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慈悲簡凈】

世間曾有張愛玲(典藏版) 作者:林溪 著


【慈悲簡凈】

少年,是人生中最為汪洋恣意的年華,吐著濃郁的青春氣息,綻放著強勁有力的生命之光。然而,少年的張愛玲卻是憂郁的,像包裹嚴實的繭,緊緊地關(guān)著心靈之門。

只是那次逃亡之路,讓她的生命力完全爆發(fā)。原來,她的內(nèi)心早已積蓄了一股駭然的力量,令她義無反顧。這力量來自她的孤傲與自尊,因為她不容許任何的屈辱與蔑視砸向她單薄的身體。所以,她逃,逃離那片灰暗,逃向不可知的命運。她的少年已然凌亂,她不憚走出那一步——走出父親的家,即使注定漂泊,注定孤寂。

成年后,張愛玲也曾淡淡地表示,有時候她是喜歡父親的家的,喜歡鴉片的云霧,霧一樣的陽光,喜歡屋里亂攤著小報,和父親一起談?wù)動H戚間的笑話……后來,這種愜意成為她記憶中的一枚琥珀,彌足珍貴,珍藏于心?;蛟S人世的滄桑巨變,令她了悟,放下了那些枉然的愛恨情愁,一切歸于沉寂的往昔。

張愛玲來到了母親的家,她曾熱切向往的、溫暖的家。她以為,她的生活會像美麗的畫卷一般展開,她迫不及待地要為它涂上濃重的色彩,留下少年時的繽紛記憶。只是,漸漸地,敏感的張愛玲似乎覺得那是一種不可靠的幻想。

或許是童年時,純凈的眼睛里看一切都是美好的,母親的家自然是個天堂般的樂園。而現(xiàn)在張愛玲已是十六歲的少女,她有了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和立場,這些更令她重視自己活生生的存在。漸漸地,她對母親的依戀和崇拜悄悄地發(fā)生了變化。

張愛玲曾說,是以“一種羅曼蒂克的愛來愛著我的母親的”。這種愛無形中被裝飾了,似罩上一層縹緲的美好,那美好卻因她走進母親的家而漸行漸遠。小的時候,母親領(lǐng)著她出門,穿過馬路時偶爾拉著她的手,她感到“生疏的刺激”。來到母親的家以后,她與母親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生疏的刺激”不會再有了,她脆弱而敏感的心卻被朝夕相處的平淡撕咬著,有些痛、有些怕。

母親并非不愛她,并非不想讓她有一個圓滿的生活。只是,她無法像父親那樣有一份殷實的家業(yè),負擔(dān)張愛玲整個成長的歷程。經(jīng)濟生活的無奈,令母親焦灼。所以,張愛玲與母親之間仿佛隔著一層膜,這種生硬的距離感,令張愛玲感傷。胡蘭成說她“對好人好東西異??量?,而對小人與普通的東西,亦不過是這點嚴格”。張愛玲是曾帶著光環(huán)看母親的,或許她對母親的愛過于追求完美了。她為母親變得現(xiàn)實而惶恐,亦為自己似乎不應(yīng)該存在而無措。

在張愛玲離開父親家的那個夏天,弟弟帶著一雙用報紙包著的籃球鞋也跟著來了。母親跟他解釋,她的經(jīng)濟力量只能撫養(yǎng)一個人,已經(jīng)收留了姐姐,無法收留他了。弟弟哭了,滾圓的淚珠從那張稚嫩的臉上流下來。張愛玲在旁邊也哭了,那是一種無助的難過。其實來到母親的家,她一直為母親不得不做出的犧牲感到內(nèi)疚,她因不得不三天兩頭伸手向母親要錢而痛苦。錢,這個俗氣透頂?shù)臇|西使張愛玲與母親的關(guān)系變得些許難堪,一點一點地蠶食了她們的愛。

現(xiàn)在,這個家,或者說這個母親的家,張愛玲體驗到的是一種模糊的、隱隱的痛,成長的痛。

母親說:“我寧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著處處使自己受痛苦?!?/p>

痛苦、內(nèi)疚、惶恐組成了張愛玲的寒冷青春。然而,是怎樣的痛苦,怎樣的惶恐,令母親大駭,寧愿看到她死呢?少年張愛玲是游走在塵世的精靈,偶爾流連在世俗生活,便格格不入。她為現(xiàn)實生活而惘然成傷,現(xiàn)實生活亦因她而顯得刻板無情。

母親知她的孤僻,知她的茫然,便想把她打扮成一位淑女,讓她學(xué)規(guī)矩禮儀,學(xué)看人眼色,練習(xí)待人接物。希望張愛玲在她教導(dǎo)之下,回歸世俗,做一個踏實的凡夫。可是她做不到。她甚至學(xué)不會母親要求的那種笑容和走路的姿勢。她很少笑,笑起來便咧嘴大笑。她走路搖搖晃晃,不是撞到桌角,便是磕到椅子,弄得身體瘀青。

她古怪得令人擔(dān)心,待人接物的禮數(shù)她都學(xué)不會,自理能力超差。她不會削蘋果,經(jīng)過了艱苦努力才學(xué)會補襪子;她怕見人,見一切陌生人都如臨大敵;她在一間房里住了兩年,不知道電鈴在哪兒;她接連三個月坐黃包車去醫(yī)院,仍不認識路。她說:“在現(xiàn)實社會里,我等于是個廢物。”

張愛玲始終有著讓人憐憫的清醒。清醒于自己與生活相碰的痛,她知她是塵世生活的求索者,不停地求索,取得生存的真諦。她也曾希望,往昔的曲折成為一種資本,讓她得以面對未來,成為母親眼中出色、高貴的淑女。終究,她做不到。她的孤傲和倔強早已在心里生了根,盤曲成虬。而心智的早熟并不能改變她的古怪與呆板,她努力地學(xué)習(xí)著生活,卻又笨拙,掌握不了要領(lǐng)。于是,她痛苦,痛苦地面對著幻想與現(xiàn)實的種種交織。

在沒有這些現(xiàn)實磨難的間歇,張愛玲亦能沉下心來,品味生命的歡愉。她珍惜母親這個不完美的家,小心地呵護著與母親的繾綣親情;她愿意體會生活中細微而瑣碎的樂事,比如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喜歡翻閱畫報,看里面美艷的華服,黃昏時聽蘇格蘭兵吹風(fēng)笛;享受微風(fēng)中坐在藤椅上,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頂?shù)木G葉……

她也曾為自己設(shè)計一條康莊大道:中學(xué)畢業(yè)后,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像母親那樣留學(xué)英國,做一個親善的文化使者,把中國畫的作風(fēng)介紹到英國去;或者去自由的美國,比林語堂還要風(fēng)光。她憧憬著走一條正大光明而積極的人生路。但是,這種燦爛的歡悅只是片刻的,更多的時候,張愛玲不得不面對母親加在她身上的愿望與目標,這令她感到自卑與不安:

常常我一個人在公寓的屋頂陽臺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西班牙式的白墻在藍天上割出斷然的條與塊,仰臉向著當(dāng)頭的烈日,我覺得我是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了,被裁判著像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的人,困于過度的自夸與自鄙。

母親對張愛玲的教導(dǎo)近乎苛責(zé)。或許她對女兒的愛是鄭重而嚴厲的,只是,在這份沉甸甸的愛中,母親的訓(xùn)練意味多于關(guān)懷。

母親的苛求像緊箍咒似的時時折磨著張愛玲,她因成為母親的負擔(dān)而內(nèi)疚的心情也壓迫著她。張愛玲對于母親“羅曼蒂克的愛”漸漸荒蕪,狼藉一片,無從拾掇。她變得封閉、自卑,更加犀利。

張愛玲的小說中,把人性和塵世的悲哀寫得徹徹底底,如剝開了華美的袍子,數(shù)著一只只的虱子。她的犀利為藝術(shù)創(chuàng)造了美和深刻,然而,現(xiàn)實中犀利者必是孤獨的。水至清則無魚,看得太透,便覺得到處刺眼??蓱z張愛玲青春年少,就犀利如刃。

母親造就了張愛玲這個藝術(shù)的天才,也造就了一個孤僻的少女,直至她長大后成為一個冷眼旁觀塵世的孤傲女子,凄涼半生。

上大學(xué)之前,張愛玲一直住在母親的家。只是,在她的眼里,母親的家到底不復(fù)柔和了。春去秋來,花開花落,那個記憶中窗前飄著淡淡花香的公寓,張愛玲有一種說不出的復(fù)雜心境,一點眷戀、一點哀傷。她香港求學(xué)回來后,母親再度出走國外,公寓的家還在那里,她雖然覺得可惜,卻不再像虔誠的信徒一樣膜拜它了。張愛玲覺得與母親相守的日子是段舊夢,她偏在舊夢里又做著新夢。某一天,她在暗夜里,聽著外面叫賣的梆子,曾想起這段曲折的少年時光,禁不住嘆息:“可愛又可哀的年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