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石評梅(1902—1928)乳名元珠,學名汝璧。因她愛慕梅花的俏麗堅貞,自取筆名石評梅。山西省平定縣城里人。她是我國20世紀20年代著名的作家和革命活動家,是我國近現(xiàn)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
石評梅自幼便得家學滋養(yǎng),有深厚的文學功底。父親是她的啟蒙老師,從小教她“四書”、《詩經(jīng)》。除家教外,她還先后就讀于太原師范附小、太原女子師范,并且成績優(yōu)異。除酷愛文學外,她還愛好書畫、音樂和體育,是一位天資聰慧、多才多藝的女性。
1919年,石評梅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體育系。在讀書期間,她結識了著名作家馮沅君、蘇雪林等人,并同著名作家廬隱、陸晶清等人結為至交。在“五四”高潮的歲月里,她們常常一起開會、演講、暢飲、賦詩,所謂“狂笑,高歌,長嘯低泣,酒杯伴著詩集”,甚是浪漫。在這無比浪漫中,她步入了文學的門檻。
1923年,石評梅從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畢業(yè)前,她隨學校旅游團去杭州等地旅游,回來后她著有游記《模糊的余影》。1923年,她畢業(yè)后留校任該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國文、體育教員。其間她與已有妻室的高君宇相戀,但由于對方已有妻室,她不得不久久拒絕高君宇的愛情。
1925年3月,高君宇因過度勞累,一病不起,病逝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高君宇的死,使石評梅痛悔交加。自此,她便常在孤寂凄苦中,前到高君宇墓畔,抱著墓碑悲悼泣訴。1926年,她和陸晶清一起編輯《世界日報》副刊《薔薇周刊》。
1928年9月18日,石評梅猝患腦膜炎,醫(yī)治無效,于9月30日去世于當年高君宇病逝的協(xié)和醫(yī)院。她去世后,友人們根據(jù)她生前曾表示的與高君宇“生前未能相依共處,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愿望,將其尸骨葬在君宇墓畔。
石評梅在“五四”高潮的歲月里,在《語絲》《晨報副刊》《文學旬刊》《文學》,以及她與陸晶清參與編輯的《婦女周刊》《薔薇周刊》等報刊上發(fā)表了大量的詩歌、散文、游記和小說,其中尤以詩歌見長,有“北京著名女詩人”之譽。作品大多以追求愛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為主題,小說創(chuàng)作以《紅鬃馬》《匹馬嘶風錄》為代表。
石評梅生命最后幾年的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懷念高君宇或追憶二人交往的往事之作,如《狂風暴雨之夜》《我只合獨葬荒丘》《墓畔哀歌》等。
石評梅終年不滿27歲,創(chuàng)作生涯僅僅6年。她在詩歌、小說、劇本、評論等體裁上面都曾駕馭過,但其成功卻在散文和詩歌。在她去世后,她的作品曾由廬隱、陸晶清等友人于1929年編輯成《濤語》《偶然草》兩個集子出版。
石評梅的作品無論是對光明的渴望、愛情的追求,還是對婦女和社會的解放,都充滿了柔弱女性的奮力掙扎和不斷追求真理的執(zhí)著精神。她的作品呈現(xiàn)出從充滿時代悲哀的嘆息到對理想追求執(zhí)著精神的轉變過程。她對既崇敬又心愛之人的緬懷,更表現(xiàn)了她對追求真摯愛情的執(zhí)著。同時,她深深理解我國勞動婦女以及全民族的悲慘命運和對黑暗的抗爭,從而使爭取自由和解放的執(zhí)著精神也躍然紙上。
著名作家廬隱曾評價石評梅說:石評梅注定了她是悲劇中的主角。她經(jīng)歷了從幻想到現(xiàn)實的痛苦,從虛幻、失望、渴望到仇恨、反抗、破壞的連續(xù)悲劇起落的過程。她的散文就是她自身的情感苦旅和這中間巨大思考時空的真實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