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之美
《詩經》中描寫青年男女愛戀、感情的詩篇有很多,因此它們也成為了《詩經》的一個亮點。在這些詩歌中,有的傳達了一種溫潤委婉的愛戀,有的抒發(fā)出熱烈執(zhí)著的追求,有的表現(xiàn)了質樸大膽的愛慕,但是這首《蒹葭》卻是《詩經》愛情詩中的一朵奇葩,因為它將以上種種的情愛都集中在了一種秋水白露般曠達靜謐的相思之中,所以全詩所折射出的是一種極其特殊的美感!
《蒹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相思之情與其他描寫青年男女愛情的詩相比,的確有其與眾不同之處。例如與《關雎》相比,《關雎》中,男子對女子的思念的確十分真誠、熾烈,但是從“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份情感略微顯得有些紛亂、焦灼。而在《蒹葭》中,詩人對少女的思念之情順著小河的涓涓細流逐漸加深,顯得平靜卻又含蓄,好像他的思念是秋水的一個部分,透著一種淡淡的哀傷和無奈。詩人將這種看似風輕云淡的情感演繹得無比真摯,雖然它沒有“琴瑟友之”的熱情呼喚,卻有仿佛看見伊人浮現(xiàn)水中央的內心悸動;詩中沒有“鐘鼓樂之”的喧囂,卻有追求到底的決心,這種相思在靜謐中顯得十分深沉,并且略帶哀傷,從而使這份情感又增添了一份凝重的韻味。
詩人在這首《蒹葭》中,不僅傳達出了一種如秋水、秋霜般美麗的思念,還通過這種看似簡單的感情將詩歌的意境構思成一幅唯美的畫面,給人以無盡的遐想。詩歌中反復寫到了小河的曲折彎轉,并多次交代“伊人”仿佛出現(xiàn)的地點。這種朦朧、虛幻的畫面不禁使我們產生出許多疑問:詩中的河真的是詩人面前的小河呢,還是“伊人”所在的地方?或者是詩人的心河?“伊人”究竟在哪兒?真的在河對面嗎,還是在詩人無法找到的地方?詩人在詩中三次看見這位“伊人”“宛在水中央”,這也使讀者產生了錯覺,仿佛透過薄薄的秋霧看到了河中間的小洲上站著一位若隱若現(xiàn)、飄逸絕美的妙齡女子。這種想象將畫面變得近乎完美,詩人的情感也就更加豐富、真實了。
《蒹葭》是《詩經》中表現(xiàn)“朦朧美”的名篇,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詩人以獨特的手法將我們帶到了一個充滿情思的纏綿水鄉(xiāng)。讓我們在似真又假的境界中流連忘返。那么,詩歌的朦朧美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其實在所有的藝術審美形式中,朦朧美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審美形式。它存在于繪畫、書法、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之中。畫家認為:“妙——存在于似與不似之間?!睍覄t認為:“書貴氣韻神采?!币魳芳姨岢觯骸耙魳焚F在飄逸空靈?!边@些觀點都是在不同領域里對朦朧美的詮釋。而在詩歌領域中,詩歌的朦朧美就在于委婉曲折之中,淡化對象,盡情地通過自己的想象去豐富審美對象的內涵,通過對審美對象的美化,從而加深對它的情感。不論是晚唐的李商隱,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異軍突起的朦朧詩派,他們都用自己的詩歌詮釋了朦朧美的含義。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水邊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襯之下,必然會呈現(xiàn)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寫主人公的形象,則著力寫他的遠望。一開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邊,向對岸望去,看到他所愛慕的那個姑娘正向水邊走來,心里非常高興;可是不久,蘆葦擋住了他的視線,看不到她了。他以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著河岸向上走;走了長長的一段艱難而又曲折的路,卻依舊是什么也沒有看見。他沒有灰心,又折回來去追尋她,最后終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個小洲上;這時他內心便充滿了喜悅。十分明顯,主人公與那位姑娘并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遠地望見她,也就心滿意足了。這種愛是“朦朧”的,它的動人之處也正在于“朦朧”和距離感。
很多時候,富有朦朧美的詩歌是斷裂的、跳躍的。由于詩人運用了變形的創(chuàng)作手法。所以往往很含蓄,回味綿長,充滿了夢幻。這不僅僅在《蒹葭》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獲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在此以后,朦朧詩也成為了詩壇中獨特的一員,發(fā)揮出獨特的魅力。
【譯文】
茂盛蘆葦水邊生,深秋白露結成霜。
我心思念的人兒,就在河的那一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道路崎嶇且漫長。
順流而下去追尋,仿佛就在水中央。
茂盛蘆葦水邊生,太陽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那個人,就在河的那一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道路險峻難攀登。
順流而下去追尋,仿佛就在沙洲間。
茂盛蘆葦水邊生,太陽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那個人,就在河水岸邊立。
逆流而上去追尋,道路彎曲行路難。
順流而下去追尋,仿佛就在沙洲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