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檀
入選語文教材
前20位
《詩經·魏風》
推薦理由
《詩經》怨刺詩名篇。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
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
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
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
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
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
兮?彼君子兮,不素飧
兮!
題旨
本詩以伐木者的口吻,展現了對權貴階層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憎恨,表達了民眾不堪橫征暴斂的心聲。在封建專制時代,此詩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全詩直抒胸臆,敘事中飽含憤怒情感,章法重章疊句,除換韻外,反復詠嘆,三章復沓,句式靈活多變,縱橫錯落,或直陳,或反諷,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發(fā)。牛運震《詩志》謂其“起落轉折,渾脫傲岸,首尾結構,呼應靈緊,此長調之神品也”。
文化解讀
怨刺詩
《詩經》中批判揭露現實問題的作品亦稱怨刺詩。這類怨刺詩主要產生于西周末年,時為厲、幽時期,朝政腐敗、禮儀廢弛、統(tǒng)治者殘暴荒淫。因與歌頌為主的“風”“雅”不一樣,故稱“變風”“變雅”?!白冄拧倍酁楣淞惺康闹S諭勸戒之作,往往表現國家政治的重大主題,針砭時弊,指斥昏君、奸佞,表現出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具有憂國傷時的強烈憂患意識。“變風”為“民間諷刺詩”,多出自下層民眾之手,或諷刺統(tǒng)治者的丑惡的行為、骯臟的靈魂,或揭露當時政治腐朽黑暗,諷刺統(tǒng)治階級荒淫腐朽的生活,直接反映了下層民眾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是《詩經》現實精神的重要表現。“變風”“變雅”帶有亂世的鮮明印記。
-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又稱為《詩》《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对娊洝烽_創(chuàng)了中國詩歌的寫實傳統(tǒng),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 坎坎:象聲詞,用斧頭伐木聲。伐:砍。檀:木材適宜造車的檀樹。干:水邊。
- 漣:水波紋。猗(yī):用法同“兮”,語氣助詞。
- 稼:播種。穡(sè):收獲。胡:為什么。禾:谷物。三百:極言其多。廛(chán):同“纏”,捆。
- 狩:冬獵。獵:夜獵。瞻:向前或向上看??h:古“懸”字,掛。貆(huán):幼小的貉。
- 君子:指有地位有權勢的統(tǒng)治者。素餐:白吃飯不干活。
- 輻:車輪上的輻條。
- 直:河水直條狀的波紋。
- 億:通“繶”,與上文“廛”義同,捆。
- 特:長了三年以上的大獸。
- 輪:車輪。漘(chún):水邊。
- 淪:小波紋。
- 囷(qūn):圓形谷倉。
- 鶉:頭小尾短,羽毛赤褐色的鵪鶉鳥。
- 飧:晚飯,此泛指熟食,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