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九二九年

集外集 作者:魯迅


關(guān)于《關(guān)于紅笑》

今天收到四月十八日的《華北日報》,副刊上有鶴西先生的半篇《關(guān)于紅笑》的文章?!蛾P(guān)于紅笑》,我是有些注意的,因為自己曾經(jīng)譯過幾頁,那豫告,就登在初版的《域外小說集》上,但后來沒有譯完,所以也沒有出版。不過也許是有些舊相識之故罷,至今有誰講到這本書,大抵總還喜歡看一看。可是看完這《關(guān)于紅笑》,卻令我大覺稀奇了,也不能不說幾句話。為要頭緒分明,先將原文轉(zhuǎn)載些在下面——

“昨天到蹇君家去,看見第二十卷第一號的《小說月報》,上邊有梅川君譯的《紅笑》,這部書,因為我和駿祥也譯過,所以禁不住要翻開看看,并且還想來說幾句關(guān)于《紅笑》的話。

“自然,我不是要說梅川君不該譯《紅笑》,沒有這樣的理由也沒有這樣的權(quán)力。不過我對于梅川君的譯文有一點懷疑的地方,固然一個人原不該隨便地懷疑別個,但世上偏就是這點奇怪,盡有是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不過也許我底過慮是錯的,而且在梅川君看來也是意想不到的事,那么,這錯處就在我,而這篇文字也就只算辯明我自己沒有抄襲別人。現(xiàn)在我先講講事實的經(jīng)過。

“《紅笑》,是我和駿祥,在去年暑假中一個多星期內(nèi)趕完的,……趕完之后就給北新寄去。過了許久才接到小峰君十一月七日的信,說是因系兩人所譯,前后文不連貫,托石民君校閱,又說稿費在月底準可寄來。以后我一連寫了幾封信去催問,均未得到回信,……所以年假中就將底稿尋出,又改譯了一遍。文氣是重新順了一遍(特別是后半部),錯誤及不妥的地方一共改了幾十處,交岐山書局印行。稿子才交出不久,卻接到小峰二月十九日的信,錢是寄來了,雖然被抹去一點零頭,因為稿子并未退回,所以支票我也暫時存著,沒有退去,以后小峰君又來信說,原書,譯稿都可退還,叫我將支票交給袁家驊先生。我回信說已照辦,并請將稿子退了回來。但如今,書和稿子,始終還沒有見面!

“這初次的譯稿,我不敢一定說梅川君曾經(jīng)見過,雖然我想梅川君有見到的可能。自然梅川君不一定會用我們底譯文作藍本來翻譯,但是第一部的譯文,句法神情都很相似的這一點,不免使我有一點懷疑。因為原來我們底初譯是第一部比第二部流暢得多,同時梅川君的譯文也是第一部比第二部好些,而彼此神似的又就是這九個斷片。在未有更確切的證明時,我也不愿將抄襲這樣的字眼,加于別人底頭上,但我很希望對這點,梅川君能高興給一個答復(fù)。假如一切真是我想錯了呢,前邊已經(jīng)說過,這些話就作為我們就要出版的單行本并非抄襲的證明。”

文詞雖然極婉委曲折之致,但主旨卻很簡單的,就是:我們的將出版的譯本和你的已出版的譯本,很相類似,而我曾將譯稿寄給北新書局過,你有見到的可能,所以我疑心是你抄襲我們的,假如不然,那么“這些話就作為我們就要出版的單行本并非抄襲的證明”。

其實是,照原文的論法,則假如不然之后,就要成為“我們抄襲”你的了的,然而竟這么一來,化為神妙的“證明”了。但我并不想研究這些,僅要聲明幾句話,對于兩方面——北新書局,尤其是小說月報社——聲明幾句話,因為這篇譯稿,是由我送到小說月報社去的。

梅川君這部譯稿,也是去年暑假時候交給我的,要我介紹出售,但我很怕做中人,就壓下了。這樣壓著的稿件,現(xiàn)在還不少。直到十月,小說月報社擬出增刊,要我寄稿,我才記得起來,據(jù)日本二葉亭四迷的譯本改了二三十處,和我譯的《豎琴》一并送去了。另外有一部《紅笑》在北新書局吃苦,我是一點都不知道的。至于梅川,他在離上海七八百里的鄉(xiāng)下,那當然更不知道。

那么,他可有鶴西先生的譯稿一到北新,便立刻去看的“可能”呢?我想,是不“能”的,因為他和北新中人一個不認識,倘跑進北新編輯部去翻稿件,那罪狀是不止“抄襲”而已的。我卻是“可能”的,不過我從去年春天以后,一趟也沒有去過編輯部,這要請北新諸公諒察。

那么,為什么兩本的好處有些相像呢?我雖然沒有見過那一譯本,也不知所據(jù)的是誰的英譯,但想來,大約所據(jù)的是同一英譯,而第二部也比第一部容易譯,彼此三位的英文程度又相仿佛,所以去年是相像的,而鶴西先生們的譯本至今未出,英文程度也大有進步了,改了一回,于是好處就多起來了。

因為鶴西先生的譯本至今未出,所以也無從知道類似之度,究竟如何。倘僅有彼此神似之處,我以為那是因為同一原書的譯本,并不足異的,正不必如此神經(jīng)過敏,只因“疑心”,而竟想入非非,根據(jù)“世上偏就是這點奇怪,盡有是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的理由,而先發(fā)制人,誣別人為“抄襲”,而且還要被誣者“給一個答復(fù)”,這真是“世上偏就是這點奇怪”了。

但倘若很是相同呢?則只要證明了梅川并無看見鶴西先生們的譯稿的“可能”以后,即不用“世上偏就是這點奇怪”的論法,嫌疑也總要在后出這一本了。

北平的日報,我不寄去,梅川是決不會看見的。我就先說幾句,俟印出時一并寄去。大約這也就夠了,阿彌陀佛。

四月二十日。

寫了上面這些話之后,又陸續(xù)看到《華北日報》副刊上《關(guān)于紅笑》的文章,其中舉了許多不通和誤譯之后,以這樣的一段作結(jié):

“此外或者還有些,但我想我們或許總要比梅川君錯得少點,而且也較為通順,好在是不是,我們底譯稿不久自可以證明。”

那就是我先前的話都多說了。因為鶴西先生已在自己切實證明了他和梅川的兩本之不同。他的較好,而“抄襲”都成了“不通”和錯誤的較壞,豈非奇談?倘說是改掉的,那就是并非“抄襲”了。倘說鶴西譯本原也是這樣地“不通”和錯誤的,那不是許多刻薄話,都是“今日之我”在打“昨日之我”的嘴巴么?總之,一篇《關(guān)于紅笑》的大文,只證明了焦躁的自己廣告和參看先出譯本,加以修正,而反誣別人為“抄襲”的苦心。這種手段,是中國翻譯界的第一次。

四月二十四日,補記。

這一篇還未在《語絲》登出,就收到小說月報社的一封信,里面是剪下的《華北日報》副刊,就是那一篇鶴西先生的《關(guān)于紅笑》。據(jù)說是北平寄來,給編輯先生的。我想,這大約就是作者所玩的把戲。倘使真的,蓋未免惡辣一點;同一著作有幾種譯本,又何必如此惶惶上訴。但一面說別人不通,自己卻通,別人錯多,自己錯少。而一面又要證明別人抄襲自己之作,則未免惡辣得可憐可笑。然而在我,乃又頗嘆紹介譯作之難于今為甚也。為刷清和報答起見,我確信我也有將這篇送給《小說月報》編輯先生,要求再在本書上發(fā)表的義務(wù)和權(quán)利,于是乎亦寄之。

五月八日。

通 訊

逢漢先生:

接到來信,我們很感謝先生的好意。

大約凡是譯本,倘不標明“并無刪節(jié)”或“正確的翻譯”,或鼎鼎大名的專家所譯的,歐美的本子也每不免有些節(jié)略或差異。譯詩就更其難,因為要顧全音調(diào)和協(xié)韻,就總要加添或減去些原有的文字。世界語譯本大約也如此,倘若譯出來的還是詩的格式而非散文。但我們因為想介紹些名家所不屑道的東歐和北歐文學(xué),而又少懂得原文的人,所以暫時只能用重譯本,尤其是巴爾干諸小國的作品。原來的意思,實在不過是聊勝于無,且給讀書界知道一點所謂文學(xué)家,世界上并不止幾個受獎的泰戈爾和漂亮的曼殊斐兒之類。但倘有能從原文直接譯出的稿子見寄,或加以指正,我們自然是十分愿意領(lǐng)受的。

這里有一件事很抱歉,就是我們所交易的印刷所里沒有俄國字母,所以來信中的原文,只得省略,僅能將譯文發(fā)出,以供讀者的參考了。希見諒為幸。

魯迅。六月二十五日,于上海。

【備考】:

關(guān)于孫用先生的幾首譯詩

編者先生:

我從均風兄處借來《奔流》第九期一冊,看見孫用先生自世界語譯的萊芒托夫幾首詩,我發(fā)覺有些處與原本不合。孫先生是由世界語轉(zhuǎn)譯的,想必經(jīng)手許多,有幾次是失掉了原文的精彩的。孫先生第一首譯詩《帆》原文是:

(原文略。)

按著我的意思應(yīng)當譯為:

孤獨發(fā)白的船帆,

在云霧中蔚藍色的大海里……

他到很遠的境域去尋找些什么?

他在故土里留棄著什么?

波濤洶涌,微風吼嘯,

船桅桿怒憤著而發(fā)著噶吱吱的音調(diào)……

喂!他不尋找幸福,

也不是從幸福中走逃!

他底下是一行發(fā)亮光的蒼色水流,

他頂上是太陽的金色的光芒;

可是他,反叛的,希求著巨風,

好像在巨風中有什么安寧!

第二首《天使》,孫先生譯的有幾處和我譯的不同。

我是這樣的譯:

夜半天使沿著天空飛翔,

寂靜的歌曲他唱著;

月,星,和烏云一起很用心聽那神的歌曲。

他歌著在天堂花園里樹葉子的底上那無罪

靈魂的幸福,

他歌詠著偉大的上帝,

真實的贊美著他。

他抱攏了年青們的心靈,

為的是這悲苦和淚的世界;

歌曲的聲音,留在青年人的靈魂里是——

沒有只字,但卻是活著。

為無邊的奇怪的希望,

在這心靈,長久的于世界上不得安靜,

人間苦悶的樂曲,

是不能夠代替天上的歌聲。

其余孫先生所譯兩首《我出來》和《三棵棕櫚樹》,可惜原本現(xiàn)時不在我手里。以后有工夫時可向俄國朋友處借看。我對孫先生的譯詩,并不是來改正,乃本著真摯的心情,隨便談?wù)?,請孫先生原諒!此請

撰安。

張逢漢。一九二九,五,七,于哈爾濱燦星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