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3 什么是新樂府運動?

中國人應知的文學常識 作者:韓高年 著


43 什么是新樂府運動?

以元稹、白居易為代表,包括李紳、王建、張籍等作家,從理論和創(chuàng)作上都堅持寫實的道路,在繼承漢魏樂府傳統(tǒng)以及杜甫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基礎上,以通俗明白的語言、直切明暢的風格,通過對民生疾苦的反映和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以達到諷喻時政的目的,在形式上用新題寫時事,即事名篇,從而形成了一種“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的新樂府形式。他們的這種有意識的提倡和實踐,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學現(xiàn)象,后世稱為“新樂府運動”。產生于新樂府運動中的詩作,大體上體現(xiàn)了對下層民眾疾苦的同情,以及對上層統(tǒng)治階級腐朽生活和欺壓人民的惡劣行徑的揭露與批判,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最能體現(xiàn)這種思想。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少年時代為了躲避戰(zhàn)亂,舉家被迫遷到越中(今浙江)。貞元年間進士,又因為曾經當過太子太傅,故世稱“白傅”。白居易作詩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新樂府序》)。他的詩寫得淺顯易懂、明白如話,其詩作以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生前曾將自己的詩文進行整理,并將詩歌按內容分為諷喻、閑適、雜律、感傷四類,前兩類最能反映他的詩作風格和特點,其中新樂府詩屬于諷喻一類,不少作品通過反映廣大勞苦人民生活的悲慘境遇,鞭撻了當時統(tǒng)治者橫征暴斂、不顧民眾死活的丑陋嘴臉。如《賣炭翁》通過描寫一位賣炭老人在惡劣的市場上受盡欺凌,揭露了中唐時期“宮市”的丑惡和黑暗;《觀刈麥》則描寫了農民頂著毒辣的日頭收割小麥的情景,收獲本身是喜悅的,可是農民卻找不到高興的理由,“家田輸稅盡”道出了其中的悲慘和痛楚;有些畫面更加慘不忍睹,如《新豐折臂翁》描寫了一位老人年輕時為了躲過兵禍,不惜斷掉了自己的右臂以自存的故事,讀來讓人倍感心酸悲痛。

白居易《友人夜訪》詩圖

元?。?79—831),字微之,洛陽人。與白居易一同出道,并且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其代表作為長篇《連昌宮詞》。元稹創(chuàng)作新舊樂府主要是受到了年歲較長的張籍、王建等人的影響,樂府詩主要有《上陽白發(fā)人》、《織婦詞》、《田家詞》等?!渡详柊装l(fā)人》在反映宮女之苦的同時,抨擊了摧殘青春、壓抑人性的宮女制度;《織婦詞》寫的是織婦為了繳納繁重的租稅而沒日沒夜地趕織布匹,頭發(fā)都白了還沒有嫁人,以至于望見屋檐下的蜘蛛都要心生羨慕,因為蜘蛛好歹“能向虛空織羅網”,而自己辛辛苦苦的勞動果實壓根就不歸自己所有。另外,元稹為紀念亡妻而寫的《離思》五首也感人至深,其一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痹娭星捎冒涤魇址ǎ磉_了對亡妻韋氏的專一之情和無盡思念。

元稹《菊花》詩圖

產生于新樂府運動中的樂府詩歌由于主題鮮明、感情真摯動人、語言通俗易懂,所以一時廣為流傳,尤其在民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但是,由于白居易主張詩歌的功用“上以補察時政,下以泄導民情”、“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所以其創(chuàng)作動機根本上還是在于維護唐王朝的統(tǒng)治,從而也使得這些在新樂府運動背景下產生的詩歌難免有說教之嫌。新樂府運動是為時代而生,亦隨時代而去,持續(xù)時間不是很長。盡管部分詩作的藝術水平不是很高,但其勇于探索和力求突破的態(tài)度,為中唐的詩壇吹進了一股新風,對于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也是一次新的拓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