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學觀念之演進與復古
本書上卷所講重在文學批評之分途發(fā)展期,所以先一述文學觀念之演進與復古的情形。關(guān)于這些,我曾有一文——《文學觀念與其含義之變遷》,載諸《東方雜志》第二十五卷第一號?,F(xiàn)在,將此文大意,擇要而簡言之如左:
在文學觀念演進期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周秦為一期,兩漢為一期,魏晉南北朝又為一期。
周秦時期所謂“文學”,兼有文章、博學二義:文即是學,學不離文,這實是最廣義的文學觀念,也即是最初期的文學觀念。
至為兩漢,始進一步把“文”與“學”分別而言了,把“文學”與“文章”分別而言了?!脝巫謩t“文”與“學”不同,用連語則“文章”又與“文學”不同。故漢時所謂“文學”雖仍含有學術(shù)的意義,但所謂“文”或“文章”,便專指詞章而言,頗與近人所稱“文學”之意義相近了。漢時有“文學”、“文章”之分,實是文學觀念進程中承前啟后的一個重要關(guān)鍵。
迨至魏晉南北朝,于是較兩漢更進一步,別“文學”于其他學術(shù)之外,于是“文學”一名之含義,始與近人所用者相同。而且,即于同樣美而動人的文章中間,更有“文”、“筆”之分:“筆”重在知,“文”重在情;“筆”重在應用,“文”重在美感:始與近人所云純文學雜文學之分,其意義亦相似。
文學觀念經(jīng)了以上兩漢與魏晉南北朝兩個時期的演進,于是漸歸于明晰??墒?,不幾時復為逆流的進行,于是又經(jīng)過隋唐與北宋兩個時期,一再復古,而文學觀念又與周秦時代沒有多大的分別。所以在復古期中也是經(jīng)過兩個階段的演進。
其在隋唐五代之時,因不滿意于創(chuàng)作界之淫靡浮濫,于是對于六朝文學根本上起了懷疑。其對于六朝文學之懷疑本是不錯,不過惜其不甚了解文學之本質(zhì),轉(zhuǎn)以形成復古的傾向而已。蓋由文學的外形以認識文學之面目,其事易;由文學的內(nèi)質(zhì)以辨別文學之本質(zhì),其事難。前一期重在外形方面,遞演遞進,所以成為文學觀念之演進期;這一期重在內(nèi)質(zhì)方面,于是覺得漫無標準,遂不得不以古昔圣賢之著作與思想為標準了。以古昔圣賢之著作與思想為標準,此所以愈變愈古而成文學觀念的復古期了。不過同樣的復古潮流中,而唐宋又各有其分界。唐人論文以古昔圣賢的著作為標準;宋人論文,以古昔圣賢的思想為標準。以著作為標準,所以雖主明道,而終偏于文;——所謂“上規(guī)姚姒渾渾亡涯”云云,正可看出唐人學文的態(tài)度。所以唐人說文以貫道,而不說文以載道。曰貫道,則是因文以見道,而道必借文而始顯。文與道顯有輕重的區(qū)分,而文與道終究看作是兩個物事。所以雖亦重道而仍有意于文。這猶是文學觀念復古期中第一期的現(xiàn)象。
至于北宋,則變本加厲,主張文以載道,主張為道而作文,則便是以古昔圣賢的思想為標準了。曰“貫”,曰“載”,雖只是一個字的分別,而其意義實不盡相同。貫道是道必借文而顯,載道是文須因道而成,輕重之間區(qū)別顯然。李漢序《韓昌黎集》云“文者貫道之器也”,此唐人之說;周敦頤《通書》云“文所以載道也”,此宋人之說。所以文學觀到了北宋,始把文學作為道學的附庸。
由于文以貫道的文學觀,于是造成了一輩古文家的文。古文家之論文,雖口口聲聲離不開一個“道”字,但在實際上只是把道字作幌子,作招牌;至其所重視者還是在修詞的工夫。這不僅唐代古文家是如此,即宋代的古文家亦未嘗不如此;即此后由唐宋八家一脈相承的古文家亦未嘗不是如此。
由于文以載道的文學觀,于是造成了一輩道學家的文。在道學家之論文,便偏于重道而只以文作為工具,——所謂載道之具而已。古文家之論文,其誤在以筆為文;以筆為文,則六朝“文”、“筆”之分淆矣。道學家之論文,其誤在以學為文;以學為文,則兩漢“文學”、“文章”之分,“學”與“文”之分亦混矣。在前一再演進而歸于明畫者,至是復一再復古而歸于混淆。于是傳統(tǒng)的文學觀于以形成,而且亦始有其權(quán)威。
今綜括上文列為表式說明之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