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艦的正確打開方式
它誕生于清末,經歷了護國運動、孫中山廣州蒙難、中山艦事件和武漢保衛(wèi)戰(zhàn),1997年1月28日才被打撈重現。它承載了半部中國革命史,它就是中山艦,塵封江底59年之后重見天日,向后人訴說這樣的故事。
那些年,中山艦還叫永豐艦
1910年(宣統(tǒng)二年)8月,搖搖晃晃的清政府同日本長崎三菱造船所簽訂合同,訂購了一批軍艦,“永豐艦”即是其中一艘,編號為215號。1912年交貨時,清政府已經倒臺,替清政府收貨的是北洋政府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袁世凱將這艘艦編入了北洋政府海軍。該艦長62.48米,寬8.99米,吃水深2.44米,排水量780噸;兩座主機(那個年代還是蒸汽機)1300馬力,兩臺鍋爐,雙機雙舵,時速為16海里;配置武器主要有阿式75炮1門,3磅炮4門,105炮4門,馬式1磅炮2門,載煤量150噸,載淡水量16噸,全艦配兵員108人。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凱宣布廢除民國紀元,實行帝制。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孫中山發(fā)布《討袁檄文》,發(fā)起“護國運動”。云南都督唐繼堯、原云南都督蔡鍔為首的上層將領率先舉起“護國”大旗,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袁世凱調動10余萬軍隊對付護國軍。永豐艦積極響應,海軍總司令李鼎新、第一艦隊司令林洪懌、練習艦隊司令曾兆麟通電,宣布起義倒袁。與此同時,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陜西、四川、湖南等省亦先后宣布獨立,通電迫袁退位。1916年3月下旬,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護國運動宣告結束。
護法運動中的永豐艦
1917年,張勛復辟失敗后,段祺瑞復任北京政府國務總理,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集國會。孫中山為維護《臨時約法》和國會,發(fā)起“護法運動”,并在上海運動北洋海軍參加護法。7月中旬,孫中山從上海乘“海琛艦”到廣州,正式舉起了護法的旗幟。海軍總長程璧光于7月22日發(fā)表起義宣言,并率海軍第一艦隊陸續(xù)自上海南下廣州。由“海琛”“永豐”“永翔”“同安”“豫章”“飛鷹”“楚豫”“福安”等11艘軍艦組成了西南護法艦隊。永豐艦再一次參加了起義,并成為護法艦隊的骨干。9月初,孫中山被推選為軍政府大元帥,護法艦隊官兵一致擁戴孫中山。
從永豐艦到中山艦——陳炯明叛亂中的轉折
1922年6月在廣州發(fā)生的陳炯明部叛亂,使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遭受了一次最為沉重的打擊。1922年6月13日,陳炯明在惠州下達了對孫中山的總攻擊令。15日,陳炯明的部下葉舉等在白云山召集緊急軍事會議,部署了炮轟總統(tǒng)府等行動計劃。孫中山在衛(wèi)士的保護下,幸而脫險。孫中山登上了停在天字碼頭的海軍“寶璧艦”,后又轉登永豐艦。自此,與永豐艦官兵一道在艦上50多天,進行驚心動魄的平叛斗爭。與此同時,宋慶齡與50多名衛(wèi)士同叛軍周旋數小時后,也登上永豐艦與孫中山聚首。
平叛過程中,時任海軍司令的溫樹德在接受了陳炯明26萬元賄賂后,擅自率“海圻”“海琛”“肇和”三大艦熄燈起錨,離開黃埔,駛出蓮花山河面。此時,孫中山身邊就只剩下“永豐”“楚豫”“豫章”“寶璧”等9艘小艦。而岸上的魚珠等炮臺早已為叛軍所占領,“永豐”等艦頓時失去了保護的屏障,暴露于敵人岸上炮臺的炮火之下。溫樹德投靠陳炯明的行為激怒了眾艦官兵,各艦艦長及官兵代表100多人齊聚永豐艦,晉謁大總統(tǒng),誓師至死捍衛(wèi)國民革命,效命于大總統(tǒng)。鑒于廣大海軍官兵的一片赤誠,在永豐艦艦長馮肇憲的陪同下,孫中山接見了全體官兵代表,并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孫中山對永豐艦有著深厚的感情,1923年夏,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重登永豐艦,與全艦官兵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