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日本散文,源遠流長,豐富多彩。
遠在10世紀,清少納言根據(jù)宮中的生活體驗,寫成了《枕草子》。她描繪宮廷見聞、季節(jié)變化、世態(tài)風俗,文筆鮮活生動,顯示出高度的藝術才華。
中世紀,鴨長明的《方丈記》與吉田兼好的《徒然草》相繼問世。他們都曾仕于朝,后失意出家隱居。他們筆致簡潔枯淡、思想深邃,幽玄朦朧,格調高逸,故有隱士文學之稱。
日本散文,形式多樣,題材豐富,天地萬物,皆可入文,日記、紀行文尤為發(fā)達,其中松尾芭蕉成就輝煌。他不僅發(fā)展了日本古典韻文,創(chuàng)立了閑寂幽雅的蕉風,被譽為徘圣,還浪跡天涯,寫下《野曝紀行》《鹿島紀行》《笈之小文》《更科紀行》《奧州小路》《嵯峨日記》等詩文并茂、超凡脫俗、典雅蒼涼的游記。
近代以來,受西方思想的啟迪影響,日本散文改變了古代對風花雪月的低吟淺唱、沉湎于山水詩文之風,開始探索人性、人生,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如島崎藤村的《千曲川速寫》,德富蘆花的《自然與人生》,國木田獨步的《武藏野》等。
當代日本文壇,名家輩出,佳作如林。很多科學家、藝術家、學者也辛勤創(chuàng)作,使散文更加豐富廣闊,甚至隨手翻開日本的報紙雜志,說不定就能看到一篇使你怦然心動的美文。我以為,散文發(fā)達是文學繁榮的標志。在日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散文如米飯、大醬湯、蘿卜咸菜,是必不可少的家常便飯。
本書譯者是我學長,高我一級。在校讀書時,雖認識,但并不熟悉。畢業(yè)后,他從事日語教學,我到機關工作,但不時在報刊上見到他的文章,發(fā)現(xiàn)他是通才。他編寫多部日語教程,研究翻譯理論,翻譯日本古典、現(xiàn)代文學作品,寫作家專論……
記得好像是在國際交流基金會于北京舉行的一次招待會上,我們相遇,相談甚歡,從此開始聯(lián)系。我手邊有他的《學譯覃思錄》《日本歷代著名詩人評介》等書。我每有新書出版,也懷著交作業(yè)般的心情,呈請他教正。使我感動的是,他看到我的散文集《關東雜煮》后,發(fā)表了一篇很長的評論文章《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從文中可看出,他認真看了每一篇文章,之后分門別類,爬梳分析,評論長短得失,充滿了兄長般的鼓勵和希望。在世風浮躁、真誠日益稀薄的今天,其殷殷之情,嚴謹治學的精神,難能可貴,值得我學習。
學長囑我為他的新書寫序,陷我于兩難:寫則為僭妄;不寫又有不識抬舉之嫌。猶豫許久,只好勉為其難。我不知現(xiàn)在日語教學中有無古典文學,但愿學子通過閱讀名家名作、名譯,對古典文學產(chǎn)生興趣。是為序。
陳喜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