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家的使命是“在場”

你是我的風景 作者:廖毅


作家的使命是“在場”

在中國當代作家中,我佩服的人不多,何建明算一個。

我佩服何建明,不是因為他位高權(quán)重,不是因為他寫的作品質(zhì)量有多高。高質(zhì)量是肯定的,這是何建明這個層面的作家應有的水準。我佩服的是他在著作等身、榮譽等身、功成名就之后,依然只爭朝夕、筆耕不輟的那份“狠勁”。

我與何建明相識已有些年份。21世紀初的幾年中,我有幸參加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主辦的相關(guān)活動,何建明幾乎每次都在。但多數(shù)時候他不是以領導身份出席,而是作為報告文學大賽獲獎作者到會的,有時還作為獲獎代表上臺發(fā)言。我作為聽眾,當時他講什么我已記不太清。但他的名字,我是牢牢記住了。由于我也喜歡報告文學的原因,關(guān)注報告文學作家作品相對多些,無論在網(wǎng)上搜索還是在書店瀏覽,“何建明著”出現(xiàn)的頻率是最高的,因而也是我閱讀最多的。但因活動現(xiàn)場人多,我的行程又總是來去匆匆,與他僅是點頭之交,并未建立深度聯(lián)系。

直到幾年前,何建明作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和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受浙江省有關(guān)部門邀請到杭州做解讀十九大精神的講座。經(jīng)時任紅旗出版社總編輯徐瀾女士安排,我得以和他近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那次他送了我一本新書《那山,那水》,還互加了微信。后來我的散文集《一路上都是故事》出版,貿(mào)然請他作序。本以為沒什么希望,也只是碰碰運氣。像他那么大的領導,又有那么多作品忙著去寫,哪有精力理會我這么一個普通作者呢?

沒想到他竟答應了,而且很爽快!

他在看過我的書稿后,很快寫來了序,前后不過一星期的時間。他在序中肯定了我這本書中的作品,稱之“‘走’的味道飽含深意”。他勉勵我充分利用自己喜歡的散文、報告文學等文體,講“自己的故事”,講“中國的故事”,講“正能量的故事”,的確讓我受益匪淺。

加了微信,也就有了更多的關(guān)注。我從朋友圈看到,何建明始終馬不停蹄奔跑在各種現(xiàn)場,不斷有新書推出,而且每一部都很火爆。在我們這樣大的國度里,喜事連綿不斷,災難也層出不窮。報告文學作家的使命,就是要及時捕捉線索,還原事件現(xiàn)場,揭示事件真相,引導正確輿論,引發(fā)民眾思考,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于是,我看到,在這些大事件發(fā)生的時候,何建明都力爭“在場”。在三峽工程的世紀大移民中,他“在場”; 2003年的“非典”防疫戰(zhàn)中,他“在場”;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中,他“在場”;震驚國民的天津大爆炸中,他“在場”;在敘利亞中國大撤僑中,他“在場”;牽動世人的中國脫貧攻堅戰(zhàn),他也“在場”;甚至連過去70多年的南京大屠殺,他也通過查閱塵封的資料,采訪災難的幸存者,寫出了頗具“在場感”的《南京大屠殺全紀錄》。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何建明敏感地意識到,這又將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全民“戰(zhàn)疫”。本來要到浙江公干的他意外地滯留上海,以作家的方式投入這場戰(zhàn)斗。就在我和大多數(shù)市民一樣,待在家中無所適從的時候,何建明每天穿行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采訪、寫作、再采訪、再寫作……僅僅5個月,他就寫出《第一時間》《上海表情》兩部幾十萬字的書籍,成為第一時間記錄這場不同尋常的“戰(zhàn)疫”的代表作品。

也許有人會說,何建明身居高位,又是著名作家,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他的書當然容易出版了。不可否認,這有一定的道理。但前提是,你得拿出作品來。像何建明那樣,5個月寫出兩本書的,不說絕無僅有,起碼也是世所罕見吧。更何況,1956年出生的他,已是60多歲的老人!

何建明有過十多年的軍旅生涯,軍人的姿態(tài)是“生命不息,沖鋒不止”。我相信,他在文學道路上不知疲倦的奮戰(zhàn)正是這種精神在一位“老兵”身上的閃現(xiàn)。

(2021年4月27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