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
寄孫巨源
孫巨源以八月十五日離海州,坐別于景疏樓
上。既而與余會于潤州
,至楚州
乃別。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與太守會于景疏樓上,作此詞以寄巨源。
長憶別時,景疏樓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連不住,月隨人千里。別來三度,孤光又滿,冷落共誰同醉?卷珠簾、凄然顧影,共伊
到明無寐。
今朝有客,來從濉上,能道使君深意。憑仗清淮
,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淚。而今何?西垣
清禁,夜永露華侵被。此時看、回廊曉月,也應暗記。
【注釋】
【評析】
熙寧七年(1074)八月十五日,孫巨源離開海州,別宴設于景疏樓上,而后與蘇軾會于潤州,并同行至楚州乃別。待蘇軾到達海州時,海州太守于景疏樓設宴款待蘇軾,蘇軾想到三個月前孫巨源也正是由此處而去,再想到自己和孫巨源只于途中短短相聚便別,不勝感慨,遂作此詞。
上闋開始是詞人設想孫巨源離開海州時的場景:那應該是個明月如水的夜晚吧!美酒清歌都沒能留住友人,只有月光隨著他到千里之外。從那時到現(xiàn)在,月亮又圓了三次,華光之下,友人又能跟誰一起把酒共醉呢?詞人想象著友人也只能把珠簾卷起,凄然顧影,夜不能寐,陪伴友人到天明的也只有月亮。詞的上闋可謂是句句有“月”,以一“月”字貫穿整個上闋,每個場景之間層層遞進、層次分明,每個場景都在寫友人孫巨源,是由人及己的思人之語。
下闋道出了詞人思人之由,是因為有客自濉上來,帶來了使君(即孫巨源)的“深意”,使詞人備受感動,詞人又想象友人相思之淚灑進淮水,東流入海,而淮水本只是水,若詞人不思念友人,又怎能從中看出友人之淚呢?這種說法蘇軾在其他詞作中也曾用到過,如《臨江仙·送王緘》中“憑將清淚灑江陽”句。接下來又寫道友人夜里在西垣輾轉無眠,任由涼露浸濕被子,此時友人看到月亮,也應會想到我,想到我們相聚時的情景吧。詞人對友人會想起自己的描述,恰恰證明了兩人感情甚篤這個事實。
此詞一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全篇用設想,皆是虛語,且本為自己思友人之作,卻不曾直接寫對友人的思念,處處只寫友人思念自己,以曲筆表相思,構思巧妙,頗見才情。
[1] 孫巨源:蘇軾之友。
[2] 海州:位于今江蘇省連云港市西南。
[3] 景疏樓:位于海州東北。
[4] 潤州:即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
[5] 楚州:即今江蘇淮安。
[6] 三度:從孫巨源八月十五日離開海州,到十一月十五日蘇軾作此詞,恰三個月。
[7] 伊:代詞,在此指月亮。
[8] 濉:水名,源出安徽省,流至江蘇省入洪澤湖。
[9] 淮:水名,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經(jīng)安徽、江蘇兩省入洪澤湖。
[10] 西垣:唐宋時中書省的別稱。因設于宮中西掖,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