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

北京大學素質教育通選課教材:文學概論 作者:楊鑄 著


引言

文學是神圣的。她猶如靈魂的電光,撕開黑暗的夜幕,為我們帶來生命的敞亮。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文學的受益者。在與文學的接觸之中,我們得以接受到美的滋養(yǎng),領悟到人生的真諦,獲得超拔沉淪的精神激勵,從而更接近于理想的人生境界。

文學又是平凡的。她就像親切的伴侶,陪伴我們在漫漫的人生長路上緩步前行,跨過坎坷,沖開寂寞……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文學的參與者。文學離我們并不遙遠,文學就在我們身邊。

人類為追求生命的充實完美,創(chuàng)造了文學,成就了數(shù)千年文學的輝煌。同時,人類基于自覺的本質,又相應地建立了文學理論。文學理論體現(xiàn)著人類對自身所從事的文學活動的深度思考和理性自省。

文學理論是全面研究人類文學活動基本規(guī)律的人文科學學科。作為文學科學的主要分支,文學理論著力于對文學領域中各種基本規(guī)律的探討和揭示,其研究對象有別于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就學科形態(tài)而言,首先,文學理論具有宏觀性特征,是對文學的全面觀照和整體把握;其次,文學理論具有思辨性特征,由一系列概念、范疇依據(jù)嚴密的邏輯關系建構了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

文學理論與文學實際之間存在著牢固的聯(lián)系。古往今來,生動鮮活的文學實際,從來都是文學理論生成和發(fā)展的肥沃土壤。任何文學理論,一旦與文學實際隔絕,必然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喪失其精神價值和理論生命力。德國的偉大作家歌德在《浮士德》中借魔鬼摩菲斯特之口講過一句名言:“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綠?!逼鋵嵅⒉槐M然。因為只要文學理論將根系深深植入文學實際的肥沃土壤之中,就有可能葆有生命的綠色。

人類文明的巨流,從遠古奔向未來,永不止息。文學在發(fā)展,文學理論也在發(fā)展。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曾經形象地強調:“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弊鳛槿宋目茖W,文學理論積淀著人類對文學的理性反思,而這種理性反思必將不斷地更新、延續(xù)。文學理論并不準備提供關于文學的絕對的“標準答案”。也許,關于文學根本就不存在所謂“標準答案”。

文學是一塊美的天地。我們在參與文學活動時,主要依賴的是對美的感受力和領悟力。然而,在人的心理結構中,感受力、領悟力同理解力是相互交織又相互推進的。掌握文學理論,借助理性的光芒來洞察文學,可以有效地增強對文學的理解力;而對文學的深度理解,則可以引導著我們更敏銳地感受文學,更透徹地領悟文學。在深刻理解之上展開的對文學、對美的感受和領悟,將獲得全新的視野,將提升到一個以前所未能企及的更高的層次。當然,對文學理論的掌握,并不能代替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文學理論僅僅相當于指示方向的路標,而要真正進入文學殿堂,每個人必須自己邁步前行,去領略文學作品的魅力,去探索文學作品的奧秘。

但愿文學理論能促使我們與文學更加貼近,但愿文學本身能帶給我們更加豐厚的心靈慰藉和精神享受。

熱愛文學,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我們的人生之旅必定無比絢麗,生命必定無比充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