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類
【周易王弼注】六卷;〔魏王弼撰〕;日本舊刊本〔慶長十年活字印本〔卷一抄配一葉〕〕
半葉八行,行十七字。僅前六卷,“系辭”以下未刻。后跋末題“慶長十年星集乙巳〔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孟夏初五日鹿苑西笑叟承兌”。
按是書注中有重言重意,用黑蓋子白文標(biāo)出。日人謂此為圓光寺板本。
【周易】十卷;〔魏王弼晉韓康伯撰〕;日本舊刊本
半葉八行,行十字。傍有倭訓(xùn)。
【周易王弼注】六卷;〔魏王弼撰〕;日本舊抄本
黑欄抄,半葉八行,行十七字。每卷末有經(jīng)注字?jǐn)?shù)。首行“周易上經(jīng)乾傳第一”;次行低十一格題“王弼注”;三行“乾卦”,注“乾上乾下”,即接“乾元亨利”,“貞”字缺末筆。上下方係句解單疏。另三冊錄《正義》及《啟蒙》、《翼傳》諸書。
【周易兼義】九卷;〔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dá)疏〕;略例一卷〔王弼撰〕;音義一卷;〔唐陸德明撰〕;宋刊十行本〔宋刻元明遞修本〕
收藏有“星衍印”白文方印,“伯淵家藏”朱文方印。
【易學(xué)辨惑】一卷;〔宋邵伯溫撰〕;四庫底本
《四庫》底本。首有翰林院印。
【周易新講義】十卷;〔宋龔原撰〕;日本刊本;〔日本林衡編佚存叢書活字印本〕
宋龔原深父撰。前有龔原進(jìn)講義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此《佚存叢書》本。末有文化五年〔清嘉慶十三年·1808〕天瀑山人跋。
【周易經(jīng)傳】二十一卷;〔宋程頤撰〕;日本抄本;〔日本嘉永六年〔1853〕抄本〔日人簽注〕〕
止上、下經(jīng)。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經(jīng)文頂格,傳低一格。前有程子序。收藏有“茂木文庫”楷書朱文方印。
【周易本義】四卷;〔宋朱熹撰〕;明刊本
前附“圖說”、“筮議”。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三字。末有“萬曆辛丑〔二十九年·1601〕夏月存德堂耀梓”楷書木記二行。
【讀易詳說】十卷;舊抄本〔清抄本〕
宋李光撰。有舊人墨筆校字。
【易說】四卷;〔宋趙善譽(yù)撰〕;舊抄本〔清乾隆翰林院抄四庫底本〕
宋趙善譽(yù)撰。《四庫》抄本。
【張先生校正楊寶學(xué)易傳】二十卷;〔宋楊萬里撰〕;明刊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五字。經(jīng)文大字項(xiàng)格,傳低一格,偏右。板心下有字?jǐn)?shù)。有萬里前后序暨《誠齋投進(jìn)易傳本末》。收藏有“麗藻樓”朱文長印,“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臣瑾”白文、“懷璞”朱文二方印。
【誠齋先生易傳】二十卷;〔宋楊萬里撰〕;明刊本
半葉九行,行二十四字。標(biāo)題次行題“宋寶謨閣學(xué)士楊萬里廷秀著”。前后有自序及臣寮請抄錄易傳并申送狀。又嘉靖四十二年〔1563〕南京兵部尚書明州張時(shí)徹序,序謂鄞縣令賈淇刻是書。
【易傳燈】四卷;〔宋徐□(此處原文為方框字)撰〕;舊抄本〔清傳抄四庫全書本〕
收藏有“臥雪廬袁氏藏書”白文方印。眉端有漱六先生識(shí)語。
【易裨傳】一卷;外篇一卷;〔宋林至撰〕;抄本〔清抄本〕
前有林至自序。
【泰軒易傳】六卷;〔宋李中正撰〕;日本刊本〔日本林衡編佚存叢書活字印本〕
宋清源李中正伯謙撰。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六卷末有“迪功郎福州福清縣尉李舜舉編集,迪功郎璋州龍溪縣尉李熙績校正”二行。后有嘉定上章執(zhí)徐〔十三年·1220〕廣川董洪跋。此《佚存叢書》刊本。有天瀑跋。
【程朱二先生周易傳義】十卷〔二四卷〔存卷一至八〕;卷首一卷宋程頤朱熹撰〕;元刊本〔元延祐元年〔1314〕翠巖精舍刻本〕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注雙行,行二十五字。前有程子序及河洛八卦、六十四卦等圖暨卦變圖。圖后有“延祐甲寅〔元年·1314〕孟冬;翠巖精舍新刊”墨記二行?!跋缔o”以下二卷缺。收藏有“大興朱氏竹君藏書之印”朱文方印。
【易原奧義】一卷;周易原旨六卷;〔元保八撰〕;舊抄本〔清抄本〕
前有保八上皇太子箋,牟巘序,題“普庵易體用序”。
【周易集傳】八卷;〔元龍仁夫撰〕;影元抄本〔清抄本〕
半葉八行,行十七字。標(biāo)題次行題“廬陵龍仁夫?qū)W”。每卷未有“男陽壽??蔽遄?。眉端有舊人校語。并李氏、朱氏二跋。
“元龍麟洲《易經(jīng)集傳》得之華陰王山史,朱子錫鬯從余借抄。傳中釋經(jīng)義殊有獨(dú)見,不隨人步趨。釋象或似巧,然俱有精鑿可採之處,宜錫鬯嘆為元人說經(jīng)之最。以視胡炳文之《通釋》、吳澄之《纂言》不可同年語矣。秋錦李良年識(shí)?!?
“昆山徐尚書輯《通志堂經(jīng)解》一書最為鉅觀。其《易經(jīng)》凡三十九家。元人則自李簡《學(xué)易記》以下十三家,而龍麟洲先生《易傳》不與焉;蓋由傳者之少。此本原序謂得之王山史,余又從秋錦山房借抄者也。按先生名仁夫,字觀復(fù),少績學(xué),與同郡劉詵桂翁齊名,老而以薦授江浙儒學(xué)副提舉?!对贰贩Q其為文奇逸流麗,所作《易傳》尤多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良不誣也。元儒治易者多,徐氏所未收者甚眾。余所見保八公孟《周易源旨》六卷,曲盡理蘊(yùn),惜亦非鋟本,今得是書,益嘆秘冊之不公於世久矣。先生爵雖未顯,而負(fù)海內(nèi)重名。嘗見稗類中載其過福建,憲副設(shè)宴,有官妓小玉帶佐觴。酒半,憲副舉杯請酬之以詩,先生不得已賦一絕云:‘菡萏池邊風(fēng)滿衣,木樨亭下雨霏霏,老夫記得坡仙語,病體難禁玉帶圍’,合席稱嘆。蓋前輩既雅畏清議,又不欲拂人所請;一時(shí)風(fēng)致,信非野儒俗士所能及者。因讀其書并記此云。時(shí)乾隆戊申〔五十三年·1788〕七月下浣悔齋后學(xué)朱鼎爵謹(jǐn)跋。”
“東海司寇本欲刻入《通志堂經(jīng)解》中,因見“系辭”不全而止,非未嘗見也。前此失考,一何可笑。惟李氏集解,通志不收為不可解耳。己酉〔乾隆五十四年·1789〕上巳后一日,鼎識(shí)?!?
“戊申十月發(fā)抄畢?!?
“己酉四月初二日過畢於梁園,并校訛字”?!仓旃P〕
“敬堂勘本。”〔朱筆〕
〔以上三行均在卷四末?!?
“按《吉安府〔志〕》稱,仁夫《集傳》十八卷。今所存止此,非全書也。又稱,其以《雜卦》為古巫書,《春秋傳》所引屯、固、比、入、坤、安、震、殺皆以一字?jǐn)嘭粤x,此類是也??鬃哟嬷?,以為經(jīng)羽翼。初非創(chuàng)作,其言先儒所未發(fā),《元史》亦亟稱之,惜軼去大半,深為惋悒。憶癸未試南宮,座主大司寇秦公首策發(fā)問及龍氏《傳集》,風(fēng)檐寸晷〔管〕,崖略疏答。謁見時(shí),公大加賞嘆,且曰:‘《資州集解》刊之毛氏,君覼縷及之已為難矣。若龍氏書愚亦僅見,若何由讀是書耶?必有著述當(dāng)以相貺耳!’余唯唯而退,私擬他日得從公借讀易解諸種,且或睹龍氏完書也。南歸甫一載,而吾師遽棄世矣。慨知己之飄零,念經(jīng)學(xué)之荒廢〔落〕,因撿《龍傳》而志其所感云。己酉閏二月抄集再跋?!?
【周易集傳】八卷;〔元龍仁夫撰〕;舊抄本〔清抄本〕
宋龍仁夫撰。半葉八行,行十七字。每卷末有“男陽壽??蔽遄?。前有翰林院印,為《四庫》底本。
【易纂言外翼】十二卷;元刊本
半葉九行,行二十字。黑線口,四周雙邊,字多古體。前有文正自撰序例一篇?!敦越y(tǒng)》第一,《卦對》第二,《卦變》第三,《卦主》第四,《變卦》第五,《互卦》第六,《象例》第七,《占例》第八,《辭例》第九,《變例》第十,《易原》第十一,《易派》第十二。板心但標(biāo)篇名,不標(biāo)卷數(shù)?!端膸臁分泜S《永樂大典》本,僅編八卷。此為文正原書,寫刻甚精,自是當(dāng)時(shí)原帙,誠海內(nèi)罕見之孤本也。舊為紹興沈君佩九所藏。佩九游幕湘中,先中丞公撫湘時(shí)廷主刑名;盛鐸偶從其架上抽閱,已蟲蝕滿紙,發(fā)視乃此書,驚喜如睹異寶,遂乞假抄,佩九因輟贈(zèng)。附記於此,以志良友之惠。收藏有“書局圖書”朱文大方印,“顏樂齋”朱文長方印,“震澤”朱文長方印,“太傅濟(jì)之”白文方印,“浦氏蕡叔賞鑒”白文方印
【周易本義啟蒙翼傳】三卷;外篇一卷;〔元胡一桂撰〔卷下抄配一葉〕〕;元刊本〔明刊本〕
標(biāo)題次行題:“新安前鄉(xiāng)貢進(jìn)士胡一桂學(xué)”。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前有皇慶癸丑歲〔二年·1313〕一桂自序。有陽文“一桂”方印,“庭方”圓印,“雙湖”方印。書中有楷書夾簽一紙,知為內(nèi)府所藏,殆咸豐庚申〔十年·1860〕之所散出者。
〔館臣簽云:〕
“《周易本義啟蒙翼傳》原一套八本,五十三年〔1788〕十二月二十四日暢春園發(fā)下,去襯紙改一套二本。元皇慶年進(jìn)士胡一桂著并序。元板?!?
【易學(xué)啟蒙】二卷〔附圖一卷;宋胡方平撰〕;元刊本〔明初刻本〔卷上有缺葉〕〕
黑口。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注雙行同。目題:“新安后學(xué)胡方平通釋?!鼻案绞畧D。序末題:“淳熙丙午〔十三年·1186〕暮春既望,云臺(tái)真逸手記。”有至元壬辰〔二十九年·1292〕劉經(jīng)、熊禾二跋。
【周易圖】三卷;舊抄本〔明抄本〕
不著撰人。在《道藏》洞真部。標(biāo)題下有“陽一”、“陽二”等字。每行十七字。前有正統(tǒng)十年〔1445〕碑牌,知從《道藏》本抄出。
【讀易備忘】四卷;〔明黃潛翁撰〕;明活字本〔明嘉靖活字印本〔焦循跋〕〕
明黃潛翁撰。第一卷首有嘉靖乙未〔十四年·1535〕潛翁識(shí)語,又嘉靖十五年〔1536〕沈霽序,又嘉靖丙申〔十五年·1536〕楊楷跋。開卷副葉有焦里堂墨筆手跋。
“朱檢討《經(jīng)義考》著錄黃潛翁《讀易備忘》四卷,稱爵里、世次未詳,載《聚樂堂藝文志》。此書蓋檢討所未見也。余好經(jīng)學(xué)書,於《易》尤好,每於市肆見之必購歸,再三探究,頗有《經(jīng)義考》所未見且有不載者,此其一也。潛翁乃作者之字,其子潤,號(hào)東石,登第官松江太守,因刻此書。詳見嘉靖十五年華亭沈霽序及四明楊楷跋。跋稱翁始號(hào)毅齋,竟莫知其名,疏陋亦極矣。嘉慶癸酉〔十八年·1813〕五月,江都焦循記。”
收藏有“焦氏藏書”白文、“焦循私印”白文、“理堂”朱文三方印。又“莊和鼎字玉鉉”白文聯(lián)珠印。
【玩易意見】二卷;舊抄本
明王恕撰。有正德元年〔1506〕自序。收藏有“南昌彭氏”朱文方印,“知圣道齋藏書”朱文長方印,“遇者善讀”白文方印。
【兒易內(nèi)儀以】六卷〔明倪元璐撰〕明刊本〔明崇禎刻本〕
明上虞倪元璐著。崇禎辛巳〔十四年·1641〕自序。有“蕭印夢松”白文、“靜君”朱文二方印。
【周易像象述】不分卷;附像象金針一卷;〔明吳桂森撰〕;舊抄本〔清抄本〕
題“九龍山人吳桂森叔美甫著”。前有天啟乙丑〔五年·1625〕仲冬自序。略謂:像象述者,述啟新先生錢君之《易》也。先生有像象三書,曰《管見》、曰《像抄》、曰《續(xù)抄》。森於庚戌受業(yè)得睹《管見》、《像抄》;朝夕從游,而見先生之意不盡於言也。於是間有所述,以呈先生,先生為面訂之,惜未及半而先生曳杖矣。自是朝而讀,夕而思,更八寒暑而成帙,使好《易》者見之,知像象之旨,其意不在於言,而言不在於書,若此。收藏有“楊氏修堂”白文方印,“武陵家藏”白文方印,“自山”朱文方印,“抱淳主人”朱文方印,“宏農(nóng)舍文堂印”朱文長方印。
【子夏易傳義疏】二卷;〔清吳騫撰〕;稿本
題“海寧吳騫學(xué)”。有乾隆癸丑〔五十八年·1793〕自序。又乾隆六十年〔1795〕杭東里人盧文弨序。序文前半不全。封面題“胥燕亭大令校。沈嵩門進(jìn)士校?!本砟┯兄旃P題:“乙卯〔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十二日,杭東里人盧文弨細(xì)觀畢?!庇帜P題:“甲寅〔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月五日,嘉定錢大昕讀畢?!?
是書稿凡三冊,有一冊書明“第二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