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言律詩
1.平起偏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例如杜甫《恨別》:
洛城一別三千里,胡騎長驅(qū)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2.仄起偏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例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3.平起正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例如杜甫《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須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4.仄起正格: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例如李商隱《馬嵬》: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上面所列舉的格式,都是遵循沈約“一簡之內(nèi),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的基本法則而調(diào)整建立起來的。它的平仄安排,雖然有些可以自由出入,但得衡量整體的音節(jié)關(guān)系,務必使它既利于喉吻,又能與所表達的感情起伏恰相適應,才算合乎規(guī)矩,達到諧協(xié)美聽的程度。
我們?nèi)缒苷莆战w詩關(guān)于聲韻安排的基本法則,并且予以實際鍛煉,就會明白怎樣運用漢語的不同字調(diào)來填寫各種不同曲調(diào)的歌詞,使之和諧悅耳,適合配曲者和歌唱者的要求,進而達到“字正腔圓”的境界。
打破近體律、絕詩的整齊形式,演化成為句讀參差、聲韻復雜的曲子詞,最初還只是就原有句式酌加增減,期與雜曲小令的節(jié)拍相應,有如第一講所曾提到的劉禹錫《憶江南》和《瀟湘神》等。此外,如張志和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尊前集》
儼然一首七絕,不過破第三句的七言為三言兩句,并增一韻而已。又如韓偓的《浣溪沙》:
攏鬢新收玉步搖,背燈初解繡裙腰,枕寒衾冷異香焦。
深院不關(guān)春寂寂,落花和雨夜迢迢,恨情殘醉卻無聊。
——《尊前集》
又是一首七律,減去一聯(lián);或兩首七絕,各減一句;平仄聲韻都和近體律、絕沒有多大變化。至于北宋詞家一般經(jīng)常使用的《鷓鴣天》: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zhuǎn)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蘇軾《東坡樂府》
這又是一首七律,不過破第五句的七言為三言偶句,并增一韻而已。又如《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東坡樂府》
儼然兩首完整的失黏格七絕,不過上半闋增一個兩言短韻句,下半闋增兩個兩言短韻句而已。
至于《浪淘沙》一曲,唐人原多沿用七絕形式,加虛聲以應節(jié)拍,例如劉禹錫所作:
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劉賓客文集》
后來演化成為長短句的《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李后主詞》
在四個七言句子之外,增加了四言四句、五言兩句,就變得復雜多了。但在每句中的平仄安排,仍然和絕句沒甚差別,不過上下闋前三句都是句句協(xié)韻,表示情感的迫促,至第四句才用仄收,隔句一協(xié),略轉(zhuǎn)和婉,與七絕情調(diào)有所不同而已。
再如《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傳為李白作,見《唐宋諸賢絕妙詞選》
這是混合五、七言絕句形式而加以錯綜變化,組織成功的。前后闋都用兩句換韻,平仄互轉(zhuǎn);開首兩個七言句的平仄安排又違反近體詩的慣例,是適宜于表現(xiàn)迫促情緒的。
又如《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蘇軾《東坡樂府》
這也是參用五、七言近體詩的句式組成的,而兩句一聯(lián)中的平仄安排全部違反近體詩的慣例,并且韻部都得用上、去聲,所以和婉之中,微帶拗怒,適宜表達高峭郁勃的特殊情調(diào),和《菩薩蠻》顯示的聲情又有差別。
上面略舉了幾個例子,以說明近體詩和曲子詞在句式和聲韻上的演化關(guān)系。這只是就短調(diào)小令來講,至于慢曲長調(diào),那它的變化就更加錯綜復雜得多了。
談到慢曲長調(diào),有的原是單獨存在的雜曲,有的卻從整套大曲中抽出一遍來,配上歌詞,獨立演唱。王灼就曾說過:“凡大曲,就本宮調(diào)制引、序、慢、近、令,蓋度曲者常態(tài)?!保ā侗屉u漫志》卷三)例如《水調(diào)歌》,據(jù)《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辭》解題:“唐曲凡十一疊,前五疊為歌,后六疊為入破,其歌第五疊五言,調(diào)聲最為怨切。”當時所配歌詞,前五疊為七絕四首、五絕一首,后六疊為七絕五首、五絕一首。怎樣綴合虛聲以應曲拍,以音譜無存,無法考查。至填詞所用《水調(diào)歌頭》,該是摘用《水調(diào)歌》前五疊的曲拍,演成下面這種格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東坡樂府》
這是用三、四、五、六、七言的不同句式混合組成,而以五言為主,副以兩個六言偶句。其五言或六言偶句的平仄安排,亦皆違反近體律詩的慣例,它的音節(jié)高亢而稍帶凄音,殆仍符合“第五疊五言調(diào)聲最為怨切”的遺響。
又如《梁州》大曲,據(jù)王灼稱,曾見一本,有二十四段,叫作《涼州排遍》。他說:“后世就大曲制詞者類皆簡省,而管弦家又不肯從首至尾吹彈,甚者學不能盡?!保ā侗屉u漫志》卷三)他所見到的《涼州排遍》,大概也就是元稹《琵琶歌》里面所提“梁州大遍最豪嘈”的《梁州大遍》中的一部分。這排遍竟有二十四段之多,而《樂府詩集》卷七十九所載《涼州歌》只存五段,前三段配以七絕二首、五絕一首,后排遍二段,都配上一首七絕。后來有人從其中摘出一兩段,演出成為《梁州令疊韻》:
田野閑來慣,睡起初驚曉燕。樵青走掛小簾鉤,南園昨夜,細雨紅芳遍。
平蕪一帶煙光淺,過盡南歸雁。江云渭樹俱遠,憑闌送目空腸斷。
好景難常占,過眼韶華如箭。莫教送韶華,多情楊柳,為把長條絆。
清樽滿酌誰為伴?花下提壺勸。何妨醉臥花底,愁容不上春風面。
——晁補之《晁氏琴趣外篇》卷一
這前兩段和后兩段的句式和聲韻安排完全一樣,可能是就原有曲拍截取一、二段制為小令,再在填詞時重復一次,所以叫作《梁州令疊韻》。把它和《樂府詩集》所傳五段歌詞來相對照,這種錯綜變化是無任何跡象可尋了。
又如《霓裳羽衣曲》,據(jù)白居易和元微之《霓裳羽衣舞歌》自注:“散序六遍,無拍,故不舞也。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又說:“《霓裳》曲十二遍而終。凡曲將畢,皆聲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長引一聲也。”(《白氏長慶集》)從這些話里面,可以推測到唐大曲的一般結(jié)構(gòu);而這《霓裳羽衣曲》的節(jié)奏,恰如白氏此歌所形容:“繁音急節(jié)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又稱:“中序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正可推想到這一套最負重名的大曲的聲容態(tài)度是怎樣動人的。南宋音樂家姜夔曾稱:“于樂工故書中得《商調(diào)·霓裳曲》十八闋,皆虛譜無辭……予不暇盡作,作‘中序’一闋,傳于世。”他所作的《霓裳中序第一》,其詞如下:
亭皋正望極,亂落江蓮歸未得。多病卻無氣力,況紈扇漸疏,羅衣初索。流光過隙,嘆杏梁、雙燕如客。人何在?一簾淡月,仿佛照顏色。
幽寂,亂蛩吟壁,動庾信、清愁似織。沉思年少浪跡,笛里關(guān)山,柳下坊陌。墜紅無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臥酒壚側(cè)。
——《白石道人歌曲》
細玩姜詞的音節(jié),在韻位和平仄安排上,都使人有“秋竹竿裂春冰坼”的感覺。這些曲詞是緊密結(jié)合原有曲調(diào)的抑揚抗墜,巧妙運用四聲字調(diào)而組成,非一般近體詩的格律所能概括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