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河之歌

河之歌:羅選民譯文自選集 作者:羅選民 著


第一編
人類與自然:散文與詩歌

導讀

我的譯文自選集按體裁和主題大致分為四個部分:“人類與自然:散文與詩歌”“詼諧與崇高:小說與戲劇”“直覺與闡釋:美學與哲學”“修身與思辨:教育與政治”。

第一部分主要收集了六篇短文和六首詩歌的翻譯。最早的《青尼羅河》發(fā)表在20世紀80年代初,最近的散文翻譯的發(fā)表是在2017年,時間跨度達三十多年。我用“人類與自然”作為這一節(jié)的標題,表達了我期盼人類與自然的和諧與發(fā)展。散文和詩歌的翻譯,雖文字不多,但語言精練,寓意深刻,意境高遠,讀者的期盼很高,對翻譯的要求自然也很高。在翻譯中,我少用華麗的辭藻,也少用四字句,因為這些對一篇清新自然、貼切傳神的散文和詩歌翻譯往往是有害無益的。

在這一節(jié),我選錄了六首譯詩,分別出自西班牙克洛斯的圣約翰、法國新托馬斯神秘主義女詩人拉依撒·馬利坦和法國詩人彼埃爾·勒韋迪之手。前三首從英文轉(zhuǎn)譯,后三首詩從法文譯出。之所以選這幾首,因為這些詩屬于首譯。前面三首我嚴格遵循了原詩abaab的韻腳,從結(jié)構(gòu)和意義上盡量貼近原作。之所以沒有采取歸化的翻譯,因為我希望把詩歌翻譯作為一種實驗。后面的三首法文詩翻譯,則是無知無畏之舉,預設(shè)了詩的意境和超驗的感覺,力求在精神上與原文產(chǎn)生一致,讓讀者感受到語言的張力和輕快,從而和詩人、譯者產(chǎn)生共鳴。

但在散文翻譯中,我會注意人物描述的細微和貼切,讓人物和事件自己去說話。在《河之歌》的結(jié)尾翻譯是:

歌聲里滲透著痛苦的呻吟。這是一種絕望的嘆息,撕心裂肺,慘絕人寰。這是靈魂在極度痛苦中的吶喊,只不過帶著音樂的節(jié)奏罷了。那最后的音符是對人性的終極哭訴。生活太難,太殘酷,這是最后的絕望之反抗。那就是河之歌。

作為譯者,我希望讀者在欣賞這些譯文時猶如欣賞一幅幅主題不同、色彩迥異的油畫,聆聽一曲曲神思飛揚、扣人心弦的演奏。把讀者的心智、五官和體驗都調(diào)動起來,這恐怕是散文和詩歌翻譯應該獲得的效果。在某種意義上,翻譯家、作家、畫家、音樂家都在講述同一個故事,只是講述故事的外在形式不同而已。

河之歌

[英]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沿著河流一路都可以聽到這歌聲。這是槳手的歌聲,響亮有力。他們奮力地劃著木船,順急流而下,船尾翹得老高,桅桿猛烈地擺動。這是纖夫的號子聲,他們在拼盡全力逆流拉船時,聲音會更加急促,讓人透不過氣來。如果拉的是烏篷船,那可能有十幾個人;如果拉的是揚著橫帆的華麗大木船過急流,那就得有幾百人。船中央站著一個漢子不停地擊鼓,給他們助威,讓他們使勁。于是纖夫們使出渾身氣力,就像被魔咒驅(qū)使般,腰彎成了九十度。有時在極度費力的情況下,他們就全身趴地匍匐前進,像地里的牲口。頂著河水無情的阻力,他們拉呀,拉呀,拼命地拉。領(lǐng)頭的在隊伍前后來回奔走,看到有人沒有拼盡全力,就用劈開的竹條抽打他們裸露的脊梁。每個人都必須全力以赴,否則所有的努力就白費了。就這樣他們還唱著激昂又熱切的號子,這是洶涌澎湃的河水的號子。我不知道如何用言語來描述這股勁兒,這里面帶著心臟的拉扯,肌肉的撕裂,還有人們克服無情大自然時所表現(xiàn)出的不屈不撓的精神。雖然繩子可能斷開,大船可能又會被蕩回,但他們最終能涉過湍流,在疲憊的一天結(jié)束后,熱鬧地吃上一頓飽飯,也許還可以抽一槍鴉片,舒服地幻想一番。然而最令人揪心的是岸上的苦力唱的歌,他們得背著從船上卸下的大包,沿著陡峭的臺階,一直走到城墻那里。他們不停地上上下下,伴隨著無盡的勞役響起有節(jié)奏的吶喊:嘿,喲——嗨,喲。他們赤著腳,光著膀子,汗水順著臉頰直流。歌聲里滲透著痛苦的呻吟。這是一種絕望的嘆息,撕心裂肺,慘絕人寰。這是靈魂在極度痛苦中的吶喊,只不過帶著音樂的節(jié)奏罷了。那最后的音符是對人性的終極哭訴。生活太難,太殘酷,這是最后的絕望的反抗。那就是河之歌。

貧瘠的春天

[美]賽珍珠

農(nóng)民老劉坐在自己僅有的一間房門口。那是二月末一個溫煦的黃昏,他瘦削的身體已經(jīng)感知到春天的來臨。他怎會知道正是這時候樹木的汁液開始顫動,泥土中的生命開始蘇醒呢?他無法給自己一個答案。可是在往年,這本是一件極容易的事情。他本可以指著屋子四周的柳樹,給大家看就要抽條的嫩芽。但是現(xiàn)在樹已經(jīng)沒有了,嚴冬饑荒時被他全砍了,一棵一棵地賣了?;蛘咚緛磉€可以指著父親年輕時親手栽種的三株桃樹和六棵杏樹,給大家看那粉嫩的花苞。這些果樹正值壯年,每年都會結(jié)下累累的果實。但是這些樹也沒有了。最重要的是,往年他還會指著麥地給大家看。在這塊地上,他冬天種麥子,因為那個時令沒法種水稻;快入夏時,他就會插秧種稻子,而且收成很好。水稻是他田里的主要農(nóng)作物。但是今年地里啥也沒有。沒有離離的麥子,因為該種麥子的時候,田地被洪水淹沒了,現(xiàn)在地都開裂了,像剛干不久的黏土一樣。

好吧,在這樣一個日子里,要是還和往年一樣,他的水牛還在,耕犁還在,他應該早已經(jīng)出門去耕種那片已經(jīng)開裂的土地了。他很想念犁地,想念平整耕田的樣子,是的,就算他連一顆可以播撒的種子也沒有。但如今他沒有水牛了。要是先前有人勸他把他的水牛宰了吃,他一定會痛罵那個人是個王八犢子。他的水牛可是耕地能手,豐收時還可以幫著拉石磨碾谷子。但這都是過去時了。他已經(jīng)吃掉了自己的水牛。他和他的妻子、父母還有四個孩子一起把水牛給吃了。

但是,在那個昏暗的冬日里,他們吃完了儲藏的最后一點糧食,樹也砍光賣了錢,能賣的都賣了,連從洪水中救出的那一點點東西也都賣了,除了房梁和身上的衣服,什么都沒有剩下,他們還能怎么辦?剝掉衣服來填肚子有意義嗎?而且當時牲口也已快餓死了,因為洪水已淹沒草地,連煮牲口的骨和肉所需的柴草也得走很遠才能撿夠。那一天,他看到自己年邁的父母面如死灰,聽到孩子們哭泣不停,眼見小女兒奄奄一息,他被一陣慘痛的絕望鉗住,變得失去了理智,然后鼓起虛弱的氣力,做了他說過永遠不會做的事情。他到廚房拿起刀,走出去,把自己的牲口給宰了。那一刻他絕望地呻吟著,好像親手殺了自己的兄弟。對他而言,這是最后的犧牲。

但這還不夠。是的,他們又開始遭受饑餓的折磨了,但已經(jīng)沒有什么可殺的了。村子里很多人南下投奔別的地方,或者到河流下游的大城市去乞討。但農(nóng)民老劉絕不乞討。而且他覺得反正大家遲早都要死,死在自己的土地上是剩下的唯一的安慰。鄰居來求他,讓他跟他們一起動身;是的,他的鄰居看到自己的老父親已命歸黃泉時,甚至提出愿意跟老劉一道背他的父母趕路。但老劉拒絕了。這樣也不錯,因為兩天以后他老母親就死了。要是死在半路上,他只能把尸體扔在路邊,否則還得耽誤其他人的時間,讓更多人因此死去。現(xiàn)在呢,雖說他身體已經(jīng)十分虛弱,花了整整三天才挖出一個夠深的土穴來掩埋母親干癟的身軀,但畢竟他可以把她安好地埋葬在自己的土地上。就在母親下葬之前,他和老婆吵了一架,就為老人尸體上那點可憐的衣服。他老婆是個硬心腸的女人,假如老劉同意的話,她就要讓婆婆光著身子下葬,這樣一來扒下來的衣服就可以給孩子們穿。但是老劉還是給母親穿了內(nèi)衣和褲子離開,盡管那都已經(jīng)是破布了。當他看到冰冷的泥土蓋在老母親的皮肉上時——喔,這對一個男人來說是一種悲哀,但是又有什么辦法呢?然后他又親手將他的老父親、幼小的女兒和一個從未長結(jié)實的小兒子一個個埋入泥土。

這就是這場冬日的饑荒從他們身邊所奪走的。饑荒還差點奪走所有人的性命,幸虧洪水過后,隨處可見的水塘里發(fā)現(xiàn)了小蝦,他們便撈來生吃,雖然都因此得了一種難以痊愈的痢疾,但他們一直這樣吃到現(xiàn)在。大概在最后一天,他老婆掙扎著出去,挖到了一些剛發(fā)芽的蒲公英,因為沒有柴火,所以也只能生吃了。味兒苦,但在吃膩了沒有滋味的生蝦后,這苦味倒還感覺不錯。是的,春天來了。

他一屁股坐下,望著外面自己的土地。如果他能要回他的水牛,如果他沒有把耕犁當柴火燒了,他現(xiàn)在就能耕地了。每當他想到這些(他每天都想很多遍),他就覺得十分無助,就像扔進洪水的一片孤葉。水牛不在了,犁也不在了,連一根木頭一節(jié)竹子都沒有剩,他還有什么呢?冬天里,有時候他還會心存一絲感激,因為洪水雖然沖毀了很多人家的房子,卻至少沒有把他的所有房屋都沖壞。但現(xiàn)在,他突然意識到?jīng)]有什么值得他感激的,沒有,甚至他都不感激自己還活著,自己的老婆還活著,還有老大老二兩個孩子。他感覺到淚水慢慢涌上眼眶,就算在埋葬母親那天,看著泥土撒落在母親的軀體上時,他都沒有掉過一滴眼淚,他甚至還因為母親辭世時尚有破布遮體而感到安慰。但現(xiàn)在,他無以慰藉。他喃喃自語:

“我沒有種子可以種地。土地就在那兒!我要是有種子,我會用我的雙手去刨地,土地就會有收成。我知道我的地肥。但我沒有種子,地里什么也沒有。是的,春天來了,可我們還會挨餓!”

他呆望著這貧瘠的春天,沒有一絲希望。

負重的牲口

[英]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剛開始看到有苦力挑著重擔在路上行走,你會覺得這是個愉悅的場景,沖擊著你的眼球。他穿著破衣爛衫,一身藍,從靛藍、天藍到泛白的乳藍,但很應景。他費力地走在稻田間狹窄的田埂上,又或是爬上綠色的山丘,一切都顯得那么自然。他身上不過一件短外套和一條褲子。倘若他有一套起先還是完好的衣服,后來要打補丁時,他卻沒有想到要選用同一顏色的布塊,手頭什么方便就拿什么補。為了遮陽避雨,他戴了頂草帽,隆起的部分像個滅火器,帽檐又寬又平,看上去有些怪異。

你看見一長溜苦力走過來,一個接一個,每個人肩上挑一個擔子,兩頭掛著兩個大包,構(gòu)成一幅愜意的圖景。從水中的倒影看他們匆匆忙忙的樣子十分逗笑。他們路過時你觀察他們的臉,要不是東方人神秘莫測的說法已植入人心,你肯定會說他們面容溫厚坦誠。當他們到了路邊的神祠,在菩提樹下放下重擔,躺下來,快樂地抽煙聊天,而且如果你也嘗試扛過他們一天要挑三十多英里路的重擔,你會很自然地敬佩他們的忍耐力和精神。兩千年來,他們祖祖輩輩都是挑重擔的,所以他們干得很開心也不足為奇。事實上,你自己都能看到他們打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挑擔了,因為你會遇到小孩子肩頭挑著扁擔,兩頭掛著菜筐,踉踉蹌蹌地蹣跚前行。

日子一天天過去,天氣變暖,這些苦力脫掉上衣,光著膀子走著。有時一個苦力要停下來休息,便把兩頭的包放地上,扁擔還留在肩頭,這樣他就要稍稍蜷蹲著休息一下,這個時候你會看到他那可憐疲憊的心臟在肋骨間跳動。你看得一清二楚,樣子恰似在醫(yī)院門診室看見心臟病人的心臟跳動一樣??吹竭@一幕會讓人有些許莫名的傷感。你再看他們的脊背,擔子長年累月的壓迫,留下深紅的疤痕,有時甚至有潰口的瘡疤,很大,沒有繃帶包扎,沒有衣服隔擋,直接就在木扁擔上摩擦。但最奇怪的是,就好像大自然力圖讓人適應他被交予的這些殘酷用途,一種反常的畸形出現(xiàn)了,苦力們肩上會隆起一個包,就像駝峰一樣,這樣擔子就可以頂在上面。但是盡管心在狂跳,疤在怒吼,不管苦雨還是烈日,他們永遠都行在路上,從黎明到黃昏,年復一年,從童年到遲暮。你看到那些老人骨瘦如柴,皮膚松弛地耷拉在骨頭上,干癟枯槁,臉上滿是皺紋,像瘦猴一樣,頭發(fā)灰白稀疏,在重擔之下跌跌撞撞,一直走向墳墓的邊緣,那是他們最后休息的場所。但苦力們?nèi)栽谮s路,不能算跑,也不能算走,就是快速地側(cè)身而行,眼睛一直盯著地面,好選個下腳的地方,臉上露出緊張焦慮的神情。他們繼續(xù)前行時,你眼前再也不是什么愜意的圖景了。他們那種疲于奔命的努力讓你感到壓抑,內(nèi)心充滿憐憫,但又什么忙都幫不上。

一對啄木鳥

佚名

那天下午,讀罷赫德森的《綠廈》,我沿著公路溜達。公路在我農(nóng)場的另一邊,那是在木伐林毀后新建的。曾經(jīng),濕潤的六月讓森林里的大葉楓、赤楊、柳樹和梣樹枝繁葉茂、郁郁蔥蔥。如今遠望去,延伸至遠方的公路好比一把灰色的利劍,將整片綠蔭密林從中一劈兩半。此時,我腦海中浮現(xiàn)出那對優(yōu)雅有趣的鳥兒形象,就是赫德森的小說中埃布爾帶著莉瑪奔向她出生之地時看到的那一對。

畫面似乎在腦中繼續(xù)浮現(xiàn),我看到眼前有一對舉止奇特的啄木鳥。雄鳥緊抓楊樹干枯的樹干,雌鳥僅露出頭和肩。顯然,他們正用最富有激情的方式,享受交配的樂趣。一發(fā)現(xiàn)我,雄鳥用他特有的飛行方式從林中俯沖而下,起伏間飛進了像綠色砧云一般高出森林的樹叢中。

此時,雌鳥留在樹干后,只露出頭和頸,盯著我,屏住氣息,紋絲不動,儼然一副驚弓之鳥狀。三輛汽車呼嘯而過,猶如發(fā)瘋的巨型甲蟲,而她還是絲毫未動。

我擠進茂密的鳳尾蕨中,距她已不到二十英尺。雌鳥依然緊盯著我的一舉一動。這時,雄鳥歸來,為她獻上一條又肥又白的肉蟲,其感覺顯得極為榮耀。吃上一口,雙方就要嘰喳上好一會兒,此外,他還充分展示了作為雄性應有的禮節(jié)??傊?,“在席面上最讓人開胃的就是主人的禮節(jié)”。蘇格蘭鄉(xiāng)紳如此,啄木鳥也一樣。

我繼續(xù)向鳳尾蕨里頭走去,發(fā)現(xiàn)雌鳥實際上就在她的窩里。她從那兒探出頭和頸部。我小時候就研究過不少枯萎楓樹上的小洞,很清楚這些小洞足足有六英寸深,而且當雌鳥堵在洞口時,一定有某種特殊原因。要問她在做什么,那一定在孵蛋了。

很快我發(fā)現(xiàn),雌鳥并沒在孵蛋。在一個井然有序的家庭里,每位成員要承擔起一定的義務。因此,她負責孵蛋,而他呢,通俗點說就要負責“養(yǎng)家糊口”。他的任務顯然沒有完成。因為他離去的身影還沒完全消失在林中,雌鳥就發(fā)出又急又尖的叫聲,顯然企盼著更多的食物。接下來的好幾分鐘里,她一直這樣,偶爾嘴巴張得很開,好似喘不過氣來。千呼萬喚之后,他還沒回來,這時雌鳥便換了手段,把叫聲壓低,聲音斷斷續(xù)續(xù)地在樹林間回蕩。

可是,為她覓食者并沒回來。顯然,天涼的時候蟲子不如平日多。她的脖子伸出洞口很長,一遍又一遍呼喚著他,顯得非常緊迫。她還時不時地歪著頭傾聽外面的動靜。她失望了,憤然回身待在巢中。不一會兒,她再次出現(xiàn)在洞口,又一遍遍發(fā)出尖銳的呼喚聲。足足過了二十分鐘后,雄鳥叼著條肉蟲,風塵仆仆地趕了回來。她從他嘴里奪下肉蟲,囫圇吞下。不過,美味還沒進到胃里,她便像潑婦一樣斥責起自己的丈夫。

雄鳥感到有些無所適從,便飛到樹干另一邊的枯樹枝上,避避風頭。而她以為雄鳥去那里游手好閑了,于是便站穩(wěn)腳跟,伸出頭去,轉(zhuǎn)動著脖子,繼續(xù)斥責嘮叨。

像多數(shù)被數(shù)落了的爸爸們一樣,雄性啄木鳥看起來跟平時一樣淡定,如同在說:“你就嘮叨吧,反正我壓根不當回事兒?!比缓?,雄鳥飛進了森林,她也就馬上把頭縮回窩里了。雄鳥剛飛走時還是毛毛細雨,而這會兒已然暴雨傾盆。雄鳥的身影還沒完全消失在林子里,紅冠頭頂就探出洞口,雙眼上方的淺橙色條紋好似兩道冷峻的橫眉,她又開始不停地發(fā)出尖銳的叫聲了。我注意到洞口下緣略呈V字形,既可向陽采光,又可避風遮雨。

啄木鳥爸爸這次還是沒能在預期的十分鐘內(nèi)返回,于是啄木鳥媽媽便發(fā)揮了怨婦的老派做法,變得憤怒而焦躁。有只不知好歹的長足虻剛掠過她的嘴邊,就被她那烏黑銳利的喙惡狠狠地鉗住。純粹是怒火中燒,她居然還要吃洞口枯木的碎屑??缮宰髌穱L之后,她就感到無比惡心,于是吐了出來。

突然間,她性情大變,靜坐在那里,好似從沒見過我,眼中流露出些許溫柔和好奇,時不時還眨眨雙眸,嬌媚迷人。繼而,她又把頭伸向另一邊,側(cè)耳傾聽些什么。不過,我的耳朵遲鈍,沒能從充滿森林的輕言細語中分辨出什么來。而聽到動靜的她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高聲尖叫。不一會兒,只見一只啄木鳥羽毛不整,可憐兮兮地在雨中起伏顫悠,再次停落在窩邊的枯樹枝上。不過這回,他的夫人已經(jīng)氣過頭了,壓根不睬他帶來的銀灰色飛蟲,而是發(fā)出更尖銳的聲音,貌似在嚎叫。朝他一通數(shù)落后,她才開始享受覓來的食物。然后蟲子剛剛下肚,就又繼續(xù)對他喋喋不休。

不過,凡事總有個度,即便是啄木鳥也不例外。雄鳥兢兢業(yè)業(yè),在森林的某個陰郁角落為她長時間覓食,歸來時已渾身濕透、面容憔悴,而今受到這般數(shù)落,他突然抖了抖羽毛,飛到幾碼外干枯的紅楓樹枝上,開始“反唇相譏”。相比他那毛色靚麗的伴侶,他顯得樸素單調(diào),平淡無奇,個子矮小,身體緊實而有效用,一看就是一輩子伺候人家的。從昆蟲到人類,無一例外。他出口簡單干脆,我猜一定是一針見血了。

接下來啄木鳥媽媽便展現(xiàn)了其高超的博弈天分。她迅速撤冋到窩里,無疑是決心待到“暴風雨”結(jié)束。啄木鳥爸爸發(fā)現(xiàn)沒了聽眾,氣得抖了幾下濕透的翅膀,顯然感覺自己還是很重要的,無人可以取代。于是,他又俯沖進入林子覓食去了。

圣山

[英]高茲沃斯·洛斯·狄金森

火車到達泰安府時已是子夜時分,其時月滿如盤,我們越過田野,穿過幾條裸躺著一些睡客的舊巷子,之后跨進了一座嵌在高墻上的大門。途經(jīng)之處,廳堂、涼亭三三兩兩,又路過幾處空地,那里月光如泄、樹影斑駁。上下了一段臺階后,我們終于到達了一座柏樹成群的庭院。當夜,我們便在一條游廊里休憩,翌日清晨一睜眼,看到頭頂?shù)臉淙~似乎與天相接。我們先行游覽了巍峨的寺廟,參觀遺跡——這里有唐代的鐵器、宋朝的石碑,還有據(jù)說在公元前就生長于此的古木,以及刻滿乾隆御筆的石碑和一間間破敗不堪的廳堂。另外,一座座院落雜草叢生,偶有殘垣斷壁、大門和高塔。下午,我們便開始登泰山,此山是中國眾山之首,也大抵是世界上最常為游人所造訪的名山。相傳泰山是上古帝王祭天的地方。聽說孔夫子于公元前六世紀就曾登頂并感嘆“登泰山而小天下”。偉大的秦始皇也于公元前三世紀至此,而乾隆皇帝則于十八世紀在這里題詞銘文。三千年來,數(shù)百萬謙卑的香客在這條陡峭而狹窄的山路艱難跋涉。山路陡峭因其從無迂繞,而是沿一條小河的河床徑直而上,通過石階沿著山體一路爬上,約有五千英尺高。泰山十八盤有雙崖夾道,猶如天門云梯,自下向上望去,蜿蜒聳立,險峻叢生,直到與天穹相接,這足以讓任何一個狂熱的旅者望而卻步。我們比較有幸,可以在部分路段乘轎子通過。旅程異常精彩,路過那些低緩的山坡,我們途經(jīng)了一道道大門和一座座廟宇。楊樹葉的影子點綴著草地,成蔭的柳樹環(huán)繞著小溪,溪水一路上好像從一片碧綠的水塘落入了另一片碧綠的水塘。地勢較高處散種著幾棵松樹。此外還有光禿禿的巖石,雖然光禿,卻也極美,充滿了奇形意趣,這與我在中國其他地區(qū)的山中所見到的一樣。

中國人更宜于欣賞此類美景。沿山路而上,巖石上鐫刻著文字,它們記載的是泰山的魅力與神圣。這其中有些出自帝王之手,十八世紀偉大的藝術(shù)贊助人乾隆皇帝便題字不少。到此的游人被告知,那些文字既是書法藝術(shù)之經(jīng)典,又是文學創(chuàng)作之范例。實際上,據(jù)中國標準來看,書法藝術(shù)與文學創(chuàng)作彼此依存,渾然一體。最受游客青睞的景點,其名字本身就充滿詩意。有亭曰“鳳凰亭”、有泉稱“白鶴泉”、有塔名“靈巖塔”、有山頂之門叫作“云門”。另有更為樸實卻魅力不減的一處景致是塊刻著“三笑處”的石頭,因為有官員聚集于此飲酒時暢談了三個極其有趣的故事而得名。很有意思吧?的確,中國人頗具諧趣。

登峰之時天已暮黑,于是我們就在山頂?shù)乃聫R里留宿。這廟是為道教神祇玉皇大帝而建,因此,我們就在玉帝和他身邊諸位神明的塑像注視下休息,但直到月亮升起之時我們方才入睡。那是一輪橙色的圓月,從地平線上升起,輕盈地爬上天空,月光從五千英尺的山頂一泄如注,將山底流淌的河流映成了一條銀色的帶子。

翌日清晨日出之時,只見北邊和東邊山群疊嶂,綿延不絕,一直伸向地平線;而南邊則地勢平坦,五十多條小溪閃著光芒從山谷奔向河流。放眼望去,百山坐落,千峰林立。一千多年前,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與五位友人一同退隱于此,飲酒作詩,史稱“竹溪六逸”。我有時在想,他們相聚之時大概也沐浴在這晨光之中吧。我們在山上停留了一整日。隨著時間的消逝,這里愈發(fā)顯現(xiàn)出“神圣之地”的端倪。但何以為“神”呢?在這“神圣之地”,此類問題總是難以回答,因為有多少敬神者,就有多少關(guān)于神的理解。泰山的寺廟為不同的“神”而建,有的為泰山本身而建,有的為泰山娘娘——碧霞元君而建。泰山娘娘就像盧克萊修為之獻上頌詞的維納斯女神——一處碑文稱她澤被萬物,霞光萬丈,宛如青天——是一位慈祥的母親,為女人送子添女,為孩子袪除病痛。有的為北斗星君而建;有的建給青帝,因為他為樹木披上綠裝。也有建給追云者的,或建給其他神仙。在這諸廟宇中,難道沒有天神之位嗎?如果真的這樣認為,就太缺乏想象力了。當人們膜拜泰山時,他們敬拜的是山上的巖石,還是山之靈魂,或是那無實地寄放的神明?我們相信,日出中站立于此進行敬拜之人,他們敬拜的是后者。那么玉皇大帝只是一座神像嗎?在我們留宿的廟宇中,有三行乾隆皇帝的題詞:

佐天生萬物,護國福烝民,造萬世福祉。

這些詩行好似《詩篇》的文字一樣,它們的宗教色彩不亞于任何一段希伯來文字。倘若眾人在泰山的拜神被以“迷信”之名反對,那么從古至今任何地方的拜神都應以迷信論之。世上任何國家的宗教信徒都是少數(shù)人,我想印度則是個明顯的例外。但我無法理解中國的宗教信徒為何少于世上任何一國。中國人對華茲華斯式的宗教有著特別的天賦,那種宗教崇尚的是自然之美和美之后所隱藏之物。人們對泰山和中國其他名山的仰慕、寺院和廟宇的選址、精美的石刻以及建之于秀麗景色中的各種亭臺樓閣都印證了這種天賦。在英格蘭,我們的山之秀美堪比中國的任何一座,但我們的“圣山”位居何處?在古希臘、意大利、現(xiàn)今的中國等所有國度都有迷人的神話傳說,那么人類對自然之愛的外在表現(xiàn)又在何處尋覓呢?

偉大的神啊,

我寧愿是個,

沉浸于舊教規(guī)的異教徒,

站在這令人神怡的草原,

看著那緩解我內(nèi)心之苦的世界。

若是生在中國,這位出生于赤裸世界的詩人絕不會發(fā)出那樣動情的吶喊。

以上游歷便引發(fā)了我這最后的反思。當那些熱愛中國的人——如今在東方被蔑稱為親華派——宣稱中國比現(xiàn)代西方更加文明時,坦率卻對真相一知半解的西方人都對這個有失坦誠的謬論提出質(zhì)疑。然而,這些關(guān)于泰山的文字或許有助于澄清這一事實。一個將自然之美視為神圣的民族一定是一個能夠很好感知生活核心價值的民族,盡管這個民族可能會是骯臟、混亂、腐敗、無能的——即使果真如此也無關(guān)宏旨,況且從廣義上講這遠非實情。數(shù)百年前,他們在尚未高度富足的物質(zhì)基礎(chǔ)上建立了偉大的文化上層建筑。西方人則在重建物質(zhì)文明的同時毀壞了上層建筑。西方文明所滲透的地方不僅帶來了象征著現(xiàn)代文明的水龍頭、下水管和警察,還帶來了由羅馬帝國首開先河的丑陋、虛偽和庸俗。中國的第一次“西潮”順著鐵路、河流和海岸將病態(tài)的廣告、波紋狀的鐵屋頂、庸俗而毫無意義的建筑形式卷入中國,此景令人痛惜。如同在許多古老文明中一樣,我在中國看到的建筑,都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并為自然之景增添色彩。如今,西方所建的一切都是敗筆。我知道許多人都真心認為這種對美的破壞無所謂,他們以為在當下對下水道和醫(yī)院需求量如此之大的世界,只有頹廢的藝術(shù)家才會著眼于美。我認為此言甚為荒謬,西方世界之丑陋是靈魂痼疾之表征。這暗示著西方人行為的目的已隱藏于手段之后而難見其貌。而在中國,情況恰好相反,盡管達到目的之手段并不富足,但目的本身卻明晰可見。試想中國人如何對待泰山,而不久之后當西方游客大量涌入泰山時,西方人又會有何舉動?中國人修筑蜿蜒石徑,從任何角度看上去都美不勝收,而美國人和歐洲人只會在石徑上方架構(gòu)索道,看上去就像一道永難愈合的顯眼的傷疤。中國人用優(yōu)雅的書法在山巖上作詩,西方人則會在上面寫滿廣告。中國人在山上修建寺廟,每一座都像是為美景錦上添花,而西方人則在山上經(jīng)營餐館和旅店,好比自然之美顏上多了許多疥瘡。我可以自信地講,西方人定會如此為之,因為他們已經(jīng)在任何有機會投資的地方采取了相同的舉動。不錯,中國人需要我們的科學、組織和醫(yī)藥,但倘若認為中國人必須為此付出極高的代價,或者認為在獲取我們物質(zhì)優(yōu)勢的同時,中國也勢必同樣丟棄我們幾乎丟棄的那種精神生活形式——一種優(yōu)秀而細膩的文化——那就是我們自以為是了。西方總是大談啟蒙中國,而我愿中國也能啟迪西方。

青尼羅河

[澳]艾倫·穆爾黑德

“埃及是天賜的國家,是尼羅河的贈禮?!?/p>

——希羅多德

青尼羅河十分平靜地從埃塞俄比亞北部高原的塔納湖流出。沒有瀑布或急流,沒有固定的水流,事實上也沒有任何跡象能夠表明至少這部分平緩的水流要開始一次漫長而又重大的旅程,直下2,750英里以外的地中海。河源的實際出口位于塔納湖南端的一個灣角里,一位旅行者很可能一點也不會注意到它。河岸不明顯地分布為許多露出水面不高的島嶼,島邊叢林茂密,黑色的熔巖礫石點綴其間,灰綠色的河水從島嶼間慢慢流過。除了幾位漁翁像水塘上的蜉蝣一樣,在紙莎草筏上蕩槳以外,此地荒無人煙,并且毫無開化的痕跡。四周一片寂靜。你可以看到幾只灰色的頑猴在巉巖上嬉戲,還可看見黑白羽毛相間的食魚鳥在水上10英尺處鼓翅飛翔,然后徑直俯沖下來,猛啄在一條魚上。據(jù)說這一帶有蟒蛇出沒,它們長達20余英尺,身上五彩斑斕。假如機會碰得巧,你可以看到一條沿岸涉水覓食的蟒蛇,不過,在更多的情況下,它們往往棲息在低矮的樹枝上,利用樹葉的顏色作掩護,然后冷不防地抓住并吞噬一只猴子,或是一只下到河邊飲水的警惕性不高的小羚羊……

在離湖幾英里處,水流在淺灘和礁石上翻滾,浪花四濺。要在這兒行船是危險的;你只能騎上驢子,避開沿河的茂密矮林,緊緊依岸而行。

此地景色極美,是非洲熱帶與山區(qū)風光的結(jié)合:刺槐和荷花、榕樹和桉樹、棕櫚和嬌嫩的水蕨,雨林中的猴面包樹也長得闊葉成蔭,不似青尼羅河流至蘇丹沙漠時遇到的這種樹的光禿禿的樣子。至于鱷魚,我們在上游這塊地方離它們還有老遠,不過,這兒的鳥類卻是不勝枚舉。魚鷹早晨在枝頭鳴叫;白鸛的雙翅綴有一條漂亮的黑邊;鷗椋鳥看起來什么都像,就是不像鷗椋鳥,因為它們的羽毛閃爍著藍色;黑色的朱鷺有一張彎刀似的嘴;還有鵜鶘、戴勝科鳥、金絲雀、鳶等。大犀鳥長得同幼鴕鳥一般大,但是更加笨拙,直到飛上天空,才展開它的寬大并帶有白羽的雙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