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
金山送柳子玉[1]
誰作桓伊三弄[2],驚破綠窗幽夢[3]。新月與愁煙,滿江天[4]?! ∮ビ诌€不去,明日落花飛絮[5]。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解讀】
熙寧七年(1074)二月作。
作者從杭州往鎮(zhèn)江賑饑,柳子玉與其同行。抵鎮(zhèn)江后,子玉又將轉(zhuǎn)往舒州(今安徽潛山)靈仙觀,作者以《送柳子玉赴靈仙》一詩及此詞相贈,詩中有“世事方艱便猛回,此心未老已先灰”之句,顯示了與情兼戚友的柳子玉分別時心緒的抑郁。
送行之作多寫當時場景,這首贈別詞匠心獨運,選取的是離別的前夜。先寫不知何處傳來悠揚的笛聲,驚醒了自己本來心緒不寧的幽夢。再寫醒后推窗遠眺,但見新月一彎,愁煙滿渚,江天迷濛。雖是寫景,凄迷之情已在其中。今夜無眠,無法阻止腦海中翻滾的思緒,于是自然逗出想象中明日送別的場面:落花飛絮的渡口,浩浩東流的江水,欲去難去而不得不去的行人。
南唐李煜膾炙人口的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北宋賀方回膾炙人口的名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東流的江水、散落的花瓣和飛舞的柳絮,都可以成為行者與送行者心中離懷別緒的外化之物。這首詞中的“飛絮送行舟,水東流”堪稱異曲同工,迷濛之景與凄迷之情在這里融合,形成深遠的意境。
[1] 金山:在鎮(zhèn)江西北,宋時為長江島嶼,現(xiàn)已與長江南岸相連。柳子玉:名瑾,其子是作者堂妹婿。能詩,作者稱之為“詩翁”(《金山寺與柳子玉飲,大醉,臥寶覺禪榻,夜分方醒,書其壁》),又有“元輕白俗,郊寒島瘦,嘹然一吟,眾作卑陋”(《祭柳子玉文》)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