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易 水 歌

古逸歌謠集說 作者:朱自清


易 水 歌

《樂府》云一曰荊軻歌《詩紀》作渡易水歌

【《戰(zhàn)國策·燕三》】太子(丹)……乃為裝遣荊軻。……乃令秦武陽為副。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fù)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fā)。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征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復(fù)為慷慨羽聲,士皆 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文選》二十八】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丹祖送于易水上。高漸離擊筑,荊軻歌,宋如意和之,曰:……(歌同前)

【《楚辭后語》】夫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然于此可以見秦政之無道,燕丹之淺謀,而天下之勢已至于此;雖使圣賢復(fù)生,亦未知其何以安之也。且余于此,又特以其詞之悲壯激烈,非楚而楚,有足觀者。于是錄之,它固不遑深論云。

【凌稚隆輯《史記評林》引董份曰】觀此景象,千載猶令人悲憤。

【《古詩源》】至今讀之,猶存變征之聲。

【顧實《中國文學史大綱》】燕有易水悲歌,壯士不還之讖。

【梁啟超《中國美文史稿》】……到秦漢之交,卻有兩首千古不磨的杰歌:其一,荊軻的《易水歌》;其二,項羽《垓下歌》。

據(jù)《史記》,荊軻的歌當有兩首。前一首作變征聲,大概是敘愴惻的別情,所以滿坐垂淚。可惜歌詞已失傳了。這一首乃最后所歌。史言“復(fù)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至今我們讀起來,還有一樣的同感,當時更可想見了。雖僅僅兩句,把北方民族武俠精神完全表現(xiàn),文章魔力之大,殆無其比。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

【應(yīng)劭曰】燕太子丹……精誠感天,白虹為之貫日也。

【如淳曰】白虹,兵象;日為君。

【《列士傳》】荊軻發(fā)后,太子相氣,見白虹貫日不徹。曰:“吾事不成矣!”后聞軻死,太子曰:“吾知其然也!”

【《樂府》五十八引《樂府廣題》】后人以為琴中曲。按《琴操》商調(diào)有《易水曲》,荊軻所作,亦曰《渡易水》是也。

【陽縉《荊軻歌》】函谷路不通,燕將重深功。長虹貫白日,易水急寒風。壯發(fā)危冠下,匕首地圖中。琴聲不可識,遣恨沒秦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