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圣約翰”到“光華”

老藤椅慢慢搖:周有光和他的時代 作者:金玉良 著


從“圣約翰”到“光華”

(一)“借當”讀圣約翰大學

周有光先生說,直到民國年間,紳士人家的排場還是不得了的。記得小時候父母給祖母做壽,光酒席就擺了幾天。壽聯(lián)、壽屏從大門外一直排到內院,賓客絡繹不絕。男客人在大客廳,女客人在內客廳。大人、小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太太穿大紅裙、姨太太也叫如夫人穿粉紅裙。穿大紅裙、粉紅裙不是個人喜好,這是規(guī)矩,不能搞亂。

在常州,周家親戚朋友多,婚喪嫁娶不斷,迎來送往,開銷很大。周有光讀中學后,祖母已過世,家庭經濟入不敷出。即使這樣,紳士架子還放不下,家中常年養(yǎng)著一位專門負責應酬的當差——二爺。周有光的母親說“坐吃山空”不行,打算離開常州搬往蘇州。為了這一決定家里開始吵架、鬧矛盾。最后母親帶著她生的孩子去了蘇州。從此,家庭分裂。周有光夸贊說:母親的思想較之同輩婦女先進!她反對給女兒纏足,支持女兒讀書。在當時,一個女流之輩要擺脫世代生活的家族圈子融入陌生的環(huán)境,需要有極大的勇氣。

周家在蘇州市中心十梓街有幾十間明朝年間的老房子,每年房租收入不多。搬離常州之前,母親原計劃住十梓街。搬來發(fā)現(xiàn)老宅子太破舊,大修需要許多錢,加上子女們也不喜歡,索性賣掉另外租房。平時,周有光和他同樣讀書的五姐、九妹住校,只有節(jié)假日才回租賃于闊頭巷的家中。房主同樣是沒落紳士人家,住著四進五開間的大院落。除了租給周家四間外,沒有其他房客。雖說不如常州自家住宅寬敞、講究,但是整幢宅院人口不多、環(huán)境清靜,母子皆滿意。

周有光一九二三年中學畢業(yè),因家庭生活困難,選擇報考不收學費的師范類院校。他被南京高等師范(一九二三年并入東南大學)錄取。該校乃江蘇省第一所中國人開辦的高等學府,它的前身是一九○二年創(chuàng)辦的三江師范學堂。

然而,人的命運往往會在一念之間被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前,中國學校招生不像現(xiàn)在實行“統(tǒng)一考試”。那時,各個學校根據自己情況自定時間、自定考題招錄新生。周有光在家等待南京高等師范開學,閑著無事,有朋友慫恿他再報考圣約翰大學試試。出于好玩兒,他和同學結伴去上海。

圣約翰大學一八七九年由美國基督教會設立于上海,初名圣約翰書院。一八九二年添設大學部,一九○六年正式改為大學。先后設置神、文、理、醫(yī)、工等學院。圣約翰大學培養(yǎng)出的學生水平頗高,平時考試成績七十分為及格線。錄取新生嚴而又嚴,寧缺毋濫。每年招取新生沒有名額限制,以考生成績?yōu)闇世K,只要達到要求就錄取。圣約翰大學的入學考試也有別于其他學校。考生連續(xù)考一周,除一天用中文答卷外,其余五天全部用英文解答。題量非常大,別說沒工夫作弊,連思考的時間也不多,考生只有達到秉筆直書的程度才能完成全部試題。這樣獨特的考試方法,不但避免發(fā)生跑題、押題與舞弊現(xiàn)象,更能檢驗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英文水平。一般說來自教會中學的畢業(yè)生英文基礎較好,周有光雖然不曾在教會中學讀書,但他以平時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輕松過關,并被錄取??既∈ゼs翰大學可謂魚躍龍門。在那里不光受到良好的教育,還可以獲得寶貴的人脈資源——圣約翰大學的校友遍布世界,都是各行各業(yè)的精英,這是通往成功之路不可或缺的寶藏。

接到被圣約翰大學錄取的喜報,全家人喜憂參半。新生報到先要交兩百塊大洋,按家中當時的景況,無論如何也籌措不出這筆巨款,周有光本人想放棄。然而,親朋好友勸說:放棄實在可惜!正在一籌莫展之時,姐姐同事朱毓君先生鼎力相助,將母親兩箱子陪嫁借給周有光,送當鋪當?shù)簟?/p>

周先生說:“讀中學和大學是家里最窮的時候。京戲有出《王定保借當》,王定保家境貧寒,借當趕考,最后考取狀元。我考入圣約翰大學,也是借朱老伯母兩箱陪嫁送到當鋪,才湊足學費?!?/p>

周先生說,新生報到需要穿西裝的照片。為了照相他還鬧出大笑話。家里沒錢買西裝,所幸當年照相館有出租服裝拍照的業(yè)務。周有光從未穿過西裝,平時也沒注意別人是怎樣穿戴這洋玩意兒的。照片取回,引得內行的同學哈哈大笑。原來他畫蛇添足,不但系領帶,還戴了領結。這樣的“洋相照片”當然不合格,只好返工重照。

圣約翰大學地處萬航渡路。報到那天周有光下了火車,換乘當時國內唯一上海才有的電車。車輛行駛緩慢,車門不關,乘客可以隨時跳上跳下。到達終點站靜安寺下車,然后趕往西郊方向。那是上海郊區(qū)的一大片莊田,交通工具是獨輪車。人力推行的獨輪車車輪左右兩邊,一邊放行李,一邊載乘客。四五輛獨輪車一路前行,在田埂小路上發(fā)出吱吱嘎嘎的聲音,那景致煞是有趣。周有光入學后,曾在??习l(fā)表一篇《從火車站到圣約翰間隔一千年》的文章?!耙磺辍彪m然略有夸張,但并非完全虛構。獨輪車似與博物館陳列的指南車一樣。自宋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年)工部郎中燕肅始造指南車計起,至周有光先生坐獨輪車去上大學整整跨越九百年。獨輪車代表古代文明,圣約翰大學則是現(xiàn)代文明的象征。

圣約翰大學教材除傳統(tǒng)的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外,其他全部是英文編寫。英語是校園語,學校門房的傳達人員都是一口流利的英語。周先生說,該校畢業(yè)生的外文、中文水平都非常高,到國外工作一點困難沒有。周有光大學期間選修法文,并自學日文。

周先生坦言,語言應該屬于全人類,不存在階級性,更沒有“主義”之分。他說,當今世界是全球化時代,要有一種通用語言,他贊成“雙語言”化。

當年,圣約翰大學在校生是全國各院校中最多的。北京大學在校生兩百人,圣約翰大學號稱千人,其中大學生五百人,余者為附屬中學學生。圣約翰大學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教學設施還是師資力量,皆堪稱一流。學生多為達官顯貴的富家子弟,是名副其實的貴族學校。比如宋慶齡弟弟宋子安的寢室就與周有光寢室相鄰,每逢周末宋家姐妹便開車去接子安。周先生說自己大學時代是窮人過富日子,像他這樣的貧困學生不多,但他們毫不自卑。學校風氣好,同學之間不攀比家庭背景,以學識論高低。為能順利完成學業(yè),周有光一邊上學,一邊給工部局翻譯文稿,寒暑假更要打工掙學費。

圣約翰大學校長是美國人卜舫濟,娶了一位上海太太,能講地道的上海話。卜舫濟是世界名人,每年回美國募集辦學經費,不但學養(yǎng)好,也是持家能手。多少年過去了,周有光還記得校長臨下課時對學生們脫口而出的經典囑咐:“隨手關燈!不然,電廠發(fā)財,我們就發(fā)窮了?!睍r至今日,“發(fā)窮”一詞還常被周先生派上用場。

校園里綠樹成蔭,草坪成片,雖然是清一色的男生,但環(huán)境極整潔、極漂亮。周先生說當時學校的總務處長是高他幾屆的畢業(yè)生,同學們都不知道他的中國名字,只知道英文名字叫歐西利。歐西利聰明且能干,把學校管理得井然有序。有個別學生抄近路踏壞草坪,他因勢利導,在這些地方擺放一些鵝卵石,供偷懶者踩踏。遠眺,曲徑通幽,十分好看。

圣約翰大學和其他教會學校一樣有宗教活動。每天早晨同學千余人聚在大禮堂里,校長和教授們聚在禮堂講壇上,由校長領導大家禱告、朗誦《圣經》,時間大約二十分鐘。禮拜日上午有一兩小時聽主教布道。

周先生說成功的教育不單教會學生書本知識,更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周有光進入圣約翰大學后,每天去圖書館看書、看報。有位英國老師跟他們講讀報紙也是有方法的,讀報時要問自己:今天新聞中哪一條最重要?為什么重要?它的歷史背景是什么?不知道就想辦法弄明白。周先生說,此后他查閱最多的是《不列顛百科全書》。學生時代培養(yǎng)的科學讀報方法使他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獲益匪淺,同時也和《百科全書》結下不解之緣?!拔母铩焙螅芟壬欠g《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中美聯(lián)合編審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中方三委員之一,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委員,是《漢語大詞典》學術顧問。所以他的連襟沈從文先生戲稱周先生為“周百科”。

(二)“五卅慘案”與“六三離?!边\動

二十世紀初,日本帝國主義利用不平等條約的特權,在中國境內開設各種工廠。其中,資本雄厚的“內外棉株式會社”在中國有十六個工廠,十一個在上海。中國工人在“內外棉”工廠做工分日夜兩班,每班十二小時,女工和童工每天工資不過一角多一點(折合五美分),盡管如此辛勞、廉價,還經常挨打受罵并被隨意克扣工錢。

一九二五年二月一日,“內外棉八廠”傳出大批成年男工和女工被開除的消息,并且發(fā)生逮捕和毆打工人事件。二月九日,工人開始罷工,抗議開除工人。罷工浪潮很快波及日本在上海的二十二個紗廠,人數(shù)多達四五萬。罷工的口號是“反對東洋人打人!”

這次罷工得到上海學生聯(lián)合會等民眾團體的支持。半個多月后經上??偵虝雒嬲{停,日本廠方接受工人提出的“不許無故打人”等四個條件,工人獲得初步勝利,于二月二十五日宣告罷工結束。

一九二五年五月初,“內外棉八廠”又連續(xù)發(fā)生打傷工人和開除工人代表的事件,引發(fā)小沙渡一帶幾間日本紗廠工人抗議性的罷工。五月十五日,日籍職員舉槍向手無寸鐵的罷工人群開槍,造成八人重傷,中共黨員顧正紅身中四彈,當場斃命。

當年,上海只有南市區(qū)歸中國人自己管轄,其他地界分別為公共租界、法租界和日租界。成立于一八五四年的工部局是鴉片戰(zhàn)爭之后,英、美、日等帝國主義在上海、天津等地租界設立的行政機關,是帝國主義執(zhí)行殖民政策和奴役中國人民的工具。工部局主要掌握在英國人手中。

對于顧正紅被槍殺事件,上海工部局不但不依法追究肇事者的責任,反而禁止工人集會并逮捕一些罷工工人。帝國主義的行徑首先激怒了上海各校的青年學生。上海學生聯(lián)合會當即發(fā)動學生進行街頭講演,募捐救濟被害者,為顧正紅舉行追悼大會。對此,租界當局采取壓迫措施。

五月三十日下午,上海學生又分途在租界作街頭講演。三時許,一個外國巡捕抓住兩名講演的學生,向老閘捕房行進。跟在后面的有兩百多手執(zhí)小紙旗的講演學生和無數(shù)看熱鬧的群眾。當這一群人擠到老閘捕房門口時,即遭受巡捕們的排槍射擊,死傷數(shù)十人。

帝國主義在光天化日之下,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六月一日,由全國學生總會和上??偣?、上海學生聯(lián)合會、上??偵虝案黢R路商界聯(lián)合會共同組織成立“工商學聯(lián)合委員會”,掀起全市各界反抗外力壓迫的罷工、罷市、罷課運動。

北京、南京、廣州、武漢、青島、長沙、天津等近五百個城鎮(zhèn)人民蜂擁而起罷工、罷市、罷課并通電、捐款聲援上海,形成全國規(guī)模的反帝怒潮。七八十年后,當時在蘇州讀中學的張兆和(周有光的妻妹、沈從文的夫人)講起“五卅慘案”時給我唱起抵制洋貨的《賣布謠》:

賣布、賣布,我有中國布。

賣布、賣布,沒有外國貨。

請諸位、買幾匹,做鞋、做襪、做衣褲。

價便宜、料堅固,真正穿著不破。

六月二十六日,上??偵虝婉R路商界總聯(lián)合會宣布停止罷市。工人的罷工堅持了三個多月,于八月中旬開始陸續(xù)復工。上海各校包括外國教會辦的學校都實行罷課,學生們甚至與外籍學校當局發(fā)生嚴重沖突。圣約翰大學由罷課演變?yōu)椤傲x?!边\動,導致學校停辦多年。日后,圣約翰大學雖然重新恢復,但已今非昔比,校長一職也改由中國人擔任。

“五卅慘案”改變了周有光求學乃至人生的軌跡。

上海轟轟烈烈罷工、罷市、罷課的時候,工部局嚴禁教會學校學生上街,只準在校園內開會、演講。“五卅慘案”發(fā)生,青年學生的怒火在胸中燃燒。六月三日,圣約翰大學的學生們?yōu)榈挚沟蹏髁x戕害我同胞,要降半旗悼念死難者,卻遭到校方制止。操場旗桿下,一方堅持降半旗,一方不準允。雙方開始爭奪升降的國旗。美籍校長說:“我們政府不同意。”同學們反駁說:“工部局怎么是我們政府?是帝國主義!”周有光的同班同學聶光墀喊到:“打倒帝國主義!”場面呈白熱化。學生會組織即時召開全體同學緊急會議,中國籍的教職員工亦參加支持學生的行動。與此同時,校方也召集外籍教職員工開會,研究如何應付學生。

雙方談判。學校拒絕答應學生提出的上街游行、降半旗等要求。矛盾無法調解,中國師生果斷決定離開學校。對于學生的“離?!睕Q定,校方始料未及。他們沒有想到學生會如此決絕。

事情來得突兀,絕大部分同學家在外地,在上海除了學校沒有其他落腳地。盡管如此,同學們寧可露宿街頭也不妥協(xié),立即動手收拾行李。他們動情地說:“吾愛吾師,吾尤愛祖國?!甭犞芟壬v到此的那一瞬間,浮現(xiàn)于腦際的是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畫面。然而,同樣的離去,同樣的告別,卻是那么的不一樣,那么的不相同。如果說古代荊軻刺秦王的離別是悲壯,那么八十年前師生的“離?!辈皇呛迍e,而是惜別;不是悲壯,而是豪壯。

周先生說聶光墀的思想并不左傾,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讀書人,家里很有錢。我們離校的中國學生都是出于民族義憤。日常,同學們和外國老師的關系非常好,校長經常給我們授課。我們真的很熱愛學校,喜歡校長,尊敬老師。但在大是大非面前,我們還是舍棄小我,以國家民族的利益為重。

“五四”以來,蓬勃發(fā)展的民主思想,千年變革的浪潮激蕩著年輕人的心。是時代前進的車輪催生了解放與革命、反抗與破壞。我羨慕那熱血沸騰的一代,擁有那樣的青春年華,不枉此生!

在圣約翰大學的離校學生走投無路的時候,是同根同種的兄弟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南洋公學的聯(lián)絡員真摯地說:“我們支持你們!搬我們這兒來吧,我們搭地鋪,床位讓給你們?!笔ゼs翰大學的同學們扛著行李去市區(qū)徐家匯的南洋公學。當晚,南洋公學師生召開大會,熱情歡迎圣約翰大學的離校同學。

燃眉之急解決了,可是隨之而來的困難呢?

周先生說,離校之后,他經歷過一段異乎尋常的苦悶時期。憂國憂民的同時,也為個人前途和生計焦慮。過去,依附圣約翰大學,他可以利用課余和假期打工維持學業(yè)。不管多苦多難,心里總寄予一個希望——只要畢業(yè)就前途似錦。那時一般大學畢業(yè)生參加工作,每月收入八十塊錢;而像圣約翰這樣名牌大學的畢業(yè)生不但謀職容易,薪金也高,每月一百塊。可眼下呢?一切都變得渺茫。然而,中國知識分子是壓不垮的!離校師生沒有渙散,更沒有消沉,他們?yōu)槲磥碇\劃著。他們有志氣創(chuàng)辦一所更好的大學,以示光耀中華。因此,新校命名為“光華大學”。

在最短的時間內試圖白手起家建立一所私立大學,談何容易!人們知道要創(chuàng)辦一座名校,關鍵在校長。物色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擔任校長是當務之急,這位校長既要能籌措到辦學經費,又要能得到學術界的尊重。上海各界一致推舉張壽鏞先生,張先生是清代科舉出身的儒家學者,又是自學成為理財能手的現(xiàn)代人才,他曾任江蘇省財政廳廳長、國民政府財政部次長。

創(chuàng)辦之初,光華大學的生源主要來自圣約翰大學的離校學生和新招的一些學生。圣約翰大學的離校生不用考試,直接入學。生源解決了,還有師資和經費問題。張壽鏞校長首先聘請到當時威望最高的朱經農和廖茂如兩位教育家,通過他們聘請國內外著名學者,壯大教師隊伍。不少學者出于愛國心,紛紛來光華大學任教。教授陣容光輝奪目,絲毫不亞于圣約翰大學。光華大學設文、理、商等學院,成為全國大學界的翹楚?;I建之初最棘手的是經費,國民政府經濟困難,教育部拿不出錢。周先生說,圣約翰大學的學生多數(shù)出自名門或南洋富商之家。張校長發(fā)動離校學生,動員家長捐助。很快,離校學生家長王省三先生捐助上海大西路法華鎮(zhèn)地皮一百畝,又得到菲律賓等地華僑捐建三座教學樓的錢款。

為了不使弦歌中斷,不使離校師生因等待而離散,必須在籌建新校園的同時,盡快開學。周先生說光華大學能在暑假后順利上課,有兩位學長功不可沒。一位是陳訓恕,一位是史乃康。他們都是“六三離?!睂W生,在離校時已經畢業(yè),沒有來得及拿文憑。他們承擔起光華大學緊急開學的重任。于是,在霞飛路租民房做臨時教室,在大西路新校園的空地上搭建幾個蘆席棚做臨時大課堂。

史乃康不但是周有光圣約翰大學的校友,也是他常州中學的學兄。史乃康知道周有光家庭經濟困難付不出學費,就通知周有光:“校長室需要一名文書員,將在同學中招考,半工半讀?!苯涍^考試,周有光被錄取,免除學費,每月另有三十元津貼。他的工作是按照規(guī)定書寫往來中、英文的書信。周先生說他就是在木板和蘆席搭建的臨時大課堂,聆聽包括張壽鏞校長在內的多位著名學者的教誨。

光華大學校舍建筑輝煌,辦學原則是按照當時公認為先進的英美教育方法,實行學術自由,教授治校。光華大學由于日本帝國主義激起的“五卅”運動而興辦,校舍又在一九三七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中毀于侵略者的炮火。日本人最恨“光華”。抗戰(zhàn)時期,在上海,學校不敢用“光華”的名字,隨后分別改為格致學院和正誠學院兩所學校,在租界內租房子辦學。在成都,國民政府撥出一大片地由光華大學副校長、會計界元老謝霖建立光華大學成都分?!扇A大學,使其薪火相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