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和君子交朋友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惡②人?!?/p>
注釋:
①好(hào):愛好,喜歡。
②惡(wù):厭惡。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追求仁的人,才能夠發(fā)自內心地喜歡一個人,也能夠發(fā)自內心地表達出對他人的不喜歡、不接受。
關于《論語》的解讀很多,很難說到底誰對誰錯?!墩撜Z》沒有逗號和句號,標點符號是后人添加的,在解讀時,有時因為斷句不同,理解也不一樣。
關于這句話的解讀也很多。你們可以理解為,一個仁者,可以做好人,也可以做惡人,要愛憎(zēng)分明,不要做墻頭草。
孔子討厭鄉(xiāng)愿?!班l(xiāng)愿”就是老好人,跟誰都說好,看世上沒有一個壞人??鬃诱f這不是好人,而是沒有原則的人。人一旦沒有原則,就會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甚至都沒有勇氣指出壞人。
“好人”和“惡人”合在一起,是成為“仁人”的條件。仁者既能夠看到他人的閃光點,也敢于指出他人的缺點。
我個人對這句話還有另外一層理解,就是將這句話拆開進行闡(chǎn)釋,同樣成立。
“唯仁者能好人”,仁者好人,是因為仁者具有人性之光輝,能發(fā)自內心地喜歡一個人。當一個人在喜歡他人、欣賞他人時,不因為頭銜(xián),不因為地位,也不因為外貌,而是發(fā)自內心地喜歡,這是一件挺了不起的事,這本身也是一種能力。與仁者不同的是小人,小人愛的不是某個人,他愛的是物,是地位,是外在的東西。
我為什么敢這樣理解?因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如果能夠愛人就可以被稱作仁,那么,“唯仁者能好人”是能夠成立的。
“唯仁者……能惡人”,指出仁者與小人的不同。小人只要得到利益,就不會討厭別人。比如,有個員工知道老板品行不正,是個壞人,但只要老板對他好一點,他就立刻覺得老板還不錯。哪怕老板平時坑蒙拐騙,至少每個月都給他發(fā)工資……
將“能好人”和“能惡人”拆分,這是我對這句話的理解。
喜歡別人或者討厭別人,到底是因人還是因物?你們可以以此來判斷某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小人是以利相交,君子是求志同道合。君子不喜歡一個人時,能夠坦率地指出這個人的缺點和錯誤,因為他與別人之間不存在無原則的討好關系,不需要為了利益攀附任何人,他認為不對就是不對,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君子還有一個特點:即便不喜歡某個人,依然可以在不打破原則的前提下,與對方共事。君子并不是杠頭,不是刺猬,不會因為不喜歡某個人,就立刻翻臉。
《論語》中還說“君子易事而難說(yuè)”“小人難事而易說(yuè)”。
“君子易事而難說”,就是說和君子一起合作是非常容易的,但想要取悅君子是很難的。比如你的朋友是君子,你平時送他禮物,他不會因此而特別高興。雖然你難以取悅他,但你跟這樣的朋友合作很容易。因為他沒有那么多的是非,不會對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你只需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就足夠了。
小人正好相反。“小人難事而易說”,跟小人合作,你用外在的事物便可以輕而易舉地取悅他。你送他禮物,拍他馬屁,他會非常得意。他會經常夸贊對他好的人,但你真跟他合作起來,卻感覺非常困難。一旦遇到問題,他往往第一個站出來出賣你;或者動輒(zhé)便會苛責你,一切都要讓你承擔,因為小人“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另外,《論語》中還提到過一個君子的標準,就是“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就是不斷要求自己提高修養(yǎng)的人,君子臉上的一個表情、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讓別人覺得心里順當、舒服,而且顯得文雅。能否成為君子與我們的身份地位高低無關,每個人都能用君子的標準不斷要求自己、磨煉自己。
《論語》中的這些話提醒了我們該如何與人相處。我們要學會分辨君子與小人,知道哪些人應該親近,向哪些人可以表達出自己不愉快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