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我所認識的雒漓江先生
當年聽到先生自我介紹時,我首先想到雒姓的罕見,繼而是漓江“城在景中,景在城中,情景交融”的美麗。與雒漓江先生相識,是在2016年7月,受《黃河文化》主編魏震林先生邀請,參加三年一度的東營市民間文化研究會換屆選舉會議。在此之前,我并不認識雒先生。雒先生有近一米八的個頭,偏瘦;藏青色的西裝與雪白的襯衣形成鮮明對比,內搭一條藍色斜紋領帶,給人一種斯文儒雅的印象;稍微稀疏的頭發(fā),滿面的笑容讓人覺得謙和可親。初見,我們握著手一起坐進沙發(fā)里。
與雒先生相識是偶然的,是蒼天賜給的緣分。雒先生認識我,是在《黃河文化》期刊上,他讀過我發(fā)表的文章,對我的文章評價很高,所以對我的印象也特別深。雒先生的話語讓我受寵若驚。我雖說有些受不起,但看到雒先生的誠懇,還是欣然接受了。
從此,我們的交流逐漸頻繁起來。無處不在的網(wǎng)絡,把我們從并不算遠的兩個城市,拉近到如同在一個小小的“村莊”。我們無話不談,常常語音聊天一個多小時,隔著手機屏幕,但卻能感知彼此之間心靈和情感的溫度。其間,我收到雒先生的第一本詩集《碩果滿園》,書的封面設計素潔淡雅,清新亮麗。我從雒先生的詩集中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純樸、善良、豪爽、愛生活且懂得享受生活的人?;蛟S,這與雒先生自小生活在黃河口,常年受黃河水浸潤、滋養(yǎng)有關。黃河水賦予了這片土地活力與生機,也滋養(yǎng)了他愛家鄉(xiāng)、愛人民的無限熱情,他孜孜不倦地把家鄉(xiāng)的山水樹木、風土人情,撰寫成一首首生動形象的優(yōu)美詩篇。如《美哉!黃河口》《踏青黃河口》《鄉(xiāng)野一景》《故鄉(xiāng)的草垛》等,家鄉(xiāng)的一切,清晰地從他的筆端流出。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一點不錯。在往后的交往交流中,他的言行舉止,讓我對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他不僅是一位適應時代潮流的前衛(wèi)作家,更是一位性情中人;他熱愛生活、珍愛自然,對人、對友,坦誠率真、恭而有禮。
2017年春,雒先生忽來電話,他給我介紹了一位大作家,名曰憨仲。憨仲身有殘疾卻不憨,且聰明過人,和雒先生關系甚密,是《東方散文》的總編。他說我文采好,有發(fā)展空間,要我與憨仲先生多多交往,鼓勵我向《東方散文》投稿。我欣然答應,并“不辱使命”,先后多次在《東方散文》獲得周冠軍、月冠軍,并連續(xù)榮登紙刊,得到憨仲先生的高度贊賞?!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蓖晡逡唬遗c雒先生碰巧同時參加《東方散文》舉辦的首屆國際東方散文獎暨“天齊杯”全國文學大獎賽后的采風活動,與全國眾多知名作家共處多日。連日傾聽高人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我受益匪淺。正是這一次次面對面、心貼心的交談,我們更敬重彼此,友情更加濃厚了。
雒先生從山東省北鎮(zhèn)衛(wèi)校畢業(yè)后,在廣饒縣醫(yī)院及花官鎮(zhèn)醫(yī)院實習兩年,1975年被調入周樓中學任教,后來由于工作需要又調任花官中學、岳六中學和花官一中任文科教師多年,其間兼《清河》校報主編,漸漸和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2000年,借調至花官鎮(zhèn)黨政辦,任宣傳副主任。2008年,借調至縣政協(xié)文史委編纂史志至今,對中國歷史、中國語言、人文,尤其地域歷史文化等尤為熟悉。他學富五車、通曉古今、學識淵博,但因工作繁忙,很難擠出時間搞文學創(chuàng)作,退休后,才得以實現(xiàn)隱藏多年的文學夢想。打開《碩果滿園》,一股濃郁的鄉(xiāng)韻鄉(xiāng)情、老農(nóng)友人的音容笑貌便浮現(xiàn)在心間,字里行間凝聚的是滿滿的感恩之情。《憶商埠老師》《美的季節(jié)》《悼董福祥大叔》《還清小清河》等,皆是雒先生凝情聚義的佳作。在被借調縣政協(xié)文史委編纂史志的同時,雒先生深入生活,抒寫錦篇。僅兩年多的時間,我又收到雒先生詩集《歲月掠影》,這已是雒先生繼《碩果滿園》和《百花賦》之后的第三部詩集。集中收集詩作200余首,可見雒先生辛勤執(zhí)著、篤學不倦的精神。其中有大量散文作品發(fā)表在《東營日報》《東方散文》《黃河口詩苑》《西部散文選刊》《河南文學》等報紙雜志。
雒先生出身紅色革命家庭,自少年時代受父母的熏陶,鍛造了堅強的思想信念,后又長期忙碌拼搏在教育事業(yè)中,養(yǎng)成了愛國忠民、坦誠待人、敬師愛生、傾學布教的思想意識,對崇高而神圣的人民教師及教師職業(yè),充滿深厚的情感。于是,他筆墨盡灑,書寫了若干陽光朝氣的贊美詩篇。如《致劉振萍老師》《贊宋新健老師》《陪翟錫林先生看望王在岫老師》《我的老師》等,讀罷佳作,深感雒先生的一顆感恩之心、對曾經(jīng)戰(zhàn)斗在教育一線的老師的崇敬之情和深切思念。
雒先生付出大量時間與精力,幾乎走遍齊魯大地,對齊魯大地上的秦磚漢瓦、歷史遺跡十分熟悉,并心存感念。尤其在孫武文化、齊文化及地域性歷史名人方面,寫了多篇學術論文進行探討。在《柏寢臺》《樂安故城》《南北朝文學家任昉》《孫武祠懷古》等作品中,更是作了詳細的介紹,這些文字見證了雒先生不忘歷史、緬懷歷史、鍥而不舍的精神。雒先生藏書萬卷,家中不僅有歷史文化典籍及書畫珍品,更有地域文化的大量史料。這些書籍和藏品彰顯著雒先生對傳統(tǒng)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熱愛和高度重視。雒先生之所以能夠成為黃河口這片土地上的佼佼者,是因為他熟悉這片土地,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從雒先生編著的《雒姓名秀簡編》中可以得知,雒先生的祖輩曾登科舉,六世祖雒泗例貢出身,六世祖雒潭是監(jiān)生又是著名畫家,祖、父皆念過私塾,當屬書香門第。雒先生從詩書的熏陶中一路走來,感念腳下這片厚土。他一直筆耕不輟,用文字塑造著美,編織著夢,記錄著歷史,記錄著文化,記錄著父老鄉(xiāng)親的深情厚誼。
當我踏上孫武故里廣饒縣這塊富庶的土地,雒先生盛情相待,傾情迎候,同時邀請在縣文史委撰稿的孫洪升先生陪伴,實地游覽占地40余畝,巍然屹立2600余年的高臺——柏寢臺。臺上蒼松翠柏,綠樹掩映,可謂是文人墨客的游覽勝地。之后,我們驅車去了孫武祠,雒先生全程陪伴,做全職導游。我們從正門進入,依次經(jīng)過二門、第一展室、第二展室等,參觀并了解了孫武塑像、孫武生平、孫子研究、孫子學術研討會及《田忌賽馬》《圍魏救趙》《馬陵之戰(zhàn)》等歷史故事。雒先生為我們詳細解說著軍事天才孫武的雄才大略與生平事跡,讓所有人無不感嘆孫武超人的膽氣與智慧。出了孫武祠,已是中午時分,雒先生早已在賓館訂好午餐?!霸娛蔷频脑姡膶W是酒的文學?!毕?,雒先生又請來了詩友艾華昌和靳相祝,酒宴上,大家的熱情讓我心中溫暖如火,酒酣耳熱后,我借酒抒情,說:“我和雒先生雖萍水相逢,卻有一見如故之感。遇各位詩友,更相見恨晚,今孫武大地相約,結深情厚誼永久。”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從此相識,兵圣地,共同志趣,用情守護。文學凈地,路途相互關照。
你尊我讓,重情義,彼此進取,期望未來。知識田園,枝繁葉茂根深。
初守亮
2022年3月12日
(初守亮,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散文百家》《青島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