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為他人作嫁衣的王曉君

人情多在回眸:近百位上海文化名人的往事 作者:王曉君 著


序:為他人作嫁衣的王曉君

潘頌德

(注:潘頌德系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最近十年來,每逢雙月下旬《海派文化》報發(fā)送的日子,在上海圖書館,楊浦、虹口、閘北等區(qū)圖書館,上海三聯(lián)書店的讀者服務臺以及文廟書市,讀者們踴躍取閱《海派文化》報,1500份報紙,用不到幾個小時,就被讀者們搶閱一空。還有2500份報紙,則贈送給普陀、閔行等區(qū)的收藏協(xié)會、詩畫協(xié)會、美術館的收藏愛好者、專業(yè)人士和香港文化界人士。到2015年8月,王曉君主編的《海派文化》報,已出版了七十二期。這張報紙,以它高尚的品位、豐富的內容、精心的編排,贏得了滬港文化界和廣大讀者的嘖嘖稱贊。

王曉君和他的同仁們創(chuàng)辦這份報紙,還得從13年前,2002年冬天說起。一天,王曉君到同濟大學參加海外華文文學研討會。他與該校文法學院原院長、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所原所長施建偉教授談起,上海改革開放取得了很大成績,作為上海文化特色的海派文化也一定會迎來大發(fā)展、大繁榮,他提議創(chuàng)辦一份《海派文化》報。得到施建偉教授及汪義生、黃昌勇、趙宏等專家學者的熱烈響應。于是,經過王曉君一段時間緊張的籌備,由同濟大學文法學院主辦的《海派文化》創(chuàng)刊號與讀者見面了。

王曉君和《海派文化》報的編委們,有非常明確的辦報宗旨,《創(chuàng)刊詞》提出:“我們決定創(chuàng)辦《海派文化》報,立足上海,走向全國,使海派文化在當今的社會中再鑄輝煌,讓更多的人立足上海,了解上海,融入上海?!睘榱俗寛蠹垖崿F(xiàn)這一宗旨,正常出版,王曉君克服了種種困難,報紙剛創(chuàng)辦時缺乏經費,一至五期,他自掏腰包,自己出錢買紙張、付印刷費。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運作,報紙逐漸有了影響,有了合作單位,與印刷廠、物流公司等單位合作,為畫家編輯、出版畫冊,畫家資助辦報等等。2007年開始,閘北文化館列為主辦單位,承擔印刷費,終于克服了經費缺乏的困難。

王曉君深知,要把《海派文化》報辦成一張高品位的文化報,一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隊伍,二是要有充實、豐富的內容。多年來,屠岸、林非、趙麗宏、周退密、邵洛羊、施建偉、洪丕謨、葛乃福以及香港(地區(qū))曾敏之、劉以鬯、李遠榮、夏智定等著名作家、教授、專家、學者紛紛為《海派文化》報撰文作詩,從而提高了報紙的品位和質量,擴大了報紙的影響。在充實、豐富報紙的內容方面,幾年來,《海派文化》報開設了“藝術人生”、“滬港文化”、“夜闌書香”、“歲月人生”、“海上雅集”、“華人世界”、“海上聞人”、“文化雅趣”等20多個欄目,涵蓋了海派文化的許多領域和層面。林林總總的欄目,琳瑯滿目的圖文,或鉤沉史料,傳承文脈,具體展現(xiàn)了歷史上海派文化景觀;或生動地展示了改革開放年代上海嶄新的城市風貌和海納百川的新時代海派文化精神。讀者通過《海派文化》報這一窗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海文化的前世今生,難怪讀者每當這張報紙發(fā)送的日子爭相取閱,奔走相告。

幾年來,在王曉君精心策劃下,《海派文化》報還先后主辦或承辦城市精神與海派文化研討會、林裕華詩文學術研討會,陳子善、楊劍龍、孫琴安、楊斌華、葛乃福、范文通等滬上專家學者參加了這些學術研討會,圍繞相關議題展開了相當深入的探討。

此外,《海派文化》報幾年來還與有關單位一起策劃并制作了“笛王(陸春齡)壺”、“巴金紀念壺”、“馬相伯壺”等,既展現(xiàn)了文化名人的光輝形象,又展示了高超的制壺工藝。

《海派文化》報之所以越辦越好,是與主編王曉君踏實刻苦的工作精神密不可分的。13年來,王曉君約稿、改稿、排版、校對,跑印刷廠、跑郵局,全身心地投入到報紙的編輯工作中。他為人熱情、誠懇、忠厚。已故著名學者洪丕謨生前在王曉君的第一本文史掌故著作《花曾識面》所寫的序言中熱情洋溢地贊揚他:“王曉君是個大好人、熱心人。他熱心于社會事業(yè)、公益事業(yè),熱心于朋友之間的牽線搭橋?!薄芭c王曉君交友,真是人生快事?!?/p>

王曉君一面精心主編《海派文化》報,一面勤奮寫作文史掌故文章。本世紀初以來,他已先后出版了《花曾識面》《幽蘭空谷》《海上摭憶話名人》《千語一筆寫人生》《斜陽半城》《魔笛天籟駐人心——陸春齡》及這本《人情多在回眸》共6本文史掌故著作和1本人物傳記,計二百多萬字。業(yè)界認為,王曉君是繼鄭逸梅、谷葦之后第三代文史掌故的代表作家。

王曉君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作家協(xié)會會員。上世紀80年代初,他與師友組織春申詩社、海潮詩社,并任海潮詩社社長。他擅長寫作文壇掌故,也寫散文隨筆、微型小說。作品先后發(fā)表于《人民日報·海外版》《文匯報》《解放日報》《羊城晚報·港澳版》《新民晚報》《現(xiàn)代家庭》《上海灘》《世紀》《檔案春秋》以及海外《星島月報》《中國新聞》等幾十家報刊。

王曉君喜歡社交,結識了不少書畫家、作家、音樂家、收藏家、工藝美術家。三十多年來,他忙里偷閑,騎著“老坦克”,上門走訪,刨根問底,搜集掌故。約好采訪時間,無論刮風下雨,從不爽約。為了使采訪內容充實、準確,事前他閱讀有關書刊,了解采訪對象生平經歷與業(yè)績,寫作時發(fā)現(xiàn)有疑難問題,或找相關書刊查證,或打電話、寫信核實。由于采訪深入,因此他的文史掌故作品內容新穎、充實,不少作品被海內外報紙轉載,如《雙貓圖送給鄧小平》一文,在《上海灘》1988年第2期發(fā)表后,先被上?!秷罂恼忿D載,隨后又被海內外幾十家報刊相繼轉載,從而影響遍及全球。

王曉君7本文史掌故著作,內容豐富,書中為唐文治、徐悲鴻、鄧散木、唐云、巴金、錢君匋,謝稚柳、王福庵、凌虛、王錫良、饒宗頤、沈智毅、劉旦宅、李詠森、萬育仁、秦怡、夏征農、陸春齡、曹鵬等文藝界、學術界、收藏界數百位名人撰寫的采訪文字,蔚然成為一道道美麗的文壇、藝苑、學林風景線。為讀者提供了精神大餐,為學界保存了值得珍視的文史資料。

有些讀者捧讀了王曉君一本本文史掌故著作,展閱一份份《海派文化》報,猜想王曉君一定有寬敞的工作室。讓廣大讀者出乎意料的是,王曉君編輯七十多期《海派文化》報,寫作一本本飽蘊文化含量的著作,全都是在僅僅兩平方米的舊屋陽臺上完成的。他為它取了一個富有詩意,引人遐思的名字:“騁月軒”。他在《騁月軒志》一文中不無苦澀,但又幽默樂觀地寫道:“陽臺原裸露,后因我無處寫作,應急,用鋁合金窗封之,壁上再吊兩書櫥,成軒。案頭面西,月臨窗近,時如蛾眉,時似團扇,又道清風明月沒人爭,任吾遐想隨我騁,故命曰:‘騁月軒’?!惫P者曾親臨騁月軒,想象王曉君月下窗前,在這逼仄的空間里,夜深人靜,或揮筆作文,或精心編報的情景,心頭對這位編輯家、文史掌故作家涌起由衷的敬意,并深信他必將對繁榮與發(fā)展社會主義新文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勤奮的寫作,踏實的人生,低調的生活,為人作嫁衣的情結是王曉君處事的價值,可以這樣說,他的一生,對得起社會,對得起朋友,也對得起自己,我是由衷地敬佩。在他《人情多在回眸》付梓之前,我寫下了片言散語,一來祝賀,二來共勉,是為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