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在為人處世方面的真知灼見,雖非刻意為之,但基于他深厚的道德修養(yǎng)和對世事人情細致通透的觀察了解,這些見解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指導(dǎo)人們言行的處世寶典??鬃訛槿颂幨赖闹笇?dǎo)原則和方法,是堅持正道和靈活巧妙的結(jié)合,既遠離虛偽奸詐,又不陷于固執(zhí)和僵化。這種充滿正氣和積極迭觀的處世態(tài)度,不正是今天人們一心想要效仿和成為的那種近乎完人的形象嗎?孔子的智慧和精神,也許正蘊藏于這些樂觀通達、正直有格的言行主張中。
莫憂己不顯先把他人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p>
——學(xué)而第一
孔子說:“不要擔(dān)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應(yīng)該擔(dān)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感悟一點】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dān)心自己的才華不為人知,悄無聲息地被埋沒了,甚至怨恨沒有慧眼識己的伯樂。其實,這些擔(dān)心不僅多余,而且從根本上證明這種人實際上并不怎么樣。真正要緊的問題,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如果我們不在知人上下功夫,則會賢愚不辨,是非混淆;交友不能親賢遠佞,用人則不能取良避奸。而這往往會在關(guān)鍵時刻對一個人的生活和事業(yè)產(chǎn)生重大深遠的影響。
荀為何懷恨死
“不患不知人,患人不知己”幾乎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的通病,古往今來大抵一樣。一個人一旦自認(rèn)為有水平,往往就會不把了解別人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必要條件了。而這往往會產(chǎn)生出人意料的嚴(yán)重后果,尤其是當(dāng)不了解自己上司的真正所欲,而仍一味按自己的那一套去做事的時候,更是無異于冒險。三國時荀的命運就說明了這一點。
荀生于東漢末年,字文若,時人夸其有王佐之才。永漢元年,舉孝廉,任守宮縣令。后董卓亂政,棄官歸鄉(xiāng)。袁紹得勢時,待荀為上賓,但荀認(rèn)為袁紹終不能成大事,遂棄袁而歸附曹操。曹操高興地稱他為“吾之子房也?!比蚊麨樗抉R。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征討陶謙,命荀留守許昌。當(dāng)時張邈、陳宮在州造反,暗中接應(yīng)呂布。而曹操大軍皆去攻打陶謙,手下的大部分督將官吏都與張邈、陳宮有往來。這時,豫州刺史郭貢率數(shù)萬兵眾至許都城下,大家都認(rèn)為他與呂布通謀,疑懼不安。荀獨往郭營,憑三寸不爛之舌,說退郭貢,眾人漸漸心安。荀遂使全城無虞,待曹操班師而回,見一切無恙,大贊荀立下奇功。
其后,在曹操破黃巾、平呂布、收張繡、滅袁紹等一系列戰(zhàn)事大計中,荀皆充當(dāng)重要謀士,為曹操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尤其是在建安元年,由于諸侯烽起,曹操雖已占據(jù)了天時地利,但在諸侯中依然不能處處掌握主動。這時荀極力勸曹操迎漢獻帝至許昌。曹操眾部下皆猶豫不定。而荀陳其利弊,終于促成。從此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從中得到了極大的好處。荀因此而得到曹操的更大信任,被升為侍中,旋又任尚書令,軍國大事皆倚仗他籌劃。
同時,荀又向曹操推薦了賢士郭嘉等人,他們不孚所望,所謀劃的計策都頗見奇效。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的相持于官渡。由于雙方力量懸殊,不久曹操的軍糧就出現(xiàn)了危機,以致軍心大動,敗局似乎已經(jīng)定下。曹操及一些部將謀士疑懼不安,打算班師還許,這時荀挺身而出,分析天下形勢,指陳進退利害,力勸曹操克服因難,等待時機,用奇兵制勝,以圖將來大業(yè)。曹操聽從了他的建議,最終大敗袁紹,平定了河北,從而為統(tǒng)一北方締造大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按理說,荀足智多謀,為曹操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理應(yīng)加官晉爵,一生榮華享用不盡才對,但為何在不滿五十就含恨而死呢?
原來,隨著權(quán)勢和地盤的擴大,曹操的不軌野心也漸漸顯露,并越來越大;而此時荀完全沒有覺察到這一點,或者,從一開始,他就沒有真正了解曹操。另一個謀士董昭卻看出曹操想自封為“魏公”的意圖,就上表建議他這么做。當(dāng)他去和荀商量時,荀卻說:“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聽說此事后,大為生氣,從此就有意疏遠荀。但荀并不開竅,依然苦口婆心地拿“義”、“德”來規(guī)勸曹操,結(jié)果兩人之間的裂隙越來越大。到了后來,曹操甚至感到荀這個愣頭青書生有些礙手礙腳的。
于是在征討孫權(quán)的時候,大軍開到了濡須(今安徽省含山縣境內(nèi))時,荀患病。這時,他收到了曹操的禮物,打開一看,是一只空蕩蕩的盒子。他當(dāng)即明白了曹操的心意,長嘆一聲服下毒藥,含恨死去了。
第二年,曹操晉爵為魏公。
由此可見,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別人比讓別人了解自己更重要,往小說,關(guān)乎個人的安危榮辱,往大說,關(guān)乎國家的亂治興亡。孔子本人雖然大半生都在渴望別人了解并重用他,但首先,他是以知人為前提的。這是一種智者的見識,也是一種智者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