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人民日報長期從事農村報道,上世紀90年代,曾到河南虞城縣掛職兩年。從1999年開始,在人民日報開設專欄“下鄉(xiāng)手記”,把自己掛職和采訪中遇到的“三農”問題及思考,告訴讀者。
評論界認為:“‘下鄉(xiāng)手記’是新時期的山鄉(xiāng)風云錄?!?/p>
老報人范敬宜在清華大學給學生講述專欄評論時,重點推介了“下鄉(xiāng)手記”,稱之將立意高遠的人民日報評論風格與輕松活潑的雜文風格巧妙結合,是新聞寫作文體的創(chuàng)新。
有不少大學把“下鄉(xiāng)手記”收進了教材。不少地方還把“下鄉(xiāng)手記”整理成小冊子供干部學習。
1.別硬著頭皮烤“炊餅”
天目山的霧,怪得很,一年到頭,綿綿不絕。尤其是春夏,霧濃得化不開,似乎要把這里的一切全浸透。霧,孕育出了上好的茶葉。十多年前,我在江蘇工作時,辦公室一位深諳茶道的老同志告訴我,這里的綠茶,單從制作工藝來說,獨步天下,不僅枝葉完整,且形態(tài)劃一。上品的綠茶,1萬枚中枝葉不完整者絕不會超出5枚。每當新茶下來,把盞前,這位仁兄總忘不了把杯子朝我跟前一舉:“嘖嘖,你瞧,這茶形!”
確實,這里出產的“雀舌”、“旗槍”、“鳳頭”等品牌的茶葉,近些年在國內外的茶葉博覽會上出盡了風頭。
原以為,有了大自然這份厚愛,山民們會緣茶而致富。誰知去年到溧陽采訪,問起茶葉銷售情況,當地一位干部連連搖頭:“現在種茶的太多,而咱這兒的茶,制作工藝講究,成本比人家高,所以……”“那么,為什么不簡化一下制作工藝呢?”“那怎么行呢!咱這兒的茶,講的就是個茶形?!?/p>
當地外貿部門的一位朋友講,他們曾設想把茶葉銷向海外。外商對茶葉的質量和價格都沒有提出意見,但對枝葉完整成形這點,很不以為然。咱們呢,醉心于“狀似鳳頭戲碧波”,他那里卻為殘茶如何處理發(fā)愁,要求把茶葉加工成碎末狀的“方便茶”。還有些國家,干脆求購濾去茶葉的茶水罐頭,人家這樣認為:生活節(jié)奏這么快,哪有閑暇把盞品茗!若照你們的喝法,會已開完,客早宴畢,茶葉的頭湯還未泡好呢!
類似上述墨守成規(guī)而失掉商機的事兒,非止一例。前不久,四川一位朋友來京,給我講了這樣一件事。世界著名的家具經銷商瑞典宜家公司派人到四川訂貨,帶來了他們所需的竹椅、花架、書架等樣品,定單價值幾百萬美元。制作工藝呢,并不復雜。但尋遍全省,竟無一家企業(yè)接單。宜家公司技術顧問比昂先生問成都一家企業(yè)的負責人:“能按我們的要求做嗎?”負責人這樣回答:“我們是世代相傳的工藝,只能編自己設計的圖案,不是客戶想加工什么就加工什么的?!背啥寄持窬幑に噺S,一度以生產瓷胎竹編工藝聞名。這種產品因生產周期長、產量低、價格昂貴,致使銷路不暢。瑞典家具商向這家工廠訂貨,廠領導不屑一顧地說,我們是做工藝品的專業(yè)廠家,不接做家具一類的簡單粗加工業(yè)務。
瑞典客商離開四川時非常遺憾。他們認為,單就竹子的質量而論,四川的竹子不僅壁厚韌性好,色澤也美觀光亮。世界上很少有這么好的竹子。讓他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守著這么好的竹資源,卻不知道拓展市場!
我國地大物博,不少地方都有自己的傳統(tǒng)產品。不過,我們應該明白,有了傳統(tǒng)產品,并非就擁有了市場。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今天你喜歡吃“武大郎炊餅”,也許明天你喜歡吃“雞腿漢堡”呢!因此,產品要走向市場,因循守舊,不行!不符合市場需求的傳統(tǒng),該改的,必須改。如果大家都喜歡吃“雞腿漢堡”,你卻硬著頭皮烤“炊餅”,那沒辦法,只好眼瞅著大把大把的鈔票流走了!
(200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