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紀念孫楷第先生120周年誕辰
憶孫楷第先生
劉世德
一
這是一張珍貴的照片。
這張照片曾發(fā)表在2012年6月29日的《中國文化報》上。
照片上的三個人,左側(cè)是孫楷第先生,右側(cè)是他的夫人溫芳云,當時她是文學(xué)所圖書室的工作人員,中間是他們的哲嗣孫泰來。
照片的背景是他們在北京大學(xué)鏡春園的寓所。
鏡春園并不在燕園(北京大學(xué)校園)的范圍之內(nèi)。它位于北京大學(xué)西校門的對面,當中隔著一條人來車往的寬闊的馬路。
孫先生在鏡春園的寓所所處的位置很特別,和何其芳先生住的燕東園、余冠英先生住的朗潤園大不相同。
那是一個小小的三面環(huán)水的半島。只有一條小路外通。
那小小的半島上,僅僅住著兩家人。在孫家旁側(cè),住著文學(xué)所的另一對夫妻,王積賢和蕭玫。
我登上這條小路是在我進入文學(xué)所后不久。
那時文學(xué)所的古代組組長由何其芳先生兼任,我是組秘書。有一天,何先生召見我,說要給我分配一項新工作。他說:“我想派你去做孫楷第先生的助手,你覺得怎樣?”我不禁大喜過望,連連點頭。但我不免又問:“孫先生的助手,不是已經(jīng)安排了曹道衡嗎?”何先生沒有否認,他說,他們二人沒能和諧共事,“出現(xiàn)了一點小事故,鬧僵了,不歡而散。這可怎么收場?只好派你去救火。你接替曹道衡,去擔任孫先生的助手罷。你一定要做到兩點,一是謙虛,虛心求教,二是謹慎,事事小心”。我答應(yīng)了“是”,一來這是領(lǐng)導(dǎo)的安排,我必須服從,二來我的志向是以研究古代小說為主,而孫先生是我景仰的前輩大家,正是天賜的學(xué)習(xí)、請益的好機會。
于是我登上了鏡春園的那條小路。
二
由于有了曹道衡的事例在先,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見孫先生。沒有料到他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性情乖僻的老頭兒,相反的,卻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他歡迎我的到來,暢談了兩三個小時。
商議的結(jié)果,我們敲定了兩項工作內(nèi)容:一、整理《小說旁證》的散葉資料;二、以尤貞起抄本為底本,進行《錄鬼簿》的匯校。
孫先生給予我很大的信任,讓我?guī)е嘈乃鸭摹缎≌f旁證》的一大包散葉資料回去。我向何先生作了詳細的匯報。何先生很滿意,對我進行了嘉許。然后,他再三告誡我說:“你要了解孫先生的脾氣,不要冒犯他。他有多疑的缺點,曾懷疑有人偷竊他的‘三言二拍’的資料。你是研究小說的,一定要注意,一定要避嫌。”
我心里說:“一定牢記此言?!?/p>
我擔任孫先生助手的事,不知怎么讓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一位朋友知道了。他給我來信,表示祝賀,并約請我撰寫一本關(guān)于晚清小說的小冊子。這是我第一次被出版社約稿,就愉快地接受了,隨即擬了寫作提綱和章節(jié)目錄。
但是,還沒有等到正式開筆,卻等到了上級關(guān)于“下放勞動鍛煉”的通知,于是文學(xué)研究所和中國科學(xué)院植物研究所一同組隊前往河北建屏(今平山)下鄉(xiāng)和貧下中農(nóng)同吃同住同勞動去了,我名列其內(nèi),于是告別了孫先生,爽約了出版社。
三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文學(xué)所的研究人員曾醞釀籌辦兩個同人刊物。一曰《繁星》,擬作為《北京日報》的副刊,由樊駿主編。一曰《文學(xué)知識》,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路坎主編。前者胎死腹中,后者出版后,甚受讀者歡迎。
有一天路坎向我約稿。他指定的題目是談“三言二拍”的思想和藝術(shù)。路坎事先叮囑說:“我們這個刊物的文章要寫得通俗些,談‘三言二拍’的優(yōu)缺點,各占一半?!蔽野凑账奶崾荆瓿闪巳蝿?wù)。文章后來發(fā)表在《文學(xué)知識》1959年第3期。這篇文章只談思想內(nèi)容、藝術(shù)分析,沒有一字一句涉及題材來源的考證。
果然,文章發(fā)表后,有一天,在文學(xué)所圖書室工作的孫夫人溫芳云對我說:“聽說你發(fā)表了一篇談‘三言二拍’的文章,能給我看看嗎?”我焉敢怠慢,立即呈上那期的《文學(xué)知識》。過了兩天,孫夫人把那本雜志還給我,說:“我給子書看了,他說寫得很好?!蔽倚睦锏囊粔K石頭終于落了地。
四
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我內(nèi)心興起一種遐想,擬仿照孫先生《元曲家考略》的書名,寫一本《清代戲曲家考略》,到了80年代,已在報刊上發(fā)表了十數(shù)篇論文,并應(yīng)魏同賢兄之約,將它們集合成書。
我做了兩件事,一件是請孫先生題寫書名,另一件是請吳曉鈴先生寫序。
我請孫先生題寫書名,孫先生以他的字寫得不好為由,一再推脫,在我再三懇求下,他始答應(yīng),并用正楷在一張宣紙上寫下了這七個字。然后,他說:“我告訴你罷,我有一位朋友,是大學(xué)教授,最近他給一位朋友的文集題寫了書名,結(jié)果出版社嫌他的字寫得不好,退而不用。我怕這事也會發(fā)生在我身上,我丟不起這個人??丛谖覀兪呛门笥训姆萆?,我來寫罷。”
吳先生倒是很痛快地答允了我的請求。
于是我把原稿和孫題書名、吳撰序文都交予魏同賢兄。他告訴我說:“這書還缺一篇自序和一篇后記。”當時我正作赴法訪問的準備,無暇他顧。
誰知等我從巴黎歸來,又纏上了他事,加以性情疏懶,那篇自序和后記拖延日久,也就興趣索然了。當初魏兄告我,此稿是交二編室處理的。待我準備動筆補寫自序和后記時,出版社告訴我說,此稿已找不到了。
我再托魏同賢、何滿子二兄細為尋找,仍不見下落,我無可奈何。
我愧對孫、吳二師。
此事有幸與不幸。
不幸的是,孫先生題寫的書名再也不見蹤影。
有幸的是,吳先生的序文當初留下了底稿。在他過世后出版的《吳曉鈴文集》中收入了那篇序文。
至于那本《清代戲曲家考略》,我想請朋友幫忙,把那些散篇一一收集起來,再加上其他已發(fā)表的有關(guān)論文,合成一本《古代戲曲論集》,再尋求出版。
五
孫先生為人甚有風(fēng)趣。
他曾作有一首絕句《戲贈劉世德》??上谀恰拔母铩逼陂g遺失了。
他有一枚閑章,文曰:“小旋風(fēng)柴進里人”。
他的文集也名曰《滄州集》與《滄州后集》。
六
我曾從《霸州志》輾轉(zhuǎn)考出,清代和《紅樓夢》同時的小說《綠野仙蹤》的作者李百川不是有的學(xué)者所猜測的江南一帶的人,而是河北滄州人。
為此,我借來了《滄州縣志》,把其中所有的李姓人物,一一地做成了卡片,企圖從中對應(yīng)地尋找出李百川的蹤影,迄無所獲。
我想起了孫先生,就去問他。
他大吃一驚,說:“真想不到,這位李百川竟是我的老鄉(xiāng)。唉,真是學(xué)海無涯?!?/p>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