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史類
【蜀鑒】十卷〔〔存卷一至三卷九至十〕;宋郭允蹈撰;明初刻本〕
半葉八行,行十六字。前有端平三年〔1236〕李文子序。嘉熙丁酉〔1237〕文子跋。缺四、五、六、七、八五卷。
【汲冢周書】十卷;〔晉孔晁注〕明刊本〔明嘉靖章檗刻本〕
半葉九行,行二十字。板心下有刻工名。每卷“晉孔晁注”下有“后學(xué)章檗??獭绷?。
【逸周書】十卷;〔晉孔晁注;清盧文弨校正;附錄一卷〕;校本〔清覆刻抱經(jīng)堂叢書本〔張惠言?!场?
張皋文先生朱筆批校,考證精審,蠅頭細(xì)字尤極工整,似作注而未成書。有“張皋文閱過”白文方印。
【建康實(shí)錄】二十卷;〔唐許嵩撰〕;舊抄本〔清抄本〕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宋諱匡、恒、桓缺筆,“禎”字注“御名”,“構(gòu)”字注“今上御名”。末有識(shí)語四行云:“江寧府嘉祐三年〔1058〕十一月開造《建康實(shí)錄》并按《三國志》、東西晉書并南北史??保良蔚v四年五月畢工,凡二十卷,摠二十五萬七千五百七十七字,計(jì)十一策”。并校正官張庖民等銜名七行。又“紹興十八年〔1148〕十一月;日荊湖北安撫使司重別雕印”一行及校勘官韓軫等銜名八行。蓋從宋本抄出者。有“南昌彭氏”朱文方〔印〕,“知圣道齋藏書”朱文長方印。
內(nèi)有彭文勤公朱筆跋語一紙,係跋《南宋群賢小集》者,誤黏此書之前。附記。
【九國志】十二卷;〔宋路振撰〕;舊抄本〔清抄本〕
眉端錄舊人校語,有“亮功”、“易溪”二名,未知誰氏。
【隆平集】二十卷;〔宋曾鞏撰〕;明刊本〔明董氏萬卷堂刻本〕
前有趙伯衛(wèi)序,序后有“董氏萬卷堂本”墨記。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序第一葉板心有“長洲吳曜書,李潮等刻”九字。
【古史】六十卷;〔〔存卷四十至四一卷五一至五五〕;宋蘇轍撰〕宋刊本
半葉十四行,行二十四字。板心下有刊工名。卷七末題“左迪功郎衢州司戶參軍沈大廉同??薄?。卷十六末題“右修識(shí)郎衢州錄事參軍蔡宙校勘兼監(jiān)鏤板”。收藏有“長白敷槎氏堇齋昌齡圖書印”朱文方印,“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大金國志】四十卷;〔題宋宇文懋昭撰〕;舊抄本〔清抄本〕
首《金國初興本末》,次進(jìn)表,次目錄,次《九主年譜》,均連接不另葉。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上方標(biāo)明眼目,當(dāng)依元刊本寫錄者。
【續(xù)后漢書】九十卷〔〔存卷二至九十〕〕;舊抄本〔傳抄四庫全書本〕
元郝經(jīng)撰。傳抄閣本。有郝經(jīng)原序并茍宗道、馮良佐二序。
【新增音釋古今歷代十八史略】二卷;〔元曾先之輯〕;元刊本〔有抄配〕〕
半葉十八行,行三十四字。黑口,四周雙邊。首尾標(biāo)題雙行大字。前有《綱目》一卷。標(biāo)題次行題“廬陵前進(jìn)士曾先之編”。首《歷代國號(hào)歌》、《歷代世年歌》、《歷代甲子紀(jì)年》、《歷代國都》。上卷自太古至東晉,下卷自南北朝至南宋末。
【春秋別典】十五卷;舊抄本
前有自序。有竹坨跋。
“暇思輯《春秋別傳》一書,凡左氏內(nèi)外傳及公羊、穀梁所書概不登載,於經(jīng)文下別錄子史百家之言,有志未逮。不意薛君先得我心,《別典》十五卷,抄撮具見苦心;惟是各條之下不疏明出何書,明人之習(xí)大都如是。君名虞畿,弟名虞賓,其字里新通志不載,莫得其詳矣。康熙辛巳〔四十年·1701〕十月朏,竹坨老人彝尊識(shí)?!?
書中校簽頗多,卷首序文上黏有“翁方綱”三字楷書朱印簽。前有翰林院印,蓋《四庫》底本也。
【歷朝捷錄】二十四卷;〔明顧充編〕;本朝捷錄六卷;明刊本〔明崇禎一一年〔1638〕刻本〕
《本朝捷錄》鄭以偉撰,秦繼宗訂,劉民悅補(bǔ)。崇禎戊寅〔十一年·1638〕民悅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