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周仲強的專著《文化的傳承與變革——跨文化語境中金庸小說的藝術轉(zhuǎn)型》就要出版了,這讓我喜出望外,但是,當他要求我為這本書寫序的時候,我卻有點躊躇了,所以拖了一段時間。原因當然不是不愿意寫或者不喜歡這本書,而是感到自己實在沒有資格寫這個序。一是我原本就是個學淺識薄甚至不學無術的人,只是愛讀書、光會與書打交道才賴在大學的人,怎么敢輕易為別人寫序呢?二是我雖然也讀過金庸,但是對金庸實在沒有什么研究,又怎么評價這本厚厚實實的專著呢?
但是,最后為什么又寫了呢?
因為周仲強不僅是我的朋友,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是我敬佩的、值得我學習的。
周仲強不是一個一般的學者,這里所說的“不一般”,不是由于他在什么名校讀過,有耀眼的學位,或者有什么特殊的專業(yè)名號,恰恰相反,他畢業(yè)于一家并不著名的大學,而且在來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訪學之前,忙于教學,并沒有什么學術研究經(jīng)歷和成果;但是,自從與他相識的第一天起,我就發(fā)覺他不僅待人坦率真誠,而且對于文學有超乎常人的感悟和理解能力,能夠敏感迅速地消化、吸納他人的東西,并形成自己的見解。有時候,我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或一個提示,原本毫無價值,但是經(jīng)過他的生發(fā)之后,很快變成了熠熠生輝的論述和文章,真有一種“變廢為寶”的神奇本領。還有一點也令我稱奇,在這之前,周仲強對于學術界流行的一些新理論和新觀念知道得不多,很少接觸這方面的書籍,但是一旦接觸之后,他不僅不會為之所難所困,而且很快就能把握它們,知其所短,取其所長,運用到自己的學術研究中去。其實,我對周仲強了解不是很多,但是知道他有過一段“瀕臨”死亡的經(jīng)歷。那是在他大學畢業(yè)之際,一場大病把他拖入人生的谷底,由于誤診久治不愈,當?shù)蒯t(yī)生已經(jīng)宣告無法救治,被迫轉(zhuǎn)院醫(yī)療時卻峰回路轉(zhuǎn),很快恢復了健康。他說,那幾個月是自己最絕望的時期,也是一生最難忘的記憶。之后,連他都感覺到自己變化很大。
生死如此,又何況那些貌似高深的文學理論與話語呢?
由此我也感受到,周仲強做學問的底氣不是來自某種思想理論,而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生命體驗,來自于他對于生活和文學的特殊理解和期待。他所研究的是文化傳承的變革,是金庸小說中的文化意味,但是所呈現(xiàn)出來的是他本人的文化情懷和理想,所關注和追尋的是自己與金庸以及金庸筆下人物息息相通的生命感受和體驗,其激動人心的關注點都在于如何為人生、為社會、為未來開創(chuàng)一片“新天地”。于是,“俠義”轉(zhuǎn)換成了生命追尋,“江湖”變成了特殊的美學視域,“英雄”充滿了文化缺憾和期待,“孤獨”被延展為藝術空間,這一切不僅為當下金庸研究開辟著新的空間和路徑,也為審視和理解生命與當下的文化處境和歷史命運建立了一些新的坐標。
當然,這畢竟是一本學術專著,作者也不能不按照某種慣例來寫作,所以難免有拖沓的但又顯得面面俱到的地方——這或許更顯得具有學院氣,容易進入當下學術界。
在這里,我還要特別感謝周仲強能夠參與由我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跨文化語境和20世紀文學批評轉(zhuǎn)型研究”,這不僅大大增加了這個項目成果的學術含量和質(zhì)量,也大大減緩了我的心理壓力,使我感到輕松和開心。
是為序。
殷國明
2012年8月26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