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升官:連升十級有秘訣
曾國藩出身農(nóng)家,朝中無任何依傍,卻在三十七歲時便官至二品,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掌管機樞軍政大事,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七品連躍為二品大員,創(chuàng)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跡。曾國藩官運如此亨通,是何緣故?
1.把握機遇,借梯而上
有位哲人這樣說過:“機遇是魔鬼,它把住了天堂和地獄的門口?!比说囊簧?,總會遇到一些重要的機遇,如果抓住了,就能把人從地獄拉上天堂??v觀曾國藩的一生,有一個重要的機遇,使他的官運出現(xiàn)了“分水嶺”似的變化,在這之前,他只是一個平庸的文吏,曾經(jīng)因為不怕得罪“老板”,給皇帝提建議,差點被免職摘腦袋。但是抓住這次機遇之后,他一下子從一個平庸的文吏成了朝野舉足輕重的大臣,榮寵一時。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機遇呢?
我們知道,對于官員來說,最好的機遇不是為領(lǐng)導錦上添花,而是為其雪中送炭。在領(lǐng)導遇到了難題或者遇到了大麻煩、焦頭爛額之際,能夠挺身而出,幫領(lǐng)導擺平麻煩,這就是讓領(lǐng)導另眼相看、改變官運的最好機遇。咸豐皇帝這個領(lǐng)導,曾經(jīng)遇到了一個大麻煩,就是太平軍起義。面對聲勢浩大的起義軍,清朝大大小小的官員立刻慌了手腳?;实圳s緊派兵鎮(zhèn)壓,可是單憑正規(guī)軍的力量難以如愿,于是,想出了讓地方辦團練的辦法。
當時,清政府下令地方官舉辦團練,還任命一些回籍官員為團練大臣,利用人地兩熟、在地方又有號召力的優(yōu)勢來組織地方武裝,對抗太平軍。咸豐皇帝大力“招聘”團辦大臣之時,曾國藩正在回家奔喪的途中。
1852年6月,曾國藩被任命為江西省鄉(xiāng)試正考官。赴任途中,當他走到安徽太湖縣的小池驛時,忽然接到了母親去世的訃聞,于是他經(jīng)過向上級請示并獲批準后,調(diào)轉(zhuǎn)方向,急急回老家奔喪。正在這時,他接到了朝廷命他留籍襄辦團練事務(wù)的諭令。
曾國藩本是一個文吏,而且皇帝并不是十分喜歡他,還一度想免他的官摘他的腦袋,在這個緊要關(guān)頭,為什么會想起他?為什么會授予他如此重任呢?這是因為他人的極力推薦,這個推薦之人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這個人就是已經(jīng)退休的老臣唐鑒。太平軍起義,咸豐皇帝慌了手腳,趕緊請告老還鄉(xiāng)的老臣唐鑒入京問計。唐鑒是曾國藩的老師,他對曾國藩非常了解,向皇帝推薦了曾國藩。他向皇帝詳細地介紹了曾國藩,還說“曾滌生(曾國藩號)才堪大用,為忠誠謀國之臣”。面對皇帝懷疑的目光,唐鑒以自己一生的名望作擔保,請咸豐帝堅信曾國藩將來必成大事。
有一句話說道:“機遇有時是很燙手的。”老師唐鑒拼力為曾國藩爭取來的機遇,在曾國藩看來,確實是很燙手的,所以他遲遲沒有去接,甚至還想推掉。曾國藩雖有愛民報國的君子理想,但是天性謹慎。他一直對咸豐帝剛剛登基之時自己上書言事被皇帝斥責一事不能釋懷,加之自己又是一文人,對兵事實在是不太懂,很害怕自己半世名節(jié)因此而毀于一旦。不成事,皇上看不起,成事,又會引得滿人擔心。大家都很清楚,現(xiàn)在的老板——皇帝是滿人,他最大的忌諱就是漢人有軍隊。所以曾國藩覺得無論辦好還是辦不好,到最后可能都是兩頭吃力不討好。而且,當時他還正在為母守孝。當眾人都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立勸他出山的時候,曾國藩卻依然猶豫不決,左右擔心,甚至已經(jīng)開始琢磨著寫折辭謝皇帝的命令了,眼看著大好的機遇就這樣丟掉了。
恰在此時,傳來了太平軍攻克武漢、又要反攻湖南的消息。在這緊要的危急時刻,曾國藩的至友郭嵩燾連夜趕至曾家,力勸曾國藩出山辦團練。
郭嵩燾一見曾國藩,重重地嘆了一口氣,說道:“唉,可惜張中丞、左季高(左宗棠)、江岷樵(江忠源)都看錯了人。我郭嵩燾這二十年來自認與你最相知,看來也靠不??!”曾國藩聽了之后,臉立刻紅了。郭嵩燾一見,以為有門,接著說道:“湖南水路提督鮑起豹說,曾國藩乃一介文弱書生,他有何本事辦團練,別看他平日氣壯如牛,到頭來一定膽小如鼠?!边@是典型的激將法,雖然郭嵩燾用得爐火純青,可是曾國藩根本不接招,他笑著說自己不是當年的周公謹,不是幾句話能夠激得了的。
激將法失敗了,郭嵩燾趕緊變化招術(shù),他知道,曾國藩不出山,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對朝廷方面的擔憂。于是郭嵩燾告訴他說,這次朝廷下令曾國藩出山,在他的恩師唐鑒推薦之外,皇帝又征詢了恭親王奕和內(nèi)閣學士肅順的意見,二人也竭力保舉曾國藩。曾國藩在朝中與恭親王、肅順都有過接觸,知道他們二人各有優(yōu)長,是皇族中的拔尖人物?,F(xiàn)在,若有恭親王、肅順在朝中支持,就不怕地方的事不好辦。郭嵩燾的話化解了曾國藩的擔憂,既然朝廷方面是極力支持的,就不用擔心自己勢力的擴張會招致朝廷的猜疑。而且如果推辭也辜負了老師及他人的舉薦之心,使他們也不好下臺。這番話下來,曾國藩動心了。
接著,郭嵩燾幫助分析了當下的形勢:雖然太平軍不是一群烏合之眾,有嚴密的體系和雄厚的人才儲備,但是太平軍有個致命的弱點,上帝教與上千年中華文明為敵,所到之處毀學堂、砸孔廟、殺儒士,文人學士都很恨他們。另外他們還毀關(guān)廟、焚廟宇,普通的老百姓也難以接受。所以他們的做法將激起天怒人怨,如果曾國藩這時能以捍衛(wèi)名教為名辦團練,自然能得人心。一番話下來,曾國藩“三角眼中的光芒越來越亮”,算是初步同意了。
對于為母守喪的事情,郭嵩燾說出山辦團練本是保孔孟之道,正大光明。家事可以托付給弟弟們照顧,自然很好解決。
一切擔心和麻煩都排解掉了,燙手的機遇左推右推,還是終于接住了。曾國藩拜別母親亡靈,帶著弟弟曾國葆離家,“墨绖出山”,從此走上了成為晚清重臣的道路。
【跟曾國藩學做官】
曾國藩說過:“人之所資,須自掙而勿待人予。成大事者須善用時機,借梯而上?!边@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生的資本,不能靠別人送來,只能靠自己掙來。大丈夫成事必須善于利用各種機會,關(guān)鍵時刻要借梯而上。雖然出山辦團練這件事情曾國藩是猶豫不決,但是經(jīng)過多年的官場實踐,曾國藩清晰地認識到爭取機遇的重要性了。
2.善結(jié)貴人
曾國藩出身農(nóng)家,朝中無任何依傍,卻在37歲時便官至二品,連升十級,在清代至少在湖南為空前絕后。曾國藩官運如此亨通,是何緣故?這都得利于貴人相助。
曾國藩遇到的比較重要的貴人有兩個,這兩個人都在關(guān)鍵的時刻對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其一是他的老師穆彰阿。曾國藩早年仕途的順利,實由穆彰阿開啟導引而成的。
在道光十八年的會試中,復試是在正大光明殿舉行的。曾國藩在這次考試中,成績并不理想,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被賜為同進士出身。雖然也被稱為進士,但是加上一個“同”字,還是和真正的進士差一等級的。當時的進士分為三甲,一甲的進士三名,即狀元、榜眼和探花,他們一般在發(fā)榜之后就會被授職為翰林院的修撰、編修等官。二甲三甲的進士則必須通過“朝考”才能進入翰林院。一般來說,三甲進士入翰林院的幾率不大??墒?,曾國藩并沒有放棄,他去找“老鄉(xiāng)”,尋求在京做官的湖南人的幫助,曾國藩首先想到了御史勞崇光。勞崇光也是挺重鄉(xiāng)情的人,知道曾國藩的想法之后,就幫他出謀劃策,讓他想辦法引起主考官穆彰阿的注意。
穆彰阿在當時極得道光皇帝的寵信,任軍機大臣20多年,尤其重要的是控制了中央科考選拔官員的大權(quán)。自嘉慶至道光兩朝,進士考試、殿試、朝考、庶吉士考差、翰詹大考,他都參與或主持。這是“衡文大權(quán)”,亦即選官大權(quán)。如果能被穆彰阿看重,那就有戲了。
勞崇光對曾國藩這位老鄉(xiāng)可謂是盡心盡力了,他讓曾國藩參加完朝考之后,立即帶出考卷來到他的家里,他早已安排好了“抄手”,讓“抄手”把曾國藩帶出的答卷謄抄十份,然后飛馬分送當朝顯要。這招果然奏效,第二天傍晚,穆彰阿等主考官都已聽到三甲進士曾國藩文筆出眾。為此,穆彰阿特地調(diào)來試卷,親自審閱,果見曾國藩的文章寫得不錯,于是給曾國藩一個“高分”,將其朝考成績列為一等第三名,并圈定為翰林院庶吉士。名單進呈道光時,穆彰阿又特意將曾國藩夸贊了一番?;实鄞笾路喠艘幌略嚲?,便拿過御筆將曾國藩的名次由第三劃到第二。就這樣,曾國藩進入了翰林院。
在拜見“座師”穆彰阿時,曾國藩表現(xiàn)不錯,尤其是在英國人給大清王朝帶來的鴉片和邊患問題上,兩人的觀點不謀而合,為此,穆彰阿對曾國藩的器重又增加了許多,把他看作是門生中的佼佼者。
有了穆彰阿做靠山,加上自己刻苦修業(yè)深造,曾國藩在翰林院果然一帆風順、步步高升。道光二十年,館修結(jié)束,授職檢討,官位七品。二十三年,翰林院舉行翰詹大考,又是穆彰阿主考,曾國藩名列二等第一名,授職侍講,官位升至四品。穆彰阿在向皇上稟報新任侍講時,針對道光帝極重天倫的特點,特別稟報曾國藩家祖父母、父母、弟妹、妻子、兒女一應(yīng)俱全,堪稱有福之家。道光帝聽后果然非常高興,下旨叫曾國藩次日進殿覲見。
第二天,曾國藩進殿后,被帶到一間從未到過的屋子里等候宣召。曾國藩在里面等啊等,可一直等到臨下朝時,才有太監(jiān)來通知,皇上有事,今日不見了,明日再來?;实墼趺凑f話不算話,也隨便放人“鴿子”呢?曾國藩越想越覺得不對勁兒,于是趕緊去向穆彰阿求教。穆彰阿作為老臣,對皇帝當然是很了解的。他沉思片刻后,就問曾國藩是否留意了房中擺設(shè),特別是墻上的字畫。曾國藩搖頭說:“當時我只是等皇上召見,哪還注意那些?”穆彰阿一聽,喃喃自語道:“可惜!可惜!”曾國藩很是不解。穆彰阿也沒有理他,只是召喚家人帶四百兩銀子去見宮中一位老太監(jiān),請他把那房里四周墻上的字畫一一抄錄好,再設(shè)法立即送過來。穆彰阿在宮中的勢力果然非同小可,命令傳出去之后,很快,就有人把抄件傳到了他的府上。穆彰阿讓曾國藩把紙上的話熟背于心,不得有誤。曾國藩雖未懂其中奧妙,仍老老實實照辦了。
第二天,皇上召見曾國藩時,開門就問曾國藩可記得昨日那間屋子里的字畫上寫的是什么,曾國藩頓時恍然大悟。他既佩服穆彰阿的料事如神,更為其對自己的關(guān)照而感動萬分。由于曾國藩順暢地回答了皇上的問話,一字不差地背出了那些詩詞,皇上非常滿意,大夸曾國藩的觀察力和記憶力超乎尋常,世所罕見,如此賢才,應(yīng)該重用。稍后不久,便降下旨意,提升曾國藩為內(nèi)閣大學士,官居二品。
曾國藩對穆彰阿一直執(zhí)弟子禮。在京任職時,常上穆府討教;出外做官后,每次進京,必先到穆府問安。穆彰阿去世,曾國藩還照常到穆府探望其家人。因為曾國藩知道,在自己為官的道路上,若是沒有穆彰阿,自己不會如此幸運的。
在曾國藩的仕途之中,還有一個重要貴人,就是舉薦他辦團練的大臣唐鑒。如果說遇到穆彰阿屬于機緣巧合,因為穆彰阿正是主考官。而遇到唐鑒,則是曾國藩的有心之為了。
唐鑒是湖南善化人,與曾國藩是老鄉(xiāng)。道光二十一年,唐鑒由江寧藩司任上進京任太常寺卿,道光帝在乾清門接見他。這一天,曾國藩恰好隨侍在旁。道光帝接見唐鑒時,對唐鑒大加夸獎,稱唐鑒治程朱之學有成就,并躬自實踐,是個篤實誠敬的君子。這番話引起了曾國藩的注意,他覺得自己非常有必要結(jié)交一下這個被皇帝賞識的老臣。
幾天后,曾國藩就到了碾兒胡同,以弟子之禮拜謁唐鑒。年過花甲的唐鑒,已知這位同鄉(xiāng)后輩勤奮實在,見他如此謙卑,自投門下,很高興地收下了這個新門生。
唐鑒也是愛才之人,見曾國藩謙虛好學,就給他指點了學問之道和修身之法,又告訴他,督促自己修身的最好辦法是記日記,這些,曾國藩一一記在心里,并付諸實施。自從跟著唐鑒學義理之學后,曾國藩開始對自己的一言一行嚴加修飭,不但對自己的衣食起居、讀書學習制定了周密的規(guī)劃和安排,還學唐鑒每天記日記,來監(jiān)督和反省自己。
唐鑒多年歷任地方官,深知民生疾苦。他覺察到大亂將至,常在密室中鼓勵曾國藩以天下為己任,多讀史書,瀏覽輿地圖冊,鉆研兵法,以備來日大用。曾國藩將唐鑒視為黃石老人,而唐鑒也以張良期待曾國藩。
在太平軍起義之后,咸豐召已經(jīng)退休在家的唐鑒進京議事時,唐鑒向咸豐帝力薦曾國藩可大用,請皇上任命曾國藩為湖南團練大臣,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權(quán)。因為咸豐皇帝對曾國藩并不是十分認可,唐鑒甚至以自己一生名望向皇上擔保,曾國藩必可成大事。
唐鑒以自己一生的名望擔保,為曾國藩迎來了辦團練的機會,從這開始,使曾國藩從一個普通的文吏,一躍成為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由此可見,要想在仕途上順風順水,節(jié)節(jié)高升,必須要有貴人給當“梯子”,所以善結(jié)貴人是十分重要的。
【跟曾國藩學做官】
曾國藩說過:“觀古今成大事者,無不有人相助相扶,力單者無以成大業(yè)。”曾國藩認識到,觀古今成大事的人,都是有別人鼎力相助、盡力相扶才能成功的,力單勢薄者難以成就大的事業(yè)。
3.不爭之道
曾國藩在地方辦團練,帶兵征剿太平軍初期,是處處在爭,爭權(quán)爭錢爭面子,與其他官員爭,與皇帝老板爭,結(jié)果在官場上處處碰壁,還因為直接向皇帝要官要權(quán),惹惱了皇上,被閑置了一年多。在閑置的時候,曾國藩自己想主動請纓出山,可是又礙于情面。正在這時,他收到了胡林翼寄來的信。信上說浙江危急,朝廷有調(diào)湘勇入浙的想法??吹竭@個“兆頭”之后,胡林翼就向皇上奏明,請求讓曾國藩再度出山,指揮湘勇支援浙江。胡林翼做事非常仔細,考慮非常周全,他怕自己一個人的奏折不見效,就說服了滿洲權(quán)貴官文會銜拜發(fā),因為官文是朝廷的紅人,所以他的話是非常起作用的。
曾國藩一見這封信,對胡林翼是感激萬分,在自己危難的時刻,他能仗義上疏,而且還用心良苦、謀劃周到,請求官文一起“合作”。這讓曾國藩對胡林翼的印象一下子轉(zhuǎn)變了,而且也一下子明白了官場的“不爭”之道。
本來,曾國藩是瞧不起胡林翼的,他屈身“巴結(jié)”官文的作法,尤其是讓曾國藩看不慣。官文是滿洲正白旗人,出身軍人世家,走的是滿洲貴族子弟的特權(quán)道路,一帆風順,青云直上,后來由荊州將軍任上調(diào)湖廣總督。這個人只會吃喝玩樂,根本不懂得打仗和治民,可是卻官氣十足。有一次,官文的六姨太過生日,為了討好六姨太,也為了趁機搜刮一筆錢,官文開始大操大辦。誰知湖北司道府縣大部分官員都不領(lǐng)這份情,他們都很討厭官文,也恥于為一個年輕的姨太太祝壽。到了過生日這天,根本沒有人來。官文上氣又窩火,六姨太則在旁邊連哭帶鬧。
眼看將近正午了,武昌城里的重要官員,仍無一人登門。官文非常窩火,可是他不甘心,打算厚著臉皮,派人四處再請。正在這時,一輛綠呢大轎抬來,前面儀仗森嚴,后面跟著幾輛花呢繡轎。原來是湖北巡撫胡林翼帶著老母親和妻子浩浩蕩蕩地趕來了。官文仿佛是黑暗中見到了光明一樣,這個高興勁兒就不用提了,親自到大門外迎接。胡林翼不但帶著家眷來了,還帶來一份厚禮,使得六姨太心情立刻多云轉(zhuǎn)晴,陽光燦爛了。別的官員聽說巡撫都來給官文面子了,不到一個時辰,也都紛紛趕來了。
從此以后,官文和胡林翼的關(guān)系轉(zhuǎn)變了。他不但再不給胡林翼找麻煩,而且非常信任胡林翼,視其為心腹,軍事、民事全交給胡林翼一手辦理,而胡林翼也在表面上對他恭敬順從,兩人的關(guān)系處理得非常好。在當時清朝的官場上,督撫和巡撫之間的關(guān)系很少有能處理得這樣好的。
以前,曾國藩因為此事,一直笑話胡林翼,覺得他太失堂堂大丈夫的氣節(jié)了。現(xiàn)在,他明白了,這正是胡林翼的高明之處,也是胡林翼勝過他的地方。如果沒有胡林翼當時對官文的以弱勝剛,哪有現(xiàn)在胡林翼推薦曾國藩出山,怕皇上不重視,又抬出官文來“幫腔”呢?當時胡林翼看似軟弱和“屈服”,可是后來他又假借官文之手,辦成了多少憑自己的力量難以辦成的大事?。 叭崛鮿賱倧姟?,胡林翼早已深懂此中之味,并運用得相當熟練了。曾國藩不由得贊嘆道:“看來胡林翼比我早得道啊!”
早年的曾國藩其實很爭強好勝的,當年在長沙時他帶的湘勇作為地方軍,與朝廷的正規(guī)軍“綠營軍”經(jīng)常發(fā)生矛盾。后來他與湖南、南昌的官場不合,爭來斗去,結(jié)果雖然表面上勝利了,自己逞了一時之快,卻為自己埋下了更大的隱患。他還參奏與自己有怨的官員或者是自己看不慣的官員,常做些越俎代庖、不顧情面的事情,結(jié)果雖然當時覺得得意無比,可是結(jié)果卻因為自己鋒芒畢露,傷害了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無形中給自己設(shè)置了許多障礙。這些隱患與障礙,對自己事業(yè)帶來的損害和麻煩,大大地超過了一時的風光和快意!當年,曾國藩的好友郭嵩燾曾經(jīng)對他說道:“倘若指望辦成大事,剿滅逆賊,你有些做法要改。第一,要聯(lián)絡(luò)好地方文武,不要總是站在與他們?yōu)閿车牡匚?,當妥協(xié)處則妥協(xié)。常言說得好,強龍不壓地頭蛇。第二,越俎代庖之事不能再做,費力不討好,反招怨敵。第三,要利用綠營的力量,不要再單槍匹馬地干。若做到這三點,許多事情會辦得好些?!边@些話雖然他當場點頭稱是,可是內(nèi)心中卻不以為然。
在家為父守喪期間,曾國藩深入地了解了老子的書,“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薄八评f物而不爭”。水之所以不爭,是因為它能夠“善利萬物”。在官場上,如果能達到這樣一種境界,達到“善利萬物”的境界,到那個時候,你就勿需再爭了。既然直接的、以強對強的手法有時不能行得通,而迂回的、間接的、柔弱的方式也可以達到目的,戰(zhàn)勝強者,且不至于留下隱患,為什么不采用呢?
一個人老實厚道、柔弱退讓,絕不是懦弱的標志,卻是聰明持久的象征。商容是老子的老師,他因為年齡大了,牙齒都掉光了。有一次,老子向商容求教問題,商容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張開嘴讓老子看說:“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老子不知道老師為什么這么問,就回答道:“當然還在?!鄙倘萦謫柕溃骸澳敲茨憧次业难例X還在嗎?”老子心想,這還用問呀,就說道:“牙齒已全部掉光了。”商容看看老子,然后語重心長地問道:“你明白這是什么道理嗎?”老子想了一下,說道:“我想這是剛強的容易過早衰亡,而柔弱的卻是能長存不壞吧?”商容滿意地笑了。
“狂風吹不斷柳絲,齒落而舌長存”,“舌柔在口,齒剛易落”,這種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曾國藩深深地刻在了心里,他將其引用到官場上,總結(jié)出升官的“不爭”之道:“安分竭力,泊然如一無所求者,不過二年,則必為上官僚友所欽屬也?!币馑季褪钦f,為官應(yīng)該安守本分,竭力任事,淡泊寧靜如一無所求,不超過兩年,則必定會受到上司同僚的欽佩推重。這就是對不爭而人莫能爭的一種詮釋與實踐。
認識到這個道理之后,曾國藩在官場上再也“不爭”了,然而,這種“不爭”的結(jié)果,卻是使得步步高升,成了朝廷的重臣。曾國藩這種“不爭”之道,對于現(xiàn)在身處職場或官場的人,很有借鑒意義?,F(xiàn)在人應(yīng)該學習的不爭之道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是不與上級“爭”名。
很多時候,一個人做事的成功,不是一個人的功勞,雖然好多人覺得是你出頭搞的這事那事,其實要得到上級的同意和支持,你才能做成這件事。而且上級由于站得比你高,有時在宏觀方向上起的作用更大些。所以在面臨榮譽的時候,不和上級爭名,這是一種基本的職業(yè)素養(yǎng)。因為事情若是搞砸了,上級會跟著背黑鍋的。為什么有黑鍋時人家會背,有榮譽時不能讓他沾一點呢?其實,你即使不去爭,上級也會給你的。曾國藩在與太平軍作戰(zhàn)時,若是取得勝利,向皇上寫奏折時,多會將功勞歸給上級,這就是不與上級爭名。
第二是不與下級“爭”利。
有時候?qū)τ谝恍┗鶎庸ぷ魅藛T來講,他們可能更在乎的是最基本的生存問題,作為他們的主管,你再和他們爭,肯定會制造諸多矛盾和事端的。不與下級爭利,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保障他們的利益,他們才愿意跟隨你,為你效力。曾國藩在帶兵征剿太平軍時,從不與手下人爭利,所以官兵才忠心為其效勞。
第三是不與平級“爭”權(quán)。
這樣有利于平級人員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尊重,也有利于更好的合作,共同完成任務(wù)。在與同級的交流中,做到不和同級人員爭權(quán),這是一種姿態(tài),也更有利于工作。曾國藩在最初時與官場同僚之間明爭暗斗,后來就開始轉(zhuǎn)變原則,與同僚關(guān)系處理得也都很好了。
身在官場,如果能做到“不爭”,對于自己的工作和提升是很有益處的,有時確實能達到“不爭人莫能爭”的效果。現(xiàn)代人如果能學會曾國藩的“三不爭”,職位就會像他一樣,穩(wěn)中有升了。
【跟曾國藩學做官】
曾國藩說過:“安分竭力,泊然如一無所求者,不過二年,則必為上官僚友所欽屬也?!币馑季褪钦f,為官應(yīng)該安守本分,竭力任事,淡泊寧靜如一無所求,不超過兩年,則必定會受到上司同僚的欽佩推重。
4.要砍出自己的“三板斧”
無論是在職場上還是在官場上,如果只是一味地小心翼翼,怕得罪人,凡事充當個和事佬,深諳明哲保身之道,這樣的人可能會當個太平官,但是很難得到提升的。在官場上要想得到提升,必須砍出自己的“三板斧”,讓別人看到你的能力,拿出讓人佩服的成績來,才可能會得到提升和重用。
對于官員來說,若想得到提升和重用,首先要有高明的戰(zhàn)略頭腦,其次要有大刀闊斧的魄力,還要有將戰(zhàn)略決策執(zhí)行到底的意志。這些曾國藩是具備的,李鴻章的哥哥李翰章認為,曾國藩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的定力不是常人能比得了的,一旦他認準的事,他會排除一切干擾去做。
曾國藩奉命辦團練時就意識到,如果帶兵就要帶出一支強有力的隊伍,這樣才能與太平軍抗衡。如果帶出的兵沒有戰(zhàn)斗力,反被太平軍打敗的話,那對自己來說就是污點,自己的仕途必然受到影響。帶兵就要帶出一支強兵來,立下這個目標后,曾國藩就排除一切干擾,來訓練自己的隊伍??墒钱敃r的環(huán)境對曾國藩非常不利,因為當時的正規(guī)軍都拖沓成性,懶散慣了。這種風氣影響了曾國藩所帶的團練。尤其是在長沙期間影響更壞。因為當時曾國藩的三營團丁和駐長沙的綠營兵雖然平時分開操練,但五日一會操。由于這些綠營兵已經(jīng)懶散慣了,以前的時候,他們一個月難得有一兩次操練。就這一兩次,去的人也不多,用幾個錢雇個人代替,本人則睡覺、上館子、下妓院。操練也有名無實,集個合,點個名,走走步伐,各自拿刀槍揮舞幾下,就算完了。三伏天、三九天照例是不操練的。
現(xiàn)在綠營兵和曾國藩的團丁一起會操了,而且是由曾國藩負責檢閱的,曾國藩若是任由綠營兵懶散,那他的湘勇會受此風氣影響,于是曾國藩對綠營兵也一樣嚴加要求。曾國藩負責操練以來,事事講認真過硬,一絲也不許馬虎,每天操練四個時辰以上。這樣一來,綠營兵也只能陪在那里。到了逢三、逢八會操這一天,天還沒亮,就得集合上操場。那些綠營兵還沒有睡醒,一邊穿衣服一邊大罵。因為曾國藩整天一刻也不離開練兵場。將士們無奈,只得一遍又一遍地練習。一天下來,渾身骨架都散了。不僅如此,他還要訓話,喋喋不休地聒噪個把時辰,講軍紀,講作風,講吃苦耐勞,講盡忠報國等等,講得那些綠營兵煩膩極了,個個昏昏欲睡,一回到營里,便大罵曾國藩。
由于綠營兵對曾國藩滿腹怨氣,就開始消極怠工,上操場的綠營兵越來越少了。尤其使曾國藩難堪的是,長沙協(xié)副將清德,幾個月來,凡會操一概不參加,派人請也請不動。清德不但自己不會操,而且還暗中使壞,支持其他士兵也不參加會操。曾國藩對于這種情況決不容忍,他決定整治一下這種風氣。他聽說太平軍圍攻長沙時,有一次清德竟摘去頂戴,躲到老百姓家里去了。查實以后,便決定拿清德開刀。
機會來了。六月初八日,是清德最寵愛的四姨太二十五歲壽辰。早在五天前,清德就大發(fā)請柬,準備為四姨太熱鬧一天。而這天,又恰恰是逢八會操期。
初七日上午,曾國藩以團練大臣的身分了一個告示,通知全體綠營和團丁,明早在南門外大操場會操,要對半年來的操練作一番全面大檢查,不管是誰,不管任何原因,一律不得請假。
有幾個綠營士兵把這份告示拿給清德看,清德看完,把告示揉成一團丟到腳下,根本不去理會,說道:“明天,操辦喜事的人一個不能少。另外,有事有病的兄弟都可以不去。你們就說是我清德講的,看他曾國藩能怎么樣!”
第二天一早,曾國藩就穿戴利索,騎馬上南門外練兵場。點名時,曾國藩知道清德所在的營缺了不少人,但他沒有發(fā)作。可是在訓練時,發(fā)現(xiàn)這個營本來是五百人,剩下卻不到三百人了。曾國藩頓時火起,下令全場停止操練,聲色俱厲地譴責了清德一番,還說當天缺席的,每人記大過一次。
曾國藩把缺席的人調(diào)查清楚之后,把這些情況寫了一封長信,連夜打發(fā)人送到武昌張亮基處。按制度,各省綠營受總督節(jié)制,巡撫除兼有提督銜外,不得干預兵事。湖南綠營由署湖廣總督張亮基管轄。張亮基對湖南綠營的腐敗本極為不滿,曾國藩又是他一再請出來的,看了曾國藩的信后,也很氣憤,立即復信,交來人帶回,請曾國藩按軍紀國法處置。
于是曾國藩給朝廷上了一本,親筆寫道:
“奏為特參庸劣武員,請旨革職,以肅軍紀而儆疲玩事。竊維軍興以來,官兵之退卻遷延,望風而潰,勝不相讓,敗不相救,種種惡習,久在圣明洞察之中。推其緣故,在平日毫無訓練,技藝生疏,心虛膽怯所致。臣懲前毖后,今年以來,諄飭各營將弁認真操練,三、八則臣親往校閱。惟長沙協(xié)副將清德,性耽安逸,不遵訓飭。操演之期,該將從不一至,在署偷閑,養(yǎng)習花木。六月初八日為其小妾過生,竟令五十余士兵為其辦酒服役,并公開支持怕苦不愿上操之兵。該副將對營務(wù)武備,茫然不知,形同木偶。現(xiàn)當軍務(wù)吃緊之際,該將疲玩如此,何以督率士卒?相應(yīng)請旨將長沙協(xié)副將清德革職,以勵將士而振軍威?!?/p>
寫畢,尚不解恨,又附一片:
“再,長沙協(xié)副將清德性耽安逸,不理營務(wù)。去年九月十八日見賊開挖長沙地道,轟陷南城,人心驚惶之時,該將自行摘去頂戴,藏匿民房。所帶兵丁脫去號褂,拋棄滿街,至今傳為笑柄。請旨將清德革職解交刑部從重治罪,庶幾懲一儆百,稍肅軍威而作士氣。臣痛恨文臣取巧、武臣退縮,釀成今日之大變,是以為此激切之情。若臣稍懷私見,求皇上嚴密查出,治臣欺罔之罪?!?/p>
清德聽說這件事之后,跑到自己上司鮑起豹那里,告了一通狀。鮑起豹也是不服曾國藩,規(guī)定綠營軍不再與團丁會操。
從那以后,綠營士兵再也不來會操了。曾國藩手下的士兵還經(jīng)常遭到一些綠營兵的襲擊、唾罵。曾國藩心里窩著一團火,但他強忍著,天天照舊訓練。他在等待著朝廷的批復,心里想:若朝廷支持,則不怕他鮑起豹囂張;若朝廷不支持,馬上辭職回荷葉塘守墓!
身在官場,升官當然是很多人的目的,但是,在涉及一些原則的問題時,寧可丟官降官,也要敢于砍出自己的“三板斧”。如果曾國藩當年沒有“若朝廷不支持,馬上辭職回荷葉塘守墓”的決心,是練不出來湘軍的戰(zhàn)斗力的。若是湘軍打不過太平軍,他不用說升官了,現(xiàn)有的官位可能都保不住了。曾國藩當時寧可丟官也要練,正是這樣的決心,使他排除一切干擾,帶出了實力超凡的湘軍,才在征剿太平軍的過程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曾國藩也因此成因清朝的大功臣。所以在有些時候,一定要有決心,寧可丟官,也要堅持到底,奮力地砍出自己的“三板斧”,這也是為自己的職場或仕途砍出一條光明的大道。
【跟曾國藩學做官】
“臣痛恨文臣取巧、武臣退縮,釀成今日之大變,是以為此激切之情。若臣稍懷私見,求皇上嚴密查出,治臣欺罔之罪。”為官必須有自己的原則,在自己的原則面前哪怕被治罪甚至丟官,也決不退縮,有這種勁頭,才能為仕途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