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詩本來很質(zhì)樸、簡單,是古人情有所感而發(fā)的歌詠,想那古人在自然中,或農(nóng)耕之閑,引吭高歌,與那風聲鳥鳴,同感共和,自是天籟饋心,情景交融??梢蝗肓私?jīng),諸儒穿鑿附會,便咬舌硌牙起來,成了教化禮法道德所用。這大概依了并不見得信實的孔子刪詩之說。我倒是希望,這詩人人都讀得懂,人人能喜歡,在心領神悟中把古人的生活感慨化做滋味營養(yǎng),浸到骨肉中去,不枉一世中國人的托生緣分。
詩的鮮活靈動,有著萬端別致。當我品讀詩時,只覺得自己在中國古老的土地上漫游,眼見那漢江水畔的少年情愁;墻隅搔首的少女心思;偶遇村社節(jié)慶,婚喪嫁娶,不免去湊了一番熱鬧。誠如我在陜西村頭聽到那牽魂繞云的嗩吶聲;在山西鄉(xiāng)野看到的騎驢新郎。有時,偶入公卿貴族之家,眼見他們的暴殄狂飲,或酸文假醋,未免對他們“雅”中牢騷生些許厭煩。雖說我有些排斥權貴,然而當我步入廟宇,向那先神列祖奉祭時,不免為那莊嚴肅穆所打動,沒有那些列祖列宗開創(chuàng)的偉業(yè),就不會有我們后人的生生不息。那八翛之舞的華麗威嚴不會讓我對權力敬畏,可舞者的貫注、樂歌的韻律,卻令我怦然心動:詩,正如一幅帷幕,為我拉開的是古老而永恒的人性舞臺。
詩的精深微妙還在于細節(jié),有時詩人起興或比賦的一個字、一種事物,便渾然出詩的意境,給人以言不盡、情猶酣的悵惘?!稏m杜》杜中“杕”既是象形又含指意,取象同根所生又分出兩叉的樹形,詩人以此喻比兄弟親情;《綠衣》中莊姜借紅、綠之色,暗諷莊公的寵妾厭已。讀到周頌,讓我感受到至高之德便是一個“清”字了得!也同時領悟了,孔子開創(chuàng)的儒家不過承缽周禮,丟失淹沒的卻是更宏闊深邃的先周文化。
當我聆聽那《頌》時,才知道古人奏樂無須“指揮”,令那重鼓商弦音和律美的,是那無中勝有的輕清之磬。真是奧妙無窮!不免讓我想到延陵季子的談樂。
心有千千結,詩有千千解。對詩的解讀因人而異。諸儒把衛(wèi)武公在《抑》詩中的“無愧于屋漏”理解為圣賢修身的禪功,我卻感受到心胸的所謂坦蕩。前些日子,某先生把“在水一方”說成是周文王追求姜太公的政治情詩,惹得一時沸沸揚揚,其實不過拾古人已有的老蠟牙慧,未免噱頭。我不禁驚悟:詩不僅反映出詩者的品格;對詩的解讀,同樣反映出讀者的人格人品。“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痹娊o我們一個豐幻絢彩的世界,卻只有一顆真心方可承納領受??鬃铀浴霸娙伲谎砸员沃?,思無邪”,當我們讀過《》,看到詩人所描寫的那匹圓睜著骨突突大眼睛的馬,就會曉得這天真無邪在人世間早已蕩然了。
黃河水黃,長江水長,讀詩才讓我感受到什么是情竇初開,什么是天作之合;什么是一往情深,什么是棄女之怨;什么是人世坎坷,什么是悲歡離合;什么是祖先文化,什么是人文關懷。詩,令我心馳神往,情迷意亂。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世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