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中槍”記
香江年來風雨急,金庸始終未開金口,以他智慧之高,或許冥冥中聽到故交的忠言了吧?
假日閑覽,偶然發(fā)現(xiàn),2000這一年,武俠宗師金庸中了“兩槍”,而挨了這兩槍,他本人很有可能并不知道,更有趣的是,這兩槍分別來自他的故交,一個是史學及漢學大家周策縱,另一個是哲學大家勞思光。這一“槍案”,來自《勞思光韋齋詩存述解新編》(《新編》)一書。
該書末尾,有一首詩,題為《庚辰秋,宏一以策縱近作<春遲>見示,讀后輾然,戲作一絕,即柬策縱、宏一》,全詩如下:
理象隨時未易知,他山曾笑牧齋遲。
豈期異代孫枝出,但解梅村贊佛詩。
《新編》對此詩寫作背景與所涉典故注釋甚詳。他山,是金庸先祖、清代著名詩人查慎行的號。牧齋即錢謙益,明末清初詩人、學者與藏書家。清兵入關(guān),牧齋降清,入貳臣傳。查慎行曾過錢氏墓園,寫下這樣的詩句:“生不并時憐我晚,死無他恨惜公遲?!奔葘δ笼S表達了欽慕之意,同時也對其晚節(jié)不保深致嘆惋,認為如果牧齋死得早一點兒,也就不會大節(jié)有玷了。
接下來,金庸進入射程。查慎行深曉民族大義,但可惜,他的“孫枝”,也即子孫后代卻沒有繼承這一氣格,相反,“但解梅村贊佛詩”,也即頌揚異族統(tǒng)治者順治皇帝那傳說中并不靠譜的愛情。
梅村即吳偉業(yè),也是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贊佛詩”,指吳梅村所作《清涼山贊佛詩》,該詩影射清順治帝在愛妃董鄂死去后悲莫能止,到五臺山出家。本來,關(guān)于順治帝是否因情出家,曾是清初所謂三大疑案之一,但一般認為,著名歷史學家孟森通過嚴密考證,已在《心史叢刊》一書中將疑案告破,孟森的結(jié)論是,順治帝既沒有出家,而其愛妃董鄂也并非名妓董小宛。
然而,在《鹿鼎記》中,金庸還是采用吳梅村《清涼山贊佛詩》中的隱喻說法,寫了順治帝為情出家的故事。勞思光的這句“但解梅村贊佛詩”,顯然指金庸在《鹿鼎記》中以贊賞的態(tài)度描寫了順治帝為董鄂而放棄一切的傳說。
在題解中,對于勞思光此詩,注釋者這樣寫道:“本詩乃諷刺查良鏞赴大陸,介入當局太深一事?!北緯淖⑨屨邽閯谒脊庠谂_灣華梵大學的幾個同事、追隨者,他們?yōu)閯谒脊庠娮鞴{注時,勞思光尚在世,料多有請益,故此詩諷刺金庸的立意,殆無異義。
在勞思光看來,金庸的先祖惋惜錢謙益晚節(jié)不保,是深明大義的表現(xiàn),而金庸本人,卻遺憾地沒有繼承這一宗風,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犯糊涂。潛臺詞是,金庸也就懂得按那些穿鑿附會的傳說,去編排一些濫情的故事。
勞氏早年就讀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因戰(zhàn)亂遷居臺灣,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哲學系,后定居香港,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著有《中國文化要義》《歷史的懲罰》等書,是一代哲學大家。在政治態(tài)度上,他始終堅持義不帝秦的壯懷激烈立場,反對一切專制主義,上個世紀80年代,蔣經(jīng)國邀請勞氏到臺灣任事,被勞氏堅拒,聲明臺灣不解禁,就決不踏上臺灣土地。香港回歸后,勞氏主要定居在臺灣,執(zhí)教于華梵大學。
勞氏的這一槍就說到這,該說另一槍了。
根據(jù)勞思光詩的題記,他的這首詩,其實是對周策縱詩的呼應(yīng),也就是說,打響第一槍的,實際上是史學及漢學大家周策縱。周詩題為《春遲》,全詩如下:
我共春來春去遲,香江寒意蝶先知;
故人每與蝶爭艷,袖手無言便是詩。
字面上看非常簡白,如果沒有知曉本事的當事人,外人難解其奧。不過,既然了解內(nèi)情的注釋者已經(jīng)挑明,勞、周兩人的詩是指刺金庸“介入當局太深”,詩的含義也就不難理解了。故人,應(yīng)指金庸,與蝶爭艷,應(yīng)指其太過拋頭露面、太過熱鬧。
需要指出的是,勞思光與周策縱兩人都是金庸故交,三人也都同為一代大家。常年生活在香江的勞思光,更是與金庸往來密切,據(jù)其學生講,有一次勞思光與金庸一起打牌時,中間金庸嘆道《天龍八部》寫不下去了,勞氏還幫著出主意。至于周策縱,從1966年金庸創(chuàng)辦《明報月刊》雜志開始,就長期是這份高品位雜志的撰稿人。
那么,2000年,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讓兩位故人在背地里對另一位故人“嘀嘀咕咕”,口誅筆伐呢?
沿著時光隧道,不難查到,這一年,在金庸與內(nèi)地發(fā)生交集的新聞中,最惹人注目的,是他在浙江大學新聞學院的一番演講。在這次演講中,金庸石破天驚地說出了新聞工作者要同解放軍一樣聽組織指揮之類的話。此言一出,舉世大嘩,許多人公開在網(wǎng)絡(luò)上撰文批駁,并對這位在新聞自由的環(huán)境下成長出來的新聞巨子表達失望之情。
金庸的言論,可以想見不為勞、周二氏所喜。而作為故人,他們只能在私下通過唱和的方式,表達一點失望的心情。
不過,盡管失望于故交,從勞、周二人的詩句中,看不到尖酸刻薄的語氣,相反,毋寧說還有回頭是岸的期待。勞氏詩中,未嘗沒有希望故交以先祖為榜樣的意思,而周氏更直截了當?shù)貏裾]道,以金庸的聲望,在滔滔濁世,能做到袖手無言,便是詩般人生境界了。
我猜想,金庸本人未必看到了兩位故交的詩。但香江年來風雨急,金庸始終未開金口,以他智慧之高,或許冥冥中聽到故交的忠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