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朝廷局勢
康熙早已站在殿前,一見鰲拜走來,便威武地喝道:“把鰲拜拿下!”
只聽得一陣腳步聲響,兩邊擁出一大群少年侍衛(wèi),一齊撲向鰲拜,有的抱腰,有的扯腿,有的擰胳膊,霎時間扭打成一團。
鰲拜原是個武將,力大無比,又有武藝,但是畢竟年紀大了,手腳已不靈便,同時寡不敵眾,不一會兒就被眾少年掀翻在地,捆縛起來,關進大牢。
康熙立即下令,命眾親王和大臣調查和議定鰲拜的罪行。眾親王和大臣見十四歲的皇上這么堅決果斷,而且不動聲色就拔掉了這個天大的禍根,自然不敢怠慢,只用十天工夫便把鰲拜專橫亂政的三十條大罪調查清楚,奏請皇上將他處死。
少年榮登皇位
順治十一年,也就是1654年,農歷三月十八日,愛新覺羅·玄燁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他是順治帝福臨的第三個兒子。玄燁的生母是佟妃。佟妃的祖先佟養(yǎng)真本來是遼東的漢人,后來隨兄弟佟養(yǎng)性投靠了努爾哈赤,被列入漢軍,并受命管理漢軍事務。后來佟養(yǎng)真戰(zhàn)死,由他的兒子佟圖賴承襲了職位,最后官至三等精奇尼哈番、太子太保。有了這樣的身份,佟妃才得以被選入宮中,并于一年后生下了玄燁。
由此可知,玄燁并非一個純粹的女真人后代,他的身上,至少流淌著三個優(yōu)秀民族——滿族、漢族、蒙古族的血液。盡管其母系已經(jīng)加入了八旗,也算是滿族人,但從血統(tǒng)上看,他的漢族血統(tǒng)也是永遠抹殺不了的。
盡管母親的地位沒有使玄燁在眾皇子中占據(jù)優(yōu)勢,但天資聰穎的他得到了最重要的一個人的寵愛,這個人就是孝莊太后。在玄燁出生之前,有一次,佟妃到慈寧宮向孝莊太后請安,孝莊太后知道她懷有身孕,就對近侍說:“我早先身懷福臨時,左右之人即曾看見我衣服大襟有龍盤旋,赤光燦爛,后來果然誕生圣子,統(tǒng)一寰區(qū)。如今佟妃也有這種祥征,異日生子,必膺大福?!?/p>
這個說法很快在宮里傳開了,據(jù)說玄燁出生時,整個皇宮上空都飄著異香,好久都不見散去,又有五色光氣充溢在宮內,就像太陽光一樣明亮。當時,宮人以及內侍看到之后,都大聲稱:“這真是奇瑞之兆。”
不過,佟妃沒能得到順治的寵愛,玄燁也并沒有因此受到父親的特別關照。和其他的皇子一樣,他剛一出生,就被抱出宮交給乳母喂養(yǎng)。后來,因為玄燁沒有出過痘,乳母受命帶著他到紫禁城西的一座偏宅居住,這里后來被改稱為福佑寺。
玄燁生下來就很惹人喜愛,據(jù)《清實錄》記載:
天表奇?zhèn)?,神采煥發(fā),雙瞳日懸,隆準岳立,耳大聲洪,循齊天縱。稍長,舉止端肅,志量恢宏。
這段話的意思是:玄燁長得儀表堂堂,精神煥發(fā),兩只眼睛就像太陽一像明亮,鼻子就像高山一樣挺拔,聲音洪亮。等長大幾歲以后,舉止端莊嚴肅,志向遠大,氣量寬宏。
本來老人就喜愛孩子,孝莊太后得到這么一個可愛的孫子,自然是當作心肝寶貝。從她對玄燁的一些特殊關照的態(tài)度來看,她確實認為這個孩子將來是個當皇帝的材料,因此才會給予他最大的關懷。
孝莊太后不但對這個孫子的飲食起居時時過問,更是按照帝王的標準嚴格要求教導:“不管是吃飯、坐立、行走、說話,你都要按規(guī)矩來。就算你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不能放縱自己,如果讓我知道你有不合規(guī)矩的地方,我就要責罰你了?!倍?,孝莊太后語重心長地告訴玄燁,“不要怪奶奶狠心,我這樣做,是為了使你將來能成就大業(yè)。”
自五歲開始,玄燁正式上學讀書。孝莊太后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他,特地派了自己最貼心的侍女蘇麻喇姑協(xié)助照看。蘇麻喇姑聰明乖巧,知書達理,并精通滿語,有她手把手地教導,玄燁進步更快了。對祖母的教誨,玄燁后來回憶說:
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即奉圣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規(guī)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軼,少不然即加督過,賴是以克有成……朕自八歲世祖皇帝殯天,十歲慈和皇太后崩逝,藐茲沖齡,音容記憶不真,未獲盡孝,至今猶憾。藉圣祖母太皇太后鞠養(yǎng)教誨,以至成立。
清朝的皇子教育,在所有朝代中是最為嚴格的。五更時分,天還沒有亮,皇子們就要到上書房學習。每天的日程安排得非常緊張,不但要讀書,還要學習滿族的“根本”——騎射。當時,清朝的皇帝各個都擁有一身的好武藝,完全是得益于這種自幼的嚴格訓練。
在這種嚴格的教育下,玄燁的各方面都有很大進步。他天生聰慧,加上勤奮好學,虛心求教,很快就在眾皇子中脫穎而出。《清實錄》記載,他讀書一目十行,而且過目不忘,從五歲以后,好學不倦,從早上到半夜都手不釋卷。
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他幾乎都有涉獵,啟蒙讀物《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儒家經(jīng)典中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都是他學習的對象。他還給自己規(guī)定:每一段、每一篇,都要朗誦一百二十遍,然后背誦一百二十遍,直到滾瓜爛熟、融會貫通。
所以史書說他:“自五齡后,好學不倦?!币舱驗槿绱?,他漸漸地從書中明白了許多為人處世和治理國家的道理,“幼齡讀書,即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所以至老無恙”。又說,“朕自幼讀書,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曉?!?/p>
玄燁終生保持著讀書不倦的習慣,從而也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素質較高的帝王之一。孝莊太后還經(jīng)常給玄燁講述祖先創(chuàng)業(yè)的歷史,激勵年幼的玄燁很早就樹立了作為一個明君治國安民的遠大志向?!肚迨犯濉酚涊d:
圣祖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諱玄燁,世祖章皇帝第三子也。母孝康章皇后。順治十一年三月戊申,帝生于景仁宮。天表奇?zhèn)?,隆準龍顏,舉止端肅。六齡時,嘗偕世祖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寧問安宮中,世祖各問其志,皇二子以愿為賢王對,帝奏云:“待長而效法皇父。”世祖皇帝遂屬意焉。
這段話講了玄燁少年時的一個故事:玄燁六歲那年的一天,他和哥哥福全、弟弟常寧一起去給父皇順治帝請安。順治把他們摟在懷里,問他們長大以后愿意做什么樣的人。
那時常寧剛三歲,還不懂事,默然不知所云。而福全回答說:“愿意做一個賢王?!?/p>
而玄燁則答:“長大了,我一切都跟著父皇學習,效法您的治國之道?!币粋€僅僅六歲的孩童,竟然能說出這樣的話來,令順治十分驚異。
兩年后,順治帝因患天花病重,臨終前遺命玄燁即位,這與順治帝看中了玄燁的非凡志向有很大關系。當然,更主要的是玄燁深受孝莊太后的寵愛,加上他已經(jīng)出過了天花,有免疫力。結合多種因素,玄燁就以清王朝的第四位也是最杰出的一位帝王身份登上了歷史舞臺。
順治十八年,也就是1661年,正月初九,玄燁在祖母孝莊太皇太后的親自主持下即位。八歲的玄燁穿上了孝服,到順治帝靈前敬讀告文,接受詔命,然后換上禮服,到皇太后宮中行禮,親御太和殿,升上寶座,接受百官的朝賀,正式登基。之后,玄燁頒詔大赦,定順治帝謚號曰章皇帝,廟號世祖,改第二年為康熙元年。
“康熙”是安定太平的意思,這個年號體現(xiàn)了清朝統(tǒng)治者希望鞏固統(tǒng)治的意愿,也反映了各族人民渴望和平富足的心聲。事實證明,玄燁的統(tǒng)治無愧于這兩個字,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盛世——“康乾盛世”。
父皇的去世,使康熙和他的祖母、生母痛苦萬分,這無疑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心靈打擊和精神創(chuàng)傷。本來幼年喪父已經(jīng)很不幸了,誰知父親剛去世兩年,玄燁又“痛喪母親”。兩年之間,父母雙亡,這對一個十歲的孩子來說,實在可憐,從此玄燁徹底成了一個孤兒。缺少了父母之愛的玄燁比他人更早地成熟,他對撫養(yǎng)他的乳母也一直懷有很深的感情??滴跬砟昊貞浾f:
世祖章皇帝因朕幼年時未經(jīng)出痘,令保姆護視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來抱憾之處。
從這里可以看出,康熙對沒有得到父母的愛還是很傷感的。撫養(yǎng)玄燁最久的乳母,就是著名文學家曹雪芹的先祖曹璽之妻孫氏。孫氏不但如生母一樣照顧他,還充當了他的啟蒙老師。玄燁對這位乳母也特別尊敬,即位后,特地封曹璽為江寧織造,封孫氏為一品誥命夫人。而曹家也是漢軍,屬于內務府包衣旗人,表面上是奴仆,實際上是心腹。
玄燁有漢族的血統(tǒng),又從漢人乳母那里接受了最早的啟蒙教育,這對他后來重視漢族優(yōu)秀文化,實行開明統(tǒng)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康熙皇帝八歲登基,十六歲親政,在位六十一年。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之一,他不但是數(shù)百位帝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也是其中最有成就者之一。他在位期間,真正鞏固了清朝全國的統(tǒng)治,實現(xiàn)了國家的統(tǒng)一,粉碎了各種分裂活動,抵抗外敵入侵,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繁榮科技文化。
建立在政壇上的婚姻
順治帝臨終時遺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大臣輔政,他們?yōu)榱吮硎就膮f(xié)力輔佐幼主,還在順治帝的靈位前立下重誓,表示:竭盡忠誠,同生共死,不私親戚,不計怨仇,不結黨羽,不受賄賂,唯以忠心,仰報先皇大恩??墒牵瑫r間不長,他們四個人就出現(xiàn)了分歧。
四位輔臣中,索尼是正黃旗人,遏必隆和鰲拜是鑲黃旗人,蘇克薩哈為正白旗人。由于歷史的原因,兩黃旗與兩白旗之間,一直存在著對立情緒。因此,隸屬于兩黃旗的索尼、遏必隆和鰲拜,與蘇克薩哈貌合神離,關系并不融洽。
索尼歷事太祖、太宗、世祖,是前三朝的元老,在四人當中資歷最深,居于首位,但他年老體衰,精力不濟,在朝廷中發(fā)揮的作用已大打折扣,受到很大的限制。
鰲拜年富力強,雖然排在末位,卻是一個很有權力欲又十分能干的人。遏必隆與鰲拜同旗,他對鰲拜畢恭畢敬,事事都順從鰲拜。這樣一來,不愿完全附和鰲拜的蘇克薩哈就處于被孤立的境地,盡管他已經(jīng)與鰲拜結為兒女親家,但二人之間的矛盾卻日趨尖銳。
與四位輔臣聯(lián)盟不斷瓦解相伴隨,輔政體制的弊端,也逐漸地暴露出來。由于玄燁年幼,孝莊太皇太后雖然是大政方針的最后決斷者,但輔臣有權直接處理一切政務,有權在題奏本章上面標寫處理意見,甚至代替皇帝寫朱批。而對此清朝又沒有一定的監(jiān)督機制進行約束,所以輔臣們的所作所為,特別是鰲拜的專權行徑,逐漸構成對皇權的潛在威脅,愛新覺羅家族的江山受到很大的影響。
在這一歷史背景下,成婚對少年天子康熙帝來說,其意義就非同尋常了:一方面表明他已經(jīng)成年,另一方面表明他可以決策國家的大事了,輔政大臣應該開始把權力移交給皇帝了。而且這時的康熙帝已經(jīng)今非昔比,有了管理國家的能力,再加上孝莊太皇太后的輔佐,就更是如虎添翼。出于這樣的考慮,孝莊太皇太后急于讓幼孫盡早舉行大婚典禮,以便從根本上遏制鰲拜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
而皇后的人選,孝莊太皇太后已經(jīng)心中有數(shù)。作為母儀天下的皇后,負責主持后宮,其位置至關重要,誰當上了皇后,就意味著誰取得了除皇帝以外的最高權力和地位。因此,有條件的權臣親貴們,莫不望眼欲穿,莫不竭盡全力為自家女兒謀取這一榮譽而奔走。
當時康熙帝后位的競爭,主要是在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與遏必隆之女鈕祜祿氏之間進行。四位輔臣中的索尼,希望立自己的孫女為皇后,鰲拜、遏必隆以及蘇克薩哈則為另一派,他們堅決主張立遏必隆之女鈕祜祿氏為皇后。
對此,在宮廷斗爭中成長起來的孝莊太皇太后權衡利弊,毅然決定立赫舍里氏為后,同時將鈕祜祿氏也納入宮中,這一方面可以防止代表鑲黃旗的鰲拜集團勢力的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也可以拉攏正黃旗老臣索尼及其家族,分化兩黃旗,達到加強皇權的目的。
孝莊太皇太后的決定引起遏必隆與鰲拜的不滿,他們在得知消息后,立即入宮,加以阻撓,并在私下里大發(fā)牢騷,表示不滿,但已無濟于事。
康熙四年,也就是1665年,農歷九月初八,遵照祖母慈旨,康熙帝與赫舍里氏在紫禁城的坤寧宮內舉行了大婚典禮。坤寧宮,是清代皇帝舉行大婚典禮的地方,順治帝福臨的大婚典禮,就曾在這里舉行。
結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平民百姓結婚還要舉行一個結婚儀式,作為封建皇帝,其大婚的儀式就更要舉行,而且要辦得隆重,顯示出皇家的氣派。所以,大婚前夕,禮部做了周密的安排。
對于舉行合巹禮的地點,他們奏報孝莊太皇太后說,坤寧宮七間,“北座向南,本年均吉。即隔首間、次間,于五間之中間合巹吉”。孝莊太皇太后閱后下達懿旨:“中間合巹,因與神幔甚近,首間、次間雖然間隔,尚是中宮之正間內北炕,吉。兩旁間既非正間,均不可用?!庇谑?,康熙帝同皇后便在祖母精心選定的房間內舉行了合巹禮。
康熙帝大婚,標志著他已經(jīng)長大成人,再也不是一個沒有發(fā)言權的幼童,而是一位即將親政、總攬朝綱的年輕皇帝了。不久,他便開始直接處理政務,從而進一步加強了他與滿漢大臣之間的聯(lián)系,密切了他們之間的君臣關系。
設下巧計除掉鰲拜
康熙登基時,不過是一個八歲的孩子,即使他后來親政的時候也只有十六歲。因此,康熙的成長和爭取最高權力的過程是同時進行的。他的第一個強大對手,就是四大輔臣之一,有滿洲第一勇士之稱的鰲拜。
順治帝臨終前,親自從直屬皇帝的上三旗中選定了四名親信大臣輔助嗣君,這四人分別是:正黃旗,內大臣索尼;正白旗,蘇克薩哈;鑲黃旗,遏必隆、鰲拜。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防止再出現(xiàn)類似多爾袞專權跋扈、侵凌皇權的現(xiàn)象。
滿族宗室貴族還保留著很大的特權,特別是皇帝年幼的時候,國家政務都是由宗室諸王攝理。但是宗室諸王攝政權力過大,容易擅權越位,威脅統(tǒng)治秩序。順治帝親身領受過多爾袞的教訓,因此臨終時留下了自己最為親信而又非宗室的大臣,既能輔佐幼主,又不會有篡奪之禍。
然而,后來的事實表明,這種做法同樣有危險,如果不是孝莊太皇太后的果決和康熙的聰敏,清王朝仍舊無法避免一場殘酷的內訌。四大臣中,索尼、遏必隆、鰲拜,原來是清太宗皇太極舊部,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zhàn),戰(zhàn)功赫赫,備受信任?;侍珮O死后,他們忠心為主,一致?lián)砹⒒首痈ER即位,粉碎了多爾袞和多鐸兄弟奪權的圖謀,給予了孝莊太后最大的支持。
順治初年,他們因為不肯追隨多爾袞而多次遭受打擊,直到順治八年順治帝親政才得以復職。他們是經(jīng)過多年考驗的股肱之臣,因此,他們得到順治帝和孝莊太后的信任而迅速升遷。
索尼被晉升為一等伯,任內大臣,總管內務府;遏必隆襲封一等公,任議政大臣、領侍衛(wèi)內大臣;鰲拜晉為二等公,任議政大臣、領侍衛(wèi)內大臣。
而另外一位,則是原屬多爾袞心腹的蘇克薩哈。但在多爾袞死后,他率先揭發(fā)多爾袞的問題,因此得到了順治帝和孝莊太后的信任,被提升為鑲白旗護軍統(tǒng)領。正白旗直屬皇帝以后,蘇克薩哈晉二等公,任領侍衛(wèi)內大臣。這樣一來,蘇克薩哈同樣是皇帝的心腹。
不過,任命他為輔政大臣,還有權力制衡的考慮。蘇克薩哈是正白旗的代表,如果輔政大臣中沒有正白旗的人,對于穩(wěn)定大局是不利的。但由于蘇克薩哈的特殊身份,以及多爾袞時代留下的正白旗和兩黃旗的積怨,也給后來埋下了禍根。
輔政初期,四大臣還本著協(xié)商一致的原則輔佐幼帝,幾年都相安無事。越到后來矛盾逐漸顯露出來,其禍首就是鰲拜。鰲拜是滿洲鑲黃旗人,姓瓜爾佳氏。他的叔叔費英東是最早追隨努爾哈赤起兵的人之一,被列入開國五大臣。鰲拜自幼弓馬嫻熟,長大后,跟隨皇太極四處征戰(zhàn),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崇德二年,也就是1637年,鰲拜參加皮島戰(zhàn)役。皮島守備森嚴,清軍久攻不下,鰲拜請求自己擔任先鋒,發(fā)誓說:“不得此島,誓不回來見皇上?!庇谑?,他駕船橫渡海峽,直沖敵陣,大叫著奮力沖殺,一鼓作氣,登上城墻,打敗敵兵,攻克了皮島。皇太極對他更加欣賞,封他三等男爵,賜號“巴圖魯”,就是“勇士”的意思。
在清軍爭奪東北和入關的多次大戰(zhàn)中,鰲拜都立有大功。崇德六年的松錦會戰(zhàn)中,他用大清最不擅長的步兵戰(zhàn)敗了明軍的步軍營,取得首功。明總督洪承疇率十三萬大軍來援,鰲拜率先沖鋒陷陣,連打了五次勝仗。明軍潰敗,鰲拜奉命追殺,又獲全勝。
崇德八年,也就是1643年,鰲拜隨阿巴泰征明,入長城,圍北京,攻略至山東兗州、臨清而返。
順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清兵入關,考核群臣功績,鰲拜“以忠勤勠力,晉一等子”,隨親王阿濟格征湖北,打敗李自成起義軍,又隨豪格攻入四川,大敗張獻忠部,“斬獻忠于陣”。他生性勇猛,作戰(zhàn)奮不顧身,被稱為“第一巴圖魯”。
皇太極在位時,對鰲拜非常喜歡,引為心腹,而鰲拜對他也忠心耿耿?;侍珮O死后,在由誰繼位的問題上,索尼和鰲拜等正黃旗、鑲黃旗將領堅決維護皇太極一系的地位,頂住了多爾袞兄弟的威壓,最終推舉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這樣一來,他就又擁戴有功,深受順治帝和孝莊太后的信任。因此,順治帝病逝,他才會被任命為四輔臣之一。
但是,由于鰲拜好勇斗狠,為人專橫,便被排到了四人中最末一位。四大輔臣中,索尼的資格最老,威信最高,因此位于四輔臣之首,但年紀老邁。蘇克薩哈才干超群,位列第二。遏必隆是開國五大臣額亦都之后,屢立戰(zhàn)功,與鰲拜交好,同為鑲黃旗。
鰲拜名列第四,但為人最為強悍,他見蘇克薩哈爵秩雖然低,班次竟居第二,僅次于索尼,一旦索尼死了,蘇克薩哈有可能依次遞補,代替索尼總攬啟奏和批紅大權。鰲拜對此耿耿于懷,兩人遇事爭吵不休,積怨成仇。鰲拜便利用黃白旗之間的矛盾,在三旗內部挑起爭端,借以打擊蘇克薩哈。
鰲拜首先翻起了舊賬,他重新挑起多年前圈占北京附近田地時,多爾袞利用權勢造成的黃白旗之間的矛盾,要求重新圈換土地。這一提議得到了在多爾袞時代受到壓迫的兩黃旗大臣的支持,就連索尼和遏必隆也隨聲附和。鰲拜見有機可乘,便唆使兩黃旗的旗人向戶部呈文,要求把遵化、遷安等地的正白旗屯莊改撥鑲黃旗。
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認為,圈地時間已經(jīng)過了二十多年,康熙三年朝廷已經(jīng)下令禁止圈地,因此便奏請朝廷,駁回了鰲拜等人的換地之議。
蘇納海本身就是正白旗人,他的奏疏引起了鰲拜的憤怒。他發(fā)動黨羽,采取各種辦法誣陷蘇納海和直隸總督朱昌祚、直隸巡撫王登聯(lián)等反對換地的官員,將三人逮捕治罪。年僅十三歲的康熙沒有應允,鰲拜竟然假傳圣旨,捏造蘇納海三人“遷延藐旨”“妄行具奏”等罪名,把三人處以絞刑。
這個舉動震驚了朝野,弄得百官人心惶惶,人們都看到了鰲拜的專權跋扈,因此紛紛要求皇帝親政。在百官的推動下,索尼等在康熙六年,也就是1667年,農歷三月,奏請皇上親政。六月,索尼去世。七月初七,康熙親政。
到了這時,鰲拜本應該見好就收,但他自恃功高,加上索尼已死,無人能控制他,他根本就不把十四歲的皇帝放在眼里,反而有恃無恐,妄圖攫取啟奏權和批理奏疏權,成為真正的宰相。
蘇克薩哈則是個明白人,他見皇帝已經(jīng)親政,便不愿與鰲拜同流合污,堅決抵制鰲拜的卑劣行徑。鰲拜對他更加痛恨,必欲置之于死地。他見鰲拜的權勢很大,自己無法與之抗爭,便打算退出權力中心。在康熙親政的第六天,他就以身有重病為由,上書要求去守先皇帝的陵寢。他希望以自己隱退的舉動迫使鰲拜、遏必隆也一并辭職交權。
而鰲拜早就想對蘇克薩哈下手,在康熙雖然親政但還沒有掌握大權的時候,他決定借此除掉蘇克薩哈。他抓住蘇克薩哈在要求去盛京守先帝陵寢上疏中“如線余生得以生全”這句話,大做文章,以皇帝的口吻指責說:“……蘇克薩哈奏請守陵,說‘如線余生得以生全’,不知道受了什么人的逼迫,在此何以不得生,守陵何以得生,這讓我很不解。
著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具奏?!?/p>
七月十七日,鰲拜操縱議政王大臣會議,給蘇克薩哈編造了“不欲歸政”等二十四款大罪,議定之后向皇帝奏報,稱蘇克薩哈存有異心,大逆不道,應將他與他的長子、內大臣查克旦都五馬分尸,其余子孫,無論已到年齡未到年齡,都一律斬首。
康熙堅決不同意鰲拜的意見,但是鰲拜連日強奏,不達目的不肯罷休。最后康熙只把對蘇克薩哈從分解肢體的酷刑改為絞刑,其他都按其原議行刑??滴鮿傆H政就被鰲拜來了一個下馬威,他對這個權臣的跋扈也看得更清楚了。但羽翼未豐,暫時還無法用強,他不得不隱忍待機。
鰲拜則認為康熙軟弱可欺,于是更加得意忘形,越來越肆無忌憚,他結黨營私、擅權亂政,把自己的兒子和親信安插在內大臣、大學士、六部尚書等重要位置上。
輔國公班布爾善死心塌地地依附鰲拜,結黨營私,利用權力擅改票簽,決定擬罪、免罪,處心積慮地配合鰲拜殺害蘇克薩哈。由于幫助鰲拜排除異己有功,他被鰲拜提升為領侍衛(wèi)內大臣、秘書院大學士。
正白旗副都統(tǒng)瑪邇賽更是個諂媚小人,深得鰲拜信任,被提拔為工部尚書。戶部尚書蘇納海被冤殺后,鰲拜企圖把自己的黨羽打入戶部,控制中央財政,便不顧其他人反對,援引順治年間曾設兩位滿洲尚書的舊例,迫使康熙同意將瑪邇賽補為戶部尚書,又任命其兼任正白旗蒙古都統(tǒng)。
瑪邇賽經(jīng)常和另一位戶部尚書王弘祚發(fā)生沖突,班布爾善就借戶部的一次過失,將王弘祚革職??滴醢四?,也就是1669年,正月,瑪邇賽病死,鰲拜又逼迫康熙予以封謚,康熙沒有同意,鰲拜竟將他擅自謚為“忠敏”。
鰲拜的親友更是各個手握重權。他的弟弟穆里瑪擔任滿洲都統(tǒng),康熙二年,也就是1663年,被授為靖西將軍,因為鎮(zhèn)壓起義軍李來亨部有功,升為阿思哈尼哈番。他的另一個弟弟巴哈,順治時任議政大臣、領侍衛(wèi)內大臣,其子訥爾都娶順治之女為妻,被封和碩額附。鰲拜的兒子那摩佛擔任領侍衛(wèi)內大臣,后襲封二等公,加太子少師銜??梢哉f鰲拜滿門顯貴。
經(jīng)過長期的勾結,鰲拜排除異己,發(fā)展自己的勢力,已經(jīng)結成了以自己為核心,以穆里瑪、塞木特納莫、班布爾善、瑪邇賽、阿思哈、噶褚哈為骨干的朋黨集團。他們互相勾結,操縱朝政。他們凡事在家與親信議定后,才奏報施行,甚至經(jīng)康熙批準的奏稿,也要帶回家去另議,商量對策,再作處理,根本是目無朝廷。
一面培植死黨,一面不擇手段地排斥異己。很多官員因為違背其意愿,被鰲拜處死。朝廷之中人人自危,無人敢說“不”字,鰲拜已經(jīng)到了權傾朝野的地步。對于不附從的官員,鰲拜無不加害。
費揚古是重要的開國功臣,一直與鰲拜不合,他的兒子倭赫及侍衛(wèi)西住、折克圖、覺羅塞爾弼四人一同在御前值勤,對鰲拜并不敬畏。鰲拜為此懷恨在心,伺機加害。
康熙三年,也就是1664年,農歷四月,倭赫等在景山、瀛臺值勤,私騎御馬,又用御弓射鹿。鰲拜得知后,立刻以此為借口將四人處死。并且還誣蔑費揚古對皇上心懷怨望,就將他連同其子尼堪、薩哈連一同處以絞刑,幼子色黑流放寧古塔,還沒收了其全部家產,給了穆里瑪。
鰲拜專橫跋扈,朝野有目共睹,康熙更是十分反感。但他還是個少年,無威無勢,心里惱怒,也無可奈何,只有隱忍下來。鰲拜總認為康熙不過是個乳臭未干的孩子,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他貪戀權柄,遲遲不愿歸政,仍舊恣意妄為,大臣們也是敢怒不敢言。
這樣一來,鰲拜就成了康熙執(zhí)掌朝政的第一塊也是最大的一塊絆腳石。因為鰲拜不是一個人,而是形成了一個勢力龐大的集團,不將其除掉,最高權力就會旁落,甚至有江山易主的危險。除掉他,對于一個剛剛懂事的孩子,可以說一點兒勝券都沒有。這個時候輕舉妄動,只能帶來禍患。
康熙穩(wěn)重的性格幫助了他。他沒有急于爭權,而是盡量控制自己,不與鰲拜發(fā)生正面沖突,有時為了迷惑敵人,他故意順從鰲拜,給他造成柔弱無能的印象。這樣一來,鰲拜更不把他放在心上,始終認為他不過是個懦弱的孩子而已。
實際上,康熙早已在暗中開始準備了。他知道,要當成真正的皇帝,必須除掉鰲拜,除掉鰲拜,必須一次成功,要穩(wěn)、準、狠,絕不能有任何閃失。所以,他不動聲色,讓鰲拜放松警惕。
康熙考慮到鰲拜是順治的重要大臣,多年以來他一直致力于網(wǎng)羅親信,宮廷內外多置耳目,公開緝拿他的話,可能會激起事端。因而首先應當尋找有利的時機,選擇適當?shù)姆绞剑@樣才能增加勝券。
為了迷惑鰲拜,康熙下令封賞輔臣,把遏必隆、鰲拜等所有二等公,授為一等公,鰲拜的二等公爵位,由他的兒子那摩佛承襲??滴跗吣辏簿褪?668年,康熙又加封鰲拜為太師,其子那摩佛加封太子少師。
有一次,鰲拜大鬧金鑾殿后,謊說自己有病,一直不上朝??滴趺髦棸萦胁∈羌俚?,但為了穩(wěn)住鰲拜,還是決定親自登門去看望他。
一天,康熙帶著幾名侍衛(wèi)來到鰲拜家里。在封建社會,皇上到大臣住處對該大臣來說是非常榮耀的一件事。鰲拜見康熙不但不怪罪自己,還親自前來看望,心中也有點兒不安。但他又想到,康熙這人年紀雖不大,心機卻不少,他的到來,不可不防。
鰲拜一邊想著點子,一邊在床上欠了欠身說:“我重病在身,不能迎接皇上,望皇上恕罪?!?/p>
康熙道:“你輔政多年,也很費心思,積勞成疾,希望你多多保重?!?/p>
君臣二人有不同的心思,沒有多少話好說??滴跽f了一些安慰的話,準備起身回宮,忽然看見鰲拜一只手伸到枕頭下,臉色有了變化。康熙有了警覺,剛要說話,就見一名御前侍衛(wèi)急忙走到鰲拜床前,猛一下揭開鋪席,一把明晃晃的腰刀呈現(xiàn)在康熙面前。
康熙見到這種情況,吃了一驚。鰲拜臉色蠟黃,氣氛頓時緊張起來??滴蹑?zhèn)靜了一下,笑著說:“這有什么大驚小怪的,刀不離身,身不離刀,是咱們滿洲人的習慣嘛?!笨滴醯膸拙湓捠箽夥站徍土讼聛?。
過了不久,康熙親自頒布圣旨,封鰲拜為“一等公”。這使鰲拜更加驕傲。他想,孩子畢竟是孩子,總還是怕我。鰲拜哪里知道,康熙正在制訂秘密除掉他的計劃呢。
回到宮中,康熙就以下棋為名,經(jīng)常召索額圖進宮。索額圖是四輔臣之一索尼的兒子,從小與康熙在一起游玩,身體強壯,很有謀略。后來鰲拜專橫,侮辱了索尼很多次,因此索額圖早就懷恨在心,經(jīng)常流露出對鰲拜的不滿。康熙要除鰲拜,首先想到了他。
這天,索額圖又來到皇宮,康熙笑吟吟地迎接他。不一會兒,侍從太監(jiān)搬來凳子和小案子,案面上擺著一副象棋。他們分上下坐定,跳馬飛象,拼殺起來。
棋藝高超的康熙,今天不知怎么了,特別性急,車馬炮長驅直入,逼近對方將城。而索額圖卻十分謹慎,步步為營??滴鯉状我彳嚒皩④姟?,都被索額圖的過河卒子解了圍,使康熙不得不轉攻為守,康熙稱贊他說:“好棋!好棋!”
索額圖謙遜地說:“奴才棋藝低劣,只好以卒頂車?!?/p>
康熙微笑道:“過河卒子能吃車馬炮,不可小看。”
“奴才正是這個意思。”
康熙眼睛一亮,點頭道:“與我的心意一樣?!庇谑牵级藭簳r停止了比賽,商量起了對付鰲拜的辦法。
第二天,康熙從各王府挑選了幾十名年齡和自己差不多的親王子弟,在一起練習摔跤格斗。鰲拜看見,以為是年輕的皇上貪玩,非常高興。過了些時候,這班小孩的拳術已練得非常熟練,和康熙的關系也越來越融洽。
一天,康熙把他們召集在一起,問:“鰲拜是武將出身,武藝高強。我和你們都是十多歲的少年,你們是怕我呢,還是怕鰲拜?”
少年們齊聲答道:“鰲拜有什么可怕,我們只怕皇上?;噬献屛覀兏墒裁?,我們就干什么?!?/p>
康熙見除掉鰲拜的時機成熟,很高興,心里說:鰲拜馬上就要成為階下囚了。
康熙八年,也就是1669年,農歷五月十六日,鰲拜進宮奏事,皇上正在觀看少年侍衛(wèi)練武,只見千來個人正在捉對兒演習,皇帝還在場外指指點點??滴蹩匆婗棸輥砹?,故意站起身走進場去,笑著夸獎這個勇敢,奚落那個功夫不到家。等到鰲拜走近他,他擺擺手說:“今天玩得痛快!有事先不要說,等我……”
鰲拜連忙說:“皇上,外廷有要事奏告?;噬舷麓卧偻姘??!?/p>
康熙這才戀戀不舍地和鰲拜進殿去了。后來鰲拜看見皇帝玩的次數(shù)多了,以為皇帝年少好玩,也就不放在心上,反而暗暗高興,覺得自己更有機會獨斷專行了。
采取行動之前,康熙不露聲色地以各種名義將鰲拜親信派往外地,削弱他的力量,避免發(fā)生不測。一切準備就緒,勝券在握,康熙決定行動。這天,康熙借著一件緊急公事,召鰲拜單獨進宮。鰲拜一點兒也不防備,騎著馬就大搖大擺地進宮來了。
康熙早已站在殿前,一見鰲拜走來,便威武地喝道:“把鰲拜拿下!”
只聽得一陣腳步聲響,兩邊擁出一大群少年侍衛(wèi),一齊撲向鰲拜,有的抱腰,有的扯腿,有的擰胳膊,霎時間扭打成一團。
鰲拜原是個武將,力大無比,又有武藝,但是畢竟年紀大了,手腳已不靈便,同時寡不敵眾,不一會兒就被眾少年掀翻在地,捆縛起來,關進大牢。
康熙立即下令,命眾親王和大臣調查和議定鰲拜的罪行。眾親王和大臣見十四歲的皇上這么堅決果斷,而且不動聲色就拔掉了這個天大的禍根,自然不敢怠慢,只用十天工夫便把鰲拜專橫亂政的三十條大罪調查清楚,奏請皇上將他處死。
康熙考慮鰲拜過去有功,免了他的死罪,把他革職,長期拘禁。
逮捕鰲拜后,康熙沒有忘乎所以。他馬上進行了清剿鰲拜黨羽的行動,將其一網(wǎng)打盡。但在處理鰲拜一伙時,他沒有感情用事,而是為朝廷的大局著想,有力有度,既清除了鰲拜的勢力,又沒有影響大局的穩(wěn)定。
輔政大臣遏必隆不但沒有起到輔政的作用,反而處處順服鰲拜,這次也被拿問。經(jīng)過審訊,也以“不行糾核”“藐視皇上”獲罪,共二十一條罪行。議政王大臣會議提出應擬革職立絞,妻子為奴??滴跤枰詫挻筇幚?,只革去了他太師及公爵的封號。
鰲拜黨羽眾多,如果斬盡殺絕,勢必給清王朝的統(tǒng)治帶來極大的動蕩??滴鯇⑹讗号c脅從者分別對待,對于班布爾善、阿思哈、噶褚哈、泰璧圖等核心成員,非殺不可的,都下令處死;對于那些諂附而無大惡的多數(shù)黨羽,如蘇爾馬、巴哈等人,都予以從輕處置,從寬免死。這樣一來,既懲戒了奸黨,也分化、瓦解了鰲拜集團的勢力,完滿地保證了大局的穩(wěn)定。
年僅十六歲的康熙憑著他過人的聰敏、沉著、果敢和智慧,在最高權力頂峰的博弈中,施展了非凡的政治謀略,不但干凈漂亮地清除了鰲拜這個不可一世的權臣,徹底清除了反對勢力,而且穩(wěn)定了大局,真是難能可貴。
削奪八旗諸王權力
康熙親政之初,借鑒了歷史上的經(jīng)驗教訓,在統(tǒng)治初期,加強了自己掌握權力的力度,嚴格控制官僚系統(tǒng)。當時,康熙面臨的主要是滿洲貴族勢力的阻礙。畢竟清朝是由滿族建立的,在最初的幾十年間,帶有濃厚的貴族色彩,君主權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康熙通曉中國歷史,他知道,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強盛的時期,往往就是君主能操控全局的時期。這些英明的君主,善于集權,也善于用權,集中力量辦大事,國家因此而富強。反言之,當權臣當?shù)溃倭朋w制腐敗的時候,君主的實際權力被分散,被他人濫用,結果自然是政治腐敗,經(jīng)濟衰退,王朝趨于沒落。
在康熙初政時,中央對康熙決策制約最大的,就是八旗諸王以及議政王大臣會議。議政王大臣會議是在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后所創(chuàng)的親信重臣與宗室貴族共議政體制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努爾哈赤起兵初期,指定五位大臣,理政聽訟,處理有關政務,被稱為“議政五大臣”,此外還有十位大臣佐理國事。
隨著諸子逐漸長大,也陸續(xù)成為專主一旗或專主若干牛錄的貝勒、臺吉,這些王子貝勒開始和五大臣共議國政。后金政權建立,形成了四大貝勒議政的制度,五大臣也漸被八大臣所代替。
天命七年,也就是1622年,努爾哈赤明確下令八位皇子為和碩貝勒,共議國政,第二年,又設八位大臣為副,籌劃軍事方案,審議軍事得失,就形成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制度。
這八大貝勒和八位大臣,在很多事情上有決定權,不僅可以監(jiān)督皇帝,甚至可以決定廢立。但對于其中的個人,又有制衡作用,有效地防止了個人擅權和分裂行為發(fā)生。
皇太極即位,開始有計劃地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他采用明朝制度,陸續(xù)設立六部、理藩院、都察院及內三院等機構,取代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一些職權。
多爾袞攝政時,大權獨攬,排斥、削奪諸王權勢,議政王大臣會議也被架空。順治親政后,為了共同對付多爾袞,又恢復了諸王的權勢,增加了議政王貝勒大臣的人數(shù),如順治八年至十二年任命的議政大臣就多達三十多人。其權力也得到很大擴張,甚至敢直接否定皇帝旨意。史書稱之為“國議”,記載說:
清朝大事,諸王大臣僉議既定,雖至尊無如之何……六部事,俱議政王口定。
這個時候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達到了頂峰??滴醭跄?,四大臣輔政,權勢超過了議政諸王。輔臣甚至能決定諸王升遷和繼承,所以諸王貝勒都唯命是從,有人甚至依附了鰲拜。鰲拜專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過控制議政王大臣會議實現(xiàn)的??滴趿辏簿褪?667年,鰲拜就是通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處死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的,盡管康熙強烈反對也無可奈何。
康熙深知這里面的厲害,于是在鏟除鰲拜集團之后,就開始整頓議政王大臣會議。他通過設立南書房、內閣等機構分散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職權,另外就是削減人數(shù),削弱其實力。
康熙八年,也就是1669年,農歷八月,康熙就下令:
諸王貝勒之長史、閑散議政大臣,俱著停其議政權。以后凡會議時,諸王貝勒大臣,務須慎密,勿致泄漏。
此后又逐步地裁減議政王貝勒。
康熙十一年,也就是1672年,參加議政的宗室諸王有和碩康親王杰書、和碩莊親王博果鐸、和碩安親王岳樂、多羅惠郡王博翁果諾、多羅溫郡王孟峨、掌宗人府多羅順承郡王勒爾錦、宗人府左宗正多羅貝勒察尼、多羅貝勒董額、多羅貝勒尚善等人。
十二月,康熙先后批準了和碩裕親王福全、和碩莊親王博果鐸、多羅惠郡王博翁果諾、多羅溫郡王孟峨辭去議政職務,解除了他們的議政之權。其他的議政王貝勒也紛紛疏辭,但康熙為了保持穩(wěn)定,沒有批準。
第二年發(fā)生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的“三藩之亂”,八名諸王、貝勒被派出領軍,議政的人數(shù)減少,于是康熙再次命和碩裕親王福全、和碩莊親王博果鐸參與議政。
平定叛亂實際上是一次對領軍將領的真實考驗。很多王、貝勒養(yǎng)尊處優(yōu),缺乏指揮才干,陸續(xù)受到懲處??滴跽J為,其中只有少數(shù)人盡心王事,建功立業(yè),大多數(shù)表現(xiàn)都不好,于是,命議政王大臣等舉太祖、太宗軍法,陸續(xù)“嚴行議罪”。
自康熙十六年也就是1677年農歷二月,至康熙二十一年也就是1682年農歷十二月,八名出征的王、貝勒中,有五名被削爵、罷議政、解宗人府職。這對滿洲貴族是一次較大打擊。
康熙二十年,也就是1681年,農歷八月,康熙又下令罷免了和碩莊親王博果鐸的議政權力??滴醵哪?,也就是1685年,農歷五月,因安親王岳樂隱瞞一外蒙古喇嘛,經(jīng)宗人府等衙門議奏,革去其議政及掌宗人府事??滴醵拍辏簿褪?690年,農歷十一月,因在烏蘭布通之戰(zhàn)的失誤,罷大將軍、裕親王福全和恭親王常寧的議政職權。
這樣一來,原有議政宗室王、貝勒中只剩下了康親王杰書一人。而杰書于康熙三十六年,也就是1679年死后,至康熙朝終,實際上已經(jīng)沒有了議政王。所以以后只有議政大臣會議,而不再提議政王。
從議政王大臣會議到議政大臣會議的轉變,也是康熙削奪特權、集中皇權的一個重要轉變。不只是人數(shù)和身份的變化,其議政方式也發(fā)生了根本變化。
議政大臣人數(shù),由康熙根據(jù)需要,加以增減,大體限制在六部及理藩院滿尚書、都察院滿左都御史、領侍衛(wèi)內大臣及八旗滿洲都統(tǒng)的范圍之內。議政程序,一般由皇帝決定該議之事,滿大學士于議政大臣會議傳達諭旨,令其議奏。議復返回后,大學士于皇帝御乾清門聽政時,面奏請旨,由皇帝最后裁決。這樣,康熙嚴格控制了會議的內容,使之成為自己掌握下的一個普通議政機構。
與此同時,康熙在其他方面也開始削弱諸王的特權。由于諸王都是八旗的旗主,有一定的實力。康熙既要維護八旗的戰(zhàn)斗力,又要強化自己的直接控制,主要目標就放在了皇帝不能直接掌控的下五旗上。主要措施有:
一、嚴禁諸王府利用特權壟斷貿易。
八旗內部有濃厚的主奴關系,很多旗下奴仆經(jīng)常打著主人的旗號,或受主人指使,招搖撞騙,為非作歹。
對這種情況,康熙采取嚴厲控制,他下令:凡有此類事件發(fā)生,“在原犯事處立斬示眾,該管官革職”,宗室公以上、王以下家人,則分別罰銀七百兩至一萬兩不等,交宗人府從重議處,其家務官都要革職;如果地方文武官不行查拿,也一律革職。
二、嚴禁諸王及旗下大臣勒索官員及干預地方事務。
滿族內主奴關系往往是終身的,即使朝廷任命旗下的人為高官,其對原來的旗主,仍然是奴仆。為了防止諸王、旗主用這種關系控制地方,擴張權勢,康熙下令要“嚴拿具奏,將主使之人究出,從重治罪”。
康熙十九年,也就是1680年,農歷十月,他下令吏、兵、刑三部會同都察院會議制定《旗下人出境干求處分則例》,規(guī)定:“旗人私往外省地方,借端挾詐,囑托行私,犯擾小民等弊者,系平民,枷號三月,鞭一百;系官,革職,鞭一百,不準折贖。失察之佐領罰俸三月,驍騎校罰俸六月。其差遣家仆之人系閑人鞭一百,系官革職。差去之仆,枷號一月,鞭一百。”
三、議處犯罪諸王,削爵。
在平定“三藩之亂”期間,很多親王、貝勒表現(xiàn)不佳,有的觀望逗留,不思進取,有的干預公事,挾制地方官,只顧收取賄賂,還有人沿途大肆騷擾搜刮百姓。
康熙對此大為不滿,借機削權。八位領軍親王、貝勒中,寧南靖寇大將軍順承郡王勒爾錦、揚威大將軍簡親王喇布、定西大將軍貝勒董鄂、安遠靖寇大將軍貝勒察尼及貝勒尚善五人被削爵,大將軍康親王杰書被罰俸一年,只有安親王岳樂、信郡王鄂札因為指揮有方立下戰(zhàn)功而受到獎賞。
四、重新制定宗室王公襲爵法。
清初為了優(yōu)寵功臣,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之子,年至十五,一概予以封爵。后來康熙發(fā)現(xiàn),隨著國家漸趨安定,那些襲爵的人根本沒有臨陣經(jīng)驗,更談不上立功,輕輕松松就當上了王或者貝勒,養(yǎng)成了驕縱習氣。
康熙認為這種做法不但起不到激勵的作用,反而對于培養(yǎng)新的人才不利。他曾對岳樂說:“我看這些人當中絕少成才者……他們之所以能做上高官,不過是繼承祖父、父親的爵位,有一個立過戰(zhàn)功的嗎?在我們前輩中見過這樣的嗎?”
在康熙二十七年,也就是1688年,農歷二月,康熙命議政王、貝勒大臣等確議改革辦法,最后制定了新的襲爵制度: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之子,年至二十,看他們文才、騎射出色的,列名引見,請旨授封。惟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有去世的,只批準一子襲爵,不用等到二十歲。
通過這個制度,康熙取消了宗室王公原有襲爵特權,將決定其襲封的權力收歸自己手中。
五、扶植兄弟、皇子,分其權勢。
相比于其他諸王、大臣,兄弟和皇子同皇帝的關系自然要親近得多,也可信任得多。為了進一步平抑諸王特權,康熙改變“軍功勛舊諸王”統(tǒng)兵征伐的慣例,委任皇親出征,如康熙二十九年、三十年征噶爾丹,都是以皇兄、皇弟、皇子為帥,借此排斥了開國諸王子孫獨攬用兵之權的傳統(tǒng)。
到了晚年,康熙更是直接任命皇子管理旗務??滴跷迨吣?,也就是1718年,農歷十月,康熙指責各旗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有的出身微賤,當官后只顧享受,曠廢公務,因而指定皇七子淳郡王胤祐辦理正藍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旗務,皇十子敦郡王胤(礻我)辦理正黃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旗務,皇十二子貝子胤祹辦理正白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旗務。
康熙此舉大大削弱了旗主王、貝勒的權力,加強了皇室對軍隊的直接控制。枝葉過于茂盛,必然威脅到主干,清初的幾次大動蕩,都與此有關。對此,康熙看得很清楚,他說:“天下大權,當統(tǒng)于一……今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人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于人,則斷不可行,所以無論巨細,朕必躬自斷制,早夜焦勞,而心血因之日耗也。”
康熙所要建立的,就是一個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無論是什么力量,只能受權于君主,而不能威脅皇權。這是保證天下安定,避免內部爭權奪利的一個大前提。
通過一系列措施,康熙削奪了八旗諸王的權力,實現(xiàn)了天下大權統(tǒng)于一身的君主專制,使得清朝的統(tǒng)治自他之后,皇權得到了真正的鞏固。
堅韌勤奮地自學
康熙十年,也就是1671年,內閣滿漢大學士,六部滿漢尚書,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等部院官員齊集太和殿,康熙帝首次經(jīng)筵大典在這里舉行。
殿中已設下御前書案和講官的講臺,當精心遴選的十余名滿漢經(jīng)筵講官向皇帝行完一跪三叩頭禮后,由講官王熙和熊賜履分別進講《大學》中的一章和《尚書》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兩句后,然后賜宴群臣,儀式便算結束。自四月十日始日講開始,從此康熙帝的學習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擔任康熙帝經(jīng)筵及日講講官的官員是從內閣大學士、學士、六部尚書、侍郎及翰林院官員中挑選的。這些官員都通曉儒家經(jīng)典和歷代史事,都把造就一代賢君明主當作崇高的目標和榮耀,不僅盡心盡力,講解明白曉暢,條理清晰,而且十分注重引導康熙帝以古來的著名賢君為榜樣,作育君德;并注意結合為政的實際,以古喻今,提高他處理政務的能力和水平。這種學習對康熙帝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激發(fā)了他充實自己的強烈渴望,他不僅要求講官打破隔日一講的舊制,且經(jīng)常要求在經(jīng)筵不開的假期也能進講。
康熙十二年二月,也就是1673年3月,他對講官們說:“朕聽政之暇,即于宮中披閱典籍,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疲。向來隔日進講,朕心猶然未愜?!毕铝罡淖儌鹘y(tǒng)的辦法,從此講官每天都要上課,使“日講”真正名副其實。
從那以后,一些慣例一再被打破,不分寒暑,不論忙閑,也不管是否舉行經(jīng)筵開學,凡有時間都要上課。甚至他到外地巡視也要帶著講官,隨時進講。康熙帝傾心向學,刻苦努力的精神不僅令講官們非常感動,甚至驚嘆,認為是古今帝王中無可匹敵。在康熙帝以后執(zhí)政的數(shù)十年中,除了因重大齋戒典禮節(jié)慶、巡幸出征等事偶有暫停外,他都在繁忙的政務之余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進行著自己的學習。
他像一個歷盡艱辛,終于尋找到了熱望已久的寶藏的開發(fā)者,懷著激動的心情不遺余力地在千古智慧的寶庫中搜求。這個長年馳騁在馬背上,在白山黑水、冰天雪地上一代代錘煉出的民族的后代,已將祖先吃苦耐勞、堅韌勤奮的精神凝入他安邦定國的實踐中來。
從那以后,或在乾清宮,或在弘德殿,或在懋勤殿,康熙帝與日講官員度過了一個個晨昏寒暑。常常是每天天還沒有完全亮,康熙帝便召集群臣奏報政務,處理當天的國事。因此或在聽政之前,或在聽政之后開始當天的日講。
朝臣與講官披星戴月,風雨無阻,春夏天看東方日出,秋冬日隨夜幕隱退,星稀殿角,露濕庭階。康熙帝精神振奮,不憚勞苦聽政聽講,從無厭倦之態(tài)。
康熙十四年四月,也就是1675年5月,他對講官們說:“日講原期有益身心,加進學問。今止講官進講,朕不復講,則但循舊例,漸至日久將成故事,不惟于學問之道無益,亦非所以為法于后世也。自后進講時,講官講畢,朕仍復講,如此互相討論,方可有裨實學。”
其實在此之前的講學過程中,康熙帝早已不是僅只被動地聽講,而是經(jīng)常與講官反復研討、辨析,經(jīng)常闡發(fā)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思想。當時南方吳三桂等“三藩”已發(fā)動叛亂,戰(zhàn)火燃及半個中國,康熙帝要處理的問題實在太多,便將固定的日講時間改為“乘間進講”,并從這時開始他每次都復述講官所講解的知識。
到了康熙十六年,也就是1677年,他已具備了相當高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又把每次進講改為由他自己先講,然后由講官復講。由被動地接受到討論式的學習逐漸過渡到自學加輔導,明顯地看出康熙帝的進步迅速,而這不過只有短短的六年時間!
此間康熙帝還經(jīng)常半夜起身,甚至通宵達旦披衣苦讀。幾年中,已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尚書》《易經(jīng)》《詩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和《資治通鑒》等史書反復研讀一遍。
康熙帝讀書的自覺性和動力來源他對儒家典籍有益身心、有資治道的深刻認識。他二十歲時,一次與講官們的對話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很清楚了。他說:“學問之道,在于實心研索,使視為故事,講畢即置之度外,是徒務虛名,于身心何益?朕于諸臣進講后,每再三細繹,即心有所得。尤必考證于人,務求道理明徹乃止。至德政之暇,無間寒暑,惟有讀書作字而已?!?/p>
他所謂作字,是指書法??滴醯圩孕”沭B(yǎng)成了愛好書法的習慣,非常喜歡董其昌的行書,后又對米芾字產生了興趣,臨摹習仿,寫得一手遒勁有力、飄逸舒展的好字。說完上面的話后,康熙帝隨手寫了一行字,給講官們傳看。
接著說:“人君之學不在此,朕非專攻書法,但暇時游情翰墨耳。”隨后他對講官熊賜履說,“朕觀爾等所撰講章,較張居正《直解》更為切要?!?/p>
熊賜履當即回答說:“臣等章句小儒,不過敷陳文義。至于明理會心,見諸日用,則在皇上自得之也?!?/p>
康熙帝對此頗為贊同,便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見解說:“講明道理,乃為學切要功夫。修己治人,方有主宰。若未明理,一切事務,于何取則?”且說,“學問之道,畢竟以正心為本?!?/p>
熊賜履見康熙帝有如此深刻的領悟,不由得稱贊說:“圣諭及此,得千古圣學心傳矣?!?/p>
康熙帝說:“人心至靈,出入無鄉(xiāng),一刻不親書冊,此心未免旁騖。朕在宮中手不釋卷,正為此也?!?/p>
隨后康熙帝潛心寫下了《讀書貴有恒論》一文,勉勵自己不自欺,切戒始勤而終惰,不能堅持長久。其中有言:“人之為學,非好之篤嗜之深,其勢必不能以持久!”準備“無論細旃廣廈,諷詠古訓,日與講臣共之。即至鑾車帳殿之間,罔廢圖史,尋味討論,弗敢畏其艱深而阻焉,弗敢騖于外物而遷焉,蓋初終如一日也”。
康熙帝確實是在用這些認識鞭策著自己,他也是這樣做的。他是一個帝王,知道自己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用不著與自己的臣民在文化上一較高低。
他對自己約束和激勵并不完全出自興趣和天性。因為他知道自己是一個統(tǒng)治者,更清楚知道自己是一個被一個文化發(fā)達的大漢民族視為野蠻的“異族”的統(tǒng)治者,他的謙虛好學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行為。
他要用自己行為和實際能力證明自己不僅是一個皇帝,還是一個稱職的皇帝,是一個超越前代諸多帝王的皇帝。
假如說幾十萬的滿族與幾千萬的漢民族在打天下、治天下的沖突中所需要的不僅是戰(zhàn)爭,同時也是競爭的話,康熙帝的祖先和前輩們已然贏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
當他成長為一個舉國矚目的君主后所面臨的問題已別無選擇,只有治天下這唯一的任務,他要完成的只有獲取人心,取得全國人民的認同。盡管他不能想象自己可以與圍繞在身邊那些飽學詩書、滿腹經(jīng)綸的漢臣的“學問”相比,但卻可以通過接受中國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滿足他們的愿望,換取他們的信任,贏得他們的敬服。后來的事實表明,康熙帝的成功恰在于此。
康熙帝通過長期對儒家經(jīng)典的研習和在為政的具體實踐中的應用,深深感受到儒家思想對其安邦定國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已遠遠超出以其籠絡漢族地主階級士大夫的工具意義。
經(jīng)過明末以來半個世紀的戰(zhàn)亂和激烈的階級矛盾與民族之間的沖突,人們望治心切,使儒家思想的中庸傾向、階級調和致治以禮的內涵在緩和矛盾、恢復秩序、制定政策等方面不僅有了理論根據(jù),而且也正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
正是依照儒家經(jīng)典的精神主旨和社會的實際形勢,康熙帝迅速扭轉了四輔臣嚴苛殘酷的政風,逐漸轉向追求德治,崇尚寬仁,而這也成為他一生治國理政的基本調子。盡管他在晚年將此經(jīng)驗教條化,為政失之寬縱,造成嚴重的政治腐敗,但清王朝能在嚴重的戰(zhàn)亂和尖銳的對立中走出困境,應該說仍只能歸功康熙帝的這一明智抉擇。
康熙十六年五月一天,儒臣進講完畢,康熙帝對他們說:“卿等每日起早進講,皆天德、王道,修、齊、治、平之理。朕孜孜向學,無非欲講明義理,以資治道。朕雖不明,虛心傾聽,尋繹玩味,甚有啟沃之益。雖為學不在多言,務期躬行實踐,非徒為口耳之資。然學問無窮,義理必須闡發(fā)。卿等以后進講,凡有所見,直陳無隱,以副朕孜孜向學之意?!?/p>
其實類似的話在他一生中說過無數(shù)次。之所以如此,已經(jīng)明顯地反映出他對宋明以來諸儒對儒家思想的解釋所持的保留態(tài)度。盡管他一再倡導理學,但他似乎已感覺到那種對理、氣、心、性的繁冗解釋和攻訐駁辯不僅難以分清高下,即使被尊為所謂純儒的一些人多也只限于侈談。他反復強調學問要有資治道,“務期躬行實踐”。
他在與臣下談到“理學”時說:“日用常行,無非此理。自有理學名目,而彼此辯論,朕見言行不相符者甚多矣。終日講理學,而所行之事,全與其言悖謬,豈可謂之理學?若口雖不講,而行事皆與道理吻合,此即真理學也?!?/p>
康熙帝最需要的是治國的經(jīng)驗和實際的效果。終其一生,他倡導理學,也出了一些所謂“理學名臣”,可在他眼中,并沒有幾個人是值得肯定的。他晚年時曾說:“理學之書,為立身根本,不可不學,不可不行。朕嘗潛心玩味,若以理學自任,必致執(zhí)滯己見,所累者多。宋、明季世人好講理學,有流入于刑名者,有流入于佛老者。昔熊賜履自謂得道統(tǒng)之傳,其歿未久,即有人從而議其后矣。今又有自謂道統(tǒng)之傳者,彼此紛爭,與市井之人何異?凡人讀書,宜身體力行,空言無益也?!?/p>
從這既倡導又厭惡的情緒中,康熙帝表現(xiàn)出他完全是一個實用主義政治家而非理論家,盡管他對理學理論有很精深的研究。在康熙帝所讀過的無數(shù)典籍中,歷代史籍幾乎都有所涉獵,并作了很多批注。他非常注重研究歷代王朝興盛衰亡的經(jīng)驗和教訓,從帝王品德好尚到君臣關系,從整肅朝政到吏治安民,從發(fā)展經(jīng)濟到固輿安邊都能引起他的高度重視。
比如,他對漢武帝、唐太宗等君主的治績多有贊譽,但對漢武帝信神仙方術,唐太宗以疑殺人卻不以為然,認為“惑己甚矣”;對漢文帝的善政,宋太祖微服了解吏治民情都深深敬服。
對許多帝王的品格治跡都有很中肯明智的看法,當他讀了魏征上唐太宗《十思疏》后,不無感慨地評道:“人莫不慎于創(chuàng)業(yè),怠于守成,故善始者未必善終。惟朝乾夕惕,不敢少自暇逸,乃可臻于上理。”
他對馮道歷官幾個朝代仍揚揚自得地自稱為“長樂老人”嗤之以鼻,說他“四維不張,于茲為甚”。但卻對馮道向唐明宗所說的“歷險則謹而無失,平路則逸而顛蹶”的話大為贊賞,總結說:“粵稽史冊,國家當蒙庥襲慶之后,率以豐亨豫大弛其兢業(yè)之心,漸致廢墜者往往有之,所以古者圣賢每于持盈保泰之際三致意焉。
馮道以明宗喜有年而設譬以對,猶得古人遺意。雖道之生平不足比數(shù),而其言固可采也?!?/p>
這種不因人廢言、清醒知警的態(tài)度,在康熙帝讀史書時是一念常存的。
在他年輕的時候就一直很注重歷代興亡的教訓,自漢代以后的宦官、外戚之禍,親王、權臣、武臣擅政都引起他的警覺,并在制度建設上予以充分的研究。尤其明朝亡國的教訓,他可以說是念念不忘,經(jīng)常與臣下們談論,總是感慨不已。他深知:人主以一人臨御天下,自身的修養(yǎng)深系天下安危。
他以歷史的經(jīng)驗告誡自己,為政不能怠惰,不能感情用事,要善于了解情況,聽取臣下的意見。盡管一人高高在上,可以為所欲為,但偏激致誤、縱欲亡身乃至于亡國,歷史都提供了無數(shù)的先例。
事實證明,康熙帝從一個深宮誕育的皇子成長為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君主,得益于讀書學習的“作育之功”甚多。也正是他深受數(shù)千年中原王朝治國經(jīng)驗的熏陶,在他手中,清廷終于從馬上打天下的赳赳武夫姿態(tài)改變了形象,開始了以文治天下的輝煌歷程。
隨著治國經(jīng)驗的增長和對文化典籍領悟能力的提高,康熙帝逐漸感到煩瑣儀式的日講不如自學來得實惠、自由。況且固定的學習程式和講解,既耽誤時間又妨礙處理政務。但他很尊重自己的那些師傅,很羨慕他們的學問,不愿與他們分開。
在康熙二十五年,也就是1686年,他宣布停止日講之前,便已在九年前設立了南書房。從那時起,甚至可能更早,在乾清門內西側,面對乾清宮的那幾間低矮的小房,已成了皇帝和他的文學侍從也就是詞臣們經(jīng)常研討學問、談文論政的永久場所。
他保持十五年的“業(yè)余學校”生涯盡管已經(jīng)畢業(yè),可在他的寢宮中卻常常是燭光伴隨他的刻苦攻讀,有時直亮到天明。讀書已成為他皇帝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他的晚年仍堅持不懈。因此,他區(qū)別于以往帝王的一個重要成就不僅在于他有突出的文治武功,他還給后人留下一百數(shù)十萬字的著述。
勵精圖治,察吏安民;選賢任能,優(yōu)禮良臣;安邊恤刑,武功文治;輕徭薄賦,賑災蠲免,事無巨細,凡有益治國安邦均掛懷在心。在他心中展開的是一幅國家安泰、物阜民豐的宏圖。
在他龍飛鳳舞、筆力遒勁的文字中,透射出充分的安然和自信;而在他留下的一千多首詩和數(shù)十篇文賦中雖常有憂國憂民的思緒縈繞心頭,可胸懷廣闊的浪漫主義情操卻時時揚溢,慨嘆邊塞的遼遠蒼涼、瀚海無垠,寄志于大河奔流、山河壯闊,關情于草木鳴蟬、風雨明月。其詩作中,“既有金戈鐵馬之聲,又有流風回雪之態(tài)”。
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后代,雖然仍牢記祖輩不忘騎射的遺訓卻已是深諳治國之道并且滿腹詩書。他雖然不乏祖輩堅忍雄健的馬背雄風和叱咤風云的氣度,但卻已更具有遠邁先祖的文化素養(yǎng)和治理新世界的廣闊胸懷。祖先創(chuàng)業(yè)的那片黑土地上留下的只是令他追想的一連串神奇故事,可當他父親走進山海關的大門時,歷史便注定了他要有一個更博大的胸懷來面對這個廣闊遼遠的國度和生于斯、長于斯的似曾相識的世界。
他睜開雙眼,驚異地關注著每一絲新奇,貪婪地吸吮著中國文化中的營養(yǎng),以至于令深恨“夷族入寇”、很難放棄“華夷之辨”傳統(tǒng)觀念的漢族士大夫也睜大了驚奇的雙眼,感到非同尋常。
康熙帝正是以這種突破祖輩狹隘換以寬容博大、兼容并蓄的全新姿態(tài)確立了自己“明君”形象,終于使清王朝在國人心中贏得了“正統(tǒng)”認可??滴醯圻€做了三件意味深長的事:宣《圣諭十六條》、中西歷法之爭和御門聽政。雍正帝在雍正九年,也就是1731年,農歷十二月二十日,為圣祖仁皇帝實錄所作的序文中稱:“綱舉目張,庶司各修其職。”意即綱舉目張,才能治國安邦。所謂綱,就是敬天法祖、勤政愛民八個大字。
敬天法祖是形式,勤政愛民是內容,前者為手段,后者為目的。所謂目,就是為綱服務的具體施政方針和各項政策,既有綜合全局的總政策,又有各個不同時期的個別政策,即目中有目。那么,什么是康熙朝勤政愛民的總政策呢?
康熙九年,也就是1670年,農歷十月九日,即康熙親政后第三年,他曾發(fā)布《圣諭十六條》,代表他勤政總策略,并一生為之遵行,孜孜不倦。《圣諭十六條》,即究竟如何訓練、啟發(fā)、勸導以及怎樣責成內外文武各主管部門官員們督促率先舉行等事情,禮部須詳查典制,議定后報朝廷。
十六條的中心思想是重視思想文化教育,教育上去,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為此,康熙曾說過:政治所先,在崇文教。儲養(yǎng)之源,由于學校。重農桑以足衣食,意即是物質建設。隆學校以端士習,是精神建設。二者相結合,如此,則綱舉目張,由天下大亂走向天下大治??滴踝隽肆荒甑奶教熳樱c此不無關系。
采取御門聽政制度
康熙初年,由順治遺留下來的“四輔臣體制”大大削弱了皇權,這對康熙履行自己的職責,親掌朝政非常不利。為了盡快投身于國家事務之中,年僅十四歲的康熙,在親政之初就采取御門聽政的方式,實現(xiàn)總攬朝政的目的。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能夠履行帝王權力的皇帝很少。而且歷史上經(jīng)常發(fā)生宰相擅權、母后專政、外戚篡奪、宦官橫行、大臣結黨等威脅統(tǒng)治秩序的情況。
而清朝則很少發(fā)生這樣的事情,這與皇帝親自行使國家大權,不輕易假手于人有很大關系。清初,國家的體制還帶有很濃厚的貴族制色彩,滿洲貴族特別是宗室貴族在一些國家大事上有很大的決策權。經(jīng)過皇太極、順治二朝,“四大貝勒體制”和“議政王大臣會議體制”受到了制約,皇權日漸加強。
但是康熙還是感覺到“四輔臣體制”使自己不能自行其是,處處受到約束,于是便采取“御門聽政”的制度。所謂御門聽政,就是皇帝親自到一定場所,聽取各部門大臣奏報情況,提出建議,與大學士、學士們一起討論,呈上折本,發(fā)布諭旨,對重要國事作出決定等活動。
由于最初康熙御門聽政的地點是離他住處最近的乾清門,因此才被稱為“御門聽政”。每月除了初五、十五、二十五的“常朝”在太和殿外,其余時間都在乾清門。后來根據(jù)具體情況和季節(jié)變化,也經(jīng)常在乾清宮東暖閣、懋勤殿、瀛臺、勤政殿、暢春園澹寧居、南苑東宮前殿等地舉行聽政。御門聽政時間一般都安排在早晨,因此又稱為“早朝”。
康熙勤勉為政,無論盛暑嚴寒,他都堅持親臨聽政,幾乎是六十一年如一日,從不中輟。康熙聽政不是圖形式,走過場,其認真的程度,就連大臣們都想象不到。對于各部送上來的奏章,他一定要親自御覽。
起初,很多官員認為皇帝肯定不會字字細讀,書寫經(jīng)常疏忽。但康熙連錯字都能發(fā)現(xiàn),并加以改正,翻譯得不通順的,他也親自加以刪改,令大臣們感到汗顏。
軍務緊急的時候,每天奏章有三四百件之多,通常情況下,也有四五十件,不論多少,康熙都要親自批覽。因為親自動手,他才能洞察其中的弊端,隨時加以糾正,這對于扭轉一些不良風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通過御門親政,康熙抵制了鰲拜等權臣專斷朝政的圖謀,為鏟除鰲拜創(chuàng)造了條件。鰲拜為了擴張權力,壟斷了朝廷大政的處理,他甚至將奏疏帶回家中,任意更改,并且結黨營私,阻塞皇帝和臣下溝通的渠道。但康熙通過親自聽政,突破了鰲拜的封鎖,和大臣們廣泛接觸,共商國是,對鰲拜等擅權自專的行為,也能及時發(fā)現(xiàn)和制止。
有一次,鰲拜擅自更改已經(jīng)發(fā)抄的紅本,被大學士馮溥彈劾,康熙毫不留情地當眾批評了他,鰲拜心雖不甘,但在朝堂之上,也不敢公然對抗皇帝,而康熙也通過這些行動,逐漸樹立起自己的權威。
可以說,此時御門聽政是康熙親掌國政的演習,也是為鏟除鰲拜進行的鋪墊。兩年以后,康熙不動聲色,舉手之間就除去了這個經(jīng)營多年的龐大集團,如果沒有御門聽政所做的準備,是不可想象的。此后,康熙正式親自掌理國家大權,他不但沒有因為鰲拜的覆亡而掉以輕心,放松聽政,反而更加重視。
“三藩之亂”的時候,國事繁多而重大,軍情緊急,康熙通過御門聽政,充分汲取朝廷大臣的智慧,迅速而果決地處理一系列的事務。重任在肩,他不敢有絲毫放松,每天天還沒有亮就起床,天剛蒙蒙亮就開始聽政,用他自己的話說,“惟恐有怠政務,孜孜不倦”。
當然,康熙也對各部官員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他下詔:“令部院官員分班啟奏,偷情安逸,甚屬不合。以后滿漢大小官員,除有事故外,凡遇啟奏事宜,都要一同啟奏,我可以鑒其賢否;那些沒有啟奏事情的各衙門官員,也要每日黎明,齊集午門前,等到別人啟奏之后同時散去。都察院堂官及科道官員,沒有啟奏事宜,也必須每日黎明齊集午門,查滿漢部員、官員有怠情規(guī)避者,即行題參。”
官員們?yōu)榱吮苊獾⒄`早朝,往往在凌晨三四點就得起床,點著燈籠上朝。在皇帝的帶動下,官員們也都養(yǎng)成了未明即起的習慣,整個朝廷呈現(xiàn)出一種勤勉高效的氛圍。
平定“三藩”之后,緊急政務相對減少,但是康熙仍然堅持御門聽政,只是對時間作了調整。在京期間,康熙御門聽政堅持不輟,外出巡幸,也堅持處理政務,因此熱河避暑山莊和各處行宮,也都成了他召見臣下處理政務的場所。每逢康熙離開京城,各部院便將奏章集中送至內閣,由內閣派人專程轉送。
康熙如果住在南苑,就一天匯送一次或隔日匯送一次;如果遠行外地,就每三日送一次。每天清晨,各部院尚書、侍郎就要趕到聽政的地方,將本部日常事務上奏給康熙。有些問題康熙當時就作出決定,命令有關部門貫徹執(zhí)行。遇到重要問題,康熙要當面詢問詳情,征求各方意見,然后仔細調查,最后作決定。
從親政之日起,除了生病,三大節(jié),重要祭祀之日以及宮中遭遇喪葬等變故,康熙不得不暫停御門聽政外,到他去世前五十多年時間里,他幾乎沒有一天不堅持聽政。因此,雖然御門聽政并非康熙獨創(chuàng)的理政形式,但在中國歷史上,像他這樣將御門聽政定為常制,注重實效,數(shù)十年堅持不輟的皇帝,絕無僅有。
康熙利用御門聽政,解決了大量的實際問題,大大地提高了國家的管理質量和行政效率??滴跛氖迥?,也就是1706年,農歷四月十二日,大學士會同戶部奏上有關“錢價太賤,需要平抑”之事,康熙當即作出和糶收買,嚴厲懲處販錢抬價者。
同年十月,為拿獲販賣大錢人犯一事,刑部侍郎魯瑚與九門提督發(fā)生爭執(zhí),在康熙聽政時面奏請旨??滴踝尪顺浞质稣f理由后,嚴厲批評刑部悖謬,下令交給都察院處理。許多重要、機密的事,各部還要具本奏上,面奏完畢,由大學士商同處理。
在聽政的過程中,康熙盡量發(fā)揮大臣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暢所欲言,甚至鼓勵互相爭論。經(jīng)過爭論,有時康熙發(fā)覺自己的意見也并不完全正確,就虛心接受,改變自己的決定,采納臣下的意見。
有一次,九卿會議提出請皇上親臨河上,指授方略的要求,康熙開始斷然拒絕,并且聲明:“我屢次巡察途經(jīng)河道,對治河工程非常清楚,有些地方雖然沒有去過,但從地圖上也早已十分熟悉,隨時可以定奪。我?guī)状文涎?,發(fā)現(xiàn)走小路十分擾民,所以沒必要親自前往?!?/p>
但是九卿一再堅持,申明利弊,說皇帝不親臨指示,就不敢動工,工程也不能圓滿完成??滴踅?jīng)過通盤考慮,終于同意親自前往檢視。
這場爭論整整進行了一年。九卿有的面奏,有的遞折,都直陳己見,大大提高了中樞決策的準確程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對于自己的正確意見,康熙還是勇于堅持的,這也是加強權威的一種體現(xiàn)。
康熙四十五年,也就是1706年,為治理黃、淮,在分工、籌款、官吏管理等諸方面,康熙與九卿存在很多分歧,并在御門聽政時進行了多次爭論。
九卿們提出:“河務重大,需要耗費巨額資金,應該設立民間捐資的條例?!?/p>
康熙不同意,反復勸諭,說現(xiàn)在國庫里銀錢十分充足,如果不充足,怎么能減免各省應納的錢糧呢?康熙還批評九卿不熟悉河務,指出:“我去年視察高家堰,見堤壩再不預先修治,一定會出大問題,就命令張鵬翮開工修治。但張鵬翮卻堅持說根本不會有事,一直拖著不辦?,F(xiàn)在修河,應當以高家堰工程為重,如果高家堰潰決,那么黃河也難保。”
康熙仔細耐心地分析利弊,終于說服了九卿,使得自己的意見得以順利貫徹執(zhí)行。對許多朝中大事,康熙都親自過問。大學士請旨的,康熙每一件都要親自定奪,甚至一些看起來并不重要的事情,他也要關注。
有一次,大學士明珠捧折面奏請示戶部奏銷前一年湖南錢糧。康熙就問:“所奏錢糧數(shù)目是不是確切?”
明珠回答說:“我核對過,是相符的?!?/p>
康熙仍不放心地問:“戶部錢糧浩繁,很容易蒙混,經(jīng)常在銷算當中出問題,你們要傳我的話,要戶部務必嚴加清查,排除弊病隱患。如果不改,一定嚴加查辦!”經(jīng)過康熙親自安排落實,解決了許多問題。
康熙二十五年,也就是1686年,農歷七月的一天,康熙處理翰林官外轉的奏章,詢問大學士的意見,明珠奏報說,可以依吏部所議。
康熙聽后很是不滿,他批評道:“這是你們顧及情面,現(xiàn)在的翰林官,有的不善書法,不能寫文章,不能讀斷史書,只知飲酒下棋,這樣的人一旦重用,使無才之人反受寵幸,怎么去教育后人?一定要降謫一兩個人來警誡他們?!?/p>
于是,康熙當即指示大學士、學士帶著諭旨到翰林院、吏部去質詢。當天晚上,大學士們就回來匯報了吏部與翰林院的疏誤之處,加以改正。
通過這些做法,不但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而且也掌握了各地、各部門的薄弱之處,對加強皇權,防止權臣擅政現(xiàn)象的發(fā)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御門聽政時,康熙不只處理日常事務,而且還借機考察官員,整頓吏治,并通過這種方式增進官員們同自己的感情聯(lián)系。
康熙首先將官員是否認真按時啟奏視為勤勉與否、賢良與否的重要標準。因而對朝奏時偷情安逸的官吏嚴加訓斥,對啟奏諸臣,他也時時要求他們要注意民生疾苦。他曾多次告誡身邊的官員,作為一方大吏,所奏必須與國計民生相關。
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1683年,農歷二月初六,江西布政使石琳上奏本省要政時,多舉瑣碎事情,康熙嚴厲批評說:“你身為地方大吏,應舉有關民生利弊以及應該革除的大事奏告,怎能用這種瑣事來搪塞呢?”
對官員們的升轉任命,康熙很注意聽取大學士們的意見。每當吏部或九卿推薦官吏,康熙總是讓大學士們充分發(fā)表意見,以決定取舍。有時一時無法議定,便下令有關部院或九卿再作商議。
有一年,戶部侍郎、貴州按察使、浙江按察使、山東布政使等都出現(xiàn)缺員,吏部報上擬升轉名單,康熙并未指點,而是下令:“著以開列人員問九卿,各舉所知?!?/p>
對吏部所開山東等九省學政名單,康熙對學士們說:“直隸地區(qū),我已點過;江南等地學臣緊要,這本折子里開列的人員我不大認識,請向九卿去問詢?!钡?,對各部部議及大學士們票簽的錯誤,康熙卻絲毫不加遷就。
康熙曾經(jīng)問大學士馬齊:“前代君王不接見諸臣,所以諸臣也見不到君王,君臣之間怎樣通氣呢?”
馬齊回答說:“明代皇帝向來無接見諸臣之例,即使接見,也不許說話。”
康熙慨嘆道:“為人君者若不面見諸臣,怎么能處理政務呢?”
為了增進君臣之間的感情交流,康熙對各級官員,處處表示關心。他認為只有君臣經(jīng)常在一起商討國是,才能上通下達,共同籌劃,避免前明君臣相隔、依賴宦官而至亡國的局面再度重演。
康熙經(jīng)常通過詢問官員的家境來聯(lián)絡感情。出于對他的感戴之情,不少臣下對工作盡職盡責,甚至敢于與他爭論。他對這種大臣總是十分贊許。
康熙對大臣們說:“你們都是議政大臣,應該各抒己見,直言不諱,即使有小差錯,我難道還會因議政而加罪于你們嗎?”因此,康熙在位期間,君臣關系一直非常融洽。各級官員普遍任勞任怨,對康熙也倍加愛戴。
康熙生病期間,暫停御門聽政,但是各部院官員仍然全部趕到左門請安,使康熙十分感動,他動情地說:“君臣誼均一體,分勢雖懸,而情意不隔?!?/p>
通過御門聽政,康熙對大臣們的“感情投資”得到了回報,大大增強了官員們的向心力,從而極大地強化了他的權力,使得他的統(tǒng)治得到了空前的鞏固。
御門聽政作為康熙長期堅持的處理政務的主要方式,對于清朝政局的健康發(fā)展,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康熙充分利用御門聽政,使朝廷上下協(xié)調一致,克服困難,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對手。
在平定“三藩之亂”的八年中,諸多情況下,都是康熙利用御門聽政及時地作出各種決定,并貫徹執(zhí)行,從而取得了平叛戰(zhàn)爭的勝利。之后,康熙又抓住有利時機,在御門聽政時授任姚啟圣為福建總督、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終于順利收復臺灣,完成祖國統(tǒng)一的大業(yè)。
開設讀書處南書房
康熙帝曾于內廷設立南書房。此制源于清初。清初從太祖努爾哈赤創(chuàng)業(yè)時起,以至諸王、貝勒,皆有書房,內設秀才若干,協(xié)助自己讀書,兼管文墨?;侍珮O即位后,將書房改稱文館,命儒臣入直,成為國家正式機構。
所謂文館仍是書房,只是漢文譯法不同,將“書”改譯成“文”,將“房”改譯成“館”,文館比書房聽起來更文雅一點。為什么國家正式機構仍稱書房呢?原來書房系后金汗的私屬機構,仍稱其舊名,即意味保留了該機構的私屬性質,以防止諸王專權。
當時八旗諸王、貝勒兼管六部,唯有文館和都察院不許兼管。天聰十年,也就是1636年,四月,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改元崇德,同時改文館為內三院,即內翰林國史院、內翰林秘書院、內翰林弘文院,仍是屬于皇帝的內廷機構。
皇太極時期的書房、文館、內三院,都是抵制諸王、加強皇權的有力武器。清入關后,順治帝為加強自己的權力,亦欲重建內廷書房。順治十七年六月,順治帝命于景運門內建造直房,選翰林院官員分三班值宿,以備“不時召見顧問”。此即內廷書房之雛型。
康熙初年,內三院逐漸成為輔政大臣結黨營私、侵犯皇權的工具。因此,康熙剪除鰲拜之后,馬上廢除內三院,重建內閣和翰林院,并選擇翰林入直內廷,設立南書房。
南書房位于乾清宮斜對面,偏西向北,實即乾清門之右階下。乾清宮之西廡向東者為懋勤殿,殿南為批本處,“又南西出者為月華門,門之南為奏事房。轉南向北者為南書房”。據(jù)說這里是康熙日日讀書處所。
也許康熙即帝位之前,順治帝曾命他在此課讀,但即帝位之后則以設備較好的懋勤殿為書房,而將原書房改成“內廷詞臣直廬”。或因其位于皇帝新書房——懋勤殿之南,所以又有人稱南書房。
南書房設立時間,一般都說在康熙十六年,實際比這要早,大約在康熙十年前后。最早入直者為沈荃和勵杜訥二人。沈荃是江南華亭人,順治九年,也就是1652年,高中進士,授編修,后轉外吏,歷任大梁道副使、直隸通薊道等職,康熙九年,也就是1670年,又坐事遭貶,降為浙江寧波同知,可謂坎坷多難。誰知否極泰來,時來運轉。
原來沈荃自幼酷愛書法,與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同鄉(xiāng),素學其字體,頗有幾分相似。正巧這時康熙帝正在尋求善書之人,欲學名家書法,得知沈荃之名,便不等他上任,特旨召對,“命作各體書”。一看果然不錯,“詔以原品內用。十年,授侍講,直南書房”。
后來,康熙對諸子講述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說:“及至十七八……更耽好筆墨,有翰林沈荃素學明時董其昌字體,曾教我書法?!笨滴醯凼甙藲q,即康熙九年、十年,與沈荃內用、入直時間完全相符。
勵杜訥,直隸靜海諸生,亦以善書受知。他于康熙二年應選參與繕寫《世祖實錄》。
康熙帝訪求善書之人,杜訥亦被推薦內用??滴跏荒陼蓴冢诟=ǜ幹葜萃?,“命留直南書房,食六品俸”。他于康熙二十九年遷侍講,改任外廷官光祿寺少聊??滴跛氖?,擢刑部侍郎,去世。
康熙四十四年初,當時康熙帝五次南巡,駐蹕靜??h,降諭褒獎勵杜訥說:“原任刑部右侍郎勵杜訥,向在南書房,效力二十余年,為人敬慎,積有勤勞”,雖然品級不及予謚之例,特賜謚號文恪。他于康熙二十九年之前,在南書房“效力二十余年”,說明早在康熙十年前,他已經(jīng)參與南書房的活動。
與以上二人幾乎同時入直南書房的,還有經(jīng)筵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掌院學士熊賜履。高士奇后來在一份奏疏中列舉“前入直諸臣”,其中即提到熊賜履之名??滴醯蹖λ麡O為信任,頻繁召對,所談內容極為廣泛,凡國計民生、用人行政、弭盜治河、諸子百家,無不論及。
雖未見起草制誥的記載,但咨詢、顧問的作用非常明顯。
可見,南書房從其設立的初期階段,實際上已經(jīng)發(fā)揮國家中樞機構的作用。然而,康熙十三年,沈荃外擢國子監(jiān)祭酒??滴跏哪?,熊賜履升為內閣學士,并超授武英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康熙十五年,他因事奪官,僑居江寧。至此,南書房只剩勵杜訥一人,亟待補充。
早在康熙十二年春,他曾想增加南書房入直人員,并賜第內廷。他在御經(jīng)筵時對學士們說:“朕欲得文學侍從之臣,朝夕置左右,惟經(jīng)史講誦是職,給內廬居之,不令外事?!钡?,不知何故,此事當時沒能實現(xiàn),可能未選準人才,故拖延下來。
康熙十六年,平叛戰(zhàn)爭已度過最艱難的時期,進入決戰(zhàn)勝負的關鍵時刻,此時康熙學問日益長進,所以急需補充水平更高、才品兼優(yōu)的儒臣入直南書房,并賜第內廷,以備隨時咨詢、應對。
康熙帝乃于十二月二十日御門聽政時,對大學士勒德洪、明珠說:“朕不時觀書寫字,近侍內并無博學善書者,以致講論不能應對。今欲于翰林內選擇博學善書者二員,常侍左右,講究文義。但伊等各供其職,若令仍住城外,則不時宣召,難以即至。著于城內撥給房屋,停其升轉,在內侍從幾年之后,酌量優(yōu)用。再如高士奇等善書者,亦著選擇一二人,同伊等在內侍從。爾衙門滿漢大臣會議具奏?!?/p>
內閣大學士李霨、杜立德、馮溥等遵旨會同翰林院掌院學士,選送張英等翰林五員具奏??滴踅?jīng)過將近一個月醞釀,至十月十八日,選定侍講學士張英在內供奉,食正四品俸。書寫之事,只令高士奇在內供奉,加內閣中書銜,食正六品俸。并傳諭二人:“在內供奉,當謹慎勤勞,后必優(yōu)用,勿得干預外事。”
這時入直南書房的有張英、高士奇、勵杜訥三人,均于皇城之內賜第。張英、高士奇賜居西安門內,勵杜訥賜第厚載門。漢官賜第皇城之內自此始。此后賜第皇城者還有康熙二十年入直南書房的朱彝尊,賜宅在景山北黃瓦門東南。
自從張英、高士奇入直起,南書房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入直南書房的內廷翰林,不僅輔導皇帝讀書寫字、提升學業(yè)、時備顧問,還代擬諭旨、編輯典籍,使得南書房在交流民族文化、緩和民族矛盾方面也發(fā)揮了極為重大作用。
張英,字敦復,江南桐城人,康熙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滴跏昶咴?,以翰林院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在皇帝身邊工作;入直南書房后,成了皇帝的親密顧問。他每天“辰而入,終戌而退”,即從早七時到晚九時都在南書房工作。史載:“退或復宣召,輟食趨宮門,慎密恪勤,上益器之。幸南苑及巡行四方,必以英從。一時制誥,多出其手?!被实鄯Q贊他“供奉內廷,日侍左右,恪恭匪懈,勤慎可嘉”。
高士奇,字澹人,浙江錢塘人。最初因為家貧,徒步來京,鄉(xiāng)試落第,覓館為生,賣文自給,并書寫春聯(lián)、扇面,遍贈朝貴悍仆。后被大學士吏部尚書明珠發(fā)現(xiàn),薦于內廷,授詹事府錄事?;实垡灰娚鯙闈M意,特旨選入南書房,從事“書寫密諭及編輯講章、詩文”等事,甚至也參與起草詔書,自稱:“有時召余至內殿草制,或月上乃歸?!?/p>
至于勵杜訥是否參與草制,未見明確記載。但禮親王代善的后代昭則認為幾乎所有詞臣都參與這一工作。他寫道:“本朝自仁廟建立南書房于乾清門右階下,揀擇詞臣才品兼優(yōu)者充之,康熙中諭旨,皆其擬進。”這里當然也會包括勵杜訥。
然而南書房并不撰擬一般性質詔旨,而只起草“特頒”之詔旨。它與內閣、議政處關系是:“章疏票擬,主之內閣。軍國機要,主之議政處。若特頒詔旨,由南書房翰林視草”,完全類似現(xiàn)代的機要秘書處。
繼張英、高士奇之后,康熙帝于十七年閏三月二十八日又“召翰林院掌院學士陳廷敬、侍讀學士葉方藹、侍讀王士禎入侍內廷”。此后至康熙二十七年之前,陸續(xù)入直的還有張玉書、孫在豐、朱彝尊、徐乾學、王鴻緒、陳元龍、戴梓等人。
其中關于著名詩人王士禎入直南書房,還有一段小插曲。王士禎原為戶部郎中,由于張英等人的推薦,從部曹改為詞臣。張英盛贊士禎詩名,康熙亦大略知道情況,因召入懋勤殿,出題面試,令其賦詩。士禎詩思本遲滯,加以部曹小臣,乍者見天顏,戰(zhàn)栗不已,竟不能成一字。
張英萬分焦急忙代作詩草,撮為墨丸,私置案側,使士禎得以完卷??滴醯垡姶斯饩?,裝作不知,邊看卷,邊笑問張英:“人言王某詩為豐神妙悟,何以整潔殊似卿筆?”
張英掩飾說:“王某詩人之筆,定當勝臣多許。”皇帝亦未加深究,改王士禎為翰林侍講,遷侍讀,并入直南書房,“因之得置高位”。有清一代從部曹改詞臣者共六人,唯有王士禎得以入直南書房,由此可見康熙對儒臣的信任和優(yōu)容。
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叛亂之后,南書房的主要工作轉入以修書為主。如浙江秀水布衣朱彝尊,博學鴻詞科中試,授檢討,于康熙二十年充任日講起居注官,入直南書房,其主要任務仍是講讀和修書,不經(jīng)常直接參與政事,故其詩云:“講直華光殿,居移履道坊?!卸鬟€自哂,報國只文章?!?/p>
江南昆山人徐乾學,于康熙二十四年入直南書房之后,擢內閣學士,充《大清會典》《一統(tǒng)治》副總裁,教習庶吉士,與學士張英日侍左右,“凡著作之任,皆以屬之”。至康熙三十三年,也就是1694年,農歷五月,實行翰澹諸臣普遍輪流入直南書房之制。
康熙帝諭令禮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張英說:“翰林系文學親近之臣,向因日講,時時進見,可以察其言語舉止。近日進見稀少,講官侍班不過頃刻,豈能深悉?著將翰林院、詹事府、國子監(jiān)官員,每日輪四員入直南書房,朕不時咨詢,可以知其人之能否,以備擢用?!?/p>
凡入直者,不論官職高低,亦不管原來是否為翰林院官員,均授以翰林職銜,稱南書房翰林。如內閣中書高士奇、食原品州同俸勵杜訥,入直數(shù)年之后,至康熙十九年五月,分別授為侍講和編修。王士禎則于入直之前改侍講、遷侍讀。浙江錢人戴梓以軍功入見,也是試“春日早朝”詩,授侍講之后,“與高士奇同直南書房”。
此后入直者“特賜進士”之例甚多,如史載“高郵賈國維,以工書侍內廷食俸,圣祖常以內翰林呼之,舉順天鄉(xiāng)試,以冒籍被劾,蒙恩賜復會試,落第,又特賜進士,一體殿試,遂以第三人及第”;無錫杜云川,以諸生迎圣祖駕于惠山,獻詞,蒙召見御舟,后被召至京入直南書房,命纂修《歷代詩余》《詞譜》,參加康熙五十年鄉(xiāng)試及次年會試,“欽賜進士”。白衣入直者唯桐城方苞一人。
方苞以《南山集》案牽連入獄,因其文才素著,康熙帝于五十二年宥其罪,出獄隸漢軍,試過文才之后,“命以白衣入直南書房”,但不久又“移蒙養(yǎng)齋,編校樂律”。
清朝中央機構一般都是滿漢復職制,唯有南書房基本都是漢人??滴鹾笃谑加袀€別滿人入直,如三十三年佟國綱次子法海中進士,改庶吉士,“命在南書房行走”。不僅人數(shù)微乎其微,且不占重要地位。
康熙與入直諸臣吟詩作畫,釣魚賞花,剖析經(jīng)義,討論時政,無異同堂師友,感情極為融洽。他還向沈荃學習書法,沈亦悉心指教,“每侍圣祖書,下筆即指其弊,兼析其由”??滴醪粌H不惱,反“深喜其忠益”。
直到沈荃離開南書房幾年以后,康熙仍然經(jīng)常將其召入內殿,優(yōu)禮有加,并將臨摹字體賜之,以求指正。其后沈荃子宗敬,以編修入直,康熙命作大小行楷,猶憶及往事,使內侍傳諭李光地說:“朕初學書,宗敬之父荃實侍,屢指陳得實,至今每作書,未嘗不思荃之勤也?!?/p>
康熙帝喜歡高士奇才智敏捷,“好學能文”,吟詩、書畫,無所不能,凡出巡、狩獵必令同親近侍衛(wèi)并馬扈從。高士奇也確能領會意圖,處事應對使皇帝滿意。
有一天皇帝狩獵時,因馬蹶險些墜地,心中有些不高興。高士奇聽到后,便故意把自己弄得滿身污泥,“趨于侍側”。康熙很奇怪,問他何以弄得這般模樣。士奇謊答:“臣適落馬墜積潴中,衣未及浣也。”
康熙聽后大笑說,你們南人竟至如此懦弱,“適朕馬屢蹶,竟未墜騎也”。與之相比,自己仍不失為勇武之君,不快之感,頓然消失。
康熙帝于二十三年九月第一次南巡,一路由高士奇扈從陪伴,登攀泰山,觀閱河工,考察風土人情,游覽名勝古跡。二十四日,乘沙船至京口,次早登金山,游龍祥寺,登高遠眺,縱目千里,“題江天一覽四字,并賦二詩”。
據(jù)說康熙游至龍祥寺,寺僧求賜額,正考慮未定,士奇送上一紙,上書“江天一覽”四字,康熙一見,正合心意,即蘸墨書寫,由于是觸景生情之作,筆鋒猶為剛勁有力。晚上登舟揚帆,順風飛進,一晝夜行三百六十里達蘇州。
康熙游獅子林,見設計奇妙,非尋常蹊徑,連稱“真有趣”。后賜額也是采納士奇建議,去“有”字,書“真趣”?;实勖刻煊墒科骒鑿挠斡[,晚上亦由士奇陪同讀書,簡直達到時刻不可分離的程度。
據(jù)康熙親筆所書《南巡筆記》記載:“夜坐舟中與侍臣高士奇探論古今興廢之跡,或讀《尚書》《左傳》及先秦兩漢文數(shù)篇,或談《周易》,或賦一詩,每至漏下三十刻不倦,日以為常?!?/p>
第二次南巡是康熙二十八年正月,時士奇已因張行賄案牽連被解任??滴跞粤铎鑿模⒅边_士奇原籍杭州,親臨其家西溪山莊,御書“竹窗”榜額賜之。游靈隱寺,寺僧跪求賜額??滴跆峁P寫字,因誤將“靈”的雨字頭寫得過大,其下實在難以對仗。
正躊躇間,高士奇于手掌上寫“雲(yún)林”二字,在假裝磨墨時,邊磨邊側著手給皇帝瞄??滴醯坌念I神會,趕緊在雨字頭下面彎了兩下,寫下了“雲(yún)林禪寺”四字。靈隱寺就這樣變成“雲(yún)林寺”了。
康熙帝對入直者,以師友之情,備加信任,不次擢用。張英入直不滿三年,即被指名提升為翰林院學士兼禮部侍郎,后晉禮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仍管詹事府事;康熙三十八年,即致仕前兩年,又拜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經(jīng)筵講官,仍“總督南書房”??滴醴Q贊他“始終敬慎,有古大臣風”。
康熙四十年張英致仕后,康熙南巡仍一再召見,詢問地方吏治。自張英之后,桐城張氏日益顯赫,“以科第世其家,四世皆為講官”,子孫五人入直南書房。其子廷玉歷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軍機大臣,總理事務,進三等伯,死后配享太廟。
勵杜訥以諸生受知,入直后加封博學宏詞科,授編修,遷侍講,轉外吏后歷任光祿寺少卿、宗人府府丞、左副都御史、刑部侍郎等職。自他發(fā)跡,“子孫繼起,四世皆入翰林”,三世入直南書房。其他入直者,亦有不少人成為達官顯貴。如陳廷敬、張玉書官至尚書、大學士,王士禎、徐乾學官至刑部尚書,王鴻緒官至左都御史,葉方藹官至刑部侍郎,孫在豐官至工部侍郎等等。
入直諸臣如有過失,康熙亦盡量加以保全。特別是大學士熊賜履,他于康熙十五年因票擬錯誤欲諉咎另一大學士杜立德,“改寫草簽,復私取嚼毀,失大臣體,革職”,僑居江寧??滴醯勰罴八牟拍芗捌鋵ψ约菏聵I(yè)的杰出貢獻,第一次南巡至江寧,曾親切召見,御書“經(jīng)義齋”匾額以賜。康熙二十七年六月,復起禮部尚書,仍直經(jīng)筵,后調吏部。
康熙三十四年,其弟熊賜瓚以奏對欺飾下獄,御史借機疏劾吏部選官以意高下,尚書熊賜履竊道學虛名,負恩溺職,請予嚴懲。都察院議欲降三級調用??滴醪粌H不問,并赦其弟賜瓚,更于康熙三十八年授熊賜履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充《圣訓》《實錄》《方略》《明史》等大型叢書總裁官。
康熙四十二年,熊賜履以年老乞休,溫旨許解機務,仍食俸,留京備顧問,“以示優(yōu)眷”??滴跛氖四辏ナ?,命禮部遣官視喪,賜銀千兩,贈太子太保,謚曰“文端”??滴跷迨荒?,猶憶及熊賜履講幄、輔弼之功,命吏部擢用其子,下令說:“原任大學士熊賜履,夙學老成,歷任多年。朕初立講官,熊賜履早夜惟勤,未嘗不以內圣外王之道,正心修身之本,直言講論,務得至理而后已。且品行清正,學問優(yōu)長,身歿以后,朕屢加賜恤,至今猶軫于懷。原任大學士張英、張玉書,朕因眷念舊勞,擢用其子,熊賜履之子自應一例推恩,著調取來京,酌量錄用,以示不忘耆舊之意?!焙笠蚱渥幽暧?,“命俟年壯錄用”。
康熙二十七年,也就是1688年,法司逮問湖廣巡撫張痠,審問其貪污行賄事,供詞涉及工部尚書陳廷敬、刑部尚書徐乾學、左都御史王鴻緒、少詹事高士奇??滴醯勐剤蠼抵I,戒勿株連,僅依法處置張痠等審實人犯,其他“置弗問”。四人感到無顏出入禁廷,分別疏請致仕。
康熙見他(陳廷敬)留任有困難,便“準以原官解任”,但仍領修書事,“其修書總裁等項,著照舊管理”。并且,不到兩年,又于康熙二十九年二月重新起用陳廷敬為左都御史,七月,遷工部尚書,此后,歷任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至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以耳病休致之后,到第二年,復召入直辦事,康熙五十一年四月,卒于京師??滴趺嗜勇适绦l(wèi)大臣奠酒,并御制挽詩,加祭一次,謚曰“文貞”。
高士奇等解職之后,也都保留修書副總裁、總裁等頭銜,照常出入禁廷。然而御史等仍攻擊不止。次年九月,左都御史郭誘再次專疏劾奏高士奇、王鴻緒等“植黨營私”“奸貪壞法”等罪狀,“仰請皇上立賜罷譴,明正典刑”;御史許三禮連疏劾奏徐乾學與高士奇子女姻親相為表里,通過科舉而“招搖納賄”諸弊,并引“五方寶物歸東海,萬國金珠貢澹人”之謠以證。
康熙對高士奇等人貪墨之事早有所聞,嘗對近侍說:“諸臣為秀才,皆徒步布素。一朝得位,便高軒駟馬,八騶擁護,皆何所來貲可細究乎!”因極力保全,不欲細究,故接到劾疏之后,僅令高士奇、王鴻緒等人“休致回籍”。
康熙對徐乾學更為優(yōu)容,盡管許三禮列舉一系列貪贓枉法事實,人贓俱在,仍不處理,僅以給假省墓名義回籍。徐乾學等回籍之后,地方官員仍復吹求不已。江蘇巡撫鄭端,根據(jù)加派獲罪嘉定知縣聞在上招供,嘗以銀分饋徐乾學子徐樹敏及王鴻緒,便上疏劾乾學縱子行詐,鴻緒竟染贓銀,有玷大臣名節(jié),“乞敕部嚴議”。
康熙覽奏,降諭制止說:“朕崇尚德教,蠲滌煩苛。凡大小臣工,咸思恩禮下逮,曲全始終;即因事放歸,仍令各安田里。近見諸臣彼此傾軋,伐異黨同,私怨相尋,牽連報復;雖業(yè)已解職投閑,仍復吹求不已,株連逮于子弟,顛覆及于身家。朕總攬萬機,已三十年,此等情態(tài),知之甚悉。媢嫉傾軋之害,歷代皆有,而明季為甚。公家之事,置若罔聞,而分樹黨援,飛誣排陷,迄無虛日。朕于此等背公誤國之人,深切痛恨。自今以往,內外大小諸臣,宜各端心術,盡蠲私忿,共矢公忠。倘仍執(zhí)迷不悟,復踵前非,朕將窮極根株,悉坐以朋黨之罪?!?/p>
這時,鴻緒等已被逮捕,等待審訊,因詔書下達而獲釋??滴跞?,康熙帝諭大學士等,舉長于文章文學超卓者,王熙、張玉書等薦徐乾學、王鴻緒、高士奇,命來京師修書。乾學已卒,遺書以所篡《一統(tǒng)志》進,詔復故官。
鴻緒至京,授工部尚書,充經(jīng)筵講官??滴跛氖吣辏虮Ee皇子胤禩為太子,均遭切責,以原品休致,但仍“原銜食俸”,在家修《明史》列傳部分,共二百零八卷。康熙五十四年,復召來京師修書,充《省方盛典》總裁官。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卒于京。
高士奇回到北京,仍留在南書房??滴跞辏势錃w家養(yǎng)母,特授詹事府詹事。后擢為禮部侍郎,以母老未就??滴跛氖?,康熙南巡,士奇迎駕淮安,陪同至杭州,及回鑾,復從至京師,屢入對,賜予優(yōu)渥。遣歸,卒于家。士奇等人因入直書房,與皇帝建立深厚友誼,雖得罪,仍受到保護和任用。
康熙曾向侍臣講,厚待士奇等人是由于他們對他治學有很大的幫助,說道:“朕初讀書,內監(jiān)授以四子本經(jīng),作時文;得士奇,始知學問門徑。初見士奇得古人詩文,一覽即知其時代,心以為異,未幾,朕亦能之。士奇無戰(zhàn)陣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學問者大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