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李白
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jī)巧
!野人對腥膻,蔬食常不飽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
?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
!李侯金閨彥
,脫身事幽討
。亦有梁宋游
,方期拾瑤草
。
這是天寶三載(七四四)所作。是杜甫贈李白最早的一首詩。前八句自敘,后四句方及李白。
- 東都,洛陽。
- 這句詩說明杜甫對上層社會的憎惡。所歷,是凡所經(jīng)歷。見得沒有例外,全是些奸刁巧詐的東西。
- 野人,杜甫自謙。腥,魚類;膻,牛羊之屬。朱門大戶,頓頓魚肉,杜甫既不習(xí)慣,又憎厭這般人,故有“蔬食常不飽”的話。
- 青精飯,用南燭草木的葉子,雜莖皮煮取汁,浸米蒸飯,即作青色。據(jù)說,食之延年。
- 杜甫不愿見這班機(jī)巧的人,所以想離開都市到山林去采藥,但苦無資財,故終絕跡于山林。跡如掃,沒有足跡。大藥,就是金丹。唐代道教盛行,統(tǒng)治者和一般士大夫很多煉丹和服食金丹以求長生的。
- 侯,是尊稱。金閨,金馬門。彥,有才華的人。天寶元年,李白至長安,玄宗(李隆基)命他供奉翰林,專掌密命。
- 李白醉中曾令高力士脫靴,力士以為恥,便對楊貴妃說他的壞話,白自知不為所容,于是自求還山,所以說“脫身”。事幽討,在山林中從事于采藥和訪道。
- 梁宋,開封一帶。
- 瑤草,玉芝。看這兩句,杜甫游梁宋時,很可能是和李白同時從洛陽出發(f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