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集類
【蔡中郎集】十卷;〔漢蔡邕撰〕;外傳一卷;明刊本〔明萬曆刻本〕
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序跋缺。有“禮畊堂藏”朱文方印。
【曹子建集】十卷;〔魏曹植撰;明銅活字本〕
明活字本。半葉九行,行十七字。收藏有“愛日精廬藏書”朱文方印,“茝林曾觀”朱文方印,“張氏圖書”朱文方印,“子瞻”朱文方印,“君栗寶儲”朱文方印,“清河”朱文長方印。有黃蕘圃跋?!颤S跋見《蕘圃藏書題識》?!?
【曹子建集】十卷;〔魏曹植撰〕;明刊本
半葉九行,行十七字。缺序跋。收藏有“不夜于氏藏書印”白文長方印,“客園書印”白文方印,“客園清秘”朱文方印,“嘉客”朱文聯(lián)珠印。
【稽〔嵇〕中散集】十卷;〔晉嵇康撰〕;校本〔明汪士賢刻本,傅增湘過錄吳寬校并跋〕
明汪士賢刊。傅沅叔假京師圖書館收吳匏庵校本詳校一過,改正數(shù)百字,在今日可稱善本矣。
【晉二俊文集】二十卷;〔宋徐民瞻編〕;舊抄本〔清抄本〔孫澂之跋〕〕
題“平原內(nèi)史陸士衡文集”、“清河內(nèi)史陸士龍文集”。有慶元庚申〔六年·1200〕知嘉興府華亭縣事信安徐民瞻撰晉二俊文集原敘并《晉書》本傳。收藏有“約軒讀過”、“葆廉”二白文方印。又孫氏題識兩行:“金陵孫澂之購於滬瀆重裝珍藏。時同治紀元〔1862〕春仲下浣?!?
【陸士衡文集】十卷;〔晉陸機撰〕;明刊本〔明正德十四年〔1519〕陸元大刻本〕
明仿宋刊本。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前有慶元庚申〔六年·1200〕徐民瞻二俊文集序。有“朱印子價”、“涇上西齋”二白文方印,“子價印”、“水樂亭”二白文方印,“韓二齋”朱文方印,“射陂讀書臺記”朱文長方印,“南窗秘藏”楷書朱記。
【陸士龍文集】十卷;〔晉陸云撰〕;明刊本〔明正德十四年〔1519〕陸元大刻本〕
行款同《士衡集》。有“王履吉印”白文方印,“鄂江初度”白文,“朱氏子價”朱文二方印,“禮官之章”白文方印,“射陂讀書臺記“朱文長方印,“朱曰藩子價印”白文長方印。
【支遁集】二卷;〔晉釋支遁撰〕;抄本〔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木犀軒傳錄明崇禎三年〔1630〕抄本〕
末錄謝安《與支遁書》,后題“崇禎庚午〔三年·1630〕三月一字主人記”。蓋從明抄傳錄。
【陶靖節(jié)集】十卷;〔晉陶潛撰;附錄一卷〕;明刊本〔〔失名校查慎行題詩〕〕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貞、徵、竟、敬、玄、弘等字缺筆,蓋從宋本翻刻者。字體行款均與王廷幹本同,惟前有吳仁杰所編《靖節(jié)年譜》。又每卷末有文若干字、注若干字。為查初白閱本。前有跋語一則,后題五律一首。
“陶詩宋以前無注者,至湯東澗始發(fā)明一二而未詳。元初詹若麟居近柴桑,因遍訪故跡,考其歲月,本其共事跡以注釋其詩。吳草廬為之序,比於紫陽之注楚騷。當時必有刻本,而今不可得已。此本間引東澗之說,惜未見詹注耳??滴跫孜纭参迨辍?714〕夏,初白老人閱畢附識?!?
“濟寧寓樓讀陶詩畢敬題於后:‘顏謝非同調(diào),千秋第一人;精深涵道味,爛漫發(fā)天真;有恥難諧俗,無官不計分〔貧〕;平生頑懦意,感動賴先民。’時余方臥病乞假。癸巳〔康熙三十八年·1773〕七月望,慎行志。”下有“字曰悔馀”白文方印。
【陶靖節(jié)集】十卷;〔晉陶潛撰;附錄一卷〕;明刊藍印本〔明嘉靖二七年〔1548〕王廷幹刻本〕
前有昭明太子序及陶集總論。又嘉靖戊申〔二十七年·1548〕華云序,謂中丞印臺傅公檄九江郡守張侯存誠取蔣氏本翻刻。末有九江府知府王廷幹跋。半葉九行,行十八字。
【鮑氏集】十卷;〔宋鮑照撰〕;校宋本〔明汪士賢刻本〔李木齋過錄畢子肅校宋本〕〕
汪士賢刊本。盛鐸過錄校宋。宋本半葉十行。行十六字。首題“鮑照集序”,次行低六格“散騎侍郎虞炎奉敕撰”。序文后即接題“鮑氏集卷第一”,次行低五格題“舞鶴賦”,次“蕪城賦”。每卷有月,連接正文。末有朱筆識語一行:“嘉慶二十三年戊寅〔1818〕春正月既望照影宋本校畢。子肅記。”原書有“周世敬印”白文方印,“述齋”朱文方印,“周子肅手校”白文方印。
【鮑氏集】十卷;〔宋鮑照撰〕;明刊本〔〔有抄配及缺葉〕〕
半葉十行,行十七字。佳字頗有與影宋本合者。缺九、十二卷,書估以汪士賢本抄補。卷六末較他本少《戎行》一首。
【鮑氏集】十卷;〔宋鮑照撰〕;明刊本〔〔唐仁壽跋〕〕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收藏有“海昌唐仁壽印”朱文長方印。書衣有仁壽題“庚申二月九日雨窗裝訖,因識”一行。
【射宣城集】五卷;〔齊謝朓撰〕;明刊本〔嘉靖黎晨刻本〕
標題次行題“直隸寧國府知府任邱黎晨???。前有正德辛未〔六年·1511〕武功康海序,稱劉紹知武功,刻是集,至嘉靖丁酉〔十六年·1537〕黎晨以武功本重刻於宣城。晨有跋。
【謝宣城詩集】五卷;〔齊謝朓撰〕;影宋抄本〔明末虞山毛氏汲古閣影寫宋刻本〕
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目錄標題次行低三格題“齊尚書吏部郎謝朓元暉”,“朓”字上空一格;三行低一格“卷第一”;四行低二格“賦九首”;五行低三格“酬德賦”,傍注“并序”二字。卷一標題次行低三格“賦”,三行低四格“酬德賦”。以下均同。末有紹興丁丑〔二十七年·1157〕七月東陽樓炤題,后嘉定庚辰〔十三年·1220〕鄱陽洪伋識語并半葉八行,行十五字。前后有“東吳毛氏圖書”朱文長方印,“宋本”朱文長圓印,“甲”朱文方印,“子晉書印”、“汲古得修綆”、“汲古主人”、“毛氏子晉”、“毛晉之印”、“汲古閣”朱文各方印。
【貞白先生陶隱居集】二卷;〔梁陶弘景撰〕;舊抄本〔明葉奕抄本〕
標題次行題“昭臺弟子傅霄編集,大洞弟子陳桷校勘鏤板”。末有跋云:“崇禎戊辰〔元年·1628〕夏四月余適鹿城,良夫師時館張氏,余往謁,因見師校錄是集。明年己巳〔1629〕,余得借校,然坊刻脫誤頗甚,不堪改抹,故另寫此本;其字跡前后非一,則余及李涵中、奚靜宜共書也。五月十七日午,震澤葉奕記於孫氏蕉夢軒之雨窗?!焙笥小叭~奕”、“林宗”二白文方印、“山中人兮芳杜若”白文方印。收藏有“南昌彭氏”朱文方印,“知圣道齋藏書”朱文長方印,“朱學(xué)勤修伯”、“結(jié)一廬藏書記”二朱文方印。副葉有彭文勤公朱筆手跋。
〔“《陶隱居集》一卷,明時人舊抄本,猶在張?zhí)烊缥摧嫛稘h魏百三家》以前。卷末自文休承以下傳寫敘次井井,可寶也。乾隆壬寅〔四十七年·1782〕得之馬氏叢書樓。蕓楣記〔據(jù)跋崇禎元年抄,校字避熹宗諱可證?!场?
【陰常侍集〕一卷;〔陳陰鑒撰〕;抄本〔清抄本〕
影抄舊本。半葉九行,行二十字。詩凡三十四首。無序跋。
【陰常詩集】一卷;〔陳陰鑒撰〕;何水部集一卷;〔梁何遜撰〕明刊本〔明洪瞻祖刻本〕
標題第二行題“明錢塘洪瞻祖詒孫?!?。前有瞻祖序,謂云間陸鹺運從平、同邑江金吾元禧有舊刻,參之他書以通其弊云。
【唐太宗皇帝集】二卷;〔唐太宗李世民撰〕;玄宗皇帝集二卷〔唐玄宗李隆基撰;明銅活字印本〕
明活字本。收藏有“千墨弇藏”朱文方印,“貝墉曾讀”朱文長印,“藐姑射山人”白文方印。
【楊盈川集】十卷;附錄一卷;明刊本〔明萬曆刻本〕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首卷標題次行題“唐盈川令華陽楊烱撰”。目錄標題后題“皇明龍游童佩詮次”。前有萬曆三年〔1575〕童珮子鳴序。
【王子安集】不分卷〔一卷;唐王勃撰〕;舊抄本〔清抄本〔黃丕烈跋〕〕
前有楊烱序及《舊唐書》本傳,后有黃蕘圃手跋。收藏有“崇城私印”白文、“久庵”朱文二方印,“曾藏吳興丁崇城家”朱文方印?!颤S跋見《蕘圃藏書題識》?!?
【廬照鄰集】二卷;〔唐盧照鄰撰〕;明刊本
半葉十行,行十八字。五言絕句后較他本多騷體五篇。
【唐義烏駱先生文集】六卷;〔唐駱賓王撰〕;明刊本〔明萬曆楊為棟刻本〕
標題次行題“蜀人伯隆甫楊為棟校正”。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有萬曆戊戌〔二十六年·1598〕為棟序。謂《駱先生集》徐州舊有刻,第歲久字畫侵蝕,中多亥豕之疑,注釋復(fù)牽合繁冗,更益畫蛇之誚。不侫行河泗上既踰年月,諸役稍有次第,乃以暇日繙閱一過;僭為訂其訛者,刪其冗者,補其缺者,雖不免掛一漏萬,聊亦更新舊本,俾同好便於省覽焉。
【新刊駱子集注】四卷〔〔存卷一至三〕;唐駱賓王撰;明陳魁士注〕明刊本〔明萬曆刻本〔書尾有缺葉〕〕
標題后題:“知舒城縣閩漳后學(xué)陳魁士注釋,教諭麗水劉大烈、訓(xùn)導(dǎo)館陶王無違、江陵孫大貴校正”。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文頂格,注雙行低一格。前有賓王遺事數(shù)則,萬曆己卯〔七年·1579〕魁士自序,又葉逢春、李寀二序。收藏有“石氏家藏子孫保之”朱文長方印,“胤楊私印”白文、“翥霞”朱文二方印,“韭谿耕讀敏孝世家”朱文方印。缺第四卷。
【新刻唐駱先生文集注釋評林】六卷;〔唐駱賓王撰;明虞九章等注釋〕;明刊本〔明建寧書林余仙源刻本〕
標題后題:“烏程后學(xué)陸弘祚、仁和后學(xué)虞九章、錢塘后學(xué)童昌祚同訂釋,閩建書林余仙源繡梓”共四行。首有萬曆乙未〔二十三年·1595〕汪道昆序。
【宋之問集】二卷;〔唐宋之問撰〕;明刊本
半葉十行,行十八字。與盧照鄰、高常侍、岑嘉州〔集〕合刻。
【陳子昂文集】十卷;〔唐陳子昂撰〕;附錄一卷;明刊本〔嘉靖王廷刻本〔鄭杰跋〕〕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標題前六卷為“子昂集”,后四卷為“陳子昂文集”。標題次行題“明都御史王廷??獭?,三行“門人黃姬水、劉鳳同校?!庇屑尉敢页蟆菜氖哪辍?565〕王廷序,謂《子昂集》昔?!矅L〕刻之晉省,日久磨〔滅〕不可讀。嘉靖甲子〔四十三年·1564〕冬日,吳門劉侍御羅陽訪余於維揚行臺,語次相與品騭古今文章名〔家〕,乃大稱賞拾遺,於鄙見適符合。因出舊所藏本託之重鋟諸梓,未久以書來,曰刻成矣云云。收藏有“鄭氏注韓居珍藏記”朱文長方印,“鄭杰之印”白文方印。
【陳伯玉文集】十卷〔〔存卷一至三卷六至七〕;唐陳子昂撰;附錄一卷〕;明刊本〔明萬曆刻本〔有缺葉〕〕
半葉九行,行十九字。標題后題“新都楊春編,射洪楊澄校”。有盧藏用序,弘治四年〔1491〕重陽日工部右侍郎致仕維揚張頤序,萬曆己酉〔三十七年·1609〕安豐曹學(xué)佺序。此為射洪令王君所刻。缺卷四、卷五、卷八、卷九、〔卷十〕。
【張九齡集】六卷;〔唐張九齡撰;明銅活字印本〕
明活字本;與《太宗集》裝訂一式而收藏印記割去。當亦是千墨弇所藏。
【賀秘監(jiān)歸鄉(xiāng)詩】一卷;〔唐賀知章撰〕;抄本〔清抄本〕
影抄舊本。半葉八行,行十六字。不著編人。首《御製賜賀秘監(jiān)歸鄉(xiāng)詩》,次李適之、李林甫等至盧象凡三十七人皆送賀秘監(jiān)詩,又賀監(jiān)《回鄉(xiāng)偶書》詩二首,朱放《經(jīng)鏡湖道士觀》詩一首,李白詩四首。末附許鼎撰《唐通和先生祖貫?zāi)怪俱憽?,徐鉉《祖先生墓志序》。志謂祖於元和己亥〔十四年·819〕遇賀監(jiān)授丹經(jīng)。徐序則謂江夏彭汭為本郡司倉掾,以齋宿郡之延慶院,因夢得祖志。又范仲淹知越州刻徐公序于石而跋之。皆與賀監(jiān)事有涉也。
【分類補注李太白詩】二十五卷〔三十卷〔存卷二至二十五〕;唐李白撰;宋楊齊賢集注;元蕭士斌補注〕;元刊本〔元至大三年〔1310〕余志安勤有書堂刻本〕
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小〔字〕二十六字。卷二十五末有“至大庚戌〔三年·1310〕余志安刊於勤有書堂”一行。缺第一卷。
【唐翰林李白文集】六卷;〔唐李白撰〕;朝鮮刊本〔明正統(tǒng)朝鮮刻本〕
末有正統(tǒng)丁卯〔十二年·1447〕朝鮮人刊板跋。又學(xué)生鄭自清、金師禹、吳自孟、樸義、池永守、辛毖、信祐、義琛、克明,刻手禪師尚如、海玉,都色前戶長金直,監(jiān)督成均、生員盧尚友人名六行。
【杜工部草堂詩箋】四十卷;〔唐杜甫撰;宋魯訔編蔡夢弼箋;宋刻本〕
宋刊本。半葉十二行,行大字二十字;小字雙行,行二十六字。黑線口,左右雙邊。左欄外上方題幾卷幾,板心題詩幾。首卷題“杜工部草堂詩箋卷第一”〔以下同此,標題有“杜工部”加上“增修”二字或“集注”二字者〕;次行低七格題“嘉興魯訔編次”;三行低七格題“建安蔡夢弼會箋”;四行頂格“開元間留東都所作”;五行低三格“游龍門奉先寺”,下接雙行小注,低四格。卷一末有“云衢俞成元德校正”一行。玄、恒、桓、慎、敦均缺筆。第四十卷為逸詩補遺,中缺第十九卷。收藏有“太史曾孫”、“華生”兩白文方印,“臥雪廬袁氏藏書”朱文方印,“袁印芳瑛”白文方印,“漱六”朱文方印,“隴西硯農(nóng)”白文長方印,“古湘南袁氏藏書畫印”朱文方印,“手自校定”白文方印,“雪廬清賞”朱文方印,“湘潭袁氏藏書之印”白文長方印,“家居涢水上”朱文圓印,“少云書畫”白文方印,“芝原所藏”白文方印。
【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二十五卷〔〔存卷一至一四卷一七至一九〕;元刊本〔元圭山書院刻本〔卷五有抄配一葉〕〕
黑口。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注雙行,行二十六字。首有碑志、諸家序文,次集注姓氏,次門類,次年譜。序文后有“積慶堂刊”篆書長木記。又板心有“至正戊子〔八年·1348〕二月印”楷書一行。門類后有鐘鼎二式木記,中有“積慶堂”篆書三字。目錄后有“圭山書院刊”五字。缺卷十五,十六,卷二十至二十五。
【杜工部七言律詩】二卷;〔唐杜甫撰;題元虞集注〕;明刊本〔〔有圈點批注目錄殘缺書尾有泐文〕〕
題“元虞集伯生注”。半葉八行,行十八字。有“生吾有愔”白文方印,“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王摩詰集】十卷;〔唐王維撰〕;明刊本〔〔有朱墨批校〕〕
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前有王縉進表及答敕。收藏有“鄭敷教印”白文方印。
【王摩詰集】二卷;〔唐王維撰〕;明刊本〔明刻東壁圖書府本〕
標題后題“永嘉張遜業(yè)有功校正,江都黃埻子 梓行”二行。板心上有“東壁圖書府”五字。
【王摩詰集】十卷;〔唐王維撰;明刻本〕
明刊本。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缺序跋。收藏有“李琳”連珠印,“李氏收藏”朱文方印,“李鑒私印”朱文方印,“鑒”朱文小方印,“明古”白文小方印,“李鑒之印”朱文方印,“明古”朱文方印,“李鑒之印”白文方印,“木彊人”白文方印,“平陽德州〔卿〕經(jīng)眼”朱文方印。
【高常侍集】二卷;〔唐高適撰〕;明刊本〔明許自昌刻本〕
分上、下二卷。半葉九行,行十九字。每卷標題次行題“長洲許自昌玄祐甫?!?。
【高常侍集】十卷;〔〔存卷一至卷五〕;唐高適撰〕;明刊本
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缺后五卷。
【岑嘉州集】八卷;〔唐岑參撰〕;明刊本
半葉十行,行十八字。有杜確序。卷一之三五古,卷四七古,卷五之七五律,卷八七律、五七言絕句。
【岑參集】不分卷〔一卷;唐岑參撰〕;校本〔明李芳刻本〔有抄配〕〕
明刊《十二家唐詩》本,舊人以舊抄七卷十行十七字、題“岑嘉州詩集”本校。后有題字云:“此《岑嘉州詩》,余借顧抱沖所儲舊抄本校勘一過。舊抄本實有勝於刻本之處,而刻本又增多詩數(shù)首,未知何據(jù)。且古詩、律詩時有舛錯,今雖據(jù)抄本排次,然未必盡可行也。姑存舊抄面目,以俟后有善本更參考焉。至八卷之目,宋《陳氏書錄》有之,而舊抄反分七卷,果足信乎?”下題“道光三年〔1822〕十二月既望,陳瓚借周漪堂校本錄?!笔詹赜小把鲇?xùn)樓收藏印”朱文長方印。
【岑嘉州詩】七卷;〔唐岑參撰〕;明刊本〔〔有抄配附錄一葉〕〕
大黑口,四周雙邊。半葉十行,行十七字。序跋俱失?!秲?yōu)缽羅花歌》“天寶景申”未改“庚申”;《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起四句未另入七絕。當是正德時熊相刊本。
【元次山集】十二卷;〔唐元結(jié)撰〕;舊抄本〔清抄本〕
《拾遺》為十一卷,《續(xù)拾遺》為十二卷。標題次行為“元結(jié)次山著”,三行“陳繼儒眉公鑒定”,四行、五行“吳震元長卿、王時敏遜之同較”。卷四《朝陽巖下歌》“零陵城郭夾湘岸,巖洞幽奇當郡城,荒蕪自古人不見”三句不脫,較湛甘泉本為勝。收藏有“陳啟豐印”白文、“少司寇章”朱文二方印。
【顏魯公文集】十五卷;補遺一卷;〔唐顏真卿撰〕;附年譜行狀碑銘本傳;〔明錫山安國活字印本〕
明活字本。半葉十三行,行十六字。每卷標題次行題“錫山安國刊”。板心上題“錫山安氏館”五字,下有工人名。前有劉敞序,后有留元剛后序。收藏有“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顏魯公文集】十五卷;補遺一卷;〔唐顏真卿撰;年譜一卷;宋留元剛撰;行狀一卷;唐因亮撰;附錄一卷;明抄本〕
舊抄本。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前有劉敞序、《行狀》、《神道碑》、《本傳》、留元剛《年譜》。留元剛后序。收藏有“張紹仁印”白文方印,“讱菴”朱文方印,“吳翌鳳家藏文苑”、“吳郡張紹仁學(xué)安藏書”白文方印,“讱盦”白文方印,“枚庵流覽所〔及〕”朱文方印。
張氏朱筆題卷末云:“嘉慶庚午〔十五年·1810〕二月三日於綠筠廬校畢。長洲張紹仁記?!?
【晝上人集】十卷;〔唐釋皎然撰〕;舊抄本〔明錢穀手抄〕
前有貞元八年〔792〕令湖州寫送皎然禪師集牒,于頔撰吳興晝上人集序。黑格抄,字不俗。有“錢穀手抄”朱文方印。收藏有“陳寶晉守吾父記”白文長方印。
【唐劉隨州詩集】十一卷;外集一卷;〔唐劉長卿撰〕;明刊本〔明嘉靖刻中唐十二家詩集本〔有抄配及缺葉〕〕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卷二《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句當苗稅》,“句”字注:“御名”,當從宋本覆刻。
【韋蘇州集】十卷;拾遺一卷;〔唐韋應(yīng)物撰〕;明刊本〔〔卷末題伯元校〕〕
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字體不畫一,當是補板。大黑口,四周寬欄。明初刊本。有王欽臣序,沈明遠《韋刺史傳》。
【韋蘇州集】十卷;拾遺一卷;〔唐韋應(yīng)物撰〕;明仿宋刊本
是書有南宋書棚本,十行,十八字。此刻即從彼翻刻,頗為神似。但無“陳家書籍鋪”一行及每葉刻工人名耳。舊為湘潭袁氏所藏,亦誤認為宋刻矣。
【韓文】四十卷;外集十卷;集傳一卷;遺文一卷;〔唐韓愈撰李漢編〕;明刊本〔明嘉靖莫如士重刻游居敬刻韓柳文本〕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字。標題次行題“明巡按直隸監(jiān)察御史新會莫如士重?!?。有嘉靖丙辰〔三十五年·1556〕仲冬旴江王材寧國郡重刻韓柳文序,又嘉靖丁酉〔十六年·1556〕游居敬序。此書為游居敬巡按南畿時屬寧國守黎晨所刻,至嘉靖丙辰〔三十五年·1556〕莫如士以原本重梓者。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集傳一卷;遺文一卷;〔唐韓愈撰;李漢編;宋朱熹考異;王伯大音釋〕;元刊本〔明刊本〕
半葉十三行,行二十三字。大黑口。前有朱子韓文考異序,寶慶三年〔1227〕王伯大序。元刊本之初印者,摹印特精。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集傳一卷;遺文一卷;舊刊本
十三行,二十三字,與元刊本同。但係覆本,不如前刻之精。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存卷五至一二卷二十至二五卷三一至三五〕;唐韓愈撰;李漢編;宋朱熹考異;王伯大音釋〕元刊本
半葉十三行,行二十三字。黑口,四周雙邊,板心題昌文幾。每卷標題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卷之幾,空二格題“考異音釋附”小字二行。存卷五之十二,卷二十之二十五,卷三十一之四十。凡缺十六卷。
【增廣注釋音辯唐柳先生集】四十三〔卷〕;別集二卷;〔唐柳宗元撰;宋童宗說注釋;張敦頤音辯;潘緯音義〕;元刊本〔〔孫星衍跋別集卷下有缺葉〕〕
小黑口。半葉十三行,行二十三字。有乾道三年〔1167〕陸之淵序。有“孫氏伯淵”、“繡衣執(zhí)攷大夫印”二白文方印,“臨海洪頤煊過眼”白文方印,“孫忠愍侯祠堂藏書記”朱文方印。
〔孫星衍跋云:〕
〔“《增廣注釋音辯唐柳先生集》四十三卷,宋本。署‘童〔宗〕說注釋’者,其人始末未詳;署‘張敦頤音辯’者,敦頤注《六朝事跡》之人;署‘潘緯音義’者,據(jù)乾道三年陸知淵序,知緯字仲寶,官廣文,云間人。按陳振孫《書錄解題》有《韓柳音辯》二卷,云南劍州教授新安張敦頤撰,紹興八年〔1138〕進士;知《音辯》本原乃書賈合刻之,尊為“先生”耳?!端膸臁窌沼写吮荆Q麻沙版,不失其真;良可寶也。孫星衍記?!薄?
【增廣注釋音辯唐柳先生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唐柳宗元撰宋童宗說注釋;張敦頤音辯;潘緯音義;年譜一卷;宋文安禮撰〕附錄一卷;宋刊本
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一字,注雙行同。黑線口,四周雙邊,板心題柳文幾。首行“增廣注釋音辯唐柳先生集卷之一”;次行低五格“南城先生童宗說注釋”;三行“新安先生張敦頤音辯”,四行“云間先生潘緯音義”,均低五格,每字空一格,惟名字二字及注釋等字連書;五行低一格題“唐雅”;六行低三格“獻平淮〔西〕夷雅表”;七行低四格注釋,注中分“童云”、“張云”、“潘云”,皆黑蓋子白文。貞、偵、徵、完、玄、廓、敦、桓、恒均缺末筆。前有劉禹錫序,乾道三年〔1167〕吳郡陸之淵柳文音義序,乾道丁亥〔四年·1168〕潘緯序,并諸賢姓氏:中山劉禹錫編,河南穆脩敘,眉山蘇軾評論,胥山沈晦辯,南城童宗說音注,新安張敦頤音辯,新安汪藻記,張?zhí)朴⒄?,云間潘緯音義。又《柳先生年譜》,不提何人所撰。末有淳祐九年歲在己酉〔1249〕良月朔日平山劉欽后序,序中謂怡堂劉君是編參考諸說,會其至當。諸家著錄多未詳是書撰人,以此序觀之則編輯者為劉怡堂也。收藏有“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劉賓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唐劉禹錫撰〕;舊抄本〔清經(jīng)鉏堂抄本〔李木齋據(jù)影宋本?!场?
藍格抄。左方欄外有“經(jīng)鉏堂重錄”五字。末有舊人題字。
“舊藏抄本《劉賓客集》三十卷,近有人購去,爰重繕副本,益以《外集》十卷,俾成完壁以志欣幸云。庚子初秋,苕溪漫士識。”
【唐張司業(yè)詩集】不分卷;〔唐張籍撰〕;明刊本
半葉十行,行十六字。標題后題“翰林學(xué)士中書舍人張泊編輯,監(jiān)察御史河中劉成德增次”。有正德乙亥〔十年·1515〕七月河中東峰劉成德序,謂共得詩三百九十三首。末有缺葉。有“士禮居藏”白文方印。
【歐陽先生文集】八卷;〔唐歐陽詹撰〕;舊抄校本〔清吳翌鳳古歡堂抄本〕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標題后題“唐國子監(jiān)四門助教閩歐陽詹撰著”。有朱筆校字、黃筆校宋。收藏有“吳縣陳墫”白文方印,“陳墫”朱文方印,“墫印”朱文胡蘆印,“翌鳳私印”白文、“枚庵”朱文二方印,“古歡堂鈔書”白文方印,“枚庵流覽所及”朱文方印,“兩癡”白文方印,“平江陳氏晚翠軒藏書”朱文方印。另書封面:“歐陽先生全集晚翠軒正本”。
【李元賓文集】五卷;補遺一卷;〔唐李觀撰〕;校抄本〔清抄本〔汪日楨校跋〕〕
烏程汪曰楨匯各家校本錄為此本,從之過錄。
‘坦先得瓶花齋吳氏本,繼得舊抄何義門校本,據(jù)二本校此本。凡云吳本者、瓶花齋本、坦本者,何校也。嘉慶己巳〔十四年·1809〕冬日,趙坦記。”
“細審此本似據(jù)何校本勘校,微有脫漏耳。坦又記。”
“仁和趙之玉某泉假讀于表忠觀?!?
“所據(jù)各校本目錄:
“原本。紙墨甚舊?!伞肿鳌怼?,蓋明季人所抄。每遇宋諱缺筆,則源出于宋本之徵也。
“舊朱校。朱筆所校不知何人,時有評語,疑即錄何義門評也。
“舊墨校。墨筆所校不知何人,亦間有評語。
“舊黃?!乒P所校亦不知何人。
“季本。蓋季滄葦藏本,舊朱校所稱。
“何本。何義門校本。
“趙坦校本。據(jù)何校舊抄本、吳本校,亦用朱筆。
“錢本。舊朱校所稱。
“鮑校。鮑廷博校,亦用朱筆。
“宋本。鮑校引之。
“姚抄本。鮑校引之。
“晴川本。即校姚抄本。晴川,不知何人。
“趙烺校。鮑校引之,趙坦校亦引之。
“舊抄本。趙坦所藏,蓋即何校所據(jù)之本也。
“吳氏瓶花齋本。趙坦所稱。
“別本?!伞沧鳌场怼?,‘?!肿ⅲ骸?,當亦明季人所抄。
“刻本。江都秦思復(fù)校刊,多足以刊正舊本,亦間有脫誤不及抄本之處?!?
“道光戊申〔二十八年·1848〕春日,吾友蔣寄嶺抄得此本,屬余合諸本校之,每校數(shù)行,則為神瘁目眵,故旋校旋輟,置諸篋中者數(shù)年。嗣聞有秦氏刊本,亦從友人假得互勘,舊抄頗有勝於刊本處。近人於古書業(yè)有刊本者便置抄本而不顧,此非深於書者也。今春努力為之,始得畢功,因識於后。時咸豐壬子〔二年·1852〕三月朔日也。鳥程汪曰楨?!?
【李元賓文集】五卷;〔唐季觀撰〕;舊抄本〔明抄本〕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前有陸希聲序,末附詩四首。四庫採進本。書面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一月浙江巡撫三寶送到汪汝楛票家藏《李元賓文集》壹部計書壹本”等字朱記。
【唐賈浪仙長江集】十卷;〔唐賈島撰〕;明刊本〔明嘉靖刻中唐十二家詩集本〔李木齋補闕詩有抄配〕〕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與《劉隨州集》行款、紙墨皆同,疑同時覆刻宋本。
【孟東野詩集】十卷;〔唐孟郊撰〕;明刊校宋本〔明弘治刻本〕
大黑口。半葉十行,行十八字。標題次行題“山西西道節(jié)度參謀試大理評事平昌孟郊?!焙笪寰硪郧睾炭瘫九淙?。然是朱良育叔英校宋本,何義門過錄,姚世鈺又從何校過錄。
【王昌齡集】二卷;〔唐王昌齡撰;明銅活字印本〕
明活字本。與太宗、玄宗集合裝一冊。
【李長吉詩〔集〕評注】四卷;〔唐李賀撰;清王玟評注〕;抄本〔清抄本〕
題“廣陵射陽王玟文玉氏評注。前有王玟自序。收藏有“真意堂藏書印”朱文方印,“墨巢居士”、“喬載繇印”白文二方印。
【李長吉歌詩】四卷;外集一卷;〔唐李賀撰;宋吳正子箋注;劉辰翁評點〕;刊本〔明刻本〔有批點〕〕
題“西泉吳正子箋注,須溪劉辰翁評點”。
【唐李欣詩集】一卷;〔唐李欣撰;明凌登瀛輯〕;明刊本〔明萬曆凌登瀛刻本〕
標題次行題“錢唐凌登瀛玄仲甫匯輯”。前有吳敏道序,謂玄仲考正李詩舊本重刻之滄浪亭云。并錄正德乙亥〔十一年·1516〕劉成德江寧刻板敘,包山陸涓正德己卯〔十四年·1519〕刊板跋。又目錄后記云:“右詩陸本凡一百一十五首,多劉本三十六首。劉本多五首,內(nèi)除闕一首及并一首,合之凡得詩一百一十八首?!澳┯腥f曆丙戌〔十四年·1586〕七月四日登瀛跋。
【沈下賢文集】十二卷;〔唐沈亞之撰〕;舊抄本〔清抄本〕
有元祐丙寅〔元年·1086〕十月刊板序。
【李文饒文集】殘本十六卷〔〔存卷一之十六〕;唐李德裕撰〕;明抄本〔〔黃丕烈跋〕〕
黑格綿紙抄本。半葉九行,行二十字。每卷標題李文饒文集卷第幾,空五格題“會昌一品制集”。前有鄭亞序。自十七卷以下皆缺。前后有黃蕘圃二跋?!颤S跋見《蕘圃藏書題識》?!?
【李衛(wèi)公文集】二十卷;別集十卷;外集四卷;〔唐李德裕撰;明陳子龍評選〕;明刊本〔明末刻本〔目錄抄配〕〕
標題下題“會昌一品制集”,次行題“明陳子龍臥子評選,宋徵璧尚木參閱”。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缺序跋。
【元氏長慶集】六十卷;補遺六卷;〔唐元稹撰〕;明刊本〔明萬曆馬元調(diào)刻本〔李木齋過錄葉祖德校并補缺文有抄配〕〕
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標題后題“明松江馬元調(diào)巽甫校”。有萬曆甲辰〔三十二年·1604〕吳郡婁堅序。
【白氏文集】七十〔一〕卷;〔唐白居易撰〕;日本舊刊本〔日本元和〔明萬曆天啟間〕那波道圓活字印本〔卷一至一二日人校有缺文及抄配〕〕
半葉九行,行十六字。前有元微之序;末陶穀撰《龍門重修白樂天影堂記》,又日本那波道圓刻書序。
【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一卷;別集一卷;〔唐杜牧撰〕;影抄宋本〔清抄本〕
半葉十行,行十八字。板心上有字數(shù)。每卷標題次行題“中書舍人杜牧字牧之”或“杜牧字牧之”。題比正文低三格。首有將仕郎守京兆府藍田縣尉充集賢殿校理裴延翰序?!秳e集》前有熙寧六年〔1073〕三月杜陵田概序???、玄、貞、桓、弘均缺筆。
【增廣音注唐郢州刺史丁卯詩集】二卷;〔唐許渾撰;元祝德子訂正〕;宋刊本〔元刻本〔黃丕烈傅增湘跋卷上有明初人抄配〕〕
半葉十行,行十五字。黑口,左右雙邊。板心題許詩上下。卷首標題作雙行大字;次行低六格題“刺史許渾字用晦撰”;三行“信安后學(xué)祝德子訂正”;四行低一格題“近體詩”;五行低二格題“七言”,黑蓋子飛白文,傍注“八句”二字;六行低三格“金陵懷古”。下卷款式同,惟無撰訂人名二行。收藏有“丕烈’、“蕘夫”兩朱文小方印,“汪印士鐘”白文、“閬源真賞”朱文兩方印。
黃氏手跋曰:“此書宋本余先藏有一本,版刻糊涂,多屬全寫。因有義門先生跋,故珍之,列諸《百宋一廛賦》中。后復(fù)收此,覺字跡清朗,勝於義門先生全寫者多矣。因以何跋本歸嘉禾金玩華居,而此本遂為甲本。庚午〔乾隆五十三年·1788〕八月,蕘翁記?!把允仭卑孜摹?
【文泉子集】一卷;〔唐劉蛻撰〕;抄本〔清抄本〕
有“文選樓”陽文長印,“揚州阮氏嫏嬛仙館藏書印”朱文方印。
【李中碧云集】三卷;〔唐李中輯〕;舊抄本〔明抄本〔吳騫據(jù)毛氏席氏刻本校并跋〕〕
半葉十行,行十八字。首有孟賓于序,序后即接題“詩卷上”,以下卷中、卷下均接連,不另葉起,當從宋本抄出。卷末朱筆題:“甲午〔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九日,依琴川毛氏、東山席氏二家刊本校過。兔床記?!毕掠小巴么步?jīng)眼”朱文長方印。末有乾隆甲午立秋日兔床吳騫跋。有“拜經(jīng)樓吳氏藏書”朱文方印,“露鈔雪購“白文方印。
〔吳騫手跋云:〕
〔“李有中南唐時為新淦令,嘗與張泊、韓熙載、潘佑、徐鉉諸人相友善,故多投贈之什。所著《碧云集》,水部郎中孟賓于為之序,尾題‘癸酉’者蓋宋開寶之六年〔973〕也。序中摘錄秀句方之方干、賈島良不為過,然余讀馀篇,見其眷懷邦國如有隱憂者正復(fù)不少,則又杜牧、羅隱之儔矣。惜當日舉國風(fēng)靡,淪胥罔顧,屈指曹彬南下之秋,寒暑僅再週耳!虞之不臘,明者已早燭其必然,孰謂握三寸不律而仰屋梁者遂不曉事也!是集按晁氏《讀書志》及《文獻通考》所引,并云二卷,惟《曝書亭藏書目》作三卷。予此本得之烏夜村張氏,卷數(shù)適與之相符,何古今本之不同也?又序言五、六、七言二百篇,而此實三百馀篇,豈后人附益而重編之與?書此以俟他日考定云。乾隆甲午立秋日,兔床吳騫識?!?
【梨嶽詩集】一卷;舊抄本〔明抄本〕
唐李頻撰。有真德秀刊集獻狀,嘉熙三年〔1239〕王野序,元貞丁酉〔1297〕裔孫邦材序,大德元年〔1297〕呂師仲序,大德己亥〔三年·1299〕邵文龍序,至元后丁丑〔三年·1337〕張復(fù)序,永樂十三年〔1380〕師祐序及褒封諸敕,又正統(tǒng)四年〔1439〕陳璉刊板序。收藏有“明善堂覽書畫印記”白文,“安樂堂藏書記”朱〔文〕兩長方印。
【李群玉詩集】三卷;后集五卷;〔唐李群玉撰〕;舊抄本〔清初抄本〔四庫底本〕〕
《后集》五卷末有朱筆題字:“借五云樓宋本抄出。重光。”
有“重白”白文方印,“子宣”朱文方印,“古潭州袁臥雪廬”白文方?。挥帧哆M詩表》上有翰林院印,跳行處皆用墨筆鉤勒,知為《四庫》底本。
【文山詩集】三卷;〔唐李群玉撰;考證一卷;附錄一卷〕;明刊本〔明萬曆龔之伊刻本〕
標題后題“唐弘文館校書郎澧陽李群玉著”。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有萬曆甲寅〔四十二年·1614〕春仲龔之伊序,序后附《文山集考證》。
【孫可之文集】十卷;〔唐孫樵撰〕;明刊本〔明正德王鏊刻本〕
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一字。有“吳輿則氏”白文方印。
【李嶠雜詠】二卷;日本刊本〔日本林衡編佚存叢書活字印本〕
前有登仕郎守信安郡博士張庭芳撰故中書令鄭國公李嶠雜詠百二十首序?!敦鎱矔房尽S刑炱侔?。
【唐李推官披沙集】六卷;〔唐李咸用撰〕;校宋本〔明刻本〔李木齋據(jù)宋本校〕〕
明徐刻百家本。盛鐸假鄧孝先藏宋書棚本手校一過。宋本行款同徐刻,楊萬里序后有“臨安府棚北大街陳宅書籍鋪印行”一行。
【唐皮日休文藪】十卷;〔唐皮日休撰〕;明刊本〔明正德袁表刊本〕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前有自序,柳開序。正德庚辰〔十五年·1520〕六月吳下袁表邦正跋。
【笠澤叢書】四卷;補遺一卷;〔唐陸龜蒙撰〕;舊抄校本〔清有竹堂抄本〔清阮林校并跋〕〕
卷末諸跋錄於后:
“嘉靖戊戌〔十七年·1538〕仲春,吉菴王良棟錄藏。”
“萬曆丙辰〔四十四年·1616〕錄藏谷口草堂?!?
“康熙丁卯〔二十六年·1687〕龔衡圃錄藏古藤書屋。越丙戌〔四十五年·1706〕,再閱於田居之放漁軒”。
以下錄王阮亭《書〔笠澤叢書〕后》一則。
“偶于庚戌歲〔康熙九年·1670〕見友人案頭有《天隨子叢書》,攜歸錄之,不知其舛訛若是也。后于敬身丁君所借得龔先生藏本仇之,其中衍脫舛誤殆不勝朱墨矣。校閱畢,思于它時再裡謄善本,適聞江都陸氏已開雕精本,發(fā)價頗昂,而吾鄉(xiāng)坊中絕少來者?!惨浴秤嗉攘Σ荒苻k,當侯友人有得之者再持以印證可耳。壬子〔康熙十一年·1672〕陽月八日,阮林漫記?!?
【陸魯望文集】七卷;續(xù)補一卷;〔唐陸龜蒙撰〕;舊抄本〔明末抄本〔有墨校徐靄如跋〕〕
綠格抄,似明季人書。卷末題“楊州范雨邨”五字。
【司空表圣文集】十卷;〔唐司空圖撰〕;舊抄本〔清抄本〔沈叔埏校〕〕
較不分卷為精。卷末多《成均諷》一篇。
【司空表圣文集】不分卷;〔唐司空圖撰〕;舊抄本〔清抄本〕
有“徐康”朱文、“張氏月霄”白文二方印。
【唐黃御史集】八卷;附錄一卷;〔唐黃滔撰〕;舊抄本〔清蔣氏賜書樓抄本〕
黑格精抄。前有楊萬里序,洪邁序,謝諤序,萬曆丙午〔三十四年·1606〕曹學(xué)佺序。又凡例四則,謂是集九世孫黃沃刻於淳熙丙申〔三年·1176〕;二十世孫黃希英刻於正德癸酉〔八年·1513〕;黃廷良又刻〔於〕萬曆甲申〔十二年·1584〕,崇禎戊寅〔十一年·1638〕又重刻之。此本從崇禎刻本傳錄,目錄后有墨筆題識,審為汪氏喜孫手跡。
〔汪氏題識云:〕
“此蔣先生繼軾收藏之書。先生字西圃,甘泉人,藏書最富,手校唐宋人集三百馀種,除夕陳書肅拜,自號拜集老人,官翰林院編修。”
收藏有“西圃蔣氏手校鈔本”朱文長方印,“汪喜孫印信”白文、“周玉齊金漢石之館”朱文兩方印。
【劉棗強詩集】二卷;〔唐劉言史撰;附錄一卷〕;抄本〔清初抄本〔有朱?!场?
前有傳贊,后附皮日休撰劉棗強碑,孟郊哭劉棗強詩。
【張象文詩集】三卷;〔唐張蠙撰〕;抄本〔清抄本〕
前錄張蠙傳贊。
【女郎魚玄機詩】一卷;〔唐魚玄機撰〕;校宋本〔明嘉靖刻唐百家詩本〕
明徐刻《百家唐詩》本。盛鐸假袁抱存所得蕘圃藏宋刻校字一過?!洞呵榧淖影病芬皇住安怀钚锌嗫嘞嗨肌辈蛔鳌靶腥簟?;《感懷寄人》一首“仍羨世人欽”,“欽”字作墨釘;《過鄂州》一首“莫愁魂逐清江去”不作“魂遂”;《江陵愁望寄子安》一首“江淹橋映暮帆遲”不作“江橋掩映”;《寄子安》一首“恩情須學(xué)水長流”不作“息情”;《送別》一首“水柔逐器知難定”不作“遂器”。
【薛濤詩】一卷;〔唐薛濤撰〕;魚玄機詩一卷;〔唐魚玄機撰〕抄本〔清抄本〕
舊人精抄。合裝一冊。
【白蓮集】十卷;附風(fēng)騷旨格一卷;〔唐釋齊己撰〕;舊抄本〔明抄本〔傅增湘跋〕〕
黑格抄。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標題次行題“廬嶽僧齊已撰”。前有天福三年〔938〕三月一日序,題“荊南節(jié)度〔以下空三格〕朝議郎檢校秘書少監(jiān)試御史〔以下缺〕”?!讹L(fēng)騷旨格》目錄后有題字五行:“陳氏《直齋書解》云,唐僧齊己《白蓮集》十卷,《風(fēng)騷旨格》一卷。今兼得之,為合璧矣。元書北宋刻傳世既久湮沒,首卷數(shù)字尚候善本補完,與皎然、貫休三集并傳。嘉靖八年歲己丑〔1529〕,金閶后學(xué)柳僉謹志?!?
收藏有“毛晉私印”白文、“一字子九”朱文二方印,“汲古閣主人毛晉之印”白文方印,“抱經(jīng)樓”白文長方印。
〔傅增湘跋云:〕
〔“戊午〔1918〕八月十九日從椒微師借校一過。傅增湘敬志?!薄?
【桂苑筆耕集】二十卷;〔唐高麗崔致遠撰〕;朝鮮刊本〔朝鮮活字印本〕
標題次行題“都統(tǒng)巡官侍御史內(nèi)供奉崔致遠撰”。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前有新羅中和六年致遠狀奏,又徐有榘、洪奭周二序。
【徐公文集】三十卷;〔宋徐鉉撰;附錄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半葉十行,行十九字。每卷有目,連屬正文。前有胡克順進表及批答,淳化四年〔993〕陳彭年序。末附行狀、墓志、祭文、挽詞,大中祥符九年〔1016〕晏殊后序,明州重刊文集徐琛跋。
【河?xùn)|柳仲涂先生文集】十六卷;〔宋柳開撰;張景輯〕;舊抄本〔清初抄本〔孫文川據(jù)南陽村抄本校并跋〕〕
目錄標題后題“門人張景編”。末有孫氏手跋。
“同治九年太歲庚午〔1870〕七月初八日巳刻校畢。時寓上海城內(nèi)青蓮禪院。日來天氣酷熱,公事稍有頭緒,以馀閒校此,二日而竣。惜借得之南陽村抄本,亦甚潦草,其訛舛處多與此本相同,無從???。何處再得一善本詳校之!澄之記?!?
【咸平集】三十卷;〔宋田錫撰〕;舊抄本〔清抄本〕
前有蘇軾序,范仲淹序,司馬光撰神道碑。末附田錫所撰其父懿墓碣一首。首有“張印月霄”、“愛日精廬藏書”兩朱文方印,又“秘冊”朱文長方印。
【武夷新集】二十卷;〔宋楊億撰〕;舊抄本〔清抄本〔有朱墨?!场?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似從宋本抄出。前有自序。收藏有“曾經(jīng)我眼”白文方印,“可為知者道”、“秋松齋印”白文兩方印。
【楊文公集】五卷;〔宋楊億撰〕;抄本〔清抄本〕
缺序跋。集中遇“御製”及“應(yīng)制”字均空格。
【王黃州小畜集】三十卷;附外集〔一卷〕;〔宋王禹偁撰〕;舊抄本〔清抄本〔失名墨筆校楊思敬朱筆校補并跋〕〕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末有紹興十七年〔1147〕雕印文集料價及校正監(jiān)雕銜名。后附《外集》,係后人別抄附入者,有朱筆跋云:“余官閩中,罷官后掌教將樂書院。院中有王生嗜愚,為黃州三十二世孫,其先世明季避地入閩;博雅能吟詠,出《小畜外集》示余。余初在邗江購得一卷,以之???,頗得改正數(shù)處,此編尚多詩三首,茲錄於左,要皆在《外集》七卷之外也。
古意
去年南浦板橋頭,碧草連天送遠游;
楊柳絲中垂別淚,芙蓉江上望歸舟。
於今又遇桃花浪,底事猶空燕子樓;
淼淼盤塘春水闊,澧蘭沅芷不勝愁。
得遠書
委巷春深晝掩廬,片云迢遞落山居;
數(shù)年不得真消息,珍重瓊瑤一紙書。
東周員外
盤中惟有水,杯底不留春;
真似羅浮裏,梅花自笑人。
嘉慶丙子〔二十一年·1816〕,耐園主人。
后有“耐園”朱文、“楊印思敬”白文兩方印。又“文蓀讀過”白文方印。前有“隱拙齋藏書印”朱文方印,“沈廷芳盥蒙氏”白文長方印,“隱拙齋學(xué)人”朱文方印,“仁和沈廷芳字畹叔一字菽園”白文方印。
【宋林和靖先生詩集】四卷;〔宋林逋撰〕;明刊本〔明正德刻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單邊。前有梅堯〔臣〕撰序并和靖先生像,像贊內(nèi)“仁廟謚以和靖先生”,“仁廟”提行,當源出宋刊。
【和靖先生文集】四卷;〔宋林逋撰〕;明刊本
首年譜,次奏劄,次雜文,次書并壁帖。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大黑口。語涉宋帝均空格,宋諱間有缺避,當從宋本翻雕者。惜序跋缺失,不可考為何年所刻耳。
【河南穆公集】三卷;〔宋穆修撰;附錄一卷〕;舊抄本〔清抄本〔有朱?!场?
末附《穆參軍遺事》一卷,淳熙丁未〔十四年·1187〕劉清之跋。有“圣清宗室盛昱伯羲之印”朱文方印。
【河南穆先生文集】三卷;〔宋穆修撰;附錄一卷〕;抄本〔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德化李氏木犀軒抄本〔李木齋過錄汪蘇潭校文及王端履跋〕〕
前有淳熙丁未〔十四年·1187〕劉清之序。舊人手抄并有朱筆校字,從之傳錄。末有跋云:“嘉慶辛酉〔六年·1801〕於吳山書肆見東嘯軒藏抄本,借歸傳寫。汪蘇潭吏部為余假趙寬夫家宋本細校一過,蘇潭自云已精審,可寫定。嘉慶己卯〔二十四年·1819〕閏月重裝并記。”末有“端履手抄”朱文方印。鐸手錄此跋并模王氏印志。
【春卿遺稿】二卷;〔宋蔣堂撰〕;抄本〔德化李氏木犀軒抄本〕
末附傳一篇,天啟元年〔1621〕二十世孫鐄跋。
【陳副使遺稿】一卷;〔附錄一卷;宋陳洎撰〕;抄本〔德化李氏木犀軒抄本〕
宋陳洎亞之著。
【鉅鹿東觀集】十卷;〔宋魏野撰;清抄本〕
每卷題“宋魏野仲先”。舊抄本。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有天圣元年〔1023〕十二月二十七日樞密直學(xué)士知益州苑兵馬鈐轄薛田序。收藏有“蕓香閣”朱文長方印,“小瑯?gòu)智彘s張氏收藏”朱文長圓印,“秘冊”朱文長方印,“愛日精廬藏書”朱文方印,“鴻爪”朱文長方印,“蓉鏡珍藏”朱〔文〕、“清河伯子”朱白文、“在處有神物護持”朱文各方印〔在序前〕,“小瑯?gòu)指5亍卑孜臋M方印,“竺樵”朱文長方印,“赤松黃石”白文、“張”白文、“蓉鏡”朱文、“秘帙”朱文各方印,“芙初”朱文長方印〔卷一首〕,“曾藏張蓉鏡家”朱文方印〔卷五末,卷七首〕。
【宋景文集】六十二卷;〔宋宋祁撰〕;抄本〔清抄武英殿印聚珍板叢書本〕
從《永樂大典》本抄出。有“詩龕居士存素堂圖書印”朱文方印,“詩龕墨綠”朱文方印,“小西崖”、“峕颿”白文二方印,“法式善鑒藏印”朱文方印。
【安陽集】五十卷;〔宋韓琦撰〕;韓魏王家傳十卷;韓魏王別錄三卷;〔宋王巖叟撰〕;韓魏王遺事一卷;〔宋強至撰〕;明刊本〔明正德張士隆刻本〕
半葉十一行,行十八字。每卷有“賜進士監(jiān)察御史安陽張士隆重刊”一行。有正德九年〔1514〕五月齊安曾大有序?!秳e錄》王巖叟撰,有序?!哆z事》強至撰編。
【安陽集】五十卷;〔宋韓琦撰〕;別錄三卷;〔宋王巖叟撰〕;遺事一卷;〔宋強至撰〕;家傳五卷〔十卷〔存卷一至五〕〕;明刊本
〔明萬曆郭樸刻本〕
半葉十行,行十八字。標題次行“宋司徒太師侍中上柱國尚書令忠獻魏王韓琦著”,三行“明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郭樸?!?。萬曆丁亥〔十五年·1587〕郭樸序。
【河南先生文集】二十七卷;〔宋尹洙撰〕;附錄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藍格抄本。每卷有目,連屬正文。有范仲淹序。末錄阮亭跋語二則。有“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宋端明殿學(xué)士蔡忠惠公文集】四十卷;〔宋蔡襄撰〕;端明別紀十卷;〔明徐湲勃輯〕;明刊本〔明萬曆四三年〔1615〕朱謀湧韋刻本〔有缺葉〕〕
半葉九行,行十九字。白口。板心上題“蔡忠惠集”,魚尾下題卷幾暨葉數(shù),下有刊工人名一字及字數(shù)。卷一首葉題“李森寫,鄒元弼刊”。標題次行題“明監(jiān)察御史侯官陳一元?!保小安颊孤槌抢铋L庚”,四行“按察使桐鄉(xiāng)沈蒸訂”,五行“知縣龍溪馬鳴起閱”。各卷銜名皆同。前有乾道五年〔1169〕十月永嘉王十朋序,略謂乾道四年〔1168〕冬,得郡溫陵,道出莆田,求公遺文,郡與學(xué)皆無之,可謂缺典矣。於是移書興化,守鍾離君松、傅君自得訪於故家得善本,教授蔣君雝手校正之,鋟板於郡庠。得古律詩三百七十首,奏議六十四首,雜文五百八十四首,而以四賢一不肖詩置諸卷首,與奏議之切直舊所不載者悉編之,比它集為最全云。至此本為明人重編,以《親祀南郊詩》為首。卷一至卷〔三〕古詩,卷四至卷八律詩,卷九箴,卷十至卷十五制誥,卷十六至二十一奏議,卷二十二國論要目,卷二十三書疏,卷二十四表,卷二十五狀,卷二十六劄子,卷二十七書,卷二十八記,卷二十九序,卷三十啟,卷三十一啟、箋、別紙,卷三十二齋文、賦、傳,卷三十三、三十四雜著,卷三十五茶錄、荔枝譜,卷三十六哀詞、祭文,卷三十七神道碑、墓志、墓表、墓碣,卷三十八至四十墓志銘。每卷末多有“萬曆乙卯〔四十三年·1615〕仲夏南州朱謀湧韋、李克家重校”兩行?!抖嗣鲃e紀》標題次行題“明后學(xué)徐湲勃編纂”,三行、四行“朱謀湧韋、李克家校正”。以本傳、德行、政事、書學(xué)、藝談、賞鑒、茶癖、恩寵、崇報、紀異十目,分為十卷。前有萬曆庚戌〔三十八年·1610〕秋日晉安謝肇淛序,萬曆己酉〔三十七年·1609〕秋日懷安馬欻季聲序。據(jù)馬序,謂興公復(fù)采掇遺文與《別紀》并傳,此本無之。
【祖英集】二卷;舊抄本〔清傳抄四庫全書本〕
宋釋重顯撰。有天圣十年〔1032〕小師文政序。
【司馬溫公傳家集】一百卷;〔目錄十卷;宋司馬光撰〕;舊抄本〔清抄本〕
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前有目錄十卷。每卷標題后空二行有“宋原本鈔較”五字。此本卷數(shù)與他本不合,或后人改編,或有所本,未敢臆定。
【司馬太師溫國文正公傳家集】八十卷〔〔存卷一至三五〕;目綠二卷;宋司馬光撰〕;明初刊本〔〔耿文光跋〕〕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黑口,雙邊。板心題傳家集卷幾。有舊人題字,謂明天順間刊本。惜僅存前三十五卷。
〔耿文光跋數(shù)則:〕
〔素性嗜書,所過之地?zé)o不搜採,庚午庽涑水,友人攜來此本,索價六金,喜其紙老板雅,如數(shù)與之,尚缺下半部,托其再訪。余所收榕門陳氏刊本,亦甚精善,但古本難得,不妨并存也。文光記。耿氏藏書。
〔《傳家集》宋板久佚,元本無聞;此刻為最古,依仿宋樣,雅致可愛,希世之寶也,有識者自知之。星垣文光題。
〔是書刻於前明天順間,《四庫》所收即此本,英宗復(fù)辟,洪〔景〕熙〔泰〕八年〔1457〕改元天順,至今幾五百年,非有神物呵護豈能如是之久耶!同治九年〔1870〕六月十五日靈石耿文光識。
〔劉隨,字仲預(yù),開封人,《宋史》有傳。此序不著年月,亦不詳刊板源流,知非為付梓而作。所云八十卷二十八門亦非《陳氏書錄》百卷之舊。謹按《天祿琳瑯書目》所著即此本。陳榕門所刻首為劉隨序,則未有古於此本者矣。庚午〔1870〕七月十六日耿文光識。
〔《傳家集》為公所手訂,異於《文正集》,而傳本甚罕,南方藏書家多未著錄,汲古老人求之數(shù)十年竟未之得,僅有《集略》三十馀卷,詩十五卷,可知為希世之珍矣。庚午秋七月蘇溪漁隱識。
〔按汲古閣所藏《輯略》本三十二卷,解州判官呂彬所刻,其《詩》十五卷,不知為何本也。文光又記。
〔標題“司馬太師溫國文正公傳家集”猶是宋板之式。文光記。
〔《耿氏藏書志》曰,《司馬文正公集》八十二卷,康熙間刻本,所據(jù)為明本,而編輯刊刻不詳所始。按《山西通志》,公之著述共七百馀卷,今存者不及其半,全集一百一十六卷,亦不知為何本,而卷數(shù)與《直齋書錄》又不同,蓋公歿后,《傳家集》藏於晁以道家,中更禁錮,渡江后乃刊板上之朝廷,故流傳絕少,而一本為公所自編,一本為后人所輯,皆非宋本之舊,不能詳考其來歷矣。又按公行述,《資治通鑒》三百廿四卷與今本不同,亦不知何故,或合目錄言之亦未可知?!?
【趙清獻公文集】十卷;〔宋趙抃撰;附錄一卷〕;舊刊本〔明刻本〔有闕葉〕〕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大黑口,四周雙邊。有景定元年〔1260〕八月郡守天臺陳仁玉序,至治首元〔1321〕仲冬蒙古晉人僧家奴鈞元卿跋。目錄分前五卷為上卷,六卷至十卷為下卷。收藏有“吳岫”白文長方印,“姑蘇吳岫家藏”朱文方印。
【新刊直講李覯先生文集】三十七卷〔〔存卷三至二六〕;宋李覯撰〕明刊本
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三字。標題后題:“后學(xué)南城左贊編輯,后學(xué)廣昌何喬新校正”。卷二十七以下缺。
【公是先生文集】十卷;〔宋劉敞撰〕;抄本〔清抄本〕
標題次行題“臨江劉敞原父”。凡詩三卷,文七卷。有失名后序一篇。
【宛陵先生文集】六十卷;附錄一卷;拾遺一卷;〔宋梅堯臣撰〕明刊本〔明正統(tǒng)四年〔1439〕袁旭刻本〕
大黑口。半葉十行,行十九字。為明宣城太守袁旭廷輔所重刻,有正統(tǒng)己未〔四年·1439〕十一月廬陵楊士奇跋。
【伊川擊壤集】八卷;〔宋邵雍撰〕;明刊本〔明隆慶刻本〕
前有自序,隆慶丁卯〔元年·1567〕陽羨萬士和序,士和分類編帙,屬江陰黃吉甫刻之。末有黃道跋。
【伊川擊壤集】二十卷;〔宋邵雍撰〕;明刊本〔〔有抄配〕〕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大黑口。前有治平丙午〔三年·1066〕自序。末有元祐六年〔1091〕原武刑恕后序。
【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十三卷;明刊本
題“舂陵拙吏龍城后學(xué)航普李嵊慈元穎父纂修,清湘后學(xué)起潛蔣騰蛟國泰父同閱”。天啟四年〔1624〕李嵊慈序。標題為“元公先生集”,板心題“濂溪志”。卷一元公遺跡,為祠堂圖及遺像;卷二元公年表;卷三至卷五為太極圖說、遺書雜著;卷六以下則附錄行狀、墓志、諸儒議論、序跋、紀述、公移、題詠也。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
【歐陽文忠公集】五十卷〔〔存卷一至二三卷二七至四三卷四八至五十〕;宋歐陽修撰;曾魯考異;李均度校正〕;明刊本
大黑口。小字本。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三字。標題后題“臨川后學(xué)曾魯?shù)弥籍悾柡髮W(xué)李均度校正”。卷一、十一、二十一、三十一、四十一標題下分仁、義、禮、智、信五字,蓋分冊之標識也。收藏有“守根堂珍藏書畫印”白文方印。缺卷二十四至二十六、四十四至四十七。
【樂全先生文集】四十卷;〔宋張方平撰;附錄一卷〕;舊抄本〔清傳錄鳴野山房抄本〕
目錄標題為“文定張公樂全集”。前有門人眉山蘇軾序。末附王鞏撰行狀一卷。卷四十及行狀紙心有“鳴野山房鈔本”六字。
【范忠宣公文集】二十卷;〔宋范純?nèi)首?;明刊本〔明覆刻元天曆本〔有缺葉〕〕
前有樓鑰序。后有嘉定辛未〔四年·1211〕元侄孫范之柔跋暨沈圻、廖視、陳宗道三跋。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一字。每卷標題后空格六行,審係挖補,當緣偽充舊刻去刻書人銜名也。
【重刊嘉祐集】十五卷;〔宋蘇洵撰〕;明刊本〔明嘉靖刻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單邊,板心上題嘉祐集卷第幾。有嘉靖壬辰〔十一年·1532〕季冬八日知太原府事張?zhí)冒?,中謂侍御南澧王公喜是集,其氣昌,其論博,其文典,深有益於學(xué)者,按晉之暇,手出是帙,命太原府翻刻云。
【臨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宋王安石撰〕;明刊本〔明嘉靖刻本〔有缺葉〕〕
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紹興戊子豫章黃次山季岑父序,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王宗沐序,嘉靖丙午〔二十五年·1546〕章袞后序。收藏有“蕭印夢松”朱文、“靜君”白文二方印,“蕭蓼亭四世家藏圖籍”白文大方印,“蘭話堂書畫印”、“蓼磯真賞”朱文二長方印。
王序謂德安吉陽何先生巡撫江西,刻是集於撫州。章序謂邑侯象川應(yīng)君云鷟〔鸑〕刻荊公集成。按丙午為嘉靖二十五年,前於王序十四年。究不知此本為何人何年所刻也。
【廣陵先生文集】二十卷;拾遺一卷;補遺一卷;附錄一卷;〔宋王令撰;吳說編〕;舊抄本〔清抄本〔黃模校并跋〕〕
標題次行題“外孫吳說編次”。每卷有目,連屬正文。前有王安石撰墓志、劉發(fā)撰傳。全書有朱筆點校。卷五末有錢唐黃模朱筆識語,有“黃模”聯(lián)珠印,“月中邨”長朱文方印。
【王狀元集諸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本一卷〔二十五卷〔存卷五〕宋蘇軾撰;題宋王十朋集注〕;宋刊本〔宋元間刻本〕
存卷五一卷。半葉十一行,行大字十九字,小字二十五字。
【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二十五卷;〔宋蘇軾撰題宋王十朋集注;劉辰翁評點;元刻本〔有缺葉〕〕
每卷標題次行均有“廬陵須溪劉辰翁批點”九字。元刊本。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一字。大黑口,四周雙邊。前有王十朋、趙夔兩序,次注詩姓氏。標題次行題“狀元王公十朋龜齡纂集”。注詩者凡九十六人。姓氏后有“廬陵氏書堂新刊”長方木記。收藏有“隨軒”橫長圓印,“徐渭仁”白文方印,“隨軒”朱文方印?!捕寰砦踩卑肴~。〕
【欒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續(xù)集十卷;應(yīng)詔集十二卷〔宋蘇轍撰;明王執(zhí)禮等校〕;明刊本〔明清夢軒刻本〔有抄配及缺葉〕〕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標題次行題“明東吳王執(zhí)禮子敬、顧天敘禮初同?!倍小D夸浐蠡蛎烤砟┒囝}“清夢軒藏板”或“清夢軒”三字。
【山谷詩集注】二十卷;〔目錄年譜一卷;宋黃庭堅撰;任淵注〕日本刊本〔日本慶安五年〔1652〕刻本〕
半葉八行,行十七字。黃垺跋后有開板年月:“慶安五曆〔清順治九年·1652〕仲夏野田彌兵衛(wèi)新刊”。此本亦有倭訓(xùn)。
【山谷詩集注】二十卷;〔目錄年譜一卷;宋黃庭堅撰;任淵注〕日本刊本〔日本寬永六年〔1629〕大和田意閑刻本〕
半葉八行,行十七字。卷末黃垺跋后有日本刊板年月:“寬永己巳曆〔明崇禎二年·1629〕水穐市衛(wèi)洛陽書堂大和田意閑開板”。此本旁有倭訓(xùn)。
【山谷詩集注】二十卷;〔目錄年譜一卷;宋黃庭堅撰;任淵注〕日本舊刊本〔日本慶元間〔明萬曆〕活字印本〕
半葉八行,行十七字。有政和辛卯〔元年·1111〕任淵自序,紹興乙亥〔二十五年·1155〕許尹序,紹定壬辰〔五年·1232〕山谷孫垺刊板延平跋。有“賜蘆文庫”楷書長印。
【山谷詩集注】二十卷;〔目錄年譜一卷;宋黃庭堅撰〕;日本舊刊本〔日本慶元間〔明萬曆〕活字印本〕
半葉八行,行十七字。政和辛卯〔元年·1111〕任淵自序,紹興乙亥〔二十五年·1155〕許尹序。缺卷十三至二十。
【豫章黃先生別集】二十卷;〔宋黃庭堅撰〕;明刊本
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一字。
【山谷老人刀筆】二十卷;〔宋黃庭堅撰〕;明抄本
藍格抄本。半葉十行,行二十六字。前有山谷老人傳,連接目錄。又弘治己未〔十二年·1499〕張元禎刻書引。收藏有“鏡川”白文方印,“皇明進士錦帶里范之箴書記”白文方印,“烏臺總憲”朱文方印。別有墨筆題字:“支氏天目堂藏書。梅坡?!薄爸厦菲麻??!?
【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宋陳師道撰〕;明刊本〔明弘治馬暾刻本〕
大黑口。每卷標題后題“彭城陳師道履常著,茶陵陳仁子同俌編校,后學(xué)南陽王鴻儒懋學(xué)重校,后學(xué)彭城馬暾廷震繡梓”四行。前有魏衍所作集記,王云、任淵兩識語。
【后山詩注】十二卷;宋刊本
半葉十三行,行二十三字。黑線口,左右雙邊。原詩頂格,注亦大字低一格。詩題均低五格,注低六格。首卷抄配。板心上有字數(shù)。魚尾下題己幾,或題陳己幾,或題后詩幾。收藏有“靖齋”朱文方印、“氏家藏”朱文方印。
【張文潛文集】十三卷;〔宋張耒撰〕;明刊本〔明嘉靖刊本〔徐葵據(jù)南宋建安余騰夫刻永嘉先生標注十卷本校并跋〕〕
末有龍渠山郝梁刊板志語。前有嘉靖甲申〔三年·1524〕江都馬駙序。收藏有“吳岫”白文長方印,“馮知十印”、“彥淵氏”兩白文方印,“馮彥淵讀書記”朱文方印,“馮氏藏書”朱文方印。有徐氏朱筆校,并手跋云:“張文潛文亦名《宛邱集》;相傳南宋初人,有四本:一本十卷,〔一本三十卷〕,一本七十卷,一本一百卷。國朝《四庫》所收之則又七十六卷。今余得此本十三卷,係虞山馮氏與吳氏兩家藏本,與所記上五本卷帙不同,想即胡應(yīng)麟所見之本也。昨吳興書賈鄭甫田以宋建安余騰夫所刊永嘉先生標注《張文潛文集》來,上有“季滄葦”與“毛子晉圖書”書〔印〕,共十卷。與此本校對,篇目正同,惟分卷異。因知此本即南宋初十卷之本,后人亂其卷次耳。校正一過如右,俾不失宋本面目。篇中標注亦照建安本寫出,以便讀者。至字句異同,無論允否,并一一校出,不敢意為去取,蓋校書之體例也。然賴以是正者已居十之九,益信古本之足貴。乙卯十二月初六日姑馀徐葵識?!毕掠小靶炜倍致?lián)珠印,又“臣葵”白文、“澹如”朱文二長方印。
【淮海集】四十卷;〔宋秦觀撰〕;明刊本〔明嘉靖胡民表重刻嘉靖一八年〔1539〕張綖刊本〔目錄有抄配〕〕
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一字。目錄后有“嘉靖己亥〔十八年·1539〕孟秋刊”一行。四十卷末有“后學(xué)張綎校正”一行。嘉靖乙巳〔二十四年·1545〕孟夏江都盛儀序,嘉靖己亥〔十八年·1539〕張綖序。盛序謂集板舊藏北京國子監(jiān),歲久漫漶。儀真黃雪洲中丞瓚一刻於山東,高郵張世文州守綎參校監(jiān)本、黃本再刻於鄂州。未幾,鄂板復(fù)毀於火,高郵州守胡君民表乃求善本捐俸復(fù)刻以傳云。
【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長短句三卷;〔宋秦觀撰〕;明刊本〔明萬曆李之藻刻本〔有抄配〕〕
題“明仁和李之藻振之?!?,有萬曆戊午之藻序。據(jù)張綎序,《淮海集》北監(jiān)舊板歲久漫漶,近日山東新刻不全,予乃以二集相??讨?,是為嘉靖己亥〔十八年·1539〕鄂中刊本。據(jù)盛儀序,鄂板毀於火,高郵州守胡民表求善本捐俸復(fù)刻以傳,是為嘉靖乙巳〔二十四年·1545〕高郵刊本。北監(jiān)舊板不知何人所刻,或為宋刊。明刻當以盛序中所謂儀真黃雪洲中丞瓚刻於山東者為最前,余藏有其本,果勝其他明刻也。
【淮海集】四十卷;〔宋秦觀撰〕;明刊本
序跋缺。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相傳此本為黃瓚刻於山東者,以較他本,殊有勝處。
【寶晉山林集拾遺】四卷;〔宋米芾撰〕;影宋抄本〔清影抄宋本〕
半葉十行,行十六字。前有蔡肇撰《南宮舍人米公墓志》一篇。有“錢塘何元錫字敬祉號夢華又號蜨隱”朱文方印,“布衣暖菜根香讀〔詩〕書嗞味長”朱文方印,“錢江何氏夢華館藏”朱文方印,“曾為徐紫珊所藏“朱文長印,“沈韻初珍藏印”朱文長印。
【青山集】三十卷;〔宋郭祥正撰〕;舊抄本〔清抄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前有本傳。目錄分上、中、下三卷。末附錄《繁昌建御書閣記》、《青山記》、《石室賦》三篇。
【倚松老人詩集】二卷;〔宋饒節(jié)撰〕;影抄宋本〔清抄本〔馬思贊跋〕〕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二卷末有“慶元己未〔五年·1199〕校官黃汝嘉重刊”一行。前有舊人題云:“此為江西詩派之一,竹垞先生從宋漫堂借得宋鐫本影抄。時壬午十月,衎齋識?!?
【西塘先生文集】十卷;〔宋鄭俠撰〕;明刊本〔明萬曆葉向高刻本〕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有隆興二年〔1164〕黃祖舜序,鄭元清識語,又萬曆己酉〔十三年·1585〕葉向高序,陳勛跋。收藏有“五硯樓袁氏收藏金石圖書印”朱文方印,“西畇艸堂”朱文方印,“陳墫印”、“復(fù)初氏”朱文二方印,“平江陳氏”、“西畇藏書”朱文二方印,“陳氏西畇草堂藏書印”朱文長方印。
【景迂生集】二十卷;舊抄本〔〔存卷一至三卷八至一五〕;宋晁說之撰〕;舊抄本〔清抄本〔有朱?!场?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語涉宋帝均跳行空格。缺卷四之七、卷十六之二十。
【濟北晁先生雞肋集】七十卷;〔宋晁補之撰〕;明刊本〔明崇禎顧凝遠詩瘦閣刻本〔有抄配及缺葉〕〕
元祐九年〔1094〕二月自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板心下有“詩瘦閣”三字。卷一標題下有“顧凝遠印”、“誕伯氏”,陽文二墨印。末有紹興七年〔1137〕弟謙之跋。
【具茨晁先生詩集】一卷;〔宋晁沖之撰〕;明刊本〔明嘉靖三三年〔1554〕晁楛票重刻宋慶元五年〔1199〕黃汝嘉江西詩派本〕
標題下有“江西詩派”四字。末有“慶元己未〔五年·1199〕校官黃汝嘉刊,嘉靖甲寅〔三十三年·1554〕裔孫楛票東吳重刊”三行。
【云溪居士集】三十卷;〔宋華鎮(zhèn)撰〕;舊抄本〔清傳抄四庫全書本〕
有紹興癸亥〔十三年·1143〕樓炤序,紹興十四〔年〕〔1144〕華初成進云溪〔集〕表。末附錄初成所撰行狀并跋。有“鳴野山房”朱文方印。
【演山先生文集】六十卷;〔宋黃裳撰〕;舊抄本〔清抄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自序,王悅序。末附程瑀撰神道碑,方某撰紫元翁塑像記,廖挺書后,乾道丙戌〔二年·1166〕子黃玠識語。蓋刻於建昌軍學(xué)也。后有銜名四行:“右從政郎建昌軍錄事參軍權(quán)判官譚壽卿,左從政郎建昌軍學(xué)教授權(quán)通判廖挺,右朝請大夫通判建昌軍主管學(xué)事兼管內(nèi)勸農(nóng)營田事賜紫金魚袋張公袞,右朝請大夫權(quán)發(fā)遣建昌軍主管學(xué)士兼管內(nèi)勸農(nóng)營田事賜紫金魚袋黃階”。
【姑溪居士文集】五十卷;后集十卷;〔宋李之儀撰〕;舊抄本〔清抄本〕
前有天臺吳黃序。又附投贈題跋諸詩二葉。
【姑溪居士文集】五十卷;后集十卷;〔宋李之儀撰〕;舊抄本〔清抄本〕
抄字精。有“秦恩復(fù)印”、“石研齋藏書印”諸朱記〔恐未確〕。
【游廌山先生集】四卷;舊抄本
前有《宋史》本傳暨游公傳略并贊,末附《年譜》。傳贊后墨筆標“欽定”等,《年譜》中校簽有“分校陳木”朱記,前有翰林院印,當為《四庫》副本。
【西臺集】二十卷;〔〔存卷一至五卷一三至二十〕;宋畢仲游撰〕舊抄本〔清嘉慶孔氏微波榭傳抄四庫全書本〕
孔氏微波榭抄本。前有行書《西臺集》〔目〕十葉,題:“嘉慶元年丙辰〔1796〕八月廾二甲午秋分微波榭錄?!倍砟╊}:“乙未十一月下浣,有香校?!庇小翱桌^涵印”白文、“葒谷”朱文二方印。缺卷六至十二。
【摛文堂集】十五卷;〔宋慕容彥逢撰〕;附錄一卷;抄本〔清翰林院抄四庫底本〕
庫抄紅格底本。前有淳熙十四年〔1187〕劉興祖序。后有淳熙丁未〔1187〕下元日第四孫朝奉郎知象州軍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借子綸識語,略謂:先大父少師公有《文集》二十卷、《內(nèi)制》十卷、《外制》二十卷、《講解》五卷、《奏議》五卷,兵火之后,散失幾盡。近於親舊間搜訪所得尚及千篇,分為三十卷,命工鏤板云。前有翰林院印,又“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劉左史集】四卷;〔宋劉安節(jié)撰〕;抄本〔清抄本〕
前有劉元剛序,序后有“乾隆己丑〔三十四年·1769〕七月十四日燈下補錄。貞復(fù)堂記。”題字一行。
【竹隱畸士集】二十卷;〔宋趙鼎臣撰〕;舊抄本〔清傳抄四庫全書本〕
缺序跋。中有朱筆校字。
【慶湖遺老集】九卷;補遺一卷;后集補遺一卷;〔宋賀鑄撰〕;舊抄本〔清初抄本〕
前有賀鑄自序。末有楊時跋,乾道丙戌〔二年·1166〕寇翼跋,紹熙壬子〔三年·1192〕胡澄跋。收藏有“朱彝尊錫鬯父”白文方印,“某會里朱氏潛采堂藏書”朱文長方印,“謙牧堂藏書記”白文方印,“謙牧堂書畫記”朱文方印。
【眉山唐先生文集】殘本八卷;〔宋唐庚撰〕;舊抄本〔清抄本〔失名據(jù)各本校李木齋據(jù)別本?!场?
存卷一至卷八。有舊人朱筆校字。
【眉山唐先生文集】二十卷;〔宋唐庚撰〕;舊抄本〔清抄本〔有缺葉〕〕
有鄭總序,弟庾序,呂榮義序。諸序作大字,半葉六行,行十二字。集半葉八行,行十六字。似從宋本影抄者。末有紹興己卯〔二十九年·1159〕男文若書后。
【龜山先生集】三十五卷;〔宋楊時撰〕;附錄一卷;年譜一卷;明刊本
明刊大黑口本。首有從祀議、《宋史》列傳二篇。后有胡文定公撰《龜山墓志》一篇。
【龜山先生集】四十二卷;〔宋楊時撰〕;明刊本〔明萬曆刻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板心下有字數(shù)、刊工名。有萬曆庚寅〔十八年·1590〕楚黃耿定力序,萬曆辛卯〔十九年·1591〕海陽林熙春后序,豐城李琯跋。此本即熙春官將樂縣令所刊。
【西渡詩集】一卷;〔附補遺〕;舊抄本〔清抄本〕
宋洪炎撰。抄本,半葉八行,行十八字。收藏有“秦伯敦父”、“臣恩復(fù)”、“丁日昌字靜持號禹笙”白文三方印。
【老圃集】二卷;舊抄本〔清傳抄四庫全書本〔鮑以文?!场?
宋洪芻撰。黑格抄,從閣本傳錄。中有朱筆校字,眉上有藍筆校二條,係鮑以文手跡。后錄跋語三行:“乾隆己酉〔五十四年·1789〕孟冬傳嘉興沈比部叔埏本并?!保骸扒∫颐擦辍?795〕八月初四日文瀾閣《四庫全書》本恭?!?;“嘉慶戊午〔三年·1798〕四月十四日重抄完,次日校訖?!?
【浮溪文粹】十五卷;〔宋汪藻撰〕;附錄一卷;明刊本〔明嘉靖錢芹重刻正德馬金本〕
前有嘉靖乙卯〔三十四年·1555〕胡堯臣序。序后有“永州府知府錢芹重刊,同知戴維師校正”二行。末有正德紀元〔1506〕馬金后序。收藏有“黃任之印”、“莘田氏”二朱文方印,
“蔣鳳藻秦漢十印齋收藏記”朱文長方印,“紅黎山館珍藏”朱文方印。
【石林居士建康集】八卷;〔宋葉夢得撰〕;舊抄本〔清抄本〕
黑格抄,半葉九行,行十九字。集中遇“完”、“紈”字注:“欽宗諱”;同“惇”,“敦”、“墩”注:“光宗諱”。目錄后識云:“集中凡宋諱皆闕,雖嫌名亦避之,似太過。今重改舊本仍之。講習(xí)堂抄本。附記。”收藏有“馬玉堂”白文、“笏齋”朱文二方印。
【石林居士建康集】八卷;〔宋葉夢得撰〕;舊抄本〔清抄本〕
后有嘉泰癸亥〔三年·1203〕葉簵識語。有“赤堇山人”朱文方印。
【苕溪集】五十五卷〔目錄三卷;宋劉一止撰;行狀一卷;告詞一卷〕;舊抄本〔清抄本〔李滂跋〕〕
目錄分上、中、下三卷。收藏有“臣印文琛”白文、“厚齋”朱文二方印,“得之千載外正賴古人書”白文長印,“三十五峰主人”朱文方印,“汪印士鐘”白文、“民部尚書郎”朱文二方印。
【須溪先生評點簡齋詩集】十五卷;〔宋陳與義撰;劉辰翁評點〕日本刊本〔日本重刻明嘉靖朝鮮本〕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前有劉辰翁序。末有嘉靖二十三年〔1544〕承議郎行茂長縣監(jiān)柳希春跋,嘉善大夫全羅道觀察使宋麟壽等銜名十二行,又甲申十月江宗白跋。蓋朝鮮覆刻元本,日本又從韓本重刻也。有“靈蘭室圖書記”朱文長方印。
【栟櫚先生文集】二十五卷;〔宋鄧肅撰〕;明刊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黑線口。有正德乙卯〔十四年·1519〕胡稈敻序,林孜序。收藏有“吳印蹈昌”白文、“光遠”朱文二方印。書衣有耐冷居士題字,即上元孫氏文川也。缺卷十七至末。標題次行“承事郎左正言主管江州太平觀賜緋魚袋鄧肅志宏撰”,三行“永安后學(xué)林孜思舜校正”,四行“知永安縣事南海后學(xué)羅珊廷佩刊行”。
【凌陽先生集】四卷;〔宋韓駒撰〕;舊抄本〔清抄本〕
卷一標題下注“天蓋樓”三字,下有“江西詩派”四字。
【盧溪先生文集】五十卷;〔宋王庭珪撰〕;明刊本;〔明嘉靖五年〔1526〕刊本〔有缺葉〕〕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前有胡銓序,謝鄂序,楊萬里序。胡序后有“劉氏晉齋重刊”篆書木記二行。謝序后有“吉州東崗劉宅梅溪書院善本”一行。楊序后有鐘式墨記,文與上同。各序后接盧溪先生行實,所列為誥詞、行狀、墓志、像贊、題跋。卷一標題次行“左承奉郎直敷文閣主管臺州崇道觀王庭珪民瞻”,三行“門人劉江編”。卷五十后有盧溪先生脫稿二葉,或僅存題,或存斷句不全之詩。末有嘉靖五年〔1526〕昆山張寰、常熟鄧韍二序,序謂葉文莊公得劉氏刻本錄而藏之,寰因借得,會靜齋陳公出撫南畿,因以是集請陳公付常熟縣令梁君刻之云。
【屏山集】二十卷;〔宋劉子翬撰〕;明刊本〔〔有抄配〕〕
明刊大黑口本。半葉十行,行十九字。前有紹興三十年〔1160〕胡憲序。有“海寧楊蕓士藏書之印”朱文方印,“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鴻慶居士文集】十四卷〔〔存卷一至二卷五至一四;宋孫觀撰〕舊抄本〔清初抄本〕
慶元五年〔1199〕周必大序。缺卷三、卷四凡二卷。有“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雪溪詩】五卷;附逸文一卷;補遺一卷;〔宋王絰撰〕;抄本〔清抄本〕
五卷末有“嘉慶己未〔四年·1799〕四月一日校,次日吳石倉本重?!币恍?。后有康熙己巳〔二十八年·1799〕王士禛題字一則,吳允嘉識語一則。
【雪溪詩】五卷;〔宋王铚撰〕;抄本〔清抄本〕
鐸從舊抄本錄出。
【東萊先生詩集】二十卷;〔宋呂本中撰〕;舊抄本〔清抄本〕
宋呂本中居仁撰。有乾道二年〔1166〕曾幾跋。跋后有題字二行:“庚寅仲夏十四日南陽村重抄,季夏十四日畢。無隱記?!?
【紫微集】不分卷〔一卷;宋呂本中撰〕;舊抄本〔清抄本〔后序缺葉〕〕
東萊呂本中居仁著。前有慶元二年〔1196〕陸游序。末有幾后序,序謂鋟板吳郡,郡守沈公雅所裒集也。
【莆陽知稼翁集】二卷;〔宋黃公度撰〕;明刊本〔明天啟黃宗翰刻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有慶元二年〔1196〕洪邁序,陳俊卿序。末附行狀、墓志銘、壙銘。集為其子沃所編,凡十一卷,別本作十二卷。此為嘉靖壬戌〔四十一年·1562〕裔孫崇翰所刊。
【侍郎葛公歸愚集】十卷;〔宋葛立方撰〕;舊抄本〔清抄本〔程慶馀據(jù)影宋抄本校并跋〕〕
卷前有“拜集齋”白文方印,“西圃蔣氏手校抄本”朱文長方印。卷中“留”字缺末畫,或抄出呂氏。末有舊人錄王阮亭跋語一則。又程氏跋云:“屠維作詻之歲余月下旬,偕丁君月河同登藝海樓觀書。顧君湘舟出此本見示,適余行篋中攜有影宋抄本,為點勘一過,補啟兩篇及詞一首,書遂完善,堪與宋本媲美矣。惟宋本自卷五至卷十三共九卷,無樂府。今世所傳抄本皆有樂府,且插入卷八之后,移為今第五卷,蓋后人從他本補入以足十卷之數(shù)耳。烏程程慶馀校畢記。”
【侍郎葛公歸愚集】十卷;〔宋葛立方撰〕;抄本〔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德化李氏木犀軒抄本〔李木齋校過錄程慶馀跋〕〕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字。原書每卷標題下均不標卷數(shù),似從宋本傳錄。盛鐸復(fù)得西圃蔣氏抄本經(jīng)舊人校影宋抄本者,過錄舊校并錄舊跋於后。
【香溪先生范賢良文集】二十二卷;〔宋范浚撰;明嘉靖刻本〕
第一卷題“門人高栴編”。元刊本。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二字。大黑口,左右雙邊。每卷前后標題皆大字,佔雙行。有吳師道后序及童懋重刊文集書后,謂進士唐君尚虞治蘭溪,閱地志,訪遺書,於是香溪先生范公之后曰永昌者出其家藏集二十二卷,蓋先生從子右史蒙齋之所類也。唐君命鋟梓以惠學(xué)者,而俾懋識諸其末云。自一卷至六卷不隔流水,板心題上幾。七卷至十四卷板心刻“中”字、葉數(shù),仍分卷。十五卷以下或刻“進”字,謂進策,或刻“記”、“書”、“啟”、“志”等字。其全書參差如此。
【竹軒雜著】六卷;〔宋林季仲撰〕;四庫抄本
庫抄紅格底本,前有翰林院印。中有夾紙錄《四庫提要》,為孫澄之所書。
【太倉稊米集】七十卷;〔宋周紫芝撰〕;舊抄本〔清抄本〔徐時棟跋有抄補〕〕
唐文若序,陳天麟序。有“城西草堂”界格朱文方印,“柳泉書畫”白文、“徐印時棟”朱文二方印。余先購徐氏藏本,缺卷四十五至五十三九卷,嗣書估為覓得別一抄本補全。實則徐氏原書卷二十六至三十四、卷六十二至七十亦係另一本配入,但行款均十行十八字,此九卷則九行十八字耳。末淳熙癸卯〔十年·1183〕襄陽刊板跋語。后有銜名五行:“司書程光速,鄉(xiāng)貢進士學(xué)諭兼司書王牧,學(xué)錄兼直學(xué)程恭,免解進士府學(xué)正孫光祖,從事郎府學(xué)教授陳公紹”。
【竹洲文集】十卷;附錄一卷;〔宋吳儆撰〕;明刊本〔明嘉靖吳繼良刻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標題次行題“十四世孫繼良校正重梓”。有端平乙未〔二年·1235〕程珌序,淳祐七年〔1247〕呂午序,嘉熙戊戌〔1238〕洪揚祖序,嘉熙改元〔1237〕陳塤序,弘治六年〔1493〕程敏政序。是集刻於端平嘉熙之間,至明成化中十世孫雷亨重刻。十四世孫繼良又重刻之。收藏有“吳竹屏藏書記”朱文長方印,“吳中徐康之印”白文方印,“子晉”朱文長方印。
【羅鄂州小集】五卷;〔宋羅愿撰;明羅朗?!?;附錄一卷;抄本〔清抄本〕
標題第三行題“從裔孫朗?!?。前有宋濂序,后有趙汸跋。
【艾軒先生文集】十卷;〔宋林光朝撰;明鄭岳輯〕舊抄本〔清傳抄明正德刻本〕
有陳宓、林希逸二序,又正德辛巳〔1521〕林見素序,鄭岳、雷應(yīng)龍二跋。盛鐸以金元功藏抄本校一過。
【晦庵先生朱子大全別集】十卷;〔宋朱熹撰〕;明刊本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字。黑口,四周雙邊。無序跋。卷一至六書,卷七詩、記、祝文、祭文、題跋,卷八雜著、陳請、啟,卷九、卷十公移。收藏有“葆中”白文方印,“玉乳山房”朱文圓印,“吾研齋藏書記”朱文長方印,“難尋幾世好書人”白文方印。
【文公朱先生感興詩注】一卷;〔宋朱熹撰〕;附武夷棹歌一卷;日本刊本〔日本林衡編佚存叢書活字印本〕
題“門人蔡模學(xué)”?!段湟蔫琛肥祝}“懼齋陳普尚德注”。《佚存叢書》刊本,有天瀑跋?!惰琛纺┯写蟮录壮健舶四辍?304〕武夷劉概跋。
【周益文忠公集】殘本四十五卷〔二百卷〔存四五卷〕;宋周必大撰〕舊抄本〔清抄本〔四庫底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每卷小題在上,下題周益文忠公集卷幾。存《省齋文稿》卷十八至三十一〔集十八至三十一〕;《平園續(xù)稿》卷三十二至四十〔集七十二至八十〕;《掖垣類稿》卷三至七〔集九十六至一百〕;《玉堂類稿》卷十至十四〔集一百十至一百十四〕:《歷官表奏》卷一至十二〔集一百二十二至一百三十三〕。集中宋諱有書“御名”者,或從宋本傳錄。書中勾勒夾簽甚多,封面填寫書手姓名,蓋《四庫》底本。書衣并有“江蘇巡撫採進備選書籍”楷書朱記。
【網(wǎng)山集】十卷;〔宋林亦之撰〕;舊抄本〔清抄本〕
前有劉克莊、林希逸二序,均題“網(wǎng)山月魚先生集”。黑格抄本。有“古鹽馬氏”、“笏齋珍藏之印”朱文二方印。
【蒙隱集】二卷〔〔存卷二〕〕;抄本〔清傳抄四庫全書本〕
宋陳棣鄂父撰。半葉九行,行十八字。缺第一卷。
【義豐文集】一卷;〔宋王阮撰〕;抄本〔清抄本〔李木齋據(jù)宋本?!场?
題“宋王阮南卿”。有淳祐癸卯〔三年·1243〕吳愈序,趙希圣跋。末有千頃堂主人黃瓚識語,謂先世借抄於晚村。又知不足齋跋。
“右從曝書亭抄本對錄。宋刻亦只一卷,今藏吳中黃蕘圃家,予曾一見之,不以借人。卷中一二訛字留俟他日思之,成一適耳。嘉慶己未〔四年·1799〕四月初六日,記於知不足齋?!?
【蠹齋先生鉛刀編】三十二卷;拾遺詩一卷;〔宋周孚撰〕;舊抄本〔清抄本〔有朱?!场?
前有淳熙己亥〔三年·1239〕陳珙序。目錄后有解百褕識語,識后題“友人陳珙德厚校正,友人宋廓子大校正,〕友人解百禴伯時編集”三行。半葉十行,行十八字。語涉宋帝俱空格,徵、鏡字缺筆,當從宋本傳錄。收藏有“玉峰徐氏傳是樓藏書”朱文長方印,“支印世濟“白文、“誦芬”朱文二方印。
【平菴詩稿】十六卷;〔宋項安世撰〕;抄本〔清王宗炎十萬卷樓抄本〔有朱墨?!场?
藍格抄,板心下有“十萬卷樓鈔本”六字。前錄《宋史》項安世本傳。有乾隆辛丑〔四十六年·1781〕吳長元跋。收藏有“鷗寄室王氏收藏”朱文方印。書中墨筆校語為上元孫文川所書。
【象山先生文集】二十八卷〔〔存卷一至一一卷一七至二八〕;宋陸九淵撰;明陸時壽刻本〕
卷一標題次行題“先生冢嗣持之伯微次第編集”,第三行“先生九世孫陸時壽重刊”。明刊本。大黑口,四周雙邊。半葉十三行,行二十四字。有嘉定五年〔1212〕九月門人四明袁燮序,中謂先生之歿馀二十年,遺言炳炳,精神猶在,敬而觀之,心形俱肅,若親炙然。臨汝嘗刊行矣,尚多缺略。先生之子持之伯微裒而益之,合二十八卷,今為刊於倉司云云。卷一有“陳氏道復(fù)”白文方印,“字既庭”白文方印,“宋實穎印”朱文方印。序首有“桐軒主人藏書印”朱文方印,“愛閒居士”朱文方印,“蓮涇”朱文方印,“太原叔子藏書記”白文長方印。
【慈湖先生遺書鈔】六卷;〔宋楊簡撰;明楊世思抄〕;明刊本〔〔卷二尾缺一葉〕〕
題“后學(xué)同邑楊世思抄,鄭光弼訂,楊守勤?!?。有世思識語及潘汝禎序。
【舒文靖集】二卷;〔宋舒璘撰〕;抄本〔清傳抄四庫全書本〕
有徐時棟手跋。
“同治十二年〔1873〕二月六日從湖州府城寄到,前託陸存齋觀察代為繕寫者也,將與舒芙嶠太守所刻《類稿》四卷本參校之。是日燈下,徐時棟記於城西草堂?!?
【盤洲文集】八十卷;〔拾遺一卷;宋洪適撰;附錄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后有許及之撰洪公行狀,周必大撰神道碑。許及之銜名作小字,擠格寫。集中語涉宋帝均跳行空格,似從宋本傳錄者。末有《拾遺》四篇,內(nèi)《轉(zhuǎn)運乞移免折斛錢劄子》、《祭張侍郎文》二篇此本不全,蓋卷末有缺葉。收藏有“曹溶之印”白文、“潔躬”朱文二方印,“海寧楊蕓士藏書之印”朱文方印。
【石湖居士集】三十六卷;拾遺一卷;〔宋范成大撰〕;舊抄本〔清康熙施卯抄本〕
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前有淳熙三年〔1176〕陸游范待制詩集序,序文作大字,半葉五行,行十二字。卷三十六末有“林屋山人蔡羽家藏錄出秘本”一行。卷三十五《攬轡錄》第七葉“完顏德溫敘別”下缺,注“此從《說郛》中抄出,文多節(jié)略”云云。卷三十六《驂鸞錄》十四葉“然去大江遠非是”以下缺四百二十字。卷末有康熙中攝山野人施卯朱筆題識,殘缺不完。
【渭南文集】五十二卷;〔宋陸游撰〕;明刊本〔明萬曆陳邦瞻等覆刻正德汪大章本〕
前有萬曆壬子〔四十年·1612〕福建提刑按察司按察使高安陳邦瞻序,又正德癸酉〔八年·1513〕浙江按察司僉事新安汪大章序,正德八年紹興府知府上杭梁喬后序。蓋正德中刻於紹興,萬曆中重刊之。自一卷之四十二卷為文,馀九卷為詩,末一卷為詞,非足本也。
【金陵百詠】一卷;〔宋曾極撰〕;附金陵雜興一卷;抄本〔清抄本〔孫文川跋〕〕
宋臨川曾極景建撰。道光丁酉〔十七年·1837〕金陵朱緒曾得文瀾閣傳抄本,僅九十三首,因取《方輿勝覽》、《建康志》諸書補之。有緒曾跋,吳繼曾跋。又從蘇泂《冷然齋集》錄出《金陵雜興》附於后。有上元孫澄之手跋一則。
〔“《江湖后集》卷十三:李自中,字文仲,盱江人,有《秋崖吟稿·送曾景建道州聽讀》:‘晚節(jié)傷弓未足憐,江湖因此累諸賢;名標宇宙千年在,事屬朝廷萬口傳。湘水有情空引些,舂陵無事早歸田;多年浪說飛昇讖,不擬如今尚悄然。自注:景建為予言,某年某月某日曾極飛昇,有金篆符讖。’光緒二年〔1876〕夏五望后三日,讀《江湖后集》補錄於此。澄之記?!薄?
【南湖集】十卷;〔宋張鎡撰〕;抄本〔清乾隆翰林院抄四庫底本〕
庫抄紅格底本。原作“湖南集”,墨筆鉤勒作“南湖集”。前九卷詩,末一卷詩馀。第一卷缺首葉。有“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石屏詩集】十卷;〔八卷;宋戴復(fù)古撰;附錄二卷;宋戴昺等撰東泉子詩一卷;宋戴敏撰〕;舊抄本〔明淡生堂抄本〕
有趙汝騰、樓鑰二序,包恢、趟以夫、趙汝淡、真德秀、倪祖義、姚鏞諸題并復(fù)古自識。前附《東皋子詩》,為復(fù)古父所作。又至正戊戌〔十八年·1358〕貢師泰重刊詩集序,弘治戊午〔十一年·1498〕馬金跋,正德二年〔1507〕十世孫鏞刊板跋。藍格抄本,板心有“淡生堂鈔本”五字。有“淡生堂經(jīng)籍印”朱文長方印,“曠翁手識”、“山陰祁氏藏書之章”兩白文方印,“子孫世珍”朱文圓印。
【南軒先生文集】四十四卷;〔宋張栻撰〕;日本刊本〔日本寬文九年〔1669〕芳野屋權(quán)兵衛(wèi)覆刻明弘治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淳熙甲辰〔十一年·1184〕朱子序,弘治十一年〔1498〕四月宜興沈暉序。據(jù)沈序,謂承乏湖湘,從提學(xué)楊君春得秘閣抄本,授方伯李君濬刊行。此蓋從沈本翻雕者。末有“寬文己酉〔清康熙八年·1669〕季春望日芳野屋權(quán)兵衛(wèi)刊行”木記二行。
【勉齋先生黃文肅公集】四十卷;〔宋黃榦撰〕;附集一卷;舊抄本〔清馬氏紅藥山房抄本〕
黑格抄,半葉十行,行十八字,板心下刻有“紅藥山房鈔本”六字。前后有“南陽”朱文圓印,“吾研齋”朱文長方印,“玉乳山房主人”朱文方印,“一寸二寸之魚三竿二竿之竹”朱文方印,“呂氏藏書之印”朱文長方印,“石研齋秦氏印”朱文長方印,“臣恩復(fù)”、“秦伯敦父”白文二方印。
【北溪先生大全文集】五十卷;〔宋陳淳撰〕;舊抄本〔清抄本〔有朱墨?!场?
缺卷一卷二目錄,卷五十末亦有缺。
【北溪先生大全文集】五十卷;〔宋陳淳撰〕;外集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弘治庚戌〔三年·1490〕周孟中序,謂江西藩參龍溪林君大同得《北溪先生集》,捐俸屬撫州守莆田周梁石鋟梓以傳,是此本從弘治本傳錄。有“鄭氏注韓居珍藏記”朱文長方印,“鄭杰之印”白文、“一名人杰字昌英”朱文二方印,“晉昌何氏珍藏”白文長方印。
【橘山四六】二十卷;〔宋李廷忠撰;明孫云翼注〕;明抄本
宋李廷忠撰。白綿紙藍格抄。世行皆明孫禹見校注本,無注者藏書家罕見著錄。
【龍洲道人詩集】十五卷;〔宋劉過撰〕;舊抄本〔清傳錄知不足齋抄本〕
題“昆山縣知縣西蜀王朝用校正”。端平紀元〔1234〕劉澥序。紙心下方書“知不足齋”四字。
【白石道人詩集】一卷;附詞一卷;〔宋姜夔撰〕;舊抄本〔清抄本〔失名??鲁鐦闶謱懶蛭摹场?
柯崇樸手跋,謂《白石詩集》係宋刻舊本,朱檢討竹垞向總憲徐立齋先生借抄得之。其長短句則竹坨即虞山毛氏所刻宋詞《樂章集》更旁採諸書,合得五十八〔首〕,復(fù)以其所為《大樂議》、《續(xù)書譜》、《蘭亭〔跋〕》、《稧帖偏旁考》、《詩說》并附其后,其為功於白石也大已。余既轉(zhuǎn)寫之,因述其始末如此??滴跻页蟆捕哪辍?685〕孟秋下澣題於東魯?shù)乐小O掠小翱掠〕鐦恪卑孜摹ⅰ熬匆弧敝煳亩接 ?
【滄浪先生吟卷】二卷;明刊本〔明正德刻本〔有抄配〕〕
半葉十行,行十八字。標題后題“宋樵川嚴羽儀卿著,后學(xué)趙郡尹嗣忠校正”二行。正德庚辰〔十五年·1520〕十月都穆序,序謂是書在元嘗有刻本,知昆山縣事尹君子貞以騷壇之士多未主見,重刻以傳云。有“曾在東山劉惺常處”白文長方印,“傳經(jīng)后人”、“蓉峰”、“臣恕”三白文方印,“傳經(jīng)堂鑒藏”白文長方印,“花步寒碧莊印”白文長方印,“寒碧莊章”白文方印。
此書通行皆三卷本,二卷本較佳,然刻本不多見?!秷蚱灶}跋》之抄本二卷,即從此刻傳抄者。
【野谷詩稿】六卷;〔宋趙汝鐩撰;清抄本〔鮑以文校補〕〕
每卷題“汴都趙汝鐩明翁”。舊抄本。半葉十一行,行十八字。通卷有朱筆校字。第三卷缺第八葉,舊人抄補,審係鮑淥飲手抄。又卷中夾有一紙,抄《宋詩紀事》劉后村跋,末朱筆題“癸未〔乾隆二十八年·1763〕十一月初一二校筆〔畢〕,要補抄一葉〔頁〕”二行,亦淥飲筆也,有“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冷然齋集】八卷;〔宋蘇泂撰〕;舊抄本〔清傳抄四車全書本〕
黑格抄。傳錄閣本。
【后村先生大全集】〔一九六卷〕;詩四十九卷;文六十卷〔〔存五二卷〕;宋劉克莊撰〕;舊抄本〔清抄本〔失名校有缺葉〕〕
詩缺卷四十三至四十九;文缺卷一至卷十,十六至五十五卷:有朱筆題“思適齋藏本”五字。
【篔窗集】十卷;〔宋陳耆卿撰〕;抄本〔清光緒三年〔1905〕德化李氏木犀軒傳抄四庫全書本〕
陳耆卿自序,葉適序,吳子良序。
【友林乙稿】一卷;〔宋史彌寧撰〕;影抄宋本
半葉八行,行十六字。
【友林乙稿】一卷;〔宋史彌寧撰;德化李氏木犀軒抄本〕
鐸假舊本手錄。
【支離子集】一卷;〔宋黃希旦撰〕;舊抄本〔清抄本〕
宋黃希旦撰。集后附《九天彌羅真人支離子傳》一篇。前有淳祐己酉〔1249〕陳宗禮序,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守智序。收藏有“明善堂覽書畫印記”白文長方印,“安樂堂藏書記“朱文長方印,“曹溶私印”白文、“潔躬”朱文二方印。
【方壺存稿】九卷;〔宋汪莘撰〕;附錄名賢遺翰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前有咸淳重光葉洽〔1271〕孫嶸叟序,王應(yīng)轔序,端乎乙未〔二年·1235〕程珌序,萬曆二年〔1574〕張應(yīng)元序。末有咸淳壬申〔八年·1272〕宇文十朋跋,咸淳乙丑〔1265〕史唐卿跋,汪循跋。
【覆齋先生遺集】四卷;〔宋吳潛撰〕;抄本〔清抄本〕
前有《宋史》列傳。目錄標題后有“明同邑后學(xué)梅鼎祚編校,十二代孫吳伯敬閱梓”二行。
【宋宗伯徐清正公存稿】六卷;〔宋徐鹿卿撰〕;附錄一卷;明刊本〔明徐鑒刊本〕
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卷一標題次行題“裔孫鑒校梓”。有巡按福建監(jiān)察御史十二世孫鑒序,河南按察使十三世孫即登序。有“閩中徐惟起藏書印”朱文長方印,“晉安蔣絢臣家藏書”朱文長方印,“絢臣父”朱文方印。
【彝齋文編】四卷;〔宋趙孟堅撰〕;補遺一卷;〔清鮑廷博輯〕抄本〔清抄本〕
《補遺》題“歙鮑廷博以文輯”。末有跋云:“右《彝齋文編》四卷,乾隆辛亥〔五十六年·1791〕正月假於秀水沈帶湖先生叔埏,抄錄甫竟,旋毀於火,明年冬,為重錄焉?!堆a遺》一卷,則葺自他書者也。乙卯〔乾隆六十年·1795〕七月二十八日偕仁和趙晉齋魏恭詣文瀾閣,就《欽定四庫全書》纂修本??币贿^,凡補文一篇,詩三首,改正訛字若干。其間舛誤相同者,誤由《永樂大典》,無從改詰矣。嘉慶十五年歲次庚午〔1810〕七月既望,長塘通介叟鮑廷博識於知不足齋,時年八十有三?!?
【玉楮詩稿】八卷;〔宋岳珂撰〕;抄校本〔清抄本〔盧文弨據(jù)明岳元聲刻本校并跋〕〕
岳珂自序。有“抱經(jīng)堂寫校本”朱文長方印。目錄后朱筆題:“是書江陰朱生咸慶以本借予,遂抄之,錯字甚多,改不能盡之也。丙申〔乾隆四十一年·1776〕九月十日盧文弨書於鍾山書院?!本砟┯种旃P題:“丙申九月二十五日閱訖。抱經(jīng)堂主人書?!庇帧氨缡露铡睬∥迨荒辍?787〕以岳元聲梓本對校一過。紹弓父記?!本矶┯兄旃P題:“缺詞二首,刻本脫去一葉,不能補?!?
【重編古筠洪城幸清節(jié)公松垣文集】十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題“宋賜進士第通議大夫松垣幸元龍震父手著,后裔濱谷居士鳴隺徹玄父編釋”。有萬曆丙辰〔四十四年·1616〕仲秋鳴隺。有查初白及某氏二跋云:
“按郭青螺《豫章書》:幸元龍,字震甫,高安人,嘉泰間進士;初尉京邑,改知當陽縣,擢郢州通判,上書雪濟,邸冤屏廢而卒。黃雷岸《人物志》以為慶元進士,由鄂州通判忤史彌遠,劾令致仕??贾犊颇恐尽?,慶元五年己未〔1199〕曾從龍榜:幸元龍,靖安人,仕郢州判。又與郭書、黃志互異,而與靖安選舉志則同,似當從之。所著《松垣集》外尚有《桂巖集》,今不傳。此集刊於明萬曆朝,僅存什之一,亦非足本也??滴醺印?720〕中秋前於南昌書局抄錄成卷,故識於首。查慎行初白?!?
“高安、靖安壤地相連,應(yīng)試里貫往往參用,《科目志》不足據(jù)也。集中《桂巖書院記》稱,祭酒家高安之洪城。松垣為祭酒,裔孫集目并稱“古筠洪城”。筠,古瑞舊名,洪城又在高安,則松垣為高安人無疑矣。穆堂主人書?!?
【斷腸全集】二卷;〔宋朱淑貞撰〕;舊抄本
前有田藝蘅《記略》一篇。
【斷腸全集】二卷;〔宋朱淑貞撰〕;抄本〔清初抄本〕
黑格抄本。行款與舊抄本同,皆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
【秋崖先生小稿】四十五卷;詩集三十八卷;〔宋方岳撰〕;明刊本〔明嘉靖刻本〕
嘉靖乙酉〔四年·1525〕方岳十世孫廷孚等所編刻。有方謙、李佩兩序,嘉靖壬寅〔二十一年·1542〕吳煥章跋。
【雪磯叢稿】五卷;附錄一卷;〔宋樂雷發(fā)撰〕;舊抄本〔清抄本〕
有寶祐丁巳〔五年·1257〕自序,丙寅〔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周洪謨序。有徐氏跋:
“《雪磯叢稿》為兩淮馬裕家藏,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月兩淮鹽政李質(zhì)穎採進。其一副本舊在予家,予視學(xué)湖南,以樂氏為寧遠縣人,特攜其書貯行篋,冀經(jīng)其故里或得搜其遺文。適按試至永州,新田縣以邑志來上;新田,故寧遠所分縣也,急取讀之,校補試策一道、《游紫霞巖賦》一首,喜不自勝,錄成一卷附於集后,復(fù)恭載《四庫全書提要》,以作此書定論。惟予於《永樂大典》採輯《宋會要》頗詳,遍撿‘選舉門’,無樂雷發(fā)賜特科狀元事,蓋《會要》迄於嘉定、淳祐以后,宜其無考也。嘉慶辛未〔十六年·1811〕三月,湖南督學(xué)使者徐松記於永州試院。”
此黑格本即徐氏抄本。有“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鄭所南先生心史】七卷;〔補遺一卷;宋鄭思肖撰〕;抄本〔清抄本〕
崇禎己卯〔十二年·1639〕張國維序,陸嘉穎書后。朱鑒、張劭、姚宗昌、陸坦四跋。
【字溪集】十一卷;〔宋楊枋撰〕;附錄一卷;抄本〔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德化李氏木犀軒傳抄四庫全書本〕
從《四庫》本傳錄。
【文山先生文集】十七卷;別集六卷;〔宋文天祥撰〕;附錄三卷明刊本〔明景泰陳價刻本〕
前有遺像并贊,景泰六年〔1454〕韓雍序,景泰五年韓陽序,景泰甲戌〔六年·1454〕錢習(xí)禮序,景泰六年李奎序,又元貞二年〔1296〕、大德元年〔1297〕道體堂二識語。
【須溪先生四景詩集】四卷;〔宋劉辰翁撰〕;抄本〔德化李氏木犀軒抄本〕
鐸從舊抄本錄出。
【新刻瓊琯白先生集】十四卷;〔宋葛長庚撰;附錄一卷;明朱權(quán)重編〕;明刊本〔明萬曆劉雙松安正堂刻本〔有缺葉〕〕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萬曆甲午〔二十二年·1594〕何繼高序,潮陽林有聲刊板后序。
【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六卷;續(xù)集二卷;〔宋葛長庚撰;明朱權(quán)重編〕;明刊本〔明汪乾行等刻本〕
半葉九行,行二十字。標題后題“南極老人臞仙重編;山陰何繼高、汪乾行,新安劉懋賢同?!?。前有正統(tǒng)壬戌〔七年·1442〕南極遐齡老人臞仙序。又端平丙申〔三年·1236〕潘牥序,嘉熙改元〔1237〕彭耜撰《玉蟾先生事實》,并附刻於首。
【柳塘外集】二卷;〔宋釋道璨撰〕;舊抄本〔清抄本〕
前有江都張師孔題云:“《柳塘外集》者,宋南渡僧無文道璨之所著也。寶慶間,師住薦福,既又住開先,五年還薦福,所著有銘、贊、記、序、雜文若干篇,皆抄本。予丁亥游廬上,偶獲繙閱,不及錄,錄其詩凡百二首以歸”云云。鐸藏康熙間歙人汪洋度《馀事集》稿本,有張大印宣游廬山於經(jīng)藏中得僧道璨《柳塘外集》,手書見示書其后詩一首。
【有宋福建莆陽黃仲元四如先生文稿】五卷;〔宋黃仲元撰〕;明刊藍印本〔明嘉靖刻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前有至治三 傅定保序,洪武八年〔1375〕宋濂序。末有咸淳甲戌〔十年·1274〕余一謙跋,至治癸亥〔三年·1323〕廬山曹志跋,黃梓跋,陳光庭跋,吳源跋,嘉靖十年〔1531〕八代孫鉞跋,嘉靖壬寅〔元年·1522〕裔孫廷宣跋。有“溫陵黃俞邰氏藏書印”朱文方印,“晉江黃氏父子藏書”白文長方印,“黃虞稷印”白文方印,“太原叔子藏書記”白文長方印,“桐軒主人藏書印”朱文長方印。
【四明文獻集】殘本一冊〔五卷〔存卷五〕;宋王應(yīng)麟撰〕;舊抄本〔清抄本〔徐時棟跋〕〕
存《王厚齋文》一卷。有徐時棟手跋:“《四明文獻集》殘本《王厚齋先生文》一卷,同治七年〔1868〕五月,城西草堂徐氏收藏?!逗颀S集》葉氏已有刻本,此雖叢殘,亦備參校也。五月十四日,時棟記?!庇小傲卑孜姆接 ?
【柴氏四隱集】二卷;〔秋堂集補遺一卷;宋柴望撰〕;抄本〔清咸豐一一年〔1861〕抄本〕
前有萬曆戊子〔十六年·1588〕十一世孫柴復(fù)貞序,知江山縣事張斗序,至正四年〔1344〕楊仲弘序。收藏有“沈印樹鏞”白文、“漢石經(jīng)室”朱文兩方印,“鄭齋所藏”白文方印,“均初”朱文方印。
后有戴氏跋曰:“《紫氏四隱集》二卷,宋柴望著,知不足齋鮑氏舊抄校正本后附《補遺》、墓志,皆淥飲手抄採錄。壬申十二月光曾手錄。”此后尚有戴氏跋三則。又書衣有墨筆題“咸豐十一年〔1861〕冬借查氏藏本抄”一行。
【蛟峰集】七卷;〔宋方逢辰撰〕;舊抄本〔清抄本〔有朱?!场?
前有天順七年〔1463〕錢溥序。
【晞髮集】六卷;〔宋謝翱撰〕;附錄一卷;明刊本〔明弘治刻本〕
大黑口。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卷一宋鐃歌鼓吹曲,卷〔二〕宋騎吹曲、卷三古體上,卷四五言近體,卷五古體下,卷六雜文。前有鄧牧撰傳,弘治十四年〔1501〕十月儲巏序。末有馮允中跋,謂是書付唐運使文戴???。
【天地間集】一卷;抄本〔清抄本〕
宋謝翱皋羽選。影抄舊本。半葉八行,行二十一字。與《陰常侍集》、《賀秘監(jiān)歸鄉(xiāng)詩》同裝一冊。
【霽山先生白石樵唱】六卷;文集四卷;〔宋林景熙撰〕;明刊本〔明嘉靖刻本〕
標題次行題“知平陽縣事??低T彬用先校正重刊”。有嘉靖辛卯〔十年·1531〕陳璋序,嘉靖庚寅〔九年·1530〕張寰序,馮彬跋,丁瓚跋。卷一首葉墨筆題“新安孫從添藏書”一行。有“慶增”朱文小方印。
【霽山先生文集】五卷;〔宋林景熙撰〕;舊抄本〔清抄本〕
前三卷題“白石樵唱”,第四、五卷題“白石稿”。前有方逢辰序,戊子歲〔至正八年·1348〕遼藩光澤王刻板序,至正二年〔1342〕章祖程注詩識語,又至正五年〔1345〕鄭僖書白石樵唱注序。卷三末附江陵東墅毛秀《辯霽山集中夢中作詩下章祖程注疏謬說》一篇。
【廬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宋董嗣杲撰〕;舊抄本〔傳抄四庫全書本〕
宋董嗣杲撰。傳錄閣本。
【春山文集四六鈔】一卷;抄本〔清光緒三一年〔1901〕德化李氏木犀軒抄本〕
宋危昭德巽齋著。
【邱釣磯集】一卷;〔宋邱葵撰〕;舊抄本〔清抄本〕
首有舊人朱筆題“己酉秋日據(jù)康熙刊本校字”一行。康熙本題:“獨樂軒詩集”,分三卷。
【紫巖于先生詩選】三卷;〔宋于石撰〕;抄本〔德化李氏木犀軒抄本〕
題“門人吳師道選”。前有金履祥序。鐸從舊抄本錄出。有“乾隆丁亥〔三十二年·1767〕二月汪生中容甫持贈,藏之隱拙齋。之江沈廷芳志於樂儀書院”跋語一則,并傳錄於后。
【三山鄭菊山先生清雋集】一卷;〔宋鄭震撰〕;所南翁一百二十圖詩集一卷;附錦錢馀笑詩;鄭所南先生文集一卷;〔宋鄭思肖撰〕附錄一卷;抄本〔清抄本〕
有“汪士鐘印”朱文長印。
【石堂先生遺集】二十二卷;〔宋陳普撰;明閔文振輯〕;明刊本〔明嘉靖刻本〔卷四缺首葉〕〕
標題次行題“宋寧德陳普尚德”。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目錄標題次行題“后學(xué)浮梁閔文振蒐輯”。前有嘉靖十四年〔1535〕騮山陳褎序。二十一卷末有閔文振識語。收藏有“吳印蹈昌”白文、“光遠”朱文二方印,“紹庭曾觀“白文方印。
【林屋山人漫稿】一卷;〔宋俞琰撰;附錄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無序跋。末附錄《石磵書隱圖卷》。圖為洪武二十六年〔1393〕四月徐賁所補,并書元人題跋。收藏有“大興朱氏竹君藏書之印”朱文長方印,“結(jié)一廬主”白文長方印,“朱印學(xué)勤”、“修伯”朱文兩方印。
【閒閒老人滏水文集】二十卷;〔金趙秉文撰;附錄一卷〕;舊抄本〔清抄本〔有朱?!场?
后附元好問撰墓志銘。抄字精朗。有“臣載繇印”朱文方印,“寶應(yīng)喬氏吾園珍藏”朱文長方印。
【湛然居士文集】十四卷;〔元耶律楚材撰〕;舊抄本〔清初抄本〕
前有萬松野老行秀序,冰巖老人王鄰序,襄山孟攀鱗序,九山居士李微后序。有“璜川吳氏收藏圖書”朱文方印。
【湛然居士文集】十四卷;〔元耶律楚材撰〕;舊抄本〔清抄本〕
半葉十行,行十七字。前后標題作雙行大字。語涉元帝均跳行空格,當從元槧抄出。有萬松野老行秀序,冰巖老人王鄰序,孟攀鱗序。收藏有“忠州李芋棻字重叔印”白文方印,“忠州李芋棻隨身書卷”朱文方印。
【淮陽詩集】一卷;〔元張弘范撰〕;抄本〔清顧氏藝海樓抄本〕
藝海樓藍格抄。前有廬陵鄧光薦序,許從宣序。
【虛谷桐江續(xù)集】四十八卷〔〔存三十六卷〕;元方回撰〕;舊抄本〔清小山堂抄本;繡谷亭抄補續(xù)目〔有朱校周星詒跋〕〕
黑格抄本。左欄外有“小山堂鈔本”五字或“繡谷亭續(xù)藏鈔本”七字。蓋小山堂寫本、繡谷亭補抄者。原缺卷三、卷十四、卷二十二至二十四、卷二十六、卷三十三至三十四、卷三十六、卷三十九至四十。前有戴表元序。中有朱筆校字,為吳敦復(fù)筆。有題字一則。書衣有周氏手跋。
“《四庫》著錄本與此正同,蓋亦從元槧寫出也。庫缺卷二十一、三十二,此有,而缺二十二、三十三兩卷,當由傳錄小誤。惟此缺十四卷,庫未言缺,當更求閣本對勘耳。詒別有文集二十卷署《桐江集》者并《補遺》一冊,文十八篇,詩二十三題,皆此集所無,為全書所遺。真秘籍也?!?
【野趣有聲畫】二卷;〔元楊公遠撰〕;舊抄本〔清抄本〕
新安楊公遠叔明父著,后裔大觀光廷氏重輯。紅邊欄抄,欄外左方有“嶽雪樓鈔本”五字。前有咸淳六年〔1270〕吳龍翰序,至元丁亥盧摯序,嘉靖丙申〔十五年·1536〕汪元錫序。后有至元乙酉〔二十二年·1285〕方回跋。
【月屋漫稿】不分卷;〔元黃庚撰〕;舊抄本〔清抄本〔謝寶樹校并跋〕〕
前有自序,又成化十三年〔1477〕張?zhí)┛逍?。末有謝氏手跋:“嘉慶丙子〔二十一年·1816〕五月十二日手校一過,凡正三十七字……。謝珊嶠識。”“道光五年〔1825〕九月二十四日珊嶠又校數(shù)字?!毕掠小爸x寶樹印”白文、“珊嶠”朱文二方印。
【月屋樵吟】四卷;〔元黃庚撰〕;抄本〔李木齋抄本〕
自序題“漫稿”。鐸從舊抄本傳錄。
【戴剡源先生文集】二十六卷;詩集三卷;〔元戴表元撰〕;明抄本〔清抄本〔有朱墨校〕〕
洪武四年〔1371〕宋濂序,萬曆元年〔1573〕周儀序。有“曾寄申江郁氏處”朱文方印,“巴陵方氏功惠柳橋甫印”白文方印,“方家書庫”朱文方印,“碧琳瑯館藏書之印”朱文長方印,“方功惠藏書印”朱文方印。
【桂隱文集】四卷;〔元劉詵撰〕;附錄一卷;抄本〔清抄本〕
至正七年〔1347〕歐陽玄序,虞集序,嘉靖癸亥〔四十二年·1563〕羅洪先序,劉同叔序。末有曾孫用敦識語。
【玉斗山人文集】三卷;附錄一卷;抄本〔清抄本〕
元王奕撰,明陳中州編。《附錄》所錄為李夢陽《游懷玉觀玉斗山人故址》詩及諸和作。
【松鄉(xiāng)先生文集】十卷;〔元任士林撰〕;舊抄本〔清抄本〕
前有趙孟頫撰《任叔寶墓志銘》,又《王應(yīng)麟書賦傳二篇后》并士林識語。永樂三年〔1405〕胡儼序,謂松鄉(xiāng)孫福建參政任勉梓是集以傳云云。末有萬曆乙巳〔三十三年·1605〕孫能傳題識,謂予校書閣中,藏書有《任松鄉(xiāng)先生集》四帙,乃元至正四年〔1344〕浙江行中書省舊刻,凡十卷云云。
【松雪齋集】十卷;外集一卷;〔元趙孟頫撰〕;舊抄本〔清抄本〕
有大德戊戌〔二年·1298〕戴表元序,至元己卯〔五年·1339〕何貞立跋,沈璜跋。后附行狀、謚文。收藏有“渟川氏”白文方印。書衣有“樸堂”白文長方印。
【松雪齋文集】十卷;外集一卷;〔元趙孟頫撰〕;明翻元本〔明天順六年〔1462〕岳璿覆刻元至元花溪沈氏本〔卷三有缺葉〕〕
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二字。前有大德戊戌〔二年·1298〕戴表元序,至元后己卯〔五年·1339〕沈璜跋,何貞立跋?!锻饧泛蟾街u文、行狀。末有天順六年〔1462〕知湖州府事大梁岳璿重刊文集后序。
【許魯齋先生集】六卷;〔元許謙撰;卷首一卷;附錄一卷〕;明刊本〔明嘉靖刻本〔卷五有缺葉〕〕
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目錄標題次行題“后學(xué)武功康海編次”。嘉靖九年〔1530〕九月康海序,嘉靖三十九年〔1560〕仲秋衡藩新樂王誠軒道人載璽汝符父序。此本為魯齋先生裔孫泰和令武功時所刊。
【存悔齋詩】一卷;附朱性夫補抄龔子敬遺詩;〔元龔璛撰〕抄本〔清抄本〕
元龔璛撰。
【默庵安先生文集】五卷;附錄一卷;〔元安熙撰;蘇天爵輯〕;舊抄本〔清抄本〕
目錄標題次行題“前鄉(xiāng)貢進士真定路趙州儒學(xué)正門生楊浚民校讎”,三行“應(yīng)奉翰林文字承直郎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脩官門生蘇天爵編集”。前有泰定三年〔1326〕五月虞集序。收藏有“金星軺藏書記”朱文長方印,“家在黃山白岳之間”白文方印。
【姚文公文集選本】二卷;〔元姚燧撰〕;舊抄本〔清抄本〔有朱墨?!场?
凡錄五十二篇,末有劉昌識語,當從《中州名賢文表》錄出。末有錄《烏木杖賦》并詩十二首,《至大三年〔1310〕十月赦》及四年三月《即位詔》,《皇帝皇后尊號玉冊文》,烏野而、紐鄰、阿湣答咍封謚制,王夫人、淇陽王封制、《耶律鈞贈官制》、《高麗國王曾祖父母父母封制》等篇。
【陳剛中詩集】三卷;〔元陳孚撰〕;舊抄本〔明抄本〔黃丕烈跋〕〕
《觀光稿》一卷,《交州稿》一卷,《玉堂稿》一卷。末附《元史》本傳暨《梁曾傳》二篇。前有洪武壬午〔1402〕九月錢塘皇甫暕撰陳剛中詩集序,后有明人某氏手跋。
某氏手跋曰:“此余舊友郁從之所惠也。時有賈人持是集售者,以抄本索重價,書留家塾,從之慨然,遂疾裡謄二帙,余愛之甚,因以其一見遺,事在崇禎丁丑〔十年·1637〕間。今從之墓木久拱,而伯道無兒,何從還答,僅述之以志不忘云耳。仙枝。”
黃蕘圃卷首題“錢少詹《補元史藝文志》:陳孚《觀光稿》一卷,《交州稿》一卷,《玉堂稿》一卷,《附錄》一卷”二行,后手跋一則。
〔“此明人抄本。其跋述及所以抄此之故,因賈人以抄本索重價,疾裡謄二帙也。今賈人亦復(fù)如此,而余則力有所不能,故遇抄本悉以重價購之。才固不逮,德實勝之。蓋昔人遇秘本或留之傳錄,或留以??保鄤t斷不出此。生平志愿,茍力能勉購,無不易以重價,愛書之心與疾裡謄者異焉!甲戌〔嘉慶十九年·1754〕冬初廾有四日。復(fù)翁?!薄?
【玉井樵唱】一卷;〔元尹廷高撰〕;舊抄本〔清抄本〕
元尹廷高撰。收藏有“璜川吳收〔攷〕藏圖書”朱文方印。
【周此山先生詩集】四卷;〔元周權(quán)撰〕;舊抄本〔清抄本〔有朱墨?!场?
墨格抄本。前有延祐六年〔1319〕袁桷序,陳旅序,元統(tǒng)二年〔1334〕歐陽玄序。末有謝端、揭傒斯、柳貫三跋。有“謙牧堂藏書記”白文方印,“謙牧堂書畫記”朱文方印。
【蒲室集】六卷;〔元釋大訢撰〕;舊抄本〔清抄本〔有朱校〕〕
前有至元四年〔1338〕虞集序。有舊人朱筆校字。
【馬石田文集】十五卷;〔元馬祖常撰〕;附錄一卷;明刊本〔弘治刻本〔四庫底本〕〕
大黑口。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四周雙邊。字帶行體。有至元己卯〔1339〕王守誠序,蘇天爵序,陳旅序,至元五年〔1339〕九月牒并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使等銜名七行。前有翰林院印,又有校簽。中有“分校潘奕雋”楷書朱記。蓋《四庫》底本也。
【貢南湖詩集】七卷;〔元貢性之撰〕;明刊本〔明潘是仁刻本〕
題“潘是仁讱叔甫輯?!?。
【道園遺稿】六卷;〔元虞集撰;元至正刻本〕
每卷題“雍虞集伯生”。元刊本。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小黑口,左右雙邊。前有至正二十年〔1360〕正月金華黃潛序〔有“金華”陽文長方印、“黃氏晉卿”陰文方印〕,至正己亥〔十九年·1359〕夏五眉山后學(xué)楊椿序〔有“眉山楊椿”陽文、“楊子壽章”陰文兩方印〕。卷五末有至正十四年〔1354〕五月從孫堪識語,謂金君伯祥命其子鏐書以入刻云云。
【翰林珠玉】六卷;〔元虞集撰〕;舊抄本〔清抄本〕
有“溫葆淳印”白文方印,“金陵溫氏師經(jīng)堂藏”朱文長方印。
【楊仲弘詩集】八卷;〔元楊載撰〕;校元本〔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李木齋?!场?
汲古閣刊本。盛鐸假傅元叔藏元刊殘本校前四卷。元本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范槨序作行書,半葉六行,行十字。
【翠寒集】三卷;〔元宋礿撰〕;元刊本〔明刻本〕
太黑口。半葉十行,行十八字。標題次行題“廣平宋礿子虛”。前自序,末題“至元丙子〔1336〕秋吳病叟宋礿子虛志於翠寒山之隱居”。又歲在屠維赤奮若清明廬陵鄧光薦中父序。
【淵穎吳先生集】十二卷;附錄一卷;〔元吳萊撰;明宋濂編〕;明刊本〔明嘉靖祝鑾刻本〕
有劉基、胡助、胡翰三序,男士諤識語。識語后有“金華后學(xué)宋璲裡謄寫”一行。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字。
【淵穎吳先生集】十二卷;〔附錄一卷;元吳萊撰;明宋濂編〕;明刊本〔明嘉靖祝鑾刻本〕
行狀、序跋與前書同,惟多嘉靖元年〔1522〕十月祝鑾序。
【圭齋文集】十六卷;〔元歐陽玄撰〕;明刊本〔明成化刻本〕
大黑口。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標題下題“宗孫銘鏞編集,安成后學(xué)劉釪校正”。前有金華宋濂序。有“光炘私印”、“計氏曦伯”二朱文方印,“守甓齋藏書”朱文長方印,“計曦伯家珍藏”朱文長方印,“秀州計光炘曦伯父私印”白文方印,“古射襄城計氏二田之章”朱文方印,“周春”白文、“松靄”朱文二方印。
【方叔淵遺稿】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元方瀾撰。末有王東識語。又至元后己卯〔五年·1339〕樊士寬跋并附錄朱德潤《次叔淵自趙屯歸城中韻》詩一首。
【存復(fù)齋文集】十卷;〔元朱德潤撰〕;附錄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標題后題“曾孫夏重編”。前有虞集題字,又至正九年〔1349〕俞焯序,似從明本影寫。虞題亦作大字。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收藏有“北平謝氏藏書印”朱文長方印,“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順齋先生閒居叢稿】二十六卷;〔元蒲道源撰〕;附錄一卷;影抄元本〔清傳抄元刻本〕
半葉九行,行十四字。目錄標題后題“男蒲機類編,門生薛懿校正”二行。有至正十年〔1350〕黃潛序。
【圭塘小稿】三卷;別集二卷;續(xù)集一卷;〔元許有壬撰〕;附錄一卷;抄本〔清光緒三一年〔1905〕德化李氏木犀軒抄本〕
前有成化改元〔1465〕朱禋序,至正庚子〔二十年·1360〕許有孚序,張翥序,劉昌識語?!秳e集》末有黃質(zhì)跋。
【圭塘款乃集】一卷;〔元許有孚撰〕;舊抄本〔清抄本〔彭元瑞據(jù)錢大昕本校并跋〕〕
前有周伯琦序。收藏有“曾在鮑以文處”朱文方印,“南昌彭氏”朱文方印,“知圣道齋藏書”朱文長方印,“結(jié)一廬藏書印”、“朱印學(xué)勤白修伯”朱文兩方印。
〔彭元瑞手跋云:〕
〔“許文忠公至正六年〔1346〕以御史中丞病歸湯陰時所作;明初名熙,衡州安仁人。公《圭塘小稿》中有《送馬教授南歸》詩,蓋十年門館之舊。此編知不足齋主人抄贈,校以錢辛楣宮詹潛研堂本。蕓楣記。癸卯〔乾隆四十八年·1783〕春分后三日。”〕
【薩天錫詩集】八卷;〔元薩都剌撰〕;明刊本〔明潘是仁刻本〕
題“潘是仁讱叔甫輯校”。前有是仁序。
【滋溪文稿】三十卷;〔元蘇天爵撰〕;舊抄本〔明抄本〕
綿紙寫,字略仿柳大中,當是明人抄本。惟卷十六至二十、卷二十六至三十係另一抄本配入者。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前有至正十一年〔1351〕趙方序、目錄有馬祖常、陳旅識語,又祝蕃、商企翁所撰像贊。有“白堤錢聽默經(jīng)眼”朱文長方印。又“南昌彭氏”朱文方印,“知圣道齋藏書”朱文長方印。
【周翰林近光集】四卷;〔元周伯琦撰〕;舊抄本〔清抄本〕
前有虞集序及自序。末有歐陽玄后序,海昌賈祥麒跋。
【澹居稿】一卷;〔元釋至仁撰;皇甫琮輯〕;日本刊本〔日本寬文四年〔1664〕飯?zhí)锸现冶l(wèi)刻本〕
題“熙怡道人番陽釋至仁行中,前饒州路總管府判官皇甫琮廷玉編”。有至正二十四年〔1364〕十二月江左外史克新序,下有“釋氏仲銘”墨印。末有“寬文甲辰〔清康熙三年·1664〕孟夏飯?zhí)锸现冶l(wèi)新刊”一行。與《全室集》合裝一冊,蓋同時所刊也。
【金臺集】二卷;補遺一卷;〔元迺賢撰〕;舊抄本〔清傳抄林云鳳抄本〕
前有至正壬辰〔十二年·1352〕歐陽玄、李好文、黃溍、貢師泰四序。末有楊彝、虞集、張起巖、揭傒斯、危素、程文、泰不華跋及題字。
【金臺集】二卷;〔元迺賢撰〕舊抄本〔清初抄本〔季振宜校〕〕
標題次行“南陽迺賢易之著”,三行“臨川危素太樸編”。半葉九行,行十七、八、九字不等。前后序跋多作大字,泰不華題字作篆書,似從元本抄出。有“揚州季氏”朱文長印,“御史振宜之印”白文方印,“季振宜藏書”朱文長方印,“汪士鐘藏”白文長印,“上元孫文川澂之收藏書畫印”朱文方印。
【午溪集】一卷;〔元陳鎰撰〕;舊抄本〔清抄本〔徐時棟跋〕〕
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一字。凡詩四百五十馀篇。無序跋。徐時棟手跋兩則,有“城西艸堂”朱文方印。
〔徐時棟手跋云:〕
〔《午溪集》一卷一本,同治八年〔1869〕六月八日城西草堂徐氏收藏,八月重裝訂。按《提要》十卷,此本一卷,又無《提要》所稱五序、二柬,疑非足本;然數(shù)其詩實得四百五十馀篇,與孔暘序四百馀首合,則是但并卷而無刪節(jié)矣。又按《提要》謂其嘗官松陽教授,今按集中多與松學(xué)諸友唱和,詩中有句云‘冷官無一事’是也,而集中又有‘省除青田主簿’詩題,又有‘丁酉浙省除青田主簿戊戌再調(diào)松陽’詩題。其詩有云:‘廣文方入中朝選,主簿重承外省除’。是既為教授,又嘗兩官主簿也。九月二十六日夜四鼓,徐時棟記。”〕
〔“陳伯銖先為松陽教授,復(fù)為青田、松陽主薄,而不久即歸隱。故其漫興詩云:‘一笑歸來避世紛,山靈不用勒移文;白云本自無心出,我況如今懶似云?!w是時已筑室午溪,怡居高臥矣。故其詩格雅不甚高,而頗有逸致。己巳〔同治八年·1869〕十月二夕,柳泉又記。”〕
【栲栳山人詩集】三卷;舊抄本〔清抄本〕
元岑安卿撰。標題次行題“后學(xué)宋玄僖重編”。
【句曲外史貞居先生詩集】七卷;〔元張雨撰〕;舊抄本〔清抄本〔孫澄之校補〕〕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前有徐達左序。卷一、二五古,卷三七古、歌行,卷四五律、五言長律、五言絕句,卷五七律,卷六七言絕句,卷七雜言、辭、四言、六言、五言三韻、聯(lián)句、銘、贊、詩馀。后附《真樂軒記》、《春日游南山約》、《中嶽外史傳》三篇,又題跋三首。自二卷以下每卷末均有舊人增補之詩。又上元孫澂之亦有搜補,另紙夾入書內(nèi)。有“竹町”朱文方印。
【師山先生文集】八卷;遺文五卷;〔元鄭玉撰〕;附錄一卷;濟美錄四卷;明刊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至正庚寅〔十年·1350〕馀力藁自序,至正丁亥〔七年·1347〕程文序,洪武三年〔1370〕王禕序,楊士奇跋?!稘冷洝酚屑尉甘哪辍?538〕黃訓(xùn)序,裔孫燭跋。有“馬玉堂觀”朱文方印。
【不系舟漁集】十六卷;〔元陳高撰〕;抄本〔清抄本〕
前有蘇伯衡序,成化元年〔1465〕呂洪序。每卷標題后有“明八世孫侯官一元較”一行。蓋從明刊傳錄。
【黃楊集鈔】二卷;〔元華幼武撰〕;明刊本〔明隆慶華察刻本〕
至正十一年〔1351〕陳謙序,陳方序,洪武丁卯〔二十年·1387〕俞貞后序,隆慶二年〔1568〕裔孫華察刊板跋。有“蒼巖山人書屋記”朱文長方印。
【友石山人遺稿】一卷;〔元王翰撰;附錄一卷〕;抄本〔清抄本〔李木齋據(jù)味書軒抄本校并錄跋〕〕
題“靈武王翰著,陳留謝肇淛?!?。前有廬陵陳仲述敘,翰子偁跋。盛鐸假得味書軒黑格抄本校改若干字。
【青村遺稿】一卷;〔元劉涓撰〕;抄本〔德化李氏木犀軒抄本〕
元劉捐撰。首送楊仲章歸東陽序一篇,馀皆詩,未知是完本否?盛鐸假友人抄本傳錄。
【鄭君舉詩集】一卷;〔元鄭洪撰〕;抄本〔一九一四年傳錄石研齋秦氏本〕
盛鐸假得石研齋抄本傳錄。原本無序跋,詩凡四十八首。
【江月松風(fēng)集】十二卷;〔補遺一卷;元錢惟善撰〕;舊抄本〔清金憲邦抄本〔失名據(jù)查慎行藏本簽?!场?
前有至元后戊寅〔四年·1388〕陳旅序,至元五年〔1339〕夏溥序。末有跋云:“錢思復(fù)為有元詩家,筆墨箋冊多有傳者,獨全集渺不可見。洞庭山齋得觀思復(fù)手書《江月松風(fēng)集》,為錢叔寶、曹潔躬所收藏,紙墨完好,殊可寶愛,因手錄一通藏之篋笥,并使同志者得共傳覽焉。丙寅閏四月二十五日,金憲邦記?!毕掠小皯棸睢敝煳拈L方印。后另葉書《補遺》詩二首,末題“戊辰嘉平月小除夕燈下錄於半園之翛然亭中。迂齋?!鼻坝小敖鹩棸睢卑孜?、“萬為”朱文二方印,后“寒可無衣,饑可無食,至於書‘不可一日失。此昔人詒厥之名言’,是可為拜經(jīng)樓藏書之雅則”朱文大方印。
【江月松風(fēng)集】十二卷;續(xù)集一卷〔元錢惟善撰〕;舊抄本〔清抄本〕
有至元后戊寅〔四年·1338〕陳旅序,夏溥序。收藏有“結(jié)一廬主”白文長方印,“修白”朱文、“朱印學(xué)勤”白文二方印。
【石初周先生文集】十卷;附錄一卷;〔元周權(quán)撰〕;舊抄本
藍格抄本,板心下有“鶴洲鴛渚之間”六字。標題次行題“門生山東僉事廬陵晏璧彥文編輯”。前有張瑩序,洪武癸丑〔六年·1373〕劉玉汝序,陳謨序,葛化序。洪武辛酉〔十四年·1381〕林堅后序,成化九年〔1473〕彭時、商輅、劉宣書后。有“盛百二”白文、“羅浮山人”朱文二方印,“春艸堂”白文長印。
【梧溪集】七卷;〔元王逢撰;附錄一篇〕;舊抄本〔清抄本〔有朱筆校補〕〕
有汪澤民、周伯琦序,景泰七年〔1456〕陳敏政后序。有舊人朱筆校字。收藏有“上海陸氏寶森圖書記”朱文方印,“陸伯子慶循家藏”白文方印,“復(fù)廬贅姻滬上所得”白文長方印,“午生子秘珍”白文方印。
此本與潛采堂本同出一源,其殘缺處亦略同。但末有《補遺》并補抄殘缺詩三十馀首。
【梧溪集】七卷;〔元王逢撰〕;舊抄本〔清抄本〕
周伯琦序存半葉,汪澤民序缺。后有景泰七年〔1456〕陳敏政序。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似照景泰本行款抄寫者。收藏有“某會里朱氏潛采堂藏書”朱文長方印,“朱彝尊錫鬯父”白文方印。
【倪云林先生詩集】六卷;〔元倪瓚撰〕;附錄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每卷標題后題“荊溪蹇曦朝陽編集,八世孫珵重刻”二行。有萬曆辛卯〔1591〕王穉登序。后有天順四年〔1460〕卞榮識語,蹇曦后序。卷一首有“興福庵常住記”楷書朱記,“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白文方印。
【倪雪林詩集】六卷;〔元倪瓚撰〕;明刊本〔明潘是仁刊本〕
題“明潘是仁讱叔父輯校”。
【來鶴亭詩集】八卷;補遺一卷;〔元呂誠撰〕;抄本〔清光緒三一年〔1905〕李氏木犀軒抄本〕
至正七年〔1347〕楊維禎序,鄭東序,天順三年〔1459〕鄭文康跋。
【吳興沈夢麟先生花谿集】〔三〕卷;〔元沈夢麟撰;明陸珩編〕舊抄本〔清傳抄弘治刻本〔李木齋據(jù)璜川吳氏藏舊抄本?!场?
標題次行題:“江西提刑按察司按察使邑人陸珩編,副使郡人吳瓊校正”。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前有弘治六年〔1493〕彭韶序。末有沈溥跋,瑞州府知府李思仁跋。別有弘治十年〔1497〕某氏后序。盛鐸假得璜川吳氏抄本校一過。
【北游詩】一卷;抄本〔清抄本〕
元釋梵琦楚石著。前有宋濂撰《佛日普照慧辨禪師塔銘》,即梵琦所受賜號也。
【筠溪牧潛集】七卷;〔元釋圓至撰〕;明崇禎刊本〔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本〕
高安釋圓至撰,華山釋明河訂。有方回序,永樂十四年〔1416〕姚廣孝序,崇禎己卯〔1639〕明河序。汲古閣毛氏刊。有“結(jié)一廬藏書印”朱文方印,“復(fù)廬贅姻滬上所得”白文長方印。
【東山趙先生文集】十一卷;〔元趙汸撰〕;抄本〔德化李氏木犀軒抄本〕
《四庫》著錄為七卷,《附錄》一卷,與此本異。
【東維子文集】三十一卷〔明楊維禎撰〕明刊本〔明初刻本〕
標題次行低十四格題“會稽銕崖楊維禎廉夫著”。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四字。黑口,四周雙邊。前有華亭孫承恩序,稱石湖吳君刻是集於云間。卷一之十一序,十二之二十一記,二十二志,二十三碑銘,二十四神道碑、墓碑、墓志銘,二十五之二十六墓志銘、挽辭,二十七書、說、論,二十八傳、跋,二十九詩,三十歌,三十一附錄。收藏有“絳云樓藏書”朱文長方印,“槜李”、“槜李曹氏”兩朱文長方印,“曹溶之印”朱文方印,“古林”朱文葫蘆印,“曹溶私印”朱〔文〕方印,“槜李漕溶”朱文方印,“蓮涇”朱文方印,“太原叔子藏書記”白文長方印。
【東維子文集】三十一卷〔明楊維禎撰〕;舊抄本〔清抄本〕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字。前有孫撰序。
【鐵崖文集】五卷;〔元楊維禎撰〕舊抄本〔清抄本〕
標題后題:“會稽楊維禎著,毗陵朱昱校正”。前有弘治十四年〔1501〕十月郴陽馮允中序并鐵崖先生傳。末有朱昱跋。卷五后有“姑蘇楊鳳書於揚州之正誼書院”一行。收藏有“平湖吳惕甫氏校讀記”朱文方印,“乾惕生”朱文長印,“當湖徐氏思補齋珍藏”白文長方印。
【鐵崖樂府】八卷;〔附文集鐵笛清江引一卷;元楊維禎撰〕;舊抄本〔清抄本僅存鐵笛清江引一卷〕
題“華亭陳繼儒仲醇校閱,陳善學(xué)淵止訂正”。有章懋序。前有貝瓊撰傳,宋濂撰墓志。后附《鐵笛清江引》。
【陶學(xué)士先生文集】二十卷;〔明陶安撰;陶學(xué)士事跡一卷〕;明刊本〔明弘治刻本〕
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大黑口。卷一標題次行題“鉛山張祜校編”。前有學(xué)士先生事跡一卷,又弘治十二年〔1499〕鉛山費宏序。
【危太樸云林集】二卷;〔明危素撰〕;抄本〔清抄本〔李滂據(jù)清初抄本校并跋〕〕
題“南陽迺賢易之編”。有至元三年〔1337〕虞集序。
【槎翁文集】十八卷;〔明劉松撰〕;明刊本〔明嘉靖徐士元刻本〔王宗琰跋〕〕
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大黑口。前有羅欽忠序。謂《槎翁文集》十八卷,《目錄》一卷,吾泰和前輩劉先生子高之作也;平生詩文萬篇,詩刻於蕭氏,既非其全,而文集所錄亦僅存此,藏於家百五十年。吾吉郡太守徐侯士元謂是郡之文獻惡可不傳,乃捐俸刻之。校正在正德庚辰〔十五年·1520〕,梓完助嘉靖紀元〔1522〕夏五也。又鄒守益后序。卷末有墨筆手跋一則。
“嘉慶庚午〔十五年·1810〕二月十三日吳縣鈕樹玉匪石同顧千里來訪南陔家弟,淹留十日,談宴極歡,見贈此書。因題其后以志良友之惠。晚閒居士識?!毕掠小昂|不住住湖西”白文長圓印。
【丹崖集】八卷;〔明唐肅撰〕;附錄一卷;舊抄本〔研古樓抄本〔李木齋據(jù)抄本校〕〕
明唐肅撰。前有宋濂、戴良、申屠衡諸序。收藏有“張印元龍”朱文、“雨巖”白文二方印、“研古樓抄本”白文方印。
【清江貝先生集】三卷;續(xù)集一卷;〔明貝瓊撰〕;明刊本〔明萬曆李詩刻本〔卷三尾有缺葉〕〕
目錄標題后題“桐鄉(xiāng)縣訓(xùn)導(dǎo)李詩??獭?。萬曆乙亥〔三年·1575〕蔡時鼎序,周宇后序,李詩跋。
【胡仲子集】十卷;〔明胡翰撰〕;舊抄本〔清初抄本〕
標題下題“門人同郡劉剛編”。有宋濂序,洪武辛酉〔十四年·1381〕鎦剛后序,王懋溫跋。
【胡仲子文集】十卷;〔明胡翰撰〕;舊抄本〔清抄本〕
前有洪武十三年〔1380〕宋濂序。后有洪武十四年〔1381〕王懋溫跋,又劉剛后序。有“許焞收藏”白文方印,“個是醇夫手種田”朱文長圓印。
【白石山房逸稿】二卷;附錄一卷;抄本
明浦陽張丁孟兼撰。前有宋濂《書劉伯溫序張孟兼文稿后》。后有鄭淵跋。
【坦齋劉先生文集】二卷;〔明劉三吾撰〕;明刊本〔明萬曆賈緣刻本〕
明劉三吾撰。半葉十行,行二十四字。標題后題:“云南提學(xué)副使宗晚學(xué)劉應(yīng)峰訂正,知茶陵州事韓城賈緣輯梓,同知州事高安張東暘閱校?!鼻坝刑过S先生小像,高皇御書十二字并劉定之御書贊,黎淳書后。又萬曆戊寅〔1578〕劉應(yīng)峰序,譚希思跋。
【武夷藍山先生詩集】六卷;〔明藍仁撰〕;舊抄本〔清抄本〕
卷一前列五言絕句、六言絕句,計三葉,此詩目錄亦列卷一之前,編次可異。前有洪武庚辰〔1400〕倪伯文序,張榘序,蔣易序,正統(tǒng)二年〔1437〕陳璉序。張序后有“洪武庚辰秋藍山書院刊”大字二行。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目錄標題作雙行大字。
【武夷藍澗先生詩集】六卷;〔明藍智撰;道士程嗣祖輯〕;舊抄本〔清抄本〕
題“方外友生上清道士程嗣祖芳遠編集”。至正壬寅〔1362〕張昶序,張榘序,蔣易序。張昶序后有“峕永樂元年癸未〔1403〕孟春藍山書舍刊”大字二行。行款暨目錄標題雙行大字,與《藍山集》〔同〕。末錄胡氏跋。
“按杭世駿《榕城詩話》曰:二藍集閩人無知者。何氏《閩書》:‘藍仁有《藍山集》,智有《藍澗集》?!褊鐕L入《明詩綜》中,〔以為十〕以為十子之先,閩中詩派實其昆友倡之,集中合刻。何明經(jīng)焯嘗於吳門買得《藍山集》,是洪武時刊,有蔣易、張榘二序,與竹垞言吻合。而《藍澗集》究不可購,惟和輯風(fēng)雅時二藍闕焉,則此集之亡久矣云云。余得滬上李氏藏書中有影抄明初刊本二藍詩集各六卷,珠聯(lián)璧合,真吉光片羽云。道光辛卯〔1831〕中秋 江胡惠孚識於小重山房。”
【槎軒集】十卷;〔明高啟撰〕;附錄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卷十末有“婁東莫宗源刊”六字。末有成化丁酉〔1477〕張習(xí)跋。收藏有“鄭氏注韓居〔居〕珍藏記”朱文長方記,“鄭杰之印”白文方印,“鹿原林氏藏書”朱文長方印,“銕橋經(jīng)眼”白文方印。
【在野集】二卷;舊抄本〔清初傳抄明正德刻本〔王聞遠校黃丕烈跋〕〕
明袁凱撰。有天順甲申〔1464〕張璞序,正德丙寅〔1506〕陳鎬重刊序。有“東吳王蓮涇藏書畫記”朱文方印,“太原叔子藏書記”白文方印。
黃氏跋曰:“海叟以《白燕詩》〔得名〕,余幼時已誦之,其集則向未之見也。竹垞《明詩綜》載有《在野集》,此是也。余以明初人集收之,且為王蓮涇舊藏,尤所珍重。卷中紅筆校改,皆蓮涇筆也。余先收《孝慈堂書目》〔蓮涇著〕,遇書即按目證之,無不合者??芍獣豢蔁o目,本書不可無圖記、題識,俾后之讀者一覽而知為誰氏之書;雖書不必仍為我有,而我與書俱存也。附驥益顯,其斯之謂歟!癸酉〔嘉慶十八年·1813〕四月朔,復(fù)翁。”
【朱一齋先生文集】十卷;后卷六〔五〕卷;廣游文集一卷;舊抄本〔清抄本〕
明朱善繼撰。善繼,豐城人,洪武八年〔1375〕授翰林修撰,官至文淵閣大學(xué)士。十八年〔1385〕以病告歸,旋卒。見聶鉉所撰序及墓志。此集《四庫》入存目,作朱善。收藏有“玉雨堂印”朱文方印,“韓氏藏書”白文方印,“留耕草堂”朱文方印,“長白敷槎氏堇齋昌齡圖書印”朱文方印,“楝亭曹氏藏書”朱文長方印。
【鳴盛集】四卷;〔明林鴻撰〕;舊抄本〔清初抄本〕
標題后題:“三山林鴻子羽著,郡人邵銅振聲校編”。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字。有洪武庚申〔十三年·1380〕廬陵劉嵩、洪武三年〔1370〕吳興倪恒二序,成化三年〔1467〕溫州府知府邵銅后序。有“文登于氏小謨觴館審定善本”白文長方印。
【靜菴張先生詩集】不分卷;舊抄本
明張羽撰?!端膸臁返妆荆泄蠢仗幖靶8闹?,分為四卷,次序亦間有更易。首有翰林院印。
【鼓枻稿】四卷;舊抄本〔清抄本〕
元虞堪撰。四卷。末缺詩十九首。書中夾簽一紙,為上元孫澂之所書。
【鼓枻稿】六卷;補遺一卷;〔明虞堪撰〕;抄本〔德化李氏木犀軒抄本〕
鐸假得舊抄本傳錄。
【螥螺集】六卷;〔明孫作撰〕;刊本〔明末虞山毛氏汲古閣刻本〕
汲古閣刊,甚精。前有宋濂撰《東家子傳》,后有弘治丙辰〔1496〕薛章憲跋,卷六末有“鄉(xiāng)貢進士都穆?!币恍校w從弘治本覆刻也。
【遜志齋集】二十四卷;〔明方孝孺撰〕;附錄一卷;明刊本〔明正德顧璘刻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前有方先生小傳,金華王紳序,同郡林右序。末有正德庚辰〔十五年·1520〕仲冬朔守臺后學(xué)姑蘇顧璘跋。有“行恕”白文、“字佩一”朱文二方印。
【兩谿劉忠愍公文集】二十四卷;明刊本〔明成化六年〔1470〕劉鉞刻本〔有缺葉〕〕
大黑口。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目錄標題下題“孤子鉞釪類編”。明劉球撰。球,字求樂,安成人,永樂辛丑〔十九年·1421〕進士,禮部主事遷翰林侍講,忤權(quán)奸下獄,死后贈翰林學(xué)士,謚忠愍。有成化六年〔1471〕彭時序,永新劉定之序,成化庚寅〔1471〕張瑄、胡榮二跋。
【兩溪先生遺集】八卷;〔明駱文盛撰〕;明刊本〔明嘉靖王健刻本〕
半葉九行,行二十二字。標題后題“武康駱文盛質(zhì)甫著,德清蔡汝楠子木評,閩漳浦王健于行校,不肖子鳴鑾謹輯”四行。有嘉靖庚申〔三十九年·1560〕蔡汝楠序。
【青城山人詩集】八卷;〔明王璲撰〕;明刊本〔明正統(tǒng)刻本〕
大黑口。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標題次行題“太子賓客謚文靖吳門王汝玉”,三行題“隆亭華靖編次”。前有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孫鎧識語。
【耕學(xué)齋詩集】十卷;〔明袁華撰〕;舊抄本〔清抄本〔有朱校〕〕
汝陽袁華子英著,河?xùn)|呂昭克明編。黑邊欄抄本。
【東皋錄】不分卷;〔明釋妙聲撰〕;舊抄本〔清抄本〕
半葉九行,行十九字。標題次行題“吳郡釋妙聲九皋”無序跋。按妙聲,吳縣人,景德寺僧,居常熟之慧日寺,后主平江北禪寺,洪武三年〔1370〕被召蒞天下僧教。所著《東皋錄》,洪武中法孫德瓛刻之。
【雪崖先生詩集】五卷;〔明金守正撰〕;明刊本〔明永樂刻本〕
標題次行題“文淵閣大學(xué)士兼翰林院學(xué)士男幼孜編”。首洪武壬戌〔十五年·1382〕石門梁寅序,張美和序。序文題“金徵士守正文集”。蓋文集已先有刊本也。末有永樂十九年〔1421〕豫章胡儼后序。
【黔寧集】一卷;抄本〔清抄本〕
明李文秀編。皆錄美沐英功德之文與詩。有洪武二十七年〔1394〕王景彰、曾烜、韓宜可諸序,張紞、程本立跋。文秀,蓋沐在黔時之閽人也。
【諸上善人詠】一卷;〔明釋道衍撰〕;日本舊抄本〔日本文明三年〔1471〕抄本〕
題“吳郡沙門道衍”。有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道衍自序,謂衍不敏,蚤入教庠,中棄而皈禪苑,雖俱染指,皆無所就。然暮景漸迫,志在凈邦,故於禮誦之馀,掇取歷代傳記并近朝所聞見,往生者無問圣凡緇白,得一百二十二人,各賦詩以美之,共一百二十一首,編次成帙,目曰《諸上善人詠》,兼為略注,不揣鄙拙,用鏤諸梓以圖永久云。按道衍佐明成祖靖難,復(fù)姓姚,賜名廣孝。有集曰《逃虛子集》。此恐為集中所未載,不得不視為秘籍也。末有日人題字:“卅葉。文明辛卯臘八日,省玖?xí)??!卑次拿餍撩疄槌苫吣辍?471〕。
【絅齋先生集】六卷;明刊本〔明林伋刻本〕
失序跋。不著撰人姓名。每卷標題后題“孫伋編次鋟梓”,考為明莆田林環(huán)所著。環(huán)永樂丙戌〔五年·1406〕廷對第一,官翰林。集中止序一種,恐非完書。《四庫》未著錄。
【感樓集】一卷;〔附錄一卷〕;明刊本〔明弘治刻本〕
明賀甫撰。甫字美之,吳人。有弘治四年〔1491〕禮部主事楊循吉序。后附吳寬撰墓志、李東陽撰墓表。
【竹坡集】二十八卷;明刊本
明安成吳節(jié)撰。大黑口。半葉十行,行十八字。標題下題“門人銅梁王儉編”。有廬陵蕭肇序。節(jié)為宣德中庶吉士,升編修,晉南京祭酒,入都為國史總〔裁〕兼學(xué)士,以大常卿致仕。每卷首有“師善堂季孫宣重梓”長墨印。收藏有“潘氏桐西書屋之印”朱文長方印,“潘菽坡圖書印”朱文長方印。
【古直存稿】三〔四〕卷;明刊本〔明弘治刻本〕
明王佐撰。前有李東陽撰《王古直傳》暨弘治壬戌〔十五年·1502〕謝鐸識語。古直臺之黃巖人。集為天一閣藏本。
【赤城夏先生集】七卷;補遺一卷;〔明夏鍭撰〕;明刊本〔明嘉靖王廷幹刻公文紙印本〕
標題下題“涇縣王廷幹集”。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卷七末有“姑蘇陸榮、馬龍、馬思同刻”一行。前有嘉靖二十一載〔1542〕七月寧國巖譚山王廷幹序,又天臺縣知縣新城黃儀后序。按夏氏名鍭,天臺人,官大理評事。收藏有“蒼巖山人書屋記”朱文長方印。此書乃嘉靖三十五年〔1556〕文書紙所印。
【增刊詠梅花集句】二卷;〔明沈行輯〕;明刊本〔明正德刻本〕
標題后題“錢塘后學(xué)沈行集”。大黑口。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每卷標題下小注“凡絕句一百二十首”。末有正德紀元〔1506〕六月馀杭吳俊跋。謂日休沈先生集《古梅花律詩》一帙,先君子翠屏叟曾為鍥梓傳世。今先生復(fù)集絕句二百四十首,分為二卷,敬用刻梓,附於律詩之后云。
【何文定公文集】十一卷;明刊本〔明萬曆四年〔1576〕賈待問等刻本〕
明何塘撰。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前有懷慶府前知府賈待問等校訂編閱人名十八行。末刻“萬曆四年〔1576〕五月五日重梓”。有許宗魯序,孔天胤序,吳三樂序,嘉靖己酉〔二十八年·1549〕鄭王序并賈待問重刊文集序。瑭字柏齋,河南武陟人,弘治壬戌〔十五年·1502〕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以忤劉謹致仕。后官至南京工部侍郎,晉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嘉靖二十二年〔1543〕卒。
【震澤先生集】三十六卷;明刊本
明王鏊撰。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收藏有“白沙貢氏”、“綠筠堂圖書”朱文二方印。
【奚囊蠹馀】二十卷;明刊本〔《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善本書目》作明隆慶六年〔1572〕李敏德刻本〕
明張翰撰。半葉十行,行十九字。隆慶戊辰〔二年·1568〕徐養(yǎng)正序,隆慶三年〔1569〕曹天祐刻元洲先生雜文序,李敏德跋,張佳胤、劉有誠后序,又張翰自題一篇。據(jù)各序,翰武林人,起進士,為南北曹郎,兩守劇郡,七更藩臬,六蒞臺省。鎮(zhèn)兩廣時是集曾刻於蒼梧,此則刻於秦中者。收藏有“星渚干元仲珍藏書籍”朱文方印,“九葉傳經(jīng)”白文方印,“子子孫孫引無極”朱文方印,“元仲珍藏”朱文方印。
【梧岡文正續(xù)兩集合編】九卷;〔附錄一卷;明陳堯撰;陳世昶輯舊抄本〔康熙五十一年〔1712〕陳世昶抄本〔熙堂跋并批注〕〕
明陳堯撰。有隆慶六年〔1572〕張九一序,萬曆元年〔1573〕劉繪后序,王世貞撰《陳司寇傳》。末有康熙五十一年〔1712〕五世孫世昶識。蓋此本即世昶所輯錄也。有“陳世昶印”白文、“仙根”朱文二方印。
【青蘿館詩】六卷;明刊本〔明汪時元刻本〕
明徐中行撰。題“門人新都汪時元校刻”。有隆慶庚午〔四年·1570〕陳有守、俞允文、汪道昆三序。
【空同集】六十四卷;〔明李夢陽撰〕;明刊本〔明萬曆李思孝刻本〕
標題次行題“北郡李夢陽撰”。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前有嘉靖辛卯〔十年·1531〕秋儀封王廷相序,嘉靖九年三月吳郡黃省曾序,萬曆辛丑〔二十九年·1601〕三月東明李思孝序。
【儼山文集】一百卷;續(xù)集十卷;舊抄本〔清抄本〔有缺葉〕〕
明陸深撰。黑格抄。半葉九行,行二十字。收藏有“詩龕墨緣”白文方印。
【雷氏白云樓詩集】三卷;〔明雷鳴春撰〕;明刊本〔明隆慶刻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標題后題“舒州雷鳴春肇元甫著”。前有隆慶壬申〔六年·1572〕嶺南歐大任序,隆慶辛未〔五年·1571〕唐藩宗正紹齋宙楨序。鳴春官比部,出守南陽。集為唐藩所刻。
【宸章集錄】不分卷;〔明費宏輯〕;明抄本〔〔袁克文李滂跋〕〕
天一閣藏。綿紙藍格抄本。首載嘉靖五年〔1526〕賜費宏等詩及六、七年輔臣贊和詩,次《敕議或問御製正孔子祀典說》,次《御製火警或問》,次嘉靖九年〔1530〕二月敕戶、禮二部都察院守令盡職事,次敕議南京太廟建否之事,以《御製明堂或問序》終焉。是書惟《絳云樓書目》載之。
〔袁克文跋云:〕
〔“《宸章集錄》一冊,天一閣抄本。此書未見刊刻,頗為罕秘,且可從考朝廷掌故,豈得以明人著作輕之哉!高氏獲於上滬,予以初印《澤存堂叢刻》易得。戊午〔1918〕春月,寒云?!薄?
【甘泉先生兩都風(fēng)詠】四卷;〔明湛若水撰〕;明刊本〔明嘉靖刻本〕
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嘉靖乙未〔三十八年·1559〕正月門人李祦序。后有慈谿沈應(yīng)陽后序。
【屠漸山蘭暉堂集】四卷;〔明屠應(yīng)埈撰〕;明刊本〔明嘉靖刻本〕
前有嘉靖壬子〔三十一年·1552〕泰泉黃佐序。
【瓊臺會稿】十二卷;〔明丘濬撰〕;明刊本〔明萬曆丘爾穀刻本〕
瓊山邱文莊公濬著。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四字。嘉靖壬子〔三十一年·1552〕黃佐序,嘉靖癸丑〔三十二年·1553〕鄭廷鵠后序,萬曆癸丑〔四十一年·1613〕七世孫爾穀跋。有“立教館圖書印”朱文長方印,“桒名文庫”、“白河文庫”兩楷書長朱記。
【俞虛江正氣堂集】九卷;舊抄本〔清抄本〔失名校補并跋〕〕
明晉江俞大猷著。卷首傳略、劍經(jīng)發(fā)微。卷一平江南,卷二守汀漳,卷三平交黎,卷四破倭寇,卷五大同車製略及擒張璉事,卷六復(fù)興化、處拓林、征二源、征三巢,卷七廣西操兵法、剿古田事宜,卷八雜著。有舊人跋,其略云:《正氣堂集》舊板漫漶無存,乃於永陽鄭鐵侯家得抄本,不全,於趙秀才在輔處獲補之,即照本傳所敘略為編次,未知與李杜原刻符否?時乙亥七月十四日。下有“嘉端”,朱文壺盧印。
【督學(xué)存稿】一〔二〕卷;〔明雷禮撰〕;明刊本
不著撰〔人〕,失序跋。其人於嘉靖督浙學(xué)。有嘉靖己酉〔二十八年·1549〕浙江同年錄序,有刊宋學(xué)士文〔全〕集序〔序稱集六十二卷,知浦江事韓叔暘編刻〕。
【張愈光詩文選】六卷;〔明張含撰;楊慎輯〕;舊抄本〔清抄本〕
題“成都楊慎用脩批選”。愈光名含,與用脩同時,集中倡和甚多。
【蘭汀存稿】八卷;〔明梁有譽撰〕;明刊本〔〔書尾有殘缺〕〕
南海梁有譽著。稿中有留別李于鱗、宗子相,王元美暨謝四溟侶酬之作。
【羼提齋稿】八卷;〔明鄒迪光撰〕;明刊本〔明萬曆十七年〔1589〕芙蓉官舍刻本〕
梁溪鄒迪光彥吉甫著。萬曆己丑〔十七年·1589〕屠隆序,王世貞序,帥機跋。八卷末有“萬曆己丑〔冬月〕芙蓉官舍鏤本”木記二行。
【靳兩城先生集】二十卷;〔明靳學(xué)顏撰〕;明刊本〔明萬曆靳雷刻本〕
標題次行“東魯靳學(xué)顏著”。半葉九行,行十八字。萬曆乙酉〔十三年·1585〕上海王圻序,萬曆己丑〔十七年·1589〕同郡于若瀛序。
【蠛蠓集】五卷;〔明盧柟撰〕;明刊本〔明萬曆竇寶泉刻本〕
標題后題“黎陽盧柟少楩著”。半葉十行,行十九字。萬曆甲戌〔二年·1574〕張佳胤序,萬曆乙亥〔三年·1575〕穆文熙序。后有嘉靖癸卯〔二十二年·1543〕柟自序,序末有“東明縣縣丞馮清、典史梁相同梓,浙人王子忠訂正”三行。
【游太湖稿】一卷;廬山游稿一卷;〔明王世貞撰〕;明刊本
題“吳郡王世貞元美著”。半葉九行,行十六字。天一閣舊藏。
【左舜齊詩集】二卷;〔明左國璣撰〕;明刊本〔明嘉靖刻本〕
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左國璣撰。有嘉靖己未〔1559〕陸柬序,李蓘序,李濂撰傳。
【大行集】一卷;〔明馮惟重撰〕;石門集一卷;〔明馮惟敏撰〕光祿集一卷
半葉九行,行十九字。〔《石門集》〕標題后題:“北海馮惟敏著,侄孫琦校,平原康丕揚選”三行。
【郢封里吟】一卷;〔明王象晉撰〕;明刊本〔明末刻本〕
題“新城王象晉藎臣甫著”。有天啟丁卯〔1627〕自序。
【濟南百詠】一卷;〔明王象春撰〕;明刊本〔明萬曆四四年〔1616〕刻本〕
題“稷下王象春季木甫著?!笔子袩徫艉泳印彩俊惩跸蟠盒?,序題“齊音”,或所詠不止?jié)弦?;末題“萬曆丙辰〔四十四年·1616〕八月既望刻於煆昔橋”。有弟象需跋。
【兜玄集】一卷;〔明王象明撰〕;明刊本〔明末刻本〕
題“瑯琊王象明合甫著”〔原名象履〕。前有自序。篇首題“聊聊草”。象明為象春弟。
【童子鳴集】六卷;〔明童佩撰〕;明刊本〔明梁溪談氏天籟堂刻本〕
前有王穉登序及萬曆戊寅〔六年·1578〕王世貞撰傳,王穉登撰墓志銘。卷末有“梁溪談氏天籟堂雕”木記二行。收藏有“張杞園己卯收閱”朱文長印。
【朱西村詩集】不分卷;〔明朱樸撰;二樹齋抄本〕
無序跋。起五古,次七古、古韻、五絕、七絕、五律、七律、五言排律,迄詩馀,約分十卷。卷末有“時在戊申九月二樹齋抄”一行。有“二樹齋”白文長方印。前有某氏手跋:“朱西村名樸,字元素,萬曆時人,海鹽布衣,名重當時,與沈石田、文衡山輩稱蕙交。其詩刻有專集,《明詩綜》所選未盡菁華。二樹齋主人復(fù)得其未刻集若干首,手錄成編。西村庶無遺憾焉!”
【謀野集】四卷;〔明王穉登撰〕;稿本〔〔文嘉跋〕〕
王百穀草書手稿,共四冊。首“謀野集卷一”,次行“太原王穉登撰”。鈐“王印穉登”白文方印。前后有舊人題跋。
“王玉遮百穀甲子北游太學(xué),詩名震宇內(nèi),所交多名卿鉅公,縞貽紵贈,莫不漆膠投契。其所以振華擢秀,噓枯吹生,擅詞翰之席者,蓋亦久矣?!吨\野集》皆平日寓書時賢,議論古今,揚榷風(fēng)雅之作,瀾翻意旨,如對揮犀譚笑。昔人謂披函伸紙把玩不忍釋手,邈然云樹,我心寫兮,端在乎此,正不止敘寒暄契闊已也。此四冊乃其手錄,用是藏弆,悟言室中,俾后人知簡牘小道,披陳肝膈,言必由衷,詞皆達意,我朝文獻實首玉遮,無僅以八行魚素忽視之。隆慶四年歲在庚午〔1570〕陽月朔日書。茂苑文嘉?!焙笥小拔募涡莩小敝彀孜挠?。
“宸英閱”。下有“宸英”朱文方印,在卷四末。
【憨山老人夢游集】五卷〔〔缺卷三〕;明釋德清撰;明刊本〔明天啟元年〔1621〕廬山法云寺刻本〔有抄配〕〕
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寫刻甚精。有天啟元年〔1621〕正月上元日匡山逸叟憨山老人釋德清自序。標題次行題:“侍者福善日錄,門人通炯編輯”。末有識語三行云:“門人海印助刻,侍者深光手書。板藏廬山五乳峰法云寺。天啟元年孟夏,嶺南通炯識?!?
【明季詠史百一詩】一卷;〔清張篤慶撰〕;抄本〔清抄本〕
題“淄川張篤慶歷友撰”。前有四六小引。卷首題“崐崘山房集漁洋先生批點”。每數(shù)首后輙有評語。末有蔣仁錫跋。
【牧齋有學(xué)集補遺】不分卷二冊;〔清錢謙益撰〕;抄本〔清抄本〕
密行細字,似國初人所錄。
【格齋賡韻唐賢詩】一卷;宋賢詩一卷;〔明成化十五年〔1479〕朝鮮胤漢刻本〔日人雛釋幻象跋〕〕
朝鮮人所撰。末有其子胤漢跋。又“刻字禪師正心金祖林”二行。又“成化十五年己亥〔1479〕八月日本家開刊入上于密陽萬魚寺”二行。
〔雛釋幻象跋云:〕
〔“韓板唐賢諸者,豐太公征韓之役所獲而歸也。后賜之養(yǎng)安院,院藏之久,終今歸于水主人之手,可謂無情之物亦擇其主矣。嗚呼!珍中之珍書者代之希遇。明治辛巳〔清光緒七年1881〕四月一日,雛釋幻象題。‘唐賢詩’誤訛‘唐賢諸’。”〕
【敬軒集】四卷;其恕堂稿五卷;三津新草三卷;稿本
署“東海刺史弘農(nóng)楊宗禮著”。《敬軒集》有雍正戊申〔六年·1728〕張?zhí)剐蚣白孕?,《其恕堂稿》有吳門郎起升序,《三津新草》有豫章王鴻儒序,各序后并有序人名、字諸印。張序謂楊君敬軒盛世閥閱,一門父子、兄弟、叔侄秉鉞建牙,為朝廷股肱心膂,不可勝書。楊君早登仕籍,處鈴閣畫戟中,性厭華贍,情躭高尚,凡古文詞賦無不精研,而尤殫心力為詩,於唐愛香山,於宋愛放翁。其詩不主故常,自寫性靈,清新雋永。自海州解組以來,卜居津水之陽,吟聲不輟云云。
【馀事集】一卷;〔清汪洋度撰〕;稿本〔清抄本〕
題“歙汪洋度文冶原名鑛”。詩中有集蛟門先生百尺梧桐館〔閣〕詩。又北郭燕集詩,同會者朱竹垞、查查浦、家文升、度如民、長信昭諸公。蓋康雍間人也。
【魚處士倡和集】不分卷;〔清魚翼輯〕;稿本
書為常熟魚翼與友朋倡和之詩。翼字振南,號烏目山樵,又號天池山人。原詩七首,和者〔和者〕凡六十六人。前繪烏目山樵小像,有陳祖范題字。又吳郡徐陶章撰《烏目山樵傳》,乾隆二年〔1737〕孫翼飛跋,又三年龔誠撰《魚處士傳》,許行健書后。此為翼子元傅所編。元傅字虞巖,家有間止樓,藏書甚富。
【朱笥河先生文稿】一冊〔清朱筠撰〕抄本〔稿本〔朱錫庚?!场?
黑格,板心下題“椒苑唫舫”四字。凡文三十篇,有朱墨筆校字。書衣題“丙午〔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十三日錫庚伏校一通。甲寅〔乾隆五十九年·1794〕四月十六日錫庚校錄訖”二行。
【笛漁小稿】十卷;〔清朱昆田撰〕;舊抄本〔朝鮮八癡山房抄本〕
秀水朱昆田西畯撰。有“金印在亢”朱文方印,似朝鮮人抄錄本。
【查漸翁文集】一卷;〔清查容撰〕;抄本〔清乾隆海寧吳氏拜經(jīng)樓抄本〔吳騫校并跋〕〕
題“海寧查容韜荒甫著,男克樑樊桐敬藏,胥談灌禘初輯錄”。收藏有“文蓀讀過”白文方印,“拜經(jīng)樓吳氏藏書”朱文方印。后有舊人朱筆題字一則。
〔吳騫手跋云:〕
〔“乾隆甲午〔三十九年·1774〕春日抄,重午后二日校於拜經(jīng)樓?!薄?
〔舊人手題云:〕
〔“沜翁負卓犖之才學(xué),為竹垞諸公所推服。此稿予從其后人借抄,尚有《漸江詩抄》,惜未及錄。其生平境遇多轗軻,晚客茶陵而歿。同邑朱茂才亦大,與沜翁中表兄弟也,有《悼韜荒詩》云:‘路旁香草露中花,采采如期秋望賒,哀些欲招無處所,不知云雨散誰家!’觀此,是沜楚游時乃眷一煙花而死其家,亦可嘅矣。亦大名淳,日觀先生子也。有《曉亭詩抄》?!薄?
【石齋遺稿】一卷;〔清吳嶸撰〕;抄本〔德化李氏木犀軒抄本〕
吳嶸撰,字石齋,海寧人,錢塘縣學(xué)生。性穎敏,工詩,卒年二十九。弟騫,字槎客,集遺詩一卷,有乾隆乙巳〔五十年·1785〕同里陳若蓮序,末有騫跋。此從舊抄本傳錄。
【拜經(jīng)樓詩稿續(xù)集】一冊;〔清吳騫撰〕;稿本
海寧吳騫槎客〔撰〕。封面題“乾隆壬子〔五十七年·1792〕至嘉慶丙辰〔元年·1796〕”。有“兔床子”朱文方印,“事學(xué)鍾離存義槩,書求苑委續(xù)馀編”朱文長方印。
【南宋方爐圖詠】一冊;〔清吳騫等撰〕;抄稿本
書已刊入《拜經(jīng)樓叢書》,此則所抄稿本,有朱筆校改之字。
【抱璞齋詩集】五〔四〕卷;〔清汪喜荀撰;稿本〔楊炳春跋〕〕
汪孟慈先生稿本。
〔楊炳春跋云:〕
〔“往讀《述學(xué)》內(nèi)外篇,竊嘆我朝著作如林,求其謹嚴淳實,遠追古作,橫絕后來,無踰此書。孟慈先生闡發(fā)先志,表章遺書,至性所流,洞貫金石。今讀大著,恪守家學(xué),言明且清,典型未墜,又見斯文。昌黎公云:‘根之茂者,其實遂?!衷疲骸u之則以為憂,嘆之則以為喜?!w眾人之膚論如閃電、如飄風(fēng),而文章之根柢如日星、如河岳。君懷文抱質(zhì),對揚前人,清芬彌永,獨立何懼!炳春少亦孤露,壯而荒陋,遠懷繼美,能承絕學(xué),辱不鄙棄,探懷示我,仰詠累日,吾何間然。癸卯四月,漱蕓楊炳春拜讀并跋?!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