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書紀(jì)感

青紗帳 作者:王統(tǒng)照


在宗教史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由于畏怖,祈求而崇奉偶象(有形的與無形的),敬仰難以理性解釋的主宰者的例證。人類為何發(fā)生這樣的情緒與行為?神學(xué)家、哲學(xué)家,以及有分析思想的歷史學(xué)家自有他們的種種解答。近來偶然讀到斯賓挪莎(Spinoza)的一段議論是:

凡沮喪者有敬神、敬教(虔敬)之假面目,是故沮喪雖與驕傲相反,而自卑之沮喪者則反頗與驕傲者相類。

我再看一遍,仰頭對著玻璃窗外陰郁的灰空,過一會,不禁把書本放下。默默地想起自尊與自卑,自覺的大量,以及我們自己的古老的教訓(xùn),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與“剛毅木訥”等等道德的箴言。

我對于這等人類行為的倫理的表現(xiàn)很少研究,……這須有一份分析的與銳利的理智性,偶然涉想及此殊難免茫然之感。

但由這句看似尋常的話使我對人生的隱秘得到有力的證明。人生存于欲望之中,而作欲望的牽線的是希望。如果真像民間的傳說諸葛孔明能“前知五百年”,甚至一飲一啄都在未來的簿子上詳細(xì)注明,只不過待他到時按條點(diǎn)收。我想,他那“鞠躬盡瘁”的話寫出來一定感到乏味。希望在生之路上遙遙地燃起一點(diǎn)明麗的火光,雖然有時被云翳遮蔽,有時被風(fēng)雨撲滅,有時因?yàn)樽约旱哪苛Πl(fā)生障礙,看不清,但那只是暫時的,不久,閃閃灼灼地光明重復(fù)出現(xiàn)。因此,一個人他終能向前走,追逐,想著把那點(diǎn)火光拿在手中,灼傷著皮膚或是溫暖著掌心,他不必想,而且也絕不會計較的,但是他總要向前追逐!

叔本華曾主張生存欲望絕不是一個人所獨(dú)有的部分,而為一切東西不分彼此時所公有的部分,他以此欲望即意志。如失掉此最大之欲望則世界應(yīng)當(dāng)消滅??梢娫杏?,才有希望,基于人類的生存之必需的條件上,不能磨滅的生之輝光,它時時向人間引導(dǎo),啟發(fā),一旦失去,或找不到在前面可以照路的那點(diǎn)東西,不止是他把自己的意志沉落下去,而且他的自我的世界也將要漸漸毀壞以至于滅亡。

沮喪正是失卻自己的意志的表征,沒有自信力沒有大無畏的精神,沒有向前奔躍的氣概,覺得非借重一種明明是空想而又似乎是偶象的東西給自己作主,為自己背后的“靠山”便生存不下去。這里,宗教的力量便有所施。自然,并非人類中有宗教式的行為的全由于此,但這種情形卻是敬神,敬教的源泉。

恐怖與慰安乃一條繩索之兩端。如果永遠(yuǎn)是坦蕩蕩地的心靈狀態(tài);永遠(yuǎn)是,“光風(fēng)霽月”的胸懷;永遠(yuǎn)是向前看與勇往的精神,我們有何恐怖?即世有所謂恐怖者乃基于己心,心鑠自外物。惟失掉了以上所說的心滅狀態(tài),胸懷與精神,平鋪在腳底下的,映現(xiàn)在視覺內(nèi)的,恍惚來去在想象中的,無一而非不能安頓.不能了澈,不能解決的事務(wù)與憂慮。那么,因憂生怖,因罣礙而生執(zhí)著,隨處都是荊棘,時時像有針尖,像有火練,像有毒蛇,在你身旁,在你足底,在你心中深切地感到刺痛,灼熱,暈苦的難過。可是,又不能自己振作,如斷腕般的壯士,如“刮骨療毒”般的小說中的英雄,忍住痛苦再求掙扎,把生之力揮發(fā)出來。其結(jié)果只好垂頭飲泣,或者用方法麻醉了欲望,打滅了前途希望的火光。

于是他便沉沒于黑暗的淵中,——忘了自我!

沮喪隔著滅絕還遠(yuǎn)吧?但是沮喪中也還要有點(diǎn)支持沮喪的東西,向?qū)嵲谔幷?,世界中有什么可以支持住沮喪的浮蕩呢?或以道德,或以書籍,或以酒,色,或以藝術(shù)?否!若是道德、書籍、酒,色、藝術(shù)的支持沮喪,至少那被支持的主人,他得用力量,用尋求,鍛煉,或耗費(fèi)的像是勇敢的精神,而且藏在那些東西之后,終有一天能夠把自我追趕回來。因?yàn)檫@都是對人的行為,而非對神的虛念。他得在事實(shí)的波瀾中打起泡沫。惟有對于虛空的全體投入,在有定型的某種想象的信仰中消磨著沮喪的時間,于是上帝,主宰者,我佛如來,圣靈,甚至一棵樹,一個木樁,都變成沮喪者的惟一崇拜的對象。因?yàn)槟菍ο蟛皇巧畹膫€體,又不是崇拜者可以應(yīng)用某種生活的行為能以感到實(shí)在的反應(yīng)的,所以自己在無可奈何中造成一個虛空的網(wǎng),——在那神秘的網(wǎng)中他真誠相信會產(chǎn)生出慰安的果子。

敬神,敬教的是非另當(dāng)別論,總之,因沮喪而有此等事則失卻自信力,而信縹緲虛空的對象。寧愿滅卻了為生存的掙扎的希望,把自己無所生的心靈依附上去,以求妄想的慰安。這是大多數(shù)沮喪者的心理。雖然在敬神,敬教的觀念中也曾有過大愿力,有偉大精神的人物,但那是極少數(shù)的特殊人物,而且他們絕不是沮喪的。

其次,自卑之沮喪者何以與驕傲者相類?初想,這等比附頗有滑稽的趣味。然過度的驕傲不正是旁若無人,簡直是不愿看見旁邊有人,自信力之膨脹,節(jié)制力之喪失,則初時糊涂,后可變成瘋狂。正是沮喪者之反面。沮喪由于自己的過于輕視,過于自卑,因而對人間的一切無快感可言,在暗幕中滋生著嫉恨的種子。世間正走上希望之路的勇敢者皆其嫉恨的對象。這一點(diǎn),正與自傲者輕視他人似相反而實(shí)相成。(采取斯賓挪莎解釋的意見。)

其由來,皆是各人裝上了一份虛偽的面具,一個向著一無所有的高空,一個只卻俯視著模糊黑暗的角落。

當(dāng)然,恒毅與剛毅等的行為在沮喪者的思想與行為中不復(fù)存在,他所有的只是倚賴他力——虛妄的他力,以求精神的麻痹。

但這是純在沮喪二字上做文章,并不是論及宗教的發(fā)生與其影響。

不是我們古代的達(dá)觀哲人之什么“吾喪我”,“嗒然似喪其偶”的話么?雖然這位哲人另有他的思路,就直接的意義上解釋,這兩句簡單話可作沮喪者的適合的形容。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可用一樣的例證。沮喪是忘了自我;沮喪而至于想倚靠虛空中的他力作欺瞞的慰安,他或她是被恐怖征服得連一點(diǎn)點(diǎn)真實(shí)的希望都沒有了!

來!應(yīng)該把恐怖的幻象打碎,應(yīng)該重行燃著前途上的火光,為一個人,為一個民族,為一個國家,為什么不整頓集合起生之意志來作勇敢的決斗。卻向黑暗的洞中無聲無息地投入!

這篇文字不過是冬夜讀書所得的隨感錄之一,無以名之,故寫上了“讀書紀(jì)感”四個字的籠統(tǒng)題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