墻角。
于是,信陵君在門客侯嬴的啟發(fā)下,串通魏王寵妃如姬,盜出用以調動軍隊的虎符,到軍營假傳王命,并以刺客朱亥錘殺晉鄙,奪得軍權。然后與前來救援的楚軍聯(lián)合作戰(zhàn),打敗秦軍,解了邯鄲之危。趙國遂得以保存。
這個時候,趙國尚有兩位名將廉頗、李牧。他們與秦國的白起、王翦,號稱四大名將。當年澠池之會結束后,廉頗曾對藺相如晉升為上卿,表示不服,揚言要羞辱他。后來知道藺相如大度避讓,乃是從國家利益出發(fā),遂深深折服,“負荊請罪”“將相和”成為千古佳話。
公元前252年,平原君趙勝死,趙孝成王于次年重新起用長平之戰(zhàn)后被棄用的廉頗為相國,封信平君,使之將兵。在連年對燕國的戰(zhàn)事中,廉頗都有所成就。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死,子悼襄王(前244—前236在位)立,立即解除了廉頗的職務。遭到排擠的廉頗,被迫逃亡魏國。
趙國最后一位名將李牧就是在廉頗出逃前后從邊郡調到邯鄲任職的。這個時候秦國連年伐趙,李牧堅守抵抗。悼襄王執(zhí)政不及十年,國事江河日下。他的王后出身邯鄲娼妓,史稱趙悼倡后。丈夫死后,在她的情夫春平君及奸臣郭開等的禍害下,她與自己的兒子幽繆王趙遷一起不斷糟蹋著自己的國家。秦人用離間計和收買政策相結合的手段,使趙國解除了李牧的兵權,李牧后被無辜殺害。次年,趙亡于秦,時在公元前228年。
(參見《資治通鑒》卷一至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