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記“的”字之來源:“之者”二字之古音
(五月廿五日)
吾嘗研究“的”字之文法(《季報》三年三號),知此字今用以代文言之“之”字、“者”字(此外用法尚多)。凡“之”字、“者”字之種種用法,多可以“的”字代之。因念此諸字變化沿革,或由于聲韻的變遷,倘能求其歷史的關(guān)系,則今之俗字,或竟為最古之字亦未可知。而吾人所謂俗者,不過一種無根據(jù)之惡感,蔽于積俗,而不知其非耳。(《月報》十一卷八號)
此諸字之關(guān)系沿革,大略如下:
趙宣仲曰:“‘之’字古蓋讀如今‘的’字。凡知、徹、澄三紐之字,原為舌上的端、透、定(Cerebral tt' & d)。其后此一類之音,變?yōu)檎?、穿、床(正齒),于是重復興焉?!?
宣仲之言是也?!罢摺弊种馗锫酝??!罢摺弊止派w讀如“堵”,后始變而為“煮”,后乃轉(zhuǎn)為“者”耳。秦始皇《瑯玡臺刻石》曰:
六合之內(nèi),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南盡北戶;
東有東海,北過大夏。(索隱音戶)
人跡所至,無不臣“者”。(音堵)
功蓋五帝,澤及牛馬。(音姥)
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又《詩·采綠》:
其釣維何?維魴及。
維魴及,薄言觀“者”。(《韓詩》作覩)
又《楚辭·九歌》:
搴汀州之杜若,
將以遺乎遠“者”。(朱注:者葉音渚,又音覩)
時不可兮驟得,
聊逍遙兮容與。
皆可證古“者”之讀“堵”也。觀合“者”以成聲之字,如都,阇,堵,覩,睹,屠諸字,又可見“者”字本端、透、定紐也。
“之”字古音為“的”(或低),亦可于“諸”字見之?!爸T”字乃“之乎”二字或“之於”二字快讀合成之音?!爸T”字古蓋音“都”(例同上),其切音之式為之乎為

當文言之“者”變?yōu)椤爸挂扒小敝?,口語之“者”猶作“堵”聲,后變而為“朵”聲??娨u“挽歌”云:
形容稍消歇,齒發(fā)行當墮。
自古皆有然,誰能離此“者”?
晉時“的”字在江左猶作“堵”聲?!稌x書·王衍傳》曰:
衍口未嘗言錢字。婦令婢以錢繞床下,不得行。衍晨起,呼婢曰:“舉卻‘阿堵’中物!”
“阿堵”猶今言“這個”也(《康熙字典》)。后“阿堵”變成“兀的”。“兀的”北音與“阿堵”相近。而“堵”變?yōu)椤暗摹敝馗锟梢娨病?
宋時“的”字尚讀上聲,為“底”。如羅仲素曰:
天下無不是“底”父母。
古只有“底”字。底止之底,亦音底。其指音乃后來之變音也。
“之”字作動字用者,古亦音低。如“宋牼將之楚”“若魂則無不之也”是也。亦作底,如《詩》“靡所底止”,今人言“抵某處”,即此字也。
“之”字作介字用者同此。如《詩》“之死矢靡他”與《漢書·禮樂志》“抵冬降霜”同一來原。今人言“抵死不肯招”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