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詩人、詩學批評者、譯者——袁可嘉與中國新詩

中國現(xiàn)代文學論叢(第13卷·1) 作者:


詩人、詩學批評者、譯者——袁可嘉與中國新詩

王家新

(中國人民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872)

內(nèi)容摘要:本文從“詩人、詩學批評者、譯者”三個角度論述了袁可嘉對新詩做出的貢獻。作為詩人,在20世紀40年代,袁可嘉處在新詩藝術探索最前沿地帶,和同時代一批新銳詩人一起,有力推動著新詩對“現(xiàn)代性”的追求。作為一個詩人批評家,他致力于對同時代詩歌進行闡發(fā)和總結,明確提出“新詩現(xiàn)代化”命題和“現(xiàn)實、象征、玄學”的綜合方案,并把它作為一種“新傳統(tǒng)”來塑造。他不僅是那個年代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主要發(fā)言人,而且其詩學批評在今天仍具有現(xiàn)實意義。至于詩歌翻譯,袁可嘉身上一開始就攜帶著一個譯者?!拔母铩焙笏厥白g筆,而且明顯體現(xiàn)了對現(xiàn)代主義的回歸,他對葉芝的翻譯,影響了一代讀者,也重新激發(fā)了中國詩人對“現(xiàn)代性”的追求。像袁可嘉這樣“三合一”式的、以對“現(xiàn)代性”的追求為內(nèi)核的詩人,構成了新詩的主要推動性力量,也為我們昭示著一種“現(xiàn)代傳統(tǒng)”。

關鍵詞:袁可嘉;中國新詩;翻譯;現(xiàn)代性

“讓我沉默于時空,/如古寺銹綠的洪鐘?!?sup>1981年,在“文革”結束后的思想解放氣氛中,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葉集》,堪稱是新詩史上一個重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它不僅發(fā)現(xiàn)了九位“被埋葬”的優(yōu)秀詩人,而且將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新詩對“現(xiàn)代性”的追求及其藝術成就令人驚異地展現(xiàn)了出來。

隨著《九葉集》的出版,長期以來只是作為“外國文學研究者”的袁可嘉的詩人身份才被人們重新認識,不僅如此,他早年的詩作表明,在40年代中國新詩的藝術探索中,他還一直處在一個最前沿的地帶。據(jù)傳記資料,袁可嘉中學時代即開始寫新詩,最初喜歡英國浪漫主義和徐志摩的詩,1941年考入西南聯(lián)大外文系,受到西方現(xiàn)代主義詩歌影響,西南聯(lián)大期間,曾在《大公報》副刊發(fā)表第一篇詩作《我們是黎明邊緣的輕騎兵》;1946年畢業(yè)前后,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進入活躍期,藝術風格也趨于成熟,在一些報刊發(fā)表有詩作20余首。在這些詩作中,有《出航》那樣展現(xiàn)個人精神追求的詩(“大海迎接人們以不安的國度:/像被移植空中的斷枝殘葉,/航行者夜夜夢著綠色的泥土”),也有對民眾苦難的沉痛書寫(“像腳下的土地,你們是必須的多余,/重重的存在只為輕輕的死去”,《難民》);有對現(xiàn)實的辛辣嘲諷(“紳士們捧著大肚子走進寫字間,/迎面是打字小姐紅色的呵欠”,《上?!罚?,也有對自身存在的審視和追問(“我們慚愧總辜負你的好意,/不安像警鈴響徹四方的天空”,《旅店》),等等。而從藝術表現(xiàn)上看,他傾心于“象征手法和機智筆觸”,愛用“悖論修辭”(“走進城就走進了沙漠/空虛比喧嘩更響”,《進城》),對人生經(jīng)驗能做綜合把握和多重視角的觀照,語言富有張力和反諷意味,等等。和同時代那一批新銳詩人一樣,他同樣以“現(xiàn)代性”為追求目標,但他的詩在形式上更為謹嚴,筆力也十分遒勁。在《詩的新方向》中他曾稱穆旦“是這一代的詩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遠的人才之一”,而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其實也展現(xiàn)了這一“可能”。

正因為早年的袁可嘉是這樣一位充滿銳氣、富有創(chuàng)作潛力和前景的詩人,所以他有可能以他的“現(xiàn)代敏感”、創(chuàng)作實踐和理論素養(yǎng),對他那個年代的中國現(xiàn)代詩歌進行闡釋和總結。1988年袁可嘉《論新詩現(xiàn)代化》的出版(三聯(lián)書店),就將中國新詩史上一位并不多見的重要詩論家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論新詩現(xiàn)代化》收有袁可嘉從1946年冬到1948年底在北京大學任教期間寫下和發(fā)表的二十六篇評論。在這些文章中,《新詩現(xiàn)代化——新傳統(tǒng)的尋求》,帶有一種詩學總綱的性質(zhì)。袁可嘉開篇即提出:“40年代以來出現(xiàn)了一種‘現(xiàn)代化’的新詩”,而“隱在這個改革行動后面的理論原則”首先是:“絕對肯定詩與政治的平行密切聯(lián)系,但絕對否定二者之間有任何從屬關系?!?sup>

袁可嘉這樣說是有“背景”的,因為在那個年代,正如女詩人陳敬容所說,新詩史上已有了“兩個傳統(tǒng)”:“一個盡唱的是‘夢呀,玫瑰呀,眼淚呀’,一個盡吼的是‘憤怒呀,熱血呀,光明呀’,結果是前者走出了人生,后者走出了藝術?!?sup>

這就是為什么袁可嘉在堅持詩歌藝術的獨立性的同時強調(diào)詩歌“來自廣大深沉的生活經(jīng)驗領域”。他著力于建立一種富有張力的詩學,力圖消解新詩創(chuàng)作和批評中的“二元對立”話語,在《新詩現(xiàn)代化——新傳統(tǒng)的尋求》中,他以堅定的口氣這樣說:“絕對肯定詩應包含,應解釋,應反映的人生現(xiàn)實性,但同樣地絕對肯定詩作為藝術時必須被尊重的詩底實質(zhì)?!?sup>在《詩的新方向》這篇詩評中,他也稱穆旦“在現(xiàn)實與藝術間求得平衡,不讓藝術逃避現(xiàn)實,也不讓現(xiàn)實扼死藝術,從而使詩運邁前一步”。

更可貴的是,對于新詩論爭中的種種“對立項”,諸如反映論和表現(xiàn)論、社會性和個人性、政治性和藝術性,袁可嘉不僅有透徹的理論分析,也給出了他的詩學解決方案,那就是他的“有機綜合論”。他提倡詩“從機械的反映到有機的創(chuàng)造”,堅持認為詩是“有機綜合的整體”。而他所認同的詩的“新傾向”,“最后必是現(xiàn)實、象征、玄學的綜合傳統(tǒng);現(xiàn)實表現(xiàn)于對當前世界人生的緊密把握,象征表現(xiàn)于暗示含蓄,玄學則表現(xiàn)于敏感多思、感情、意志的強烈結合及機智的不時流露”

他的許多論述,最后也都指向了這種“綜合傳統(tǒng)”,如《從分析到綜合——現(xiàn)代英詩的發(fā)展》,從題目本身即可見出他的詩學傾向;在《綜合與混合》中,他指出:“綜合是有機的統(tǒng)一的,混合則是支離的,破碎的;綜合以整體制約部分,使某種意義得有高度表現(xiàn);混合則以部分放逐整體,予某種因素以獨占價值……”在《談戲劇主義——四論新詩現(xiàn)代化》中,他引用了瑞恰慈“包含的詩”與“排斥的詩”的說法,他自己當然傾向于“包含的詩”,因為“它們都包含沖突,矛盾,而像悲劇一樣地終止于更高的調(diào)和。它們都有從矛盾中求統(tǒng)一的辯證性格”。在《對于詩的迷信》的最后,他這樣聲稱:“這種必需的界限的劃分,目的不在使詩孤立絕緣,而是使它獨立配合,不在窒息詩,而在喚它返回本體,重獲新生?!?sup>

正因為袁可嘉的有力闡發(fā)和總結,“現(xiàn)實、象征、玄學的綜合傳統(tǒng)”在今天已被視為中國40年代現(xiàn)代詩歌的主要詩學標志。這種新的綜合,提升了中國新詩的詩學品格和藝術表現(xiàn)力。而袁可嘉對它的闡發(fā),不僅彰顯出其時代意義,而且在今天看來仍具有現(xiàn)實意義。我相信,他所提出的一系列詩學理論問題,所確立的“新詩現(xiàn)代化”方案以及對一些具體作品的分析,對今天的詩人和評論者仍會是一種有益的提醒,如怎樣面對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矛盾困境,怎樣把現(xiàn)實關懷和對詩藝的探索結合起來,怎樣在寫作中達成一種知性與感性、激情與反諷的融合,怎樣把抒情、敘述、象征、思辨、戲劇性“綜合”在一起,重建一種更有張力、更具有藝術整合性的詩學,等等。

總的來看,作為一個詩人批評家,袁可嘉在那時所顯示的批評銳氣(當年他曾把這些批評文章結集為“新批評”,只是未能出版)、廣闊的詩歌視野和理論辨析力、行文中所透出的敏感而成熟的心智,都令人折服。他深入新詩創(chuàng)作的核心地帶,能夠抓住那個年代最深切的詩學訴求,又具有世界性眼光,在熱情介紹和“引進”西方現(xiàn)代主義詩歌和詩學的同時,致力于把中國新詩置入一個更廣闊的語境中。在方法論和批評氣質(zhì)上,他的批評也不同于二三十年代一些詩人個人自白或趣味式的詩論。他的批評,不僅更具有學院的“專業(yè)性”,也具有更敏銳的詩歌洞察力和理論辨析力(例如他對“詩與民主”、“詩與晦澀”等種種問題所展開的辨析),更具有提出問題和詩學建構的能力,而這些,在那個年代和整個新詩批評史上都實屬難得。

至于詩歌翻譯,對袁可嘉先生來說,幾乎從一開始,他身上就攜帶著一個譯者。他本來是學外語“出身”,在他和他那一批詩人中,創(chuàng)作和翻譯——尤其是對西方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翻譯,也明顯構成了一種“不斷交往,相互孕育”的關系。在他寫于1946年到1948年間的《詩與晦澀》、《論詩境的擴展與結晶》、《新詩現(xiàn)代化的再分析》等文章中,就散見著他翻譯的葉芝、艾略特、奧登等人的詩論和詩句:

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

世界上到處彌漫著一片混亂……

——葉芝

黃昏伸向天空,像病人麻醉在手術臺上。

——艾略特

隨樂曲晃動的軀體,明亮的眼神,

怎叫人把舞者和舞蹈分清?

——葉芝

歐洲及群島,眾多河流,河面皺縮/如犁者的手掌。

——奧登

縱然是些零散的翻譯,但依然透出一種優(yōu)異的譯筆,并顯示出一個詩人譯者以“現(xiàn)代性”為主要目標的譯介關注點。他在那時的翻譯,尤其是多篇對“現(xiàn)代英詩的發(fā)展”及詩論批評的譯介,不僅為那個年代的人們打開了“現(xiàn)代性”的視野,在今天看來仍不失其敏銳。

只是正如我們所看到的,40年代現(xiàn)代詩歌包括理論批評和翻譯這種對“現(xiàn)代性”的追求,很快被席卷而來的兇猛歷史所切斷。像袁可嘉這樣的詩人和譯者,在后來不能自由地寫作,但也不能自由地沉默,直到多少年過后,他們才有可能重新發(fā)出自己真正的聲音:

飛機越過太平洋上空,

眼簾中映出了藍藍的海水,

哦,那不是海洋的水,

那是你夢中的淚。

這是袁可嘉先生于1980年9月應邀去美國講學路上寫下的詩句,真是令人感慨。在“文革”浩劫之后,備受壓抑和扭曲的中國詩歌才又迎來了一個新的復蘇期,袁可嘉和他那一代的詩人譯者,不僅重拾譯筆,而且明顯體現(xiàn)了對現(xiàn)代主義的回歸(雖然這不是簡單的回歸)。他在那一階段對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多篇譯介文章以及他參與主編的《外國現(xiàn)代派作品選》,不但打破了當時的思想禁錮,并且也重新激發(fā)了中國作家和詩人對“現(xiàn)代性”的追求。

尤其是對我們這一代在“文革”之后考上大學的文學青年來說,袁先生等人主編的《外國現(xiàn)代派作品選》所產(chǎn)生的影響,怎么說也不過分。我們都是第一次從那上面讀到瓦雷里、里爾克、艾略特、葉芝、奧登等詩人的作品的。最初的相遇往往最珍貴,我不僅從中經(jīng)歷了一場新的藝術洗禮,對于剛剛走上詩歌之路的我,也無疑是一種照亮和提升——尤其是袁先生所譯的葉芝(收入《外國現(xiàn)代派作品選》第一冊上卷),讓我看到了那顆照耀我的星。

在袁先生譯的那一組葉芝詩中,有《茵納斯弗利島》、《當你老了》、《柯爾莊園的野天鵝》、《基督重臨》、《駛向拜占庭》等七首。尤其是《當你老了》中的“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圣者的靈魂/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這兩句,使我深受震動,仿佛就是在那一瞬,有某種痛苦而明亮的東西為我出現(xiàn)了。“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讀了也讓人難忘,它像木刻一樣富有質(zhì)感,并顯現(xiàn)出情感的深度。這些,對我以后的生活和寫作都有著持久的影響。

至于《柯爾莊園的野天鵝》所體現(xiàn)的那種高貴、明澈和精英的氣質(zhì),還有挽歌的調(diào)子,在那時也深深打動了我。“我見過這群光輝的天鵝,/如今卻叫我真疼心!”這樣的詩句我一讀就記住了。甚至可以說,這樣的閱讀對我具有某種“創(chuàng)傷經(jīng)驗”的性質(zhì)。正因為讀了這樣的詩,我們必須像葉芝說的那樣,“在生命之樹上為鳳凰找尋棲所”。

現(xiàn)在,我就從翻譯的角度具體談談袁先生所譯的葉芝,因為不經(jīng)過他那優(yōu)異的翻譯,葉芝就有可能被我們錯過,就不可能對我們產(chǎn)生如此深刻的影響。我們首先來看袁先生所譯的《茵納斯弗利島》:

我就要動身走了,去茵納斯弗利島,

搭起一個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九行蕓豆架,一排蜜蜂巢,

獨個兒住著,蔭陰下聽蜂群歌唱。

我就會得到安寧,它徐徐下降,

從朝露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閃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處飛舞著紅雀的翅膀。

我就要動身走了,因為我聽到

那水聲日日夜夜輕拍著湖濱;

不管我站在車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我心靈的深處聽見這聲音。

對照《茵納斯弗利島》的原文和譯文,我們即會感到袁先生對原文的透徹讀解和他作為一個詩人譯者“用另一種語言重構文本”的優(yōu)異能力。

葉芝說他是在懷著鄉(xiāng)思走過倫敦艦隊街時,聽到叮咚的水聲而剎那間產(chǎn)生了這首詩,并自認為這是“第一首具有自己的音樂節(jié)奏的抒情詩”。而袁先生的譯作,不僅深入這聲音的內(nèi)在起源,也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在漢語中再現(xiàn)了其節(jié)奏、韻律和意象?!拔揖鸵獎由碜吡恕保ā癐 will arise and go now”),譯文一開始就確定了全詩的音調(diào),“動身”、“走”和“去”這些動詞的運用,也在漢語中重造了詩的姿態(tài)和節(jié)奏,十分動人。

總的來看,袁先生的翻譯是一種忠實于原文的“直譯”,但正如詩人帕斯所說:“在西班牙文中,我們稱字面式翻譯為servil(奴性式)……它更接近字典而不是翻譯,翻譯永遠是一種文學活動?!?sup>袁先生的“忠實”也并非字面意義上的,如第一節(jié)的最后一句“獨個兒住著,蔭陰下聽蜂群歌唱”,如對照原文“And live alone in the bee-loud glade”,即可見出袁先生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精心處理,且不說音調(diào)多么動人,一個原文中沒有的“聽”,加入得是多么好!

在韻律上,原詩分為三節(jié),每節(jié)四行,采用“ababcdcdefef”的交韻形式,袁先生也盡力保持了這種押韻形式(除了第二節(jié)有所變動),但是,他的翻譯與那種刻意追求韻腳的死板翻譯有別。正如他自己在《關于英詩漢譯的幾點隨想》中所說:“我以為比較明智的辦法是寬嚴有度,不做絕對化的追求,在影響譯文流暢或風格表現(xiàn)時,寧可在形式上做點讓步?!?sup>這就是為什么他這首譯作讀起來流暢而又自然,不僅富有節(jié)奏感和深長的韻味,還具有了“九行蕓豆架,一排蜜蜂巢”,“午夜是一片閃亮,正午是一片紫光”這樣的漢語詩歌本身的對稱之美。

這也說明,詩的韻律不單是靠“押韻”來實現(xiàn)的。詩的翻譯,如帕斯所說的,這是一種“文學活動”,是一種綜合的運作,是一種語言本身的“演奏”。而這種“演奏”的目的,并不在于從表面上再現(xiàn)原作的音韻形式,而是如美國詩人翻譯家溫伯格所說:“應該為翻譯出的文本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曲調(diào)?!?sup>

袁先生這首譯作之所以令人喜愛,就在于他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新的曲調(diào)”。他把一首近一個世紀前的英文詩,變?yōu)榱艘皇赘鼊尤说漠敶形脑??!拔揖鸵獎由碜吡?,因為我聽?那水聲日日夜夜輕拍著湖濱”(這其中的“日日夜夜”也是原文中沒有的),讀了之后,這樣的聲音就會時時從我們自己的生命中響起!

接下來,我們看袁先生對葉芝《當你老了》的翻譯:

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思昏沉,

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圣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垂下頭來,在紅光閃耀的爐子旁,

凄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在頭頂?shù)纳缴纤従忰庵阶樱?/p>

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

開篇一句即譯得不同尋常,“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被譯作“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思昏沉”,兩個逗號的頓開,既避免了詩句的冗長,又再造了一種詩的節(jié)奏,而“grey”被譯為“頭白了”,也更能把中文讀者帶入一種歲月流逝、人世滄桑的情境。我們都知道,這首詩是葉芝寫給茅德·岡的名詩之一,詩人一開始就想象了一種“老了”的情境,并從這個視角反觀一生,指向了人生中某種致命的“缺席”。這種“缺席”,正是這首詩籠罩著一種憂傷調(diào)子的根本原因。

但詩人并沒有因此減弱或放棄他那靈魂的追求,不僅如此,在這首詩的中間,還有某種更不同尋常的東西出現(xiàn)了:“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圣者的靈魂,/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對照原文“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我們會發(fā)現(xiàn)袁先生增加了原詩字面上所沒有的“只有”一詞。這種有意的強調(diào),使這句詩頓時成為全詩的重心所在:“只有一個人”才能拋開人生的浮華,和“你”一起朝向那些更高的精神事物,這樣的翻譯,強調(diào)了一種真正的愛的絕對性和不可替代性;而接下來,袁先生又創(chuàng)造性地將“l(fā)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譯為“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正是這種有意的強調(diào)和楔入原作精神的改寫,使這兩句詩成為名句,或者說,使一首譯作獲得了它痛苦燃燒的內(nèi)核。

曾有人找出譯文與原文明顯的偏差,認為袁譯不夠“忠實”。但正如帕斯在談翻譯時所說:“龐德的(譯)詩是否忠實于原作?這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問題?!?sup>作為中文讀者,我們都“寧愿”葉芝的原詩就是袁先生翻譯的這個樣子。這樣的翻譯,不拘泥于字面,而又抓住了原作中最閃光的東西。經(jīng)過如此優(yōu)異的翻譯,一首本來籠罩著憂傷調(diào)子的詩,被推向了更崇高也更感人的生命境界。

至于袁先生翻譯的葉芝名詩《柯爾莊園的野天鵝》,則堪稱譯詩經(jīng)典,譯詩一開始,其語言的清澈就令人驚異:

樹林里一片秋天的美景,

林中的小徑很干燥,

十月的黃昏籠罩的流水

把寂靜的天空映照;

盈盈的流水間隔著石頭,

五十九只天鵝浮游。

這種語言的清澈其實來自心靈的清澈,來自人生之秋的清澈:這種清澈是來自葉芝還是來自他的漢語譯者?我們已無法分清;五十九只光輝的野天鵝從此呈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中,成為詩的高貴、神秘和美麗的象征。

不僅如此,像“盈盈的流水間隔著石頭”(“upon the brimming water among the stones”),還深具一種漢語之美,“盈盈”的運用是多么好!它比原文更富有感情,也更動人。

而接下來,一種歷歷在目的語言刻畫,使我們猶如身臨其境,把每一個讀到它的人帶入了一種詩的“現(xiàn)場”:

自從我最初為它們計數(shù),

這是第十九個秋天,

我發(fā)現(xiàn),計數(shù)還不曾結束,

猛一下飛上了天邊,

大聲地拍打著翅膀盤旋,

勾劃出大而碎的圓圈。

原文的“all suddenly mount” 被譯為“猛一下飛上了天邊”,更口語化,但也更有力量;“and scatter wheeling in great broken rings”譯為“勾劃出大而碎的圓圈”,準確而又傳神,尤其是“大而碎”這種描畫,堪稱大手筆,令人折服,原詩的表現(xiàn)力在漢語中達到了一種極致。

如果說葉芝早期帶有一種感傷、朦朧的詩風,他后來的詩不僅帶著“隨時間而來的智慧”,而且變得更堅實,更有藝術個性了。到了現(xiàn)代主義興起的時候,葉芝說他在龐德的幫助下,“從現(xiàn)代的抽象回到明確而具體的所在”。袁譯中這種準確而傳神的語言刻畫,就恰切地再現(xiàn)出葉芝的這種藝術轉變和個性的加強。

觸動我們的,還有這首詩中那種挽歌的調(diào)子,“我見過這群光輝的天鵝,/如今卻叫我真疼心”,詩譯到這里,真可謂一字千鈞!葉芝于1897年首次訪問柯爾莊園,1916年重訪該地并寫下了這首名詩。多年之后,詩人已步入人生的中年,柯爾莊園也即將被強行收歸國有,這使葉芝十分感傷。葉芝本來就具有精英意識,在他看來,柯爾莊園是一種古老而高貴的文明價值的象征,因此天鵝的光輝令他悲傷。他在目睹一種高貴的事物在他那個混亂而粗俗的時代消逝。袁先生對這一切的體會深入而又強烈,因而他會這樣來譯:“如今卻叫我真疼心!”

同時,天鵝的年輕、美麗、激情和雄心,在它們身上體現(xiàn)的“永恒之美”,又引起詩人對自己人生歲月流逝的感嘆。在接下來的詩的第三節(jié),一個已經(jīng)步履蹣跚的詩人在回想遙遠的過去,而那也是個美麗的黃昏,“我聽見頭上翅膀拍打聲,/我那時腳步還輕盈”(“the bell-beat of their wings above my head/trod with a lighter tread”),值得留意的是,袁譯突出了“那時”——還有比這更動情的回憶嗎?如果對照原文和不同的中譯本,就會感到唯有袁先生的譯文才深刻傳達出一種來自漢語世界的共鳴。這種詩的共鳴有賴于一種如王佐良先生所說的與原作精神的“契合”,也有賴于精湛的語言功底。我甚至感到,在袁先生晚年翻譯葉芝這首詩時,他是把他的一生的感慨都放在詩的字里行間了。是他自己還是葉芝在目睹一種高貴的事物在他那個時代消逝?總之,那已是同一個人。

詩的最后一節(jié),袁先生譯得也富有節(jié)奏感和情感色彩,“筑居”、“取悅于”的運用,典雅而又自然:“有一天醒來,它們已飛去,/在哪個蘆葦叢筑居?/哪一個池邊,哪一個湖濱,/取悅于人們的眼睛?”這樣一首譯詩結尾,不僅使我們惘然,也使我們的視野得以擴展。它使我們從人生的有限和盲目性中醒來,而和詩人一起置身于宇宙的無窮中,去體會那世間的變遷和無常。

王佐良在他主編的《英國詩選》中這樣評介葉芝:葉芝早期的詩“朦朧,甜美而略帶憂郁,充滿了美麗的辭藻,但他很快就學會寫得實在、硬朗,而同時仍然保留了許多美麗的東西。他的詩歌語言既明白如話,又比一般白話更高一層,做到了透亮而又深刻”。我想,這也恰好是袁先生的翻譯所達到的境界——他的翻譯,給我們帶來了一種美麗、硬朗、透亮而又深刻的詩歌語言!

總的來看,袁可嘉對葉芝的翻譯,體現(xiàn)了一個詩人譯者經(jīng)驗的成熟,它不僅創(chuàng)造出了無愧于原作的“對等物”,也顯示了一種近乎爐火純青般的語言功力和翻譯技藝。它成為袁先生翻譯生涯的一種總結。

至于袁先生的翻譯詩學,很難挑出某一點來論述。在一次訪談中,他把譯詩看作“一種藝術,而不是一種技術。這里‘整體觀念’極為重要”。這和他早年在創(chuàng)作中所倡導的“綜合傳統(tǒng)”完全是一致的。他的翻譯,正是一項有機的綜合的創(chuàng)造活動,也有一種整體的相互協(xié)調(diào)的藝術效果。

讓人深感喜悅和受益的,還有后來袁先生對謝默斯·希尼的翻譯。早在希尼獲諾貝爾文學獎前,袁先生就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這位“繼葉芝之后最好的愛爾蘭詩人”。袁先生發(fā)表于《世界文學》1986年第1期中的“希內(nèi)詩五首”,首次將希尼譯介到中國。袁先生在介紹中特意提到希尼詩中“具體的動作和真實的細節(jié)”,而在他出色的翻譯中,也往往是動作、聲音、氣味同時到來。這樣的翻譯,有著重要的“發(fā)現(xiàn)”的意義。從此,中國詩人和讀者注意到這位更具有當下的現(xiàn)實感,也更讓他們感到親近的又一個愛爾蘭杰出詩人。像王佐良在這之前對美國當代詩人勃萊、賴特的翻譯一樣,袁可嘉對希尼的翻譯,也為中國詩歌引入了一種新的重要的藝術參照,一種新的活力和資源。

以上我從“詩人、詩學批評者、譯者”這三個角度談了對袁可嘉先生的認識。在西方現(xiàn)代詩歌中,創(chuàng)作,批評,翻譯,這三者的合一,可以說是艾略特、龐德所奠定的傳統(tǒng)。在中國新詩史上,像袁可嘉這樣的“三合一”式的詩人,也構成了詩歌建設的主要推動性力量。到了我們這一代人,我們不僅要重建這個傳統(tǒng),也要盡力拓展和刷新這個傳統(tǒng),這對我們的詩歌在當下和未來的發(fā)展都很重要。

在這里我還要特意提醒的是,在袁先生這種“三合一”的詩歌生涯中,其內(nèi)核是對“現(xiàn)代性”的不懈追求。如我們所知,袁先生是較早也是最為明確提出“新詩現(xiàn)代化”命題的詩人批評家,在40年代,他致力于把它作為一種“新傳統(tǒng)”來闡發(fā)和塑造。在他的晚年,在歷經(jīng)人生的曲折后,他又回到了這一點,在他的“作家自述”中,他也認為自己的一生就是“以詩現(xiàn)代化為中心目標的” 。

在今天看來,我仍認為“現(xiàn)代性”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和詩歌的最主要命題。當然,在我們的這種歷史和文化環(huán)境下,它同時也是一個被不斷扭曲和中斷的命題。不管怎么說,我們?nèi)孕枰獔猿诌@一追求。在我看來,這甚至是一種“永不完成”的現(xiàn)代性。從很多意義上,我們?nèi)允窃趶氖履碌?、袁可嘉他們未完成的工作。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讓前輩的火把不致在我們的手中熄滅?/p>

  1. 作者簡介:王家新,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2. 袁可嘉:《沉鐘》,作于1946年,首發(fā)于當年《文藝復興》第2卷第1期,收入《半個世紀的腳?。涸杉卧娢倪x》,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6頁。
  3. 袁可嘉:《〈半個世紀的腳印——袁可嘉詩文選〉自序》,《半個世紀的腳印——袁可嘉詩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頁。
  4. 袁可嘉:《詩的新方向》,《論新詩現(xiàn)代化》,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221頁。
  5. 袁可嘉:《新詩現(xiàn)代化——新傳統(tǒng)的尋求》,《論新詩現(xiàn)代化》,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3—4頁。
  6. 默弓(陳敬容):《真誠的聲音——略論鄭敏、穆旦、杜運燮》,《詩創(chuàng)造》1948年6月第12期。
  7. 袁可嘉:《新詩現(xiàn)代化——新傳統(tǒng)的尋求》,《論新詩現(xiàn)代化》,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4頁。
  8. 袁可嘉:《新詩現(xiàn)代化——新傳統(tǒng)的尋求》,《論新詩現(xiàn)代化》,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5頁。
  9. 袁可嘉:《詩的新方向》,《論新詩現(xiàn)代化》,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219頁。
  10. 袁可嘉:《詩與民主》,《論新詩現(xiàn)代化》,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45頁。
  11. 袁可嘉:《新詩現(xiàn)代化——新傳統(tǒng)的尋求》,《論新詩現(xiàn)代化》,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7頁。
  12. 袁可嘉:《綜合與混合——真假藝術底分野》,《論新詩現(xiàn)代化》,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204頁。
  13. 袁可嘉:《談戲劇主義——四論新詩現(xiàn)代化》,《論新詩現(xiàn)代化》,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36頁。
  14. 袁可嘉:《對于詩的迷信》,《論新詩現(xiàn)代化》,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68頁。
  15. 袁可嘉:《水、淚、愛》,《半個世紀的腳?。涸杉卧娢倪x》,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頁。
  16. 袁可嘉、董衡巽、鄭克魯編:《外國現(xiàn)代派作品選》第一冊(上下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
  17. 轉引自埃德蒙·威爾遜:《阿克瑟爾的城堡:1870年至1930年的想象文學研究》,黃念欣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頁。
  18. 轉引自王佐良:《另一面鏡子:英美人怎樣譯外國詩》,《論詩的翻譯》,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08頁。
  19. 袁可嘉:《關于英詩漢譯的幾點隨想》,《中國翻譯》1989年第5期。
  20. Eliot Weinberger,“Anonymous Sources:on Translators and Translation”,Translator on Their Work and What It Means,Edited by Esther Allen and Susan Bernofsk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3.
  21. Octavio Paz,“ Further Comments”,19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Eliot Weinberger and Octavio Paz,Asphodel Press,1987.
  22. 王佐良主編:《英國詩選》,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485頁。
  23. 王偉明:《不成圓的弧圈——袁可嘉訪談錄》,《詩人詩事》,香港詩雙月刊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頁。
  24. 參見《袁可嘉自傳》,《半個世紀的腳?。涸杉卧娢倪x》,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