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家類
【墨子】六卷;明茅坤??尽裁鲿滞既簶强瘫尽?
前刊書賈題云:“邇來子書梓者充肆矣,第《墨子》尚未印行。本坊近得宋本,特懇鹿門茅先生斤正,讎加???,并無訛贗,誠藝林奇璧也。識(shí)者珍之。書林童思泉識(shí)?!?
【墨子】十五卷;抄本〔清抄本〔失名朱筆校李木齋據(jù)明刻本藍(lán)筆?!场?
前有陸穩(wěn)序,后有唐堯臣跋,知出唐刻。有舊人朱筆校。盛鐸假得陸穩(wěn)本,復(fù)以藍(lán)筆校於上。
【子華子】二卷;〔晉程本撰〕;明刊本〔〔上卷為明崇禎雷鳴時(shí)刻本〕〕
明刊黑線口本。半葉八行,行十七字。僅存下卷。其缺者別以一本配入,別本分十卷,為丁魁楚、雷鳴時(shí)所刊,每卷前有“金之俊彥章甫評閱”一行。丁氏八千卷樓舊藏。有“嘉惠堂丁氏藏書記”白文方印。
【鶡冠子】三卷;〔宋陸佃注〕;校本〔清乾隆印武英殿聚珍板叢書本〕
聚珍本。舊人墨筆題云:“第一次用紅色照宋本校,第二次用黑色照萬曆本校?!蹦┯兄旃P題云:“道光癸卯〔二十三年·1843〕七月二十四日讀一過。伯言記?!?
卷上《博選》、《著?!范?jiǎng)e一朱筆用《群書治要》校者,審為袁漱六先生手筆。
【鬼谷子】三卷;〔篇目考附錄一卷;題梁陶弘景注;清秦恩復(fù)?!承1尽睬寮螒c十年〔1805〕秦氏石研齋刻本〔有過錄勞權(quán)臨嚴(yán)元照徐鯤校語〕〕
石研齋秦氏刊。朱筆校字。墨筆錄乾隆五十九年〔1794〕八月望前一日芳椒堂主人嚴(yán)元照校識(shí)二則。又“乾隆乙卯〔1795〕四月二十八日蕭山徐鯤細(xì)?!币恍?。末題:“右先友歸安嚴(yán)修能先生校跋及徐北溟先生覆校題字,‘盧學(xué)士唯文弨借觀’一印。仁和勞權(quán)志”。
【呂氏春秋】二十六卷;〔漢高誘注;明黃之寀?!常幻骺?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標(biāo)題次行題“明新安黃之寀?!?。
【淮南鴻烈解】二十八卷;〔漢劉安撰;高誘許慎注〕;明刊本〔明朱東光刻中立四子集本〔有朱校〕〕
卷一標(biāo)題后題:“漢汝南許慎記上,涿郡高誘注釋,明臨川朱東光輯訂,寧陽張登云參補(bǔ),休寧吳子玉繙校”。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板心上有“中立四子集”五字。前有郭子章題辭。
【淮南鴻烈解】二十一卷;〔漢劉安撰;高誘許慎注;明茅坤批評〕明刊本
半葉九行,行十九字。標(biāo)題次行題“明西吳溫博茅一桂訂”。卷一首葉板心題“長洲章莒寫,鄒邦彥刻”。
【人物志】三卷;〔魏劉邵撰;涼劉曬注〕;明刊本
半葉八行,行十六字。標(biāo)題后題“魏散騎常侍劉邵撰,涼儒林祭酒劉昞注”。前有舊序并阮逸序,末有文寬夫題“宋庠”。別本有明鄭旻跋,此缺。收藏有“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人物志】三卷;〔魏劉邵撰;涼劉昞注〕;明刊本〔明隆慶刻本〔有抄配〕〕
半葉八行,行十六字。末有隆慶六年〔1572〕仲夏歸德府知府揭陽鄭旻跋,稱中丞真定梁公覓善本刻之宋郡云。以校程榮本,《九徵篇》“以材自名”下多“兼材之人,以德為目”八字,注多“仁義禮智,得其一目”八字。
【劉子】十卷;〔北齊劉晝撰;唐袁孝政注〕;抄本〔清抄本〕
題“播州錄事參軍袁孝政注”。原書頂格,注低一格,注文較他本為詳。
【劉子】十卷;〔北齊劉晝撰;唐袁孝政注〕;抄本〔清抄本〕
題“播州錄事參軍袁孝政注”。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似從孫鑛評〔本〕抄出。
【化書】六卷;〔題南唐譚峭撰〕;校本〔清刻本〔袁芳瑛據(jù)宋本?!场?
明刻本。前有朱筆題云:“用宋八行本校。每半葉八行,行十六字,亦有十七、十五、十四字不等?!卑逍聂~尾下每卷書化一、二、三、四、五、六。標(biāo)題“化書道化卷第一”,各卷均同。首葉有“翰林院典籍廳關(guān)防”。收藏有“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卷一“四鏡”條“所以知形氣”以下六十二字宋本在“噦嚥”末,“噦嚥”條“有懼蒟醬”以下三十四字在“四鏡”末。
【習(xí)學(xué)記言】五十卷;〔宋葉適撰〕;舊抄本〔清傳抄四庫全書本〕
前錄宋史列傳。嘉定十六年〔1223〕十月門人山陰孫之宏序。末有汪綱鐫板郡齋跋。又南陽道轂題識(shí)。
【白虎通德論】十卷;明刊本
半葉十行,行十六字。大楷〔德〕九年〔1305〕張楷序,大德乙巳〔九年·1305〕嚴(yán)度序,嘉靖改元〔1522〕五月蜀昌冷宗元序。有“北平劉氏”朱文長印,“栘盦藏書”白文長方印。
【白虎通德論】二卷;〔明嘉靖傅鑰覆刻元大德本〕
每卷題“漢玄武司馬班固纂集”。明刊本。半葉十行,行十六字。白口,左右雙邊。有大德乙巳〔九年·1305〕四月中奉大夫云南諸路行中書省參知政事東平嚴(yán)度恪齋題〔序〕,中稱錫學(xué)得劉守平父家藏《白虎通》善本,繡梓以廣其傳。又嘉靖改元〔1522〕夏五月蜀昌冷宗元序,謂《白虎通》故本雁贗失真,予寅長遼陽傅公希準(zhǔn)乃正其誤而刻之太平以傳。公名鑰,以給諫出守,得士民心,而名位功業(yè)殆未涯云。收藏有“閩戴成芬芝農(nóng)圖籍”朱文長方印,“福州戴芝農(nóng)藏書”朱文長印,“誠菴鑒賞”白文方印。
【白虎通德論】二卷;〔漢班固撰〕;明刊本〔明刻俞元符重校本〕
題“漢玄武司馬班固纂集,明新都俞元符重?!?。半葉八行,行十七字。卷上第一葉板心下有“吳應(yīng)芝刊”四字。前有反璞子重刻序及張楷、嚴(yán)度、冷宗元諸序。
【白虎通德論】二卷;明抄本〔明傳抄楊祜刻本〔清孫星衍據(jù)元本及明傅鑰刻本校并跋〕〕
綠格抄。半葉九行,行十七字。標(biāo)題次行上題“漢班固撰”,下題“明楊祜校”。末有朱筆題云:“辛酉年〔嘉慶六年·1801〕十一月四日校完于乘風(fēng)閣燭下?!毕掠小皩O氏伯婘”“繡衣執(zhí)法大夫”兩白文方印。書衣題:“白虎通二卷明楊祜校本二冊”,亦平津館所題也。
【崔豹古今注】三卷;明刊本〔明重刻宋嘉定丁黼本〔范機(jī)批注黃丕烈跋〕〕
標(biāo)題次行題“晉崔豹正熊撰”。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后有眉山李及丁黼跋。
丁黼跋云:“左史李公守銅梁日刻崔豹《古今注》,是正已備。余在上饒得郡學(xué)本,再三參訂,於第四篇以下頗多增改,故又刻之夔門云。嘉定庚辰〔十三年·1220〕四月望日,東徐丁黼書?!?
前有黃蕘圃手跋。又卷首有朱筆題“戊子季夏十七日讀一過。范機(jī)記”一行。收藏有“士禮居藏”朱文長印,“鏡機(jī)氏”白文方印,“復(fù)翁”白文方印?!颤S跋見《蕘圃藏書題識(shí)》?!?
【兼明書】五卷;〔五代邱光庭撰〕;明抄本〔〔失名據(jù)宋本?!场?
綠格綿紙抄本。有“翰林院典籍廳關(guān)防”,是《四庫》底本。目錄前有朱筆題云“原本脫訛甚多,茲據(jù)宋本校正”十二字。
【東觀馀論】二卷;〔宋黃伯思撰〕;明仿宋本〔萬曆十二年〔1584〕項(xiàng)氏萬卷堂覆刻宋本〔錢乘跋〕〕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前有嘉定年樓鑰序,大觀戊子〔二年·1108〕黃伯思法帖刊誤序。后有紹興丁卯〔十七年·1147〕黃 跋。此即董氏萬卷堂刊本。書賈作偽將董氏木記割去,以充宋刊。樓序后有明人手跋三行:“天啟元年辛酉〔1621〕六月溽暑蒸人,揮汗如雨,臥坐相半,三日終篇。仰見古人用心宏博,不獨(dú)張茂先、段柯古也。乘?!毕掠小板X乘減齋收藏”朱文方印。
有“揚(yáng)州方氏退園藏書印”朱文長印,“鼎銳之印”白文、“子穎”朱文二方印。
【猗覺寮雜記】二卷;〔宋朱翌撰〕;舊抄本〔明抄本〔吳焯跋周星詒據(jù)知不足齋叢書本校并跋〕〕
半葉九行,行十七字。前有慶元三年〔1179〕洪邁序。遇宋諱有缺筆,當(dāng)出宋刻。卷首眉端有題字云:“嘉靖己未〔1559〕六月,黃溪王子惠《猗覺寮雜記》二卷,予覽之見其敘撰頗疏,未就平帖,輙疏數(shù)條于上方,俾兒子輩知有考焉。木涇子志。”后有題識(shí)云:“《猗覺寮雜記》上、下二卷,嘉靖己丑〔八年·1529〕孟秋二十日吳門馬春郊來售?!庇帧翱滴跫孜纭?713〕金粟華時(shí)歸繡谷亭插架?!庇帧霸捵罴眩蔷庡o奧義,洞作者之意。其引證史事尤為精碩,后之詩話者多遺之,此書因難見矣。雍正癸卯〔元年·1723〕伏中雨至乍涼,繡谷西軒書。”又“后一百五十年同治紀(jì)元之三載〔1864〕,自閩中陳氏帶經(jīng)堂復(fù)歸于淛周氏書鈔閣插架?!笔盏健膊亍秤小肮艆峭跏蠄D書”朱文方印,“西嵒翁第十三孫”朱文長方印,“西泠吳氏”、“繡谷薰習(xí)”朱文二方印。
【猗覺寮雜記】二卷;〔宋朱翌撰〕;舊抄本〔清抄本〕
黑格抄。板心上有“藝苑叢鈔”四字。有洪邁序。
【能改齋漫錄】十八卷〔〔存卷五至一三〕;宋吳曾撰〕;舊抄本〔清抄本〔李子玉跋〕〕
收藏有“松云精舍”白文方印,“梅庵珍藏”朱文方印,“補(bǔ)堂所藏”白文方印。有道光乙未〔十五年·1835〕仲春吳郡李子玉題識(shí)。存卷五至卷十三。
〔李子玉題識(shí)云:〕
〔“按是書近於各家匯刻部中已數(shù)見,門目、序次亦各異。此四冊得於西江會(huì)城,審是舊抄本,惜首尾多缺,僅存九卷,凡六門:曰辨誤、事實(shí)、地理、議論、記詩、記事而已。古人獲秘籍舊抄往往非足本而亦見弆刊也,爰付重裝藉資談柄。道光乙未〔十五年·1835〕仲春,吳郡李氏手玉識(shí)?!薄?
【西溪叢語】二卷;〔宋姚寬撰〕;明刊本〔明嘉靖俞憲鴸鳴館刻本〔失名據(jù)說郛補(bǔ)目并跋〕〕
板心下方有“鴸鳴館刻”四字。嘉靖戊申〔二十七年·1548〕錫山俞憲刻板序。收藏有“竹泉珍秘圖籍”、“謏聞齋”兩白文方印,“辟彊園藏書記”朱文方印。
【容齋隨筆】十六卷;續(xù)筆十六卷;三筆十六卷;四筆十六卷;五筆十卷;〔宋洪邁撰〕;明刊本〔明崇禎三年馬元調(diào)刻本〕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有弘治戊午〔十一年·1498〕李瀚序,崇禎三年〔1630〕馬元調(diào)序,謝三賓序。
【蘆浦筆記】十卷;〔宋劉昌詩撰〕;舊抄本〔清抄本〕
前有嘉定癸酉〔六年·1213〕劉昌詩序并后跋。舊人朱筆校字。有“顧肇聲讀書記”、“善耕顧楗”,兩朱文方印。
謝氏跋曰:“是書藏丹陽賀進(jìn)士烺家,予借得,命桂父錄之以備稗官一種。萬曆三十有九年辛亥十二月〔1612〕,綏安大弋山樵謝兆申寓清涼寺之唯心庵校。朔后三日書?!?
【賓退錄】十卷;〔宋趙與峕撰〕;舊抄本〔清抄本〔周星詒校并跋〕〕
半葉八行,行十六字。有周星詒手跋:“此舊本訛脫滿紙,置之篋中不以為重也。近得新刻本寫刻頗精,而亦有誤;以此對勘,補(bǔ)正二、三十字。舊抄之可貴如此,故志之,辛巳〔光緒七年·1881〕八月初九日,己翁周飴?!?
收藏有“笠亭過眼”白文長方印,“許焞收藏”白文方印,“個(gè)是醇夫手種田”朱文長圓印。
【賓退錄】十卷;〔宋趙與峕撰〕;舊抄本〔清抄本〕
黑欄抄。板心上有“藝苑叢鈔”四字。有寶祐五年〔1257〕陳宗禮序。
【學(xué)齋佔(zhàn)畢】殘本二卷〔四卷〔存卷一至二〕;宋史繩祖撰〕;宋刊本〔宋刻百川學(xué)海本〔黃丕烈跋卷二抄配〕〕
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標(biāo)題“學(xué)齋佔(zhàn)畢第一卷”,空五格“凡三十八則”。卷二抄補(bǔ),行款同。有黃蕘圃跋。收藏有“昆山徐氏家藏”朱文長方印,“宋廛拾補(bǔ)”白文方印。〔黃跋見《蕘圃藏書題識(shí)》。〕
【困學(xué)紀(jì)聞】二十卷;〔宋王應(yīng)麟撰;清何焯閻若璩箋〕;校本〔清汪垕桐華書塾刻本〔吳騫臨全祖望趙一清評本并校跋〕〕
汪垕刊本。吳兔床朱墨筆手校。
“朱筆四明全祖望謝山氏評本?!?
“墨筆仁和趙一清誠夫氏評本〔皆冠‘按’字及‘愚按’字,騫評別署名〕。”
“乾隆十五年〔1750〕五月十二日借四明全庶常謝山氏本,取其所注解者錄登斯刻。再以小玲瓏山館閻潛邱本增附之,益加詳矣。時(shí)予方在困阨中,學(xué)之以術(shù),安心之法耳。東潛邨民識(shí)?!?
“三十九年〔1774〕四月十二日從鮑氏知不足齋借錄於西泠客舍。兔床記?!?
“此書元泰定二年〔1325〕開梓於慶元路儒學(xué),乃初刻也。前有牟袁兩序,末署‘孫厚孫寧孫校正,慶元路儒學(xué)學(xué)正胡禾監(jiān)刊’一十八字。晉之后〔序〕敘述刻書本末甚詳,惜近刻本皆不可見矣。余友歙程廣文易疇有元刻本,其跋載《通藝錄》甚悉。明宏治、萬歷俱有重雕本。萬歷本予有之,泰定本則嘗遇而失之,至今以為憾。戊申〔乾隆五十三年·1788〕竹醉日兔床騫志?!笔詹赜小吧蛴溏O”白文、“鄭齋”朱文二方印。
【困學(xué)紀(jì)聞】二十卷;〔宋王應(yīng)麟撰〕;明刊本〔明萬曆吳獻(xiàn)臺(tái)刻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至治二年〔1322〕牟應(yīng)龍序,萬曆癸卯〔三十一年·1603〕八月莆田吳獻(xiàn)臺(tái)重刊序。
【識(shí)遺】十卷;〔宋羅璧撰〕;舊抄本〔清抄本〕
半葉九行,行二十字。末錄隆慶三年〔1569〕吳岫跋。收藏有“秘冊”朱文長方印,“赤堇山人”、“張印月霄”、“愛日精廬藏書”三朱文方印。
【芻言】三卷;〔宋崔敦禮撰〕;抄本〔清抄本〔有朱?!场?
宋崔敦禮撰。傳抄閣本。
【風(fēng)俗通義】十卷;〔漢應(yīng)劭撰〕;明刊本〔明嘉靖覆刻元大德刻本〕
半葉十行,行十六字。應(yīng)邵序標(biāo)題題:“大德新刊校正風(fēng)俗通義序”。又大德丁未〔十一年·1307〕中和節(jié)太中大夫行都水監(jiān)李果序。謂錫學(xué)比刊《白虎通》矣,《風(fēng)俗通》一體書也,尚缺焉。三衢毛希圣挈來橫,經(jīng)錫守劉平父一見以此勉之,遂繡梓於學(xué)舍云。末有嘉定十三年〔1220〕七月丁黼跋。有“顧氏履安”朱文方印,“忠孝節(jié)義世家”白文長方印,“東馀”朱文長方印。
【封氏聞見記】十卷;〔唐封演撰〕;明抄本〔明雪晴齋抄本〕
綿紙綠格抄。校雅雨堂刊本,多出字?jǐn)?shù)頗與莫子偲《經(jīng)眼錄》所載符合。惟莫氏謂“長嘯”條刊本多二十五字,以為是校者依他書引《嘯旨》語訛於行間,不必定封氏所有。今此本所載確為封氏原文,并非校增,益足徵此本之善矣。收藏有“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封氏聞見記】十卷;〔唐封演撰木犀軒傳抄明朱良育抄本〕
從舊藏明綠格抄本傳錄。與雅雨堂本字句微有異同。
【麈史】三卷;〔宋王得臣撰〕;舊抄本〔清初抄本〔李木齋據(jù)盛伯羲藏抄本?!场?
收藏有“楝亭曹氏藏書”朱文長方印,“長白敷槎氏堇齋昌齡圖書印”朱文方印。
【夢溪筆談】二十六卷;〔宋沈括撰〕;宋刊本〔明覆刻宋本〔孫星衍跋〕〕
半葉十二行,行十八字。完字缺筆。有“嘉石軒藏書”白文長方印,“陸”一字朱文方印,“陸爰子引”朱文方印,“孫忠愍侯祠堂藏書記”朱文方印,“孫氏伯淵”、“丁未對策上第”、“五色云見”三白文方印。每冊有淵如先生題字。
“嘉慶壬戌年〔七年·1802〕十二月又閱於金陵五松書屋。”〔朱筆、第一冊〕
“辛未歲〔嘉慶十六年·1811〕八月二十六日桃源舟次又閱?!薄驳谝粌浴?
“辛未歲八月二十六日舟過仰記集閱。”〔第三冊〕
“辛未歲八月二十七日桃源舟次又閱?!薄驳谒膬浴?
“辛未歲八月二十七日桃源舟次又閱?!薄驳谖鍍浴?
“嘉慶辛未歲八月下旬舟行宿遷桃源境中閱?!薄驳诹鶅浴?
【蘿溪筆談】二十六卷;〔宋沈括撰〕;明刊黑口本〔〔存卷四至五卷八至一六卷一九至二二〕〕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缺卷一之三、卷六、卷七、卷十六〔七〕之十八、卷二十三之末。
【夢溪筆談】二十六卷;補(bǔ)筆談三卷;續(xù)一卷;〔宋沈括撰〕;明刊本〔明崇禎四年〔1631〕嘉定馬元調(diào)刻本〕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崇禎四年〔1631〕六月馬元調(diào)序,謂得乾道揚(yáng)州本,悉遵宋本繕寫翻刻云。收藏有“王嵩高印”白文、“少林”朱文二方印,“十三本梅花書室”朱文方印。
【珩璜新論】一卷;〔宋孔平仲撰〕;舊抄本〔清抄本〕
黑欄抄本。板心上刻“藝苑叢鈔”四字。
【晁氏客語】一卷;〔宋晁說之撰;明嘉靖晁氏寶文堂重刻黃汝嘉本〕
板心上有“晁氏寶文堂”五字。末有“慶元己未〔五年·1199〕校官黃汝嘉刊,嘉靖甲寅〔三十三年·1554〕裔孫瑮重刊”二行。
【春渚紀(jì)聞】十卷;〔宋何薳撰〕;校本〔明崇禎刻津逮秘書本〔勞格過錄明人據(jù)宋本校傅增湘跋〕〕
汲古閣刊本。前補(bǔ)抄目錄,后摹卷十。末一葉有“嘉靖丙戌〔五年·1526〕菊月望日裡謄錄”一行。另摹“錢曾”長圓印,“述古堂藏書記”長方印,“孫慶增家藏”方印。
〔傅增湘跋云:〕
〔“此書校筆未署姓名,然以字跡觀之確為勞季言所校。其所據(jù)者為明述古堂所藏明影宋抄,后歸於皕宋樓,今尚在日本靜嘉文庫中。余別有毛斧季手校本,所見亦宋刻,第其??辈患凹狙灾?jǐn)耳。辛巳六月假校一過,因附志之。沅淑傅增湘?!薄?
【石林燕語】十卷;〔宋葉夢得撰〕;明刊本〔明正德楊武刻本〕
黑口本。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后序末題“正德元年〔1506〕正月奉敕督清軍政監(jiān)察御史楊武書於大梁”。序稱得李叔淵抄本,托吳憲之、歐孚先二方伯梓行。
【避暑錄話】二卷;〔宋葉夢得撰;清葉廷琯校〕;校本〔清道光二五年〔1845〕刻本〔葉廷琯跋〕〕
道光乙丑〔二十五年·1845〕裔孫葉鐘刊本。葉廷琯朱筆用項(xiàng)氏宛委堂刻本校,墨筆用胡心耘所得葉石君藏守約居抄本校。
【辯言】一卷;〔宋員興宗撰〕;抄本〔清抄本〔有朱?!场?
宋員九華撰。與《芻言》合裝一冊。后有朱筆識(shí)語一行。
“嘉慶辛未〔十六年·1811〕十一月十二日校,此本借抄於蔡祖州處?!?
【東園叢說】二〔三〕卷;〔宋李如篪撰〕;舊抄本〔清抄本〔朱錫庚跋〕〕
前有紹興壬子〔二年·1132〕李如篪自序并紹興甲寅〔四年·1134〕周庭筠識(shí)語。收藏有“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有朱少河手跋。
〔朱少河跋云:〕
“《簡明目錄》子部雜家:‘《東園叢說》三卷,舊本題宋李如篪撰?!涿m見正德《崇德縣志》,而此本莫考所從來,且多不似南宋人語,疑其依託舊名造作偽本。以其考辯多有根據(jù),故明知其贗而仍錄存之?!?
【常談】一卷;〔宋吳箕撰;四庫底本〕
宋吳箕撰?!端膸臁返妆荆泻擦衷河?。
【張?zhí)访鞯离s志】一卷;〔宋張耒撰〕;明刊本〔明顧氏文房小說本〕
末有慶元庚申〔六年·1200〕陳升跋。左欄外上方有“陽山顧氏文房”六字。
【南窗紀(jì)談】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黑欄抄。板心上有“藝園叢鈔”四字。
【云麓漫抄】十五卷;〔宋趙彥衛(wèi)撰〕;舊抄本〔明抄本〔周星詒跋姚舜咨抄補(bǔ)〕〕
半葉十行,行十七字。語涉宋帝俱空格。前有開禧二年〔1206〕趙彥衛(wèi)自序,以手書上板,當(dāng)係影抄宋本。有“姚舜咨圖書”白文長方印,“潛坤”朱文長方印。書衣周氏星詒題“姚榮庵影寫宋本十五卷;祥符周氏書鈔閣藏”并手跋一則。
〔“《陳直齋解題》著錄二十卷,續(xù)二卷。此本十五卷,按之自序似為完書矣。商氏刻本只四卷,鮑以文搜訪數(shù)十年,先得十卷於小山堂,后乃續(xù)得五卷,欲刻入?yún)矔匀睌?shù)圖未果,則知不足齋藏本尚不及此完也。南宋人刻書往往先刻所已成卷者,更蒞他任又再刻其所續(xù),如洪氏《隸釋》、《隸續(xù)》,其例也。此書之梓於新安者已增五卷,則或后來更有所益邪?曹彬侯所云二十卷者,世間應(yīng)有傳本,當(dāng)更尋之。己翁星詒。”〕
【履齋示兒編】二十三卷;〔宋孫奕撰〕;明刊本〔明潘膺祉刻本,失名據(jù)知不足齋叢書本抄補(bǔ)并過錄顧千里校記〕
潘膺祉刊本。舊人從鮑刻抄補(bǔ)并抄校語附后。
【梁溪漫志】十卷;〔宋費(fèi)袞撰〕;明仿宋刊本
半葉十行,行十九字。語涉宋帝均空格。有費(fèi)袞自序,樓錀跋。又嘉泰改元〔1201〕施濟(jì)刊板丹陽縣齋跋,開禧二年〔1206〕國史實(shí)錄院牒并銜名十行。
【愧郯錄】十五卷;〔宋岳珂撰〕;日本抄本
標(biāo)題后題“十六世〔孫〕岳元聲、和聲、駿聲訂”。當(dāng)從明刻抄出。有“桒名文庫”、“白河文庫”二楷書長印,“立教館圖書印”朱文長方印。
【愧郯錄】十五卷;〔宋岳珂撰〕;明刊本〔明岳元聲刻本〔四庫底本失名覆校王慶長校卷八尾殘卷十五有抄配〕〕
前后有岳珂自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遇語涉宋帝皆空格。標(biāo)題次行上題“相臺(tái)岳珂撰”,下題“十六世孫岳元聲、和聲、駿聲訂”。書中黏有墨筆校簽。前有翰林院印,為四庫底本。
【鶴林玉露】十六卷;補(bǔ)遺一卷;〔宋羅大經(jīng)撰〕;明刊本〔明萬曆南京督察院修補(bǔ)舊刻本〕
明南京督察院所刊。有萬曆戊申〔三十六年·1608〕孫鑛修板序,南京都察院照磨所照磨趙琦美跋。琦於吳門徐氏見抄本三十卷,價(jià)昂不可得,家有宋活字本六集為甲集脫后四卷者,以之校改舊本,內(nèi)有二十條近刻所無,摘刻於后。卷十六末有木記六行,記萬曆七年〔1579〕林黼修板識(shí)語。
【鶴林玉露】十六卷;〔宋羅大經(jīng)撰〕;明刊本〔〔存卷一至一二〕〕
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單邊。缺末四卷。收藏有“寶應(yīng)喬氏吾園珍藏”朱文長方印,“臣裁繇印”、“孚先父”兩朱文方印。
【鶴林玉露】十六卷;〔補(bǔ)遺一卷;宋羅大經(jīng)撰〕;明刊小字本〔〔許濬跋有抄配〕〕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蹙虬?,不知何人聽刻。末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懦庵許濬手跋。有“莫釐山人許濬字致遠(yuǎn)”朱文長方印。
〔許濬跋云:〕
〔“余嘗從類書小品見所引《鶴林玉露》諸則,喜其學(xué)問純正,識(shí)力典博,輙以未睹全書為恨。茲獲是集,如枯吻之茗,寒體之纊,展讀之次,為快可知。且字工楮潔,非近世剞劂所及。宋末迄今四百馀載,舊物希覯,尤足珍襲,但前失自序,后缺補(bǔ)遺,復(fù)於藏書家借錄以成完璧。因思昔人所稱景綸詩文席歐蘇,議論依程朱,誠積學(xué)好修之士,而終沉下位,不克表見,僅得范旂叟所識(shí)賞而莫竟共用,向非此書,不遂泯泯沒世也乎?然則士之立言又曷可少哉!嗚呼,況后之學(xué)識(shí)不及景綸者,有不與草木同腐也乎?余又不禁自悼矣??滴醵吣晡斐健?688〕正月,懦庵許濬致遠(yuǎn)重為裝演補(bǔ)錄并識(shí)?!薄?
【新刊鶴林玉露】甲編六卷;乙編六卷;丙編六卷;〔宋羅大經(jīng)撰〕日本刊本〔日本慶元間〔明萬曆〕活字印本〕
有自序云:“余為臨川郡從事逾年,考舉粗足,侍御史葉大有忽劾余罷官。臨汝書院堂長黃景亮曰:‘鶴林縱未通金閨之籍,殆將增《玉器》之編乎?’余謝不敢當(dāng)也。還山數(shù)月,丙編遂成。峕宋淳祐壬子〔十二年·1252〕廬陵羅大經(jīng)景綸?!卑肴~九行,行十九字。
【張荃翁貴耳集】三卷;〔宋張端義撰〕;明抄本〔〔喬載繇據(jù)汲古閣本校補(bǔ)〕〕
藍(lán)格抄本。半葉八行,行二十二字。舊人朱筆校過。中卷末朱筆題:“道光六年丙戌〔六年·1826〕九月望前一日,武林使院客窗補(bǔ)校。止巢記?!毕掠小皢逃≥d繇”白文方印。上卷前缺十八葉,係補(bǔ)抄,末題“嘉慶十八年癸酉〔1813〕秋八月依汲古閣校補(bǔ)?!毕掠小靶琵S”朱文、“臣繇之印”白文二方印。
【二老堂雜志】五卷;舊抄本〔清抄本〕
宋周必大撰。
【齊東野語】二十卷;〔宋周密撰〕;明正德刻本〔〔四庫底本〕〕
前有周密自序,又至元辛卯〔二十八年·1291〕戴表元序。末有正德十年〔1515〕鳳陽府知府胡文璧刊板后序,又盛杲后序。首葉有翰林院印。書衣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月編修朱筠送到家藏《齊東野語》壹部計(jì)拾本”,朱記。末有墨筆跋云:“此本脫誤雖多,而足以訂照曠閣本妄刪臆改者不少。舊刻所以足貴也。周星詒。”
【志雅堂雜抄】一卷;〔宋周密撰〕;舊抄本〔清康熙吳陛杲抄本〔吳久嘉校并跋〕〕
黑格抄本。末有題字云:“庚子秋〔康熙五十九年·1720〕九月下浣,石倉初校一次。任抄寫者侄孫陛杲也?!毕掠小笆瘋}”朱文、“允嘉”白文二方印。前有“州來氏藏書記”朱文長方印,“吳印允嘉”白文方印,“石倉手?!卑孜拈L方印。另有康熙戊戌〔五十七年·1718〕吳焯跋一則。
〔“此編所載多圖畫碑版及尊罍彝鼎之屬,其間又雜以他事;且前后間出,疑當(dāng)時(shí)未經(jīng)編次者。公謹(jǐn)精藻鑒,方臨安盛時(shí),都人競尚雅玩,而賈、廖輩又極事搜括,所見既多,故詮注皆有根柢。其所載盧鴻《草堂圖十詩》并宋代諸名人所書,校今詩本不同者凡百馀字,題曰‘玄居十志’。嘗聞吾友朱贊皇云,華亭王儼齋尚書家藏《草堂圖詩》有‘白玉琴’字,今刻本作‘皇琴’,誤也。以公謹(jǐn)所紀(jì)校之,則又不止是矣。第所載圖有二:其一李伯石本;一林彥祥摹本。李本有米元暉跋,前有劉妃奉華印,向曾入高廟內(nèi)府。林本缺草堂、樾館二圖,所記詩因不全,殊為可惜,暇日匯諸詩集錄出一通,以當(dāng)一則詩話??滴跷煨绱和跏巳眨瑓庆填}於繡谷亭。”〕
【宜齋野乘】一卷;〔宋吳枋撰〕;明抄本
前有吳枋自序。收藏有“歸求艸堂重裝”朱文長方印,“凝香樓”朱文腰圓印,“古愚”朱文方印,“上元孫文川澂之收藏書畫印”,朱文方印。
【山家清事】一卷;〔宋林洪撰〕;抄本〔清抄本〕
題“可山林洪龍發(fā)著”。有“錢塘丁氏藏書”白文方印,“八千卷樓藏書之印”文方印。
【日聞錄】一卷;抄本〔清抄本〔有朱?!场?
元李翀撰。
【勤有堂隨錄】;抄本〔清抄本〕
元陳櫟撰。
【玉堂嘉話】八卷;舊抄本〔清抄本〕
元王惲撰。黑格抄,字草率。巴陵方氏所藏。
【蔗齋老學(xué)叢談】二卷;〔元盛如梓撰〕;舊抄本;〔明嘉靖元年〔1522〕柳大中抄本〕
半葉九行,行二十字。語涉元帝皆空格,似從元本抄出。下卷末有“嘉靖元年〔1522〕八月十九日安愚柳大中抄起”小字二行。
【閒居錄】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元吾邱衍撰。有至正五年〔1345〕陸友仁跋。
【雪履齋筆記】一卷;抄本〔清抄本〔有朱?!场?
元郭翼著。與《勤友堂隨錄》、《日聞錄》合裝一冊。末有朱筆題識(shí)一行:“嘉慶辛未〔十六年·1811〕十一月二十六日校完。”
【負(fù)暄野錄】一卷〔二卷;宋陳槱撰〕;舊抄本〔清抄本〔吳翌鳳?!场?
前有“古歡堂鈔書”白文小長方印。末有吳氏朱筆題:“己亥春仲命館生傳王冰伯本。枚庵記?!笔詹赜小皠⒂÷姆摇卑孜?、“彥清副墨”朱文兩方〔印〕,“屠蘇”、“元霺”朱文兩方印,“小草盦”白文方印。
【負(fù)暄野錄】一卷;〔宋陳槱撰〕;舊抄本〔明抄本〔四庫底本〕〕
黑格抄本。有翰林院印。末有題字云:“大德三年歲次己亥〔1299〕六月十五日甲子吉云山野人茅德甫、乘龍子茅端貞敬書。”
“右《負(fù)暄野錄》一帙,莫知何人所述。其發(fā)明今古碑刻及翰墨諸法,后又附以文房四寶之評,蓋博雅之士也。先君俾茅云山草錄而不及楷裡謄,遂致紙板散亂。至正七年〔1347〕五月初吉,梅雨連日,因理故書而緝之,計(jì)其歲月則四十九載矣。光陰去速可以概嘆,拜手而題於左。王東起善題?!?
“至正七年青龍丁亥〔1347〕六月旦日,里生古雍樊士寬借觀,謹(jǐn)識(shí)於后。”
【草木子】四卷〔〔存卷一至二〕;明葉子奇撰〕;明刊本〔明林有麟刻本〕
分一、二兩卷,每卷又分上、下,共四卷。標(biāo)題后題:“括蒼葉子奇世杰著,云間林有麟仁甫校?!鼻坝绪胄?,謂葉為元人。
【家塾事親】五卷;明刊本〔明弘治十七年〔1504〕刻本〔錢協(xié)和張紹仁跋〕〕
明郭晟撰。有天順庚〔辰〕〔四年·1460〕鄭賢序,弘治丁巳〔十年·1497〕蔣勛后序,晟孫總跋。收藏有“張印紹仁”白文、“學(xué)安”朱文二方印,“閭邱小陳”白文、“炳文”朱文二方印。前有萬曆甲寅〔四十二年·1614〕復(fù)真居士錢協(xié)和跋。后嘉慶十九年十二月張紹仁跋。
〔“是書刊於弘治乙丑〔十八年·1505〕,予整葺於萬曆甲寅〔四十二年·1614〕孟夏十七日。天與地?zé)o窮,人生也有時(shí)。予身年踰六十,后來幾何,又何能保是書之不終廢也?是書遇予而復(fù)能一新其面目,且為之閱歷一過,不可謂無遇,祝后來有楊子云必曾識(shí)太玄者。甲寅四月彭城錢協(xié)和識(shí)。”〕
〔“右《家塾事親》五卷,我友拙安陳君所贈(zèng)。其中所載醫(yī)藥、服食、占候、五行,大而齊家處身,小則雜事瑣語,雖卷帙無多,皆切近於日用常行之事。作者其意在康濟(jì)斯民乎。開板於明孝廟時(shí),雖紙敝墨渝,然古香襲人,殊可寶也。裝潢謹(jǐn)藏,以志良友之惠。前有神宗甲寅復(fù)真居士錢協(xié)和跋語,有恐后復(fù)遭廢棄之感。凡物成毀莫不有定數(shù)於其間,豈人所能予計(jì)哉!溯錢君整輯之時(shí)至今重裝已及皕載,又安知二百年后不更遇若拙安及余之珍重是書者耶?嘉慶十有九年歲在甲戌〔1814〕十二月十二日,讱菴張紹仁書於綠筠廬。”〕
【西窗摭馀錄】不分卷二冊;抄本〔清抄本〕
題“明新安呂維祺撰”。有“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勺〔酌〕中志】二十四卷;舊抄本
明劉若愚輯。末附《東林點(diǎn)將錄》暨《欽定逆案》。
【紀(jì)愚錄】一卷;〔明何喬遴撰〕;明刊本〔明萬曆刻本〕
無序,不著撰人。末有弟喬遠(yuǎn),侄九云二跋。
【樗齋漫錄】十二卷;〔明許自昌撰〕;明刊本〔明萬曆刻本〔書尾有缺葉〕〕
甫里許自昌玄祐甫撰。有壬子〔萬曆四十年·1612〕冬日自序。
【守溪長語】一卷;〔明王鏊撰〕;明刊本〔明刻今獻(xiàn)匯言本〕
題“吳郡王鏊言”。半葉十行,行二十三字。板心下有刊工葉再生等名。首葉有翰林院印。
【沈氏日旦】十二卷;〔明沈長卿撰〕;明刊本〔明崇禎刻本〕
半葉八行,行十八字。標(biāo)題后題“吳越逸民沈長卿幼宰甫著”。前有自序。崇禎七年〔1634〕張昂之后序。
【霞城筆記】十卷;〔清顏懋僑撰〕;舊抄本
曲阜顏懋僑幼客氏纂。稿本。有“懋僑”白文、“幼客”朱文二方印。懋僑所記多康雍間事。
【憶書】六卷;傳抄稿本
焦里堂先生所著。多記朝野逸聞或里巷瑣事。
【注易日記】不分卷
焦里堂先生手寫稿本。前有缺葉。始於嘉慶十八年〔1813〕三月五日,訖於二十年〔1815〕三月十日。尚非完書。
【注易日記】三卷;傳抄稿本
從焦里堂先生原稿傳錄。
【四寸學(xué)】六卷;〔清張?jiān)骗H撰〕;傳抄稿本〔清抄本〕
張?jiān)骗H撰。書中未署名,以盛鐸當(dāng)日所得書皆云璈著述知之。有“武氏海桐藏書”白文方印。
【慎一堂日記】一冊〔一卷;清景廉撰〕;手稿本
此景秋坪尚書廉日記手稿。始光緒丁丑〔三年·1877〕元日至是歲末。時(shí)正官軍機(jī)大臣也。
【意林】五卷;〔唐馬總撰〕;明刊本〔明萬曆刻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板心下有刻工名一字。有戴叔倫、柳伯存二序。附錄《文獻(xiàn)通考》四則。此為徐元太以《道藏》元文畀學(xué)使郭子章???。有序,末題“萬曆戊子〔十六年·1588〕季夏之吉宛陵徐元太書於西南重鎮(zhèn)之師善軒”。墨印二:曰“華陽主人”,曰“少司馬章”。收藏有“二南堂藏書印”朱文方印。
【紺珠集】十三卷;明刊本〔明天順刻本〕
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四字。紹興丁巳〔七年·1137〕全州灌陽縣令王宗哲序。末有天順庚辰〔四年·1460〕錢塘賀榮兩跋。
【類說】五〔六〕十卷〔〔存卷一至七卷二一至二七〕;宋曾慥輯〕明抄本〔〔有朱校卷七尾殘缺〕〕
綿紙綠格抄本。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存卷一至卷七,二十一之二十七。前有紹興六年〔1136〕曾慥自序及總目。
【自警編】九卷;〔宋趙善璙撰〕;明刊本〔明萬曆四年〔1576〕徐氏壯猷堂刻本〕
前有趙善璙序,嘉靖四十年〔1561〕云南按察司提學(xué)副使陳善序,萬曆二年〔1574〕益藩潢南道人序,嘉靖庚子〔十九年·1540〕林庭絛昂序,萬曆元〔年〕〔1573〕徐栻序,序后有“萬曆四年仲秋叨撫兩浙重刻於壯猷堂”一行。后有莊一俊后序,羅汝芳后序。是書明代凡數(shù)刻:洪武甲戌〔二十七年·1394〕刻於蜀藩,弘治壬戌〔十五年·1502〕武清刻於嶺表,嘉靖庚子〔十九年·1540〕馮時(shí)雍刻於閩布政司署,陳敬亭刻於滇藩,萬曆癸酉〔元年·1573〕巡撫徐栻刻於〔浙〕江,萬曆四年栻又刻於浙江。此浙本也。
【百川學(xué)?!俊捕硪哗柸N;宋左圭編〕;明刊小字本
半葉十四行,行二十八字。首《圣賢事業(yè)圖》,次《學(xué)齋佔(zhàn)畢》,次《釋常談》。與華珵刻次第不同。全書分二十卷。收藏有“翁印叔元”白文、“銕庵”朱文兩方印。第五卷抄配。
【祇洹館叢刻】十種;明刊本
《宅經(jīng)》二卷
《黃帝授三子玄女經(jīng)》一卷
《胎息經(jīng)》一卷;幻真先生注;〔末有羅浮外史跋,謂從《道藏》錄梓?!?
《風(fēng)后握奇經(jīng)》一卷;漢公孫弘解
《青烏先生葬經(jīng)》一卷;大金丞相兀欽仄注
《耒耜經(jīng)》一卷;唐陸龜蒙撰
《五木經(jīng)》一卷;唐李翱撰元革注;〔末有“嘉熙二年〔1238〕夏仲臨安李氏書肆重雕”二行。〕
《丸經(jīng)》二卷;〔末有顧起經(jīng)〔跋〕,謂購得舊刻授梓?!?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一卷;沙門守遂注
《女孝經(jīng)》一卷;〔前有唐朝散郎陳邈妻鄭氏進(jìn)表?!?
明顧起經(jīng)編,刻印甚精。
【顧氏文房小說】二十四〔二〕冊〔四十種;明顧元慶編〕;明刊本〔明正德嘉靖間長洲顧氏夷白齋刻本〕
似重刻者,編次與《匯刻書目》所載小異。
【西京遺編】十二種;〔明萬曆胡維新刻本〕
明胡維新編刻。
【兩京遺編】十一種;〔明胡維新編〕;明刊本〔明萬曆胡維新刻本〕
前有萬曆十年〔1582〕廣西右參政、前大明道兵備副使勾馀胡維新刻書序。凡十一種,內(nèi)缺仲長統(tǒng)《昌言》一種。
《新語》卷首有朱筆題“嘉慶壬戌〔四十一年·1562〕秋七月子質(zhì)程文校記”一行。
【吉府刻二十家子書】〔存六種;明謝其盛輯;明萬曆徽藩崇德書院刻本〕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字。板心上刻“崇德書院”二〔四〕字。有吉藩潭州道人德山子序,萬曆六年〔1578〕四月長樂陳省序。
《老子》、《關(guān)尹子》、《亢倉子》、《文子》、《尹文子》、《子華子》、《鬻子》、《公孫龍子》、《鬼谷子》、《列子》、《莊子》、《荀子》、《楊子》、《文中子》、《抱樸子》、《劉子》、《素書》、《玄真子》、《天隱子》、《無能子》。
【子匯】二十二種
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黑線口。板心上有“萬曆五年〔1577〕刊”五字,下有刊工姓名、字?jǐn)?shù)。每書多有丁丑〔1577〕夏日潛安子志語。
【藝文類聚】一百卷;〔唐歐陽詢輯〕;明刊本〔明嘉靖刻本〔有抄配及缺葉〕〕
半葉十四行,行二十八字。前有歐陽詢序。收藏有“張印紹仁”白文方印,“張學(xué)安”朱文、“讱菴”白文二方印,“長洲張氏收藏”朱文長方印,“吳郡張氏執(zhí)經(jīng)堂藏”文長方印。
【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唐虞世南輯〕;明抄本〔〔卷一至五二及目錄失名朱墨筆簽?!场?
藍(lán)格舊抄本。半葉十二行,行十八字,間有多至二十二字者。有舊人朱墨筆勾勒,惟止前數(shù)卷,馀皆清整。有“汶陽路氏”白文方印,“汶水路衍淳字子復(fù)印”白文界格方印,“古中都王世雝氏私印”朱文方印,“路印衍淳”、“敦夫”二白文方印。
【北堂書鈔】殘本八十七卷〔〔存卷一之八七〕;唐虞世南輯〕;影明抄本〔清邵鴻彥等傳抄孫星衍藏明影抄宋刻本〔有朱?!场?
盛鐸假獨(dú)山莫氏所藏平津館影宋本影寫,未及繕全,以事中輟。今存卷一至卷八十七。莫氏書已散出,不知落何所矣。有嘉慶十四年〔1809〕八月孫星衍跋。
【龍筋鳳髓判】二卷
每卷標(biāo)題下題“唐張鷟文成撰”。明刊本。半葉十行,行十六字。白口,左右雙邊。下卷尾有識(shí)語,末題“甲子四月晦日觀沈云卿刻本偶書。都察院”。收藏有“懸罄室”朱文方印,“蘭話堂書畫印”朱文長方印,“賜硯齋”朱文長方印,“次原藏書,”白文方印。
【初學(xué)記】三十卷;〔唐徐堅(jiān)等輯〕;明刊本〔明嘉靖錫山安國刻本〕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小〔字〕二十四字。板心上有“安桂坡館”四字,下有刊工名陸奎、章景華,馀多一字。每卷首有“錫山安國校刊”六字。目錄標(biāo)題后有“大明嘉靖辛卯〔十年·1531〕錫山安國重校刊”一行。有紹興四年〔1134〕福唐劉本序,嘉靖辛卯六月秦金序。末有俞泰跋。收藏有“婁江徐似文寶敕樓書畫私印”朱文長方印,“婁江徐似文家書史”朱文長方印。
【新刊初學(xué)記】三十卷;〔唐徐堅(jiān)等輯〕明刊本〔明滎陽鄭氏刻本〔存卷一至一二卷一七至二一卷二五至三十〕〕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前有紹興四年〔1134〕福唐劉本序。目錄題“重刊大字初學(xué)記”。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三字。目錄后有“謹(jǐn)依古本滎陽鄭氏重刊印行”一行。缺卷十三至十六、卷二十二至二十四,凡七卷。
【標(biāo)題徐狀元補(bǔ)注蒙求】三卷;〔唐李瀚撰;宋徐子光注〕;日本刊本
半葉十四行,行二十字。前有趙郡季華蒙求序,饒州刺史李良天寶五年〔746〕八月上薦蒙求表,又徐子光序。
【纂圖附音增廣古注千字文】三卷;〔梁周興嗣撰;季邏注〕;日本刊本
前有注千字文字題:“梁大夫內(nèi)司馬李邏”。收藏有“松平氏藏書印”朱文方印。
【左氏蒙求】一卷;日本刊本〔日本佚存叢書活字印本〕
元吳化龍撰。前錄戴表元序。又日本天瀑識(shí)語。
【錦繡萬花谷】續(xù)集殘本十四卷〔四十卷〔存二七至四十〕;宋□(此處原文為方框字)輯;宋元間刻本〕;別集三十卷〔〔存卷一至二三卷二七至三十〕宋□(此處原文為方框字)輯〕;宋刊本〔〔卷一三尾缺半葉〕
半葉十三行,行二十三字。黑線口,四周雙邊?!独m(xù)集》存卷二十七至四十,《別集》缺二十四、五、六三卷??逃【?。貞、桓、恒缺筆?!秳e集》每卷前后標(biāo)題皆作雙行大字。
【晏元獻(xiàn)公類要】殘本十五〔六〕卷〔一百卷〔存一六卷〕;宋晏殊輯〕舊抄本〔清初抄四庫底本〕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注雙行同。每卷有目,分兩列或三列。存地理總序、東京、西京、南京、京西路、京東路、江南路、福建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陜西路、河?xùn)|路、淮南路、梓州路、夔州路、益州路、利州路、政治、職官、道教、方伎、隱逸、四夷、歷代雜錄等卷。至卷數(shù)為校者涂改,似不可據(jù)。有“武英殿發(fā)書交裡謄錄張敬宸”簽條,知為《四庫》底本。
【續(xù)記纂淵?!堪耸恚慌f抄本〔清抄本〕
不著撰人。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四字。標(biāo)題作雙行大字。失序跋,語涉宋代均稱“本朝”。又《歷代年號(hào)》稱理宗為“今上”,下注“寶祐萬萬年”,當(dāng)為寶祐時(shí)人所編纂。
【全芳備祖前集】二十七卷;后集三十一卷;〔宋陳景沂輯;祝穆訂正〕;舊抄本〔清古處閣抄本〕
天臺(tái)陳景沂編輯,建安祝穆訂正。黑格抄,格心下方有“古處閣鈔本”五字。寶祐元年〔1253〕韓境序,寶祐丙辰〔四年·1256〕景沂自序。
【山堂先生群書考索】前集六十六卷;后集六十五卷;續(xù)集五十六卷;別集二十五卷;〔宋章如愚輯〕;元刊本;〔元延祐七年〔1320〕圓沙書院刻本〕
半葉十五行,行二十五字。小黑口,四周雙邊。巾箱本。目錄后有“延祐庚申〔七年·1320〕圓沙書院新刊”木記。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殘本三十五卷〔前集六九卷〔存卷四三至四七〕;別集九十四卷〔存卷四十至四五卷五七至六六卷七五至八八〕宋謝維新輯〕;宋刊本〔〔有缺葉〕〕
半葉十四行,行二十四字。故實(shí)本字用雙行大字。板心題要幾,《別集》題要?jiǎng)e幾,上題一字,標(biāo)出某類。存四十三至四十七,《別集》四十至四十五,又五十七至六十六,又七十五之八十八。
【新箋決科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續(xù)集十卷;〔宋林駉撰〕;別集十卷;〔宋黃履翁撰〕;明刊本〔明嘉靖刻本〕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大黑口。眉端標(biāo)明眼目。嘉熙丁酉〔元年·1237〕三〔山〕黃履翁吉父序。《別集》為黃所撰,別有自序。又嘉靖丁酉〔十六年·1537〕李濂序,中謂巡撫河南中丞新喻簡公屬開封守白君??菚?。
【新刊箋注決科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續(xù)集十卷〔宋林駉撰〕;別集十卷;〔宋黃履翁撰〕;明刊本〔〔有缺葉日人內(nèi)藤恥叟跋〕〕
此小字本。半葉十三行,行二十七字。大黑口。眉端標(biāo)明眼目。嘉熙丁酉〔元年·1237〕三山前進(jìn)士黃履翁吉父序。
〔內(nèi)藤恥叟跋云:〕
〔“《總目提要》曰:宋林駉,字德頌,寧德人,嘗以《易》魁鄉(xiāng)薦,事跡具《閩書》。黃履黃〔翁〕,字吉父,不知其里貫,疑亦閩人也。宋自神宗罷詩賦,用策論取士,以博綜古今、參考典制相尚,而又苦其浩瀚不可猝窮,於是類事之家往往排比聯(lián)貫,薈稡成書,以供塲屋採綴之用。其時(shí)麻沙書坊刊本尤多,大抵出自鄉(xiāng)塾陋儒,剿襲陳因,多無足取,惟章俊卿《山堂考索》最為精博。是編於經(jīng)史百家之異同,歷代制度之沿革,條列件系,亦尚有體要,雖其書亦專為科舉而設(shè),然宋一代之朝章國典,分門別類,序述詳明,多有諸書不載者,實(shí)考證家所資取,未可以體例近俗廢也。右見《提要》卷一百三十五子部類書一,著錄部中可以概此書之全體也。此本蓋元麻沙刊本也,頗可珍重焉。碧海老人內(nèi)藤恥叟識(shí)?!?
【新箋決科古今源流至論〔后集〕】十卷;〔宋林駉撰〕;舊刊本〔明初刻本〔有抄配〕〕
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二字。小黑口。眉端標(biāo)眼目。此僅《后集》一集,馀皆缺。有“淡露堂印”白文方印。
【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十集八六卷;元?jiǎng)?yīng)李輯;元大德刻本〕
元明間刊本。半葉十四行,行二十四字。黑口,左右雙邊。每卷首尾標(biāo)題及每類標(biāo)題均雙行大字。前有歲在丁未月正元日考亭熊禾去非父序,次混一諸道及各省分圖。凡甲集六卷、乙集九卷、丙集五卷、丁集五卷、戊集五卷、己集七卷〔六卷末有缺〕、庚集十八卷、辛集十卷、壬集十二卷、癸集九卷〔此卷係他種別集配入,挖補(bǔ)“癸集”字〕。
【新編詩學(xué)集成押韻淵?!慷恚弧苍獓?yán)毅輯〕;元刊本〔元后至元六年〔1340〕梅軒蔡氏刻本〔有抄配及缺葉〕〕
題“建安后學(xué)嚴(yán)毅子仁編輯”。黑口。半葉十二行,行小字約二十八、九字,大字每二字佔(zhàn)小字三格。前有至元庚辰〔六年·1340〕張復(fù)序。又凡例四則。每字先列活套,次事類,次詩料。凡例謂書肆舊刊廬陵胡氏、建安丁氏所編《詩學(xué)活套押韻大成》,詳略不同,醇疵相半,韻母混淆,訓(xùn)詁缺略,識(shí)者病之。是編韻銓禮部,句選名賢,每韻之下事聯(lián)偶對,詩料群分,非為資助初學(xué)之用,而詩人騷客亦得以觸而長,引而伸,不無小補(bǔ)云。二十卷末有“至元庚辰菊節(jié)梅軒蔡氏新刊”木記二行。
【群書鉤玄】〔十二〕卷;〔元高恥傳輯〕;元刊本〔明刻本〕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至正七年〔1347〕孟秋臨邛后學(xué)高恥傅序,有陽文墨印二:曰“恥堂子孫”,曰“高恥傳堂卿章”。是書即恥傳所撰集。
【新編排韻增廣事類氏族大全】殘本五卷〔十集〔存五集甲至戊〕〕元刊本
半葉十七行,行二十八字。大黑口。標(biāo)題下題幾集,次行某韻,三行某姓,均黑蓋子白文。某姓末多有“女德”及“婚姻”一門。前有目錄,缺撰序。存甲至戊五卷。有“五湖世家”白文方印。
【聯(lián)新事備詩學(xué)大成】三十卷;〔元林楨輯〕;明初刊本〔明永樂六年〔1408〕博雅書堂刻本〕
題“后學(xué)三山林楨編集”。半葉十三行,小字雙行,行二十五字,大字兩字佔(zhàn)小字三格。前有至正己丑〔九年·1349〕建寧路甌寧縣尹朱文霆序。目錄后有博雅書堂志語八行。卷一末有“永樂戊子〔六年·1408〕孟春博雅書堂新刊”一行。序中語涉元帝均跳行,志語中亦稱“皇元”。蓋書坊購得舊板所增者。
【聯(lián)新事備詩學(xué)大成】三十卷
標(biāo)題次行題“后學(xué)三山林楨編集”。元刊本。半葉十三行,小字雙行,行二十五字。分天文、地理、時(shí)令、節(jié)序、宮室、花木、百果、草木、疏菜、君道、臣道、親屬、百官、儒學(xué)、僧道、人品、仕進(jìn)、人事、雜伎、慶賀、吊慰、飲食、衣服、器用、音樂、圖畫、寶貝、飛禽、走獸、鱗介、昆蟲等門。每題先事類,后散對,分起、聯(lián)、結(jié)。前有至正己丑〔九年·1349〕首夏奉訓(xùn)大夫建寧路歐寧縣尹兼勸農(nóng)事朱文霆序,序稱書市劉君衡甫鋟梓。目錄后有木記八行云:“舊刊詩學(xué)如《大成》繁而且冗,《叢珠》、《珍珠〔囊〕等編簡而又略,蓋兩病焉。本堂是編,則去諸家之疵,而集諸家之粹,於敘事故事總名之以‘事類’,摭唐宋名賢佳句而削去重復(fù),採皇元群英警聯(lián)而增廣新奇,視前刊實(shí)為明備,敬用鋟梓以廣其傳,收書君子幸鑒?!酰ù颂幵臑榉娇蜃郑┎┭盘弥?jǐn)志?!笨崭裉幠藭Z割去年月也。
【新編事文類要啟劄青錢后集】十卷;元刊本
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四字。黑口。巾箱本。分節(jié)序、喜慶、花木、果實(shí)、飲食、游觀、文物、幣帛、禽獸、請託、假貸等門。每門先古今故事,皆取對偶兩字或三四字,上用飛白文標(biāo)類,下注出處;次簡劄,亦用白文標(biāo)類。凡標(biāo)題及門皆雙行大字。蓋為尺牘贈(zèng)答之用。
【新編增廣事聯(lián)詩苑叢珠】三十卷〔〔存卷一至五卷九至三十〕〕宋刊本〔明初刻本〔有缺葉〕〕
黑口,四周雙邊。半葉十二行,小字雙行,行三十二字,大字二字佔(zhàn)小字三格。分三十六門,首敘事、次故事、次散對、次起句、次聯(lián)、次結(jié);蓋為吟詩之句料也。目錄即題“類增吟料詩苑叢珠”。不著撰人,亦不著詩人名姓,惟引書尚標(biāo)書名,尚可資考證。缺卷六、七、八三卷。
【纂圖增類事林廣記】二十卷;〔元陳元靚輯〕;元刊本〔元后至元六年〔1340〕鄭氏積誠堂刻本〔有抄配及缺葉〕〕
半葉十六行,行三十五字。黑口,左右雙邊。書分甲至癸十集,每集分上、下二卷,分天象、曆候。節(jié)序至勝疏、仙境五十二門。目錄后有“至元庚辰〔六年·1340〕良月鄭氏積誠堂刊”木記二行。
【事物紀(jì)原〔集類〕】十卷;〔宋高承輯〕;明正統(tǒng)刊本〔明弘治十八年〔1505〕魏氏仁實(shí)堂重刻正統(tǒng)本〕
標(biāo)題次行題“鄉(xiāng)貢進(jìn)士閻敬校正”。前有正統(tǒng)十二年閻敬序。卷十末有“弘治乙丑〔十八年·1505〕仲冬魏氏仁實(shí)堂梨”木記二行。
【事物考】八卷;明刊本
明王三聘撰,嘉靖時(shí)盩厔人。目錄書有三聘識(shí)語,意在續(xù)《事物紀(jì)原》。有嘉靖癸亥〔四十二年·1563〕趙忻序,序首有“行人司司正樊閱過書籍”、“行人司查過公覽書藉”二楷書墨印,“萬曆戊申〔三十六年·1608〕春行人司查明”、“萬曆辛亥〔三十九年·1611〕秋行人司查明”二楷書朱印。
【策學(xué)集略】三卷;明刊本
明泰和蕭彥祥撰。首有策塲規(guī)矩總例,次歷代傳授寶歷歌暨歷代序略;蓋為塲屋應(yīng)試者作也。有弘治庚戌〔三年·1490〕巡按陜西御史清湘陳瑤序,景泰辛未〔二年·1451〕莆田周坦序。
【晏彥文類編】殘稿本九冊;〔題明晏璧輯;明抄本〕
明人類書之初稿,所分門類甚多而採輯未備。書中禮樂門陵寢類載至穆宗止,當(dāng)係萬曆間人。每冊首題“廬陵晏璧彥文氏類編”,上鈐“公佐”朱文方印,然字俗劣,與全書抄字尤不類,或?yàn)樗怂?。收藏有“歸安章綬銜字紫伯印”白文方印。
【列子】八卷;商子二卷;關(guān)尹子二卷;劉子二卷
《列子》標(biāo)題后題“勾馀孫鑛文融評,會(huì)稽錢槚仲美閱,會(huì)稽錢光、彭履寔,山陰王立乾、呂仙訂”。《商子》題“仁和朱蔚然?!??!蛾P(guān)尹子》題“陳顯微抱一子注,明仁和朱蔚然?!?。《劉子》題“北齊劉晝著,播州袁孝政注,東海孫鑛評”。此為天啟時(shí)坊刻之本。
【文鏡秘府論】六卷;〔日釋空海撰〕;日本刊本
標(biāo)題后題“金剛峰寺禪念沙門遍照金剛撰”。前有自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
【和名類聚鈔】十卷;日本抄校本〔〔日人過錄狩谷望之校跋〕〕
日本源順撰。所引書有《倉頡篇》、《字苑》、《唐韻》、《文字集略》、《兼名苑》、《房內(nèi)經(jīng)》、《食療經(jīng)》等書。末有日本狩谷氏跋。
“以上二冊借福井丹波守藏本影抄,手自讎對。是本舊難波宗建卿所藏,今分在二家。文政辛巳〔清道光元年·1821〕七月,狩谷望之識(shí)于京師客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