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退

古典新義 作者:聞一多


退

《說文》“ 卻也,一曰行遲也,從彳從日從 ”,重文作 ,古文作 。朱駿聲云“ 亦聲, ,行遲曳 也”,至確。 之變, 即止字,止即足也。以音求之, 即今語腿字,以形求之,即退本字也。腿謂之腳,猶退謂卻。何以明之?退后之意,不可象形,乃倒 以示向后之意。上下前后,誼本相通。退為退后,從倒止以示向后,猶各(落)夅(降)之從倒止以示向下也。退字從日乃注聲符也。從日之字,如 ,沓, ,,習, 懾褶 并徒協(xié)切,習 實同字。 替,是,旦,并從晶之疊,皆讀舌頭音,與退之發(fā)聲同,是退當從日聲也。蓋 侈端母 本有聲而不顯,故又加日為聲符以注明也。卜辭有 字,準此言之,當釋退矣。

前文未明重文從內(nèi)之理,今案內(nèi)泥母,退透母,部位同,例得相通。而《廣韻》“笍,陟衛(wèi)切”,在端母,尤內(nèi)字古或讀舌頭之明驗。因悟前揭諸字所從之日即日月之日,日,泥母,其轉入舌頭,與內(nèi)之轉入舌頭正相符,故退從日聲,或從內(nèi)聲也。他若濕音他合切,而《說文》納訓“絲濕納納也”,《楚辭·九嘆·逢紛》篇“衣納納而掩露”,注“納納,濡濕貌也”,實則納即濕字。又《史記·司馬相如傳》“禺禺鱋魶”《漢書》作鰨,此亦皆日內(nèi)聲通之證也。

雖然 一從內(nèi),不但以聲通之故,義亦通也。內(nèi)入古同字。出則進,入則退,義本相通。故 又從內(nèi)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