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泰山高壓群山小 齊魯百城青未了——齊魯行
齊魯概述
春秋時代,以巍巍泰山為界,其北稱齊,其南稱魯,“泰山高壓群山小,齊魯百城青未了”。齊魯?shù)赜蚍秶c現(xiàn)在的山東省區(qū)大體相當,故齊魯成為山東省的代稱。
自然造化鐘情于廣袤的齊魯大地,使它襟山帶水,神韻無限。
看山,齊魯既有象征中華民族之精神的泰山;也有被稱為“海上名山”的嶗山;還有被賦予了很多文化內(nèi)涵的沂蒙山、千佛山、大澤山……
觀水,齊魯有千里黃河注入渤海的壯景;也有大明湖、微山湖、七十二泉的迷離水色;還有長達三千一百多公里的綿長的海岸線,在這條黃金海岸線上,美麗的青島、煙臺、威海、日照像四顆明珠穿綴起來,構(gòu)成中國獨有、世界少見的海濱城市群。
齊魯大地是智慧的,它深諳自然造化的神諭,將高山、大河和滄海的靈氣與精華凝練成了千古流芳的齊魯英杰和獨具異彩的齊魯文化:
齊魯文明可以上溯到五千多年前,它有中國最早的文字——“大漢口陶文”和丁公村“龍山陶書”,有中國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龍山古城”,還有中國最古老的長城——齊長城;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誕生了文圣孔子、武圣孫子、書圣王羲之、醫(yī)圣扁鵲、工圣魯班、智圣諸葛亮……;
先秦時期的齊魯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它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和核心,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將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續(xù)成為一條奔涌的長河,成就了世界上僅有的從未斷裂過的中華文化。
山東景觀
景觀掃描
濟南旅游區(qū):☆ 趵突泉 ☆ 大明湖 ☆ 千佛山 ☆ 靈巖寺
泰安風景名勝區(qū):☆ 泰山
濟寧旅游區(qū):☆ 曲阜三孔 ☆ 孟子廟
膠東海濱:☆ 青島嶗山 ☆ 煙臺蓬萊閣 ☆ 威海劉公島
名篇欣賞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泰山
雨中登泰山【1】
李健吾
作者簡介
李健吾(1906—1982),筆名劉西渭,山西運城人。中國現(xiàn)代作家,戲劇家,翻譯家,文學批評家。著有散文集《雨中登泰山》《意大利游簡》等,翻譯作品有《包法利夫人》。
從火車上遙望泰山,幾十年來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話來,就覺得過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一筆債似的。杜甫的愿望:“會當凌絕頂,一覽從山小”,我也一樣有,惜乎來去匆匆,每次都當面錯過了。
而今確實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淅淅瀝瀝,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們約好了清晨出發(fā),人齊了,雨卻越下越大。等天晴嗎?想著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悶。盼到十一點半鐘,天色轉(zhuǎn)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帶動年輕人,挎起背包,興致勃勃,朝岱宗坊【2】出發(fā)了。
是煙是霧,我們辨識不清,只見灰濛濛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個嚴實。古老的泰山越發(fā)顯得崔嵬【3】了。我們才過岱宗坊,震天的吼聲就把我們吸引到虎山水庫的大壩前面。七股大水,從水庫的橋孔躍出,仿佛七幅閃光的黃錦,直鋪下去,碰著嶙嶙的亂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脫線一般,撒在回旋的水面。這里叫做虬在灣:據(jù)說虬早已被呂洞賓度上天了,可是望過去,跳擲翻騰,像又回到了故居。我們繞過虎山,站到壩橋上,一邊是平靜的湖水,迎著斜風細雨,懶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邊卻喑惡叱咤【4】,似有千軍萬馬,躲在綺麗的黃錦底下。黃錦是方便的比喻,其實是一幅細紗,護著一幅沒有經(jīng)緯的精致圖案,透明的白紗輕輕壓著透明的米黃花紋?!苍S只有織女才能織出這種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來了,我們拐進王母廟后的七真祠。這里供奉著七尊塑像,正面當中是呂洞賓,兩旁是他的朋友李鐵拐和何仙姑,東西兩側(cè)是他的四個弟子,所以叫做七真祠。呂洞賓和他的兩位朋友倒也罷了,站在龕里的兩個小童和柳樹精對面的老人,實在是少見的傳神之作。一般廟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誕,造型偶爾美的,又不像中國人,跟不上這兩個小童和這位老人這樣逼真、親切。無名的雕塑家對年齡和面貌的差異有很深的認識,形象才會這樣栩栩如生。不是年輕人提醒我該走了,我還會欣賞下去的。
我們來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連穿過三座石坊:一天門、孔子登臨處【5】和天階。水聲落在我們后面,雄偉的紅門把山擋住。走出長門洞,豁然開朗,山又到了我們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進虎山水庫的中溪,陪我們一直陪到二天門【6】。懸崖崚嶒【7】,石縫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順著斜坡,流進山澗,潺潺的水聲變成轟轟的雷鳴。有時候風過云開,在底下望見南天門,影影綽綽,聳立山頭,好像并不很遠;緊十八盤仿佛一條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峽當中;更多的時候,烏云四合,層巒疊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過中溪水淺的地方,走不太遠,就是有名的經(jīng)石峪。這里一片大水漫過一畝大小的一個大石坪,光光的石頭刻著一部《金剛經(jīng)》【8】,字有斗來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讓水磨平了?;氐秸?,雨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jīng)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脫下來,涼快涼快。說巧也巧,我們正好走進一座柏樹林,陰森森的,亮了的天又變黑了,好像黃昏提前到了人間,汗不但下去,還覺得身子發(fā)冷,無怪乎人把這里叫做柏洞。我們抖擻精神,一氣走過壺天閣,登上黃峴嶺,發(fā)現(xiàn)沙石全是赤黃顏色,才明白中溪的水為什么是黃的。
靠住二天門的石坊,向四下里眺望,我又是驕傲,又是擔心。驕傲的是我們已經(jīng)走了一半的山路,擔心的是自己走不了另一半的山路。云薄了,霧又上來。我們歇歇走走,走走歇歇,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下午四點多了。困難似乎并不存在,眼面前是一段下坡土路,年輕人跳跳蹦蹦,走了下去,我也像年輕了一樣,有說有笑,跟在他們后頭。
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從下坡路轉(zhuǎn)到上坡路,山勢陡峭,上升的坡度越來越大。路一直是寬整的,只有探出身子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測的山溝邊,明明有水流,卻聽不見水聲。仰起頭來朝西望,半空掛著一條兩尺來寬的白帶子,隨風擺動,想湊近了看,隔著寬闊的山溝,走不過去。我們正在贊不絕口,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來到一座石橋跟前,自己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細雨打濕了渾身上下。原來我們遇到另一類型的飛瀑,緊貼橋后,我們不提防,幾乎和它撞個正著。水面有兩三丈寬,離地不高,發(fā)出一瀉千里的龍虎聲威,打著橋下奇形怪狀的石頭,口沫噴得老遠。從這時候起,山澗又從左側(cè)轉(zhuǎn)到右側(cè),水聲淙淙,跟我們跟到南天門。
過了云步橋,我們開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盤道。南天門應(yīng)該近了,由于山峽回環(huán)曲折,反而望不見了。野花野草,什么形狀也有,什么顏色也有,挨挨擠擠,芊芊莽莽【9】,要把巉巖【10】裝扮起來。連我上了一點歲數(shù)的人,也學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葉子全蔫了,才帶著抱歉的心情,丟在山澗里,隨水漂去。但是把人的心靈帶到一種崇高的境界的,卻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矯【11】”的松樹。它們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懸崖絕壁的隙縫,身子扭得像盤龍柱子,在半空展開枝葉,像是和狂風烏云爭奪天日,又像是和清風白云游戲。有的松樹望穿秋水,不見你來,獨自上到高處,斜著身子張望。有的松樹像一頂墨綠大傘,支開了等你。有的松樹自得其樂,顯出一副瀟灑的模樣。不管怎么樣,都讓你覺得它們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好像少了誰都不應(yīng)該似的。霧在對松山的山峽飄來飄去,天色眼看黑將下來。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級,一級又一級,是樂趣也是苦趣,好像從我有生命以來就在登山似的,邁前腳,拖后腳,才不過走完慢十八盤。我靠住升仙坊,仰起頭來朝上望,緊十八盤仿佛一架長梯,搭在南天門口。我膽怯了。新砌的石級窄窄的,擱不下整腳。怪不得東漢的應(yīng)劭【12】引用馬第伯《封禪儀記》這樣形容:“仰視天門窔遼【13】,如從穴中視天,直上七里,賴其羊腸逶迤,名曰環(huán)道,往往有絙索【14】可得而登也。兩從者扶掖,前人相牽,后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后人頂,如畫重累人【15】矣,所謂磨胸舁【16】石捫天之難也。”一位老大爺,斜著腳步,穿花一般,側(cè)著身子,趕到我們前頭。一位老大娘,挎著香袋,盡管腳小,也穩(wěn)穩(wěn)當當,從我們身邊過去。我像應(yīng)劭說的那樣,“目視而兩腳不隨”,抓住鐵扶手,揪牢年輕人,走十幾步,歇一口氣,終于在下午七點鐘,上到南天門。
心還在跳,腿還在抖,人到底還是上來了。低頭望著新整然而長極了的盤道,我奇怪自己居然也能上來。我走在天街上,輕松愉快,像一個沒事人一樣。一排留宿的小店,沒有名號,只有標記,有的門口掛著一只笊籬,有的窗口放著一對鸚鵡,有的是一根棒棰,有的是一條金牛,地方寬敞的擺著茶桌,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幾,后墻緊貼著崢嶸的山石,前臉正對著萬丈的深淵。別成一格的還有那些石頭。古詩人形容泰山,說“泰山巖巖”,注解人告訴你:巖巖,積石貌。的確這樣,山頂越發(fā)給你這種感覺。有的石頭像蓮花瓣,有的像大象頭,有的像老人,有的像臥虎,有的錯落成橋,有的兀立如柱,有的側(cè)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有的什么也不像,黑忽忽的,一動不動,堵住你的去路。年月久,傳說多,登封臺讓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況,一個光禿禿的地方會有一塊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處”。有的山池叫做洗頭盆,據(jù)說玉女往常在這里洗過頭發(fā);有的山洞叫做白云洞,傳說過去往外冒白云,如今不冒白云了,白云在山里依然游來游去。晴朗的天,你正在欣賞“齊魯青未了”,忽然一陣風來,“蕩胸生層云”,轉(zhuǎn)瞬間,便像宋之問在《桂陽三日述懷》里說起的那樣,“云海四茫?!?。是云嗎?頭上明明另有云在??礃幼邮欠e雪,要不也是棉絮堆,高高低低,連續(xù)不斷,一直把天邊變成海邊。于是陽光掠過,云海的銀濤像鍍了金,又像著了火,燒成灰燼,不知去向,露出大地的面目。兩條白線,曲曲折折,是渿河,是汶河。一個黑點子在碧綠的圖案中間移動,仿佛螞蟻,又冒一縷青煙。你正在指手畫腳,說長道短,虛像和真像一時都在霧里消失。
我們沒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氣爽的時候。不過我們也有自己的獨得之樂:我們在雨中看到的瀑布,兩天以后下山,已經(jīng)不那樣壯麗了。小瀑布不見,大瀑布變小了。我們沿著西溪,翻山越嶺,穿過果香撲鼻的蘋果園,在黑龍?zhí)陡浇死习胩臁2皇窍挛缫s火車的話,我們還會待下去的。山勢和水勢在這里別是一種格調(diào),變化而又和諧。
山?jīng)]有水,如同人沒有眼睛,似乎少了靈性。我們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聲有勢的飛泉流布,傾盆大雨的時候,恰好又在七真祠躲過,一路行來,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興盎然。
注釋
【1】泰山:又名岱山。古人以其山勢雄偉,為諸山之宗而尊為“岱宗”。泰山是“五岳”之一,因居東,故名“東岳”(其余為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素以雄偉、莊嚴、挺拔、壯觀著稱,有眾多的名勝古跡。我國歷代的許多帝王都曾來到泰山,筑土為壇,報天之功,稱為封禪。郭沫若曾說泰山“自然勝景之外,還有歷代文人遺跡。泰山應(yīng)當說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個局部縮影?!?/p>
【2】岱宗坊:泰山下的一座牌坊。岱,泰山的別名。宗,首,大。泰山是五岳之首,故名岱宗。
【3】崔嵬(wéi):高大。
【4】喑(yīn)惡叱(chì)咤(zhà):厲聲怒喝。
【5】孔子登臨處:傳說是孔子登泰山到過的地方。
【6】二天門:又叫中天門。
【7】崚(léng)嶒(céng):形容山高。
【8】《金剛經(jīng)》:佛教經(jīng)典,這里是北魏時的摩崖石刻。
【9】芊芊莽莽:草木茂盛的樣子。
【10】巉(chán)巖:高而險的山石。
【11】夭矯:屈伸的樣子。
【12】應(yīng)劭:東漢末期人,著名學者、文人。
【13】窔(yǎo)遼:深遠。窔,深、幽。遼,遙遠。
【14】絙(gēng)索:粗繩索。
【15】重累人:人一個疊著一個。累,疊。
【16】舁(yú):舉。
金聲玉振 萬仞宮墻——曲阜孔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