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有些漢字出于梵文
(九月廿八日)
漢文中有幾許今所謂漢字者,千余年前皆外國字。其自梵文來者尤多,偶舉一二如下:
佛(Buddha) 舊譯浮圖,或佛陀。
僧(Sagha) 舊譯僧伽,又譯??室?。
禪(Dhyana) 舊譯第耶那,或持訶那,或禪那。
劫(Kalpa) 舊譯劫波。
塔(Dagoba,Stupa,or thupa) 舊譯窣堵婆,或蘇鍮婆,或兜婆,或塔婆。
右五字今鮮有知為梵文者矣。又如:
袈裟(Kachaya)夜叉(Yackcha)剎那(Kchana)
亦已成漢字矣。
“缽”字亦疑出梵文Patra。舊譯波多羅,又譯缽多羅,省曰缽也。
凡此諸字,今有以之入詩者,雖極守舊者亦莫以為異也,何獨至于“煙士披里純”而疑之?
“佛陀”今梵音成“布答”,豈“佛”古讀為“不”,而“陀”古讀為“多”?抑梵音已變而漢譯存其原音耶?自“佛”(F.)變?yōu)椤安肌保˙.),自“非”紐轉(zhuǎn)至“幫”紐,猶“飯”字閩人潮人讀為“扮”也。自“陀”(T.)至“答”(D.),自“透”紐轉(zhuǎn)“定”紐也,猶吾徽人讀“但”為“探”也。
“禪”字疑初譯時不讀如“市連切”,當時蓋讀如“單”字耳。適猶憶兒時讀小說,每讀“禪杖”為“單杖”,豈兒時之我,讀此字偶與古音合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