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同治皇帝在宮中游逛玩耍,到也并不寂寞。他本非是無道之君,所以游逛也是有節(jié)制的。光陰如箭,歲月不留,匆匆又轉(zhuǎn)瞬過了幾年,同治皇帝已到了大婚之年。兩宮皇太后便下諭命宣滿女入宮,選立皇后。選了好久日子,纔得二人,一是崇綺的女兒,一是鳳秀的女兒。崇綺的女兒已十九歲,鳳秀的女兒年只十四歲。在慈安太后的意思,以為崇綺的女兒端莊謹(jǐn)默,很想冊立為后;在慈禧太后的意思,卻因鳳秀的女兒姿性敏慧,容貌婉麗,也想冊立。兩宮的意見既不一致,一時便覺得很難解決起來。慈禧太后心想:“立后不是草率之事,倘然自己的意見不能達(dá)到目的,那么,自己將來的主張,也萬難貫徹的了,自己到了這般地步,豈不落在慈安之后?前途茫茫,便將發(fā)生危險。但慈安乃是嫡母太后,自己雖是皇上生母,論起嫡庶來,名分攸關(guān),總是敵不過她的。況且立后的主權(quán),應(yīng)該嫡母太后做主的,自己倘要和她爭論,便好像以卵擊石,也難得朝內(nèi)王公大臣們的贊同。不如出一奇計,使得慈安沒話可駁,纔能了卻一樁心事哩?!贝褥笞笏加蚁肓税胩欤阎饕庀霚?zhǔn)。
次日上朝,慈安太后先發(fā)言道:“現(xiàn)在皇上已到了大婚之年,選得崇綺和鳳秀兩人的女兒,在我東宮的意思,擬將崇女冊立為后,但在西宮方面,卻屬意鳳女。我想立后乃是皇上百年大計,不可草率,所以我也不敢固執(zhí),特命你們王公大臣詳細(xì)商議纔是。”慈安太后把話說出以后,早有恭王伏地叩奏道:“皇上選立正宮,原是東宮老佛爺做主的,既是東宮老佛爺主意已定妥,臣等也不必再說什么話了?!惫跽f著,許多王宮大臣們也隨聲附和。慈禧太后聽恭王果然不出所料,人人附和慈安,言語之間,沒有一人是贊助自己的,心想事既如此,不如將計就計,便道:“東宮太后想把崇女冊立為后,我在西宮方面,原無不贊成之理,不過比較起來,崇女實遠(yuǎn)不及鳳女哩!
現(xiàn)在既因此事,咱們兩宮的意見不能一致,我想不如由皇上自己斟酌,憑皇上喜歡立誰,咱們便立誰為后。這種辦法,不知道眾卿意見如何?”恭王等聽著,忙的都叩奏道:“如此足見兩宮老宮老佛爺洞明大義,不把己見為從違,臣等怎敢不遵?!?
慈安太后見著這種模樣,心雖知道立后原是自己的主權(quán),現(xiàn)在大權(quán)旁落,未免損失權(quán)利。但慈安卻是賢德的人,以為只須有利大局,何必定要固執(zhí)己見,所以也便滿口應(yīng)允。
看官們看到這里,或許要誤會起來了,以為這樁婚姻,同治皇帝利用兩宮太后的意見不一,便可行使他本有的自由權(quán),豈不是婚姻自由,婚緣美滿了嗎?其實看官心理是不對的,因為慈安太后肯拋棄自己的主張,盡教同治皇帝自己選擇,這卻出于大公無私,也可算是慈安太后的賢德。惟有慈禧太后發(fā)起說是不必互相爭論,任憑同治皇帝的意思,這種論調(diào),她卻藏著作用。她心中以為同治皇帝,乃是自己所親生的?,F(xiàn)在命他去選擇,諒他決不致附和慈安,卻來反對我自己的。慈禧太后有了這種存見,纔說出這話來,可想慈禧太后說出這話,并不是誠意的了。至于朝內(nèi)的王公大臣們,本不敢胡亂說出自己的主張,一切都憑恭王的意見;假使恭王說好,他們便也說好;假使恭王說歹,他們也便說歹?,F(xiàn)在恭王聽了慈禧太后的話,信為慈禧太后的誠意,所以非常欣賞,十分贊成,那班王公大臣們因此也便贊成。卻不料都墜慈禧太后的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