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jīng)學(xué)第一
周易白文一卷
宋刊《九經(jīng)》小字本。每半葉二十行,每行二十七字。上有《音義》,版心有刻工姓名。
周易正義十四卷
影寫東洋單疏本。宜都楊惺吾同年守敬遣予,為阮文達(dá)公所未見,真驚人秘笈也。每半葉十四行,每行二十字。
周易正義序
周易正義卷第一
〔國子祭酒上護(hù)軍曲阜縣開國子臣孔穎達(dá)奉敕撰定。自此下分為八段:
《第一論易之三名》《第二論重卦之人》
《第三論三代易名》《第四論卦辭爻辭誰作》
《第五論分上下二篇》《第六論夫子十翼》
《第七論傳易之人》《第八論誰加經(jīng)字》〕
周易上經(jīng)乾傳第一
周易正義卷第二〔二卷〕
〔國子祭酒上護(hù)軍曲阜縣開國子臣孔穎達(dá)奉敕撰?!?
按:此書宋本先藏徐星伯先生家,見《程侍郎遺集》詩注。陳東之筆記亦云“雍熙二年官槧”,末葉銜名有呂蒙正等十馀人?!泊吮緹o官銜?!辰動砷L沙何氏歸吾友徐梧生戶部,惜南北隔絕發(fā),未能借校異同也。
朱氏易解五卷
宋朱長文撰。舊鈔本,有紹圣元年秋九月既望吳郡朱長文序?!端膸臁肺粗?,《經(jīng)義考》止有長文《易意》,未知即此書否?缺自《訟》至《離》約半卷。收藏有“祕冊”陽文長方印、“張印月霄”、“愛日精廬藏書”朱文兩方印。張氏書目亦未載。
誠齋易傳二十卷
明敏學(xué)書院刊本,嘉靖甲辰魯國望洋子當(dāng) 序。蓋明宗室也。
誠齋易傳二十卷
明嘉靖壬寅尹耕刻本。板心有“療鶴亭”三字。
此兩本同刻,相去不過兩年。朱刻自云“正尹刻之誤”,而瞿氏《書目》所云訛字則兩本相同。惟書院本標(biāo)題“張先生校正楊寶學(xué)易傳”,次行“廬陵楊萬里廷秀”,三行“門人張敬之顯父?!?。尹本標(biāo)題“誠齋先生易傳”,次“宋寶謨閣學(xué)士楊萬里廷秀著”,已非舊式,似書院本較勝也。
陳氏易說四卷
吳江陳壽熊撰,稿本。長洲諸神福跋,有云:“先生欲正王注之違,舉孔疏之要,為繼漢開宋之一書?!鄙w此書宗旨也。
尚書白文一卷
宋刊小字本。
尚書正義二十卷
影寫東洋單疏本,亦楊惺吾同年所得者。每半葉十四行,每行二十四字。《周易》單疏尚見前人著錄,此更絕無而僅有矣。
孔維等《上雕印五經(jīng)正義表》并官銜?!部倘搿端囷L(fēng)讀書記?!贰?
長孫無忌《上五經(jīng)正義表》?!部倘搿度簳把a(bǔ)》。〕
《尚書正義序》
〔國子祭酒上護(hù)軍曲阜縣開國子臣孔穎達(dá)奉敕撰?!?
《尚書正義》卷第一
〔國子祭酒上護(hù)軍曲阜縣開國子臣孔穎達(dá)奉敕撰?!?
尚書義考一卷
休寧戴震撰,稿本,備采眾說而折衷之。原定《虞夏書》四篇,《商書》五篇、《周書》十九篇,止成《堯典》一卷。見孔檢討所撰墓表。
毛詩白文一卷
宋刊小字本。
毛詩要義二十卷
傳鈔本。收藏有“詞仙過眼”白文小印。
詩緝?nèi)?
明味經(jīng)堂本。
儀禮白文十七卷
元刊本。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板心上有字?jǐn)?shù),下有刻工姓名。小黑口。
儀禮注疏十七卷
明刊本。銜名二行:“提督直隸學(xué)政監(jiān)察御史馀姚聞人詮校正、直隸常州府知府遂昌應(yīng)槚刊行。”
儀禮識誤三卷
舊鈔《大典》本。盧抱經(jīng)先生校勘一過,有二跋。
盧氏手跋曰:“丁酉六月丙午閱。經(jīng)注本不一,疏與釋文所據(jù)本各不同。張氏必欲從一廢一,非也。予借得《儀禮》注臨宋本,與疏先后多少亦有異。然按之亦殊有理,此又未疏之前一本也。抱經(jīng)盧文弨識?!薄扒∷氖昶咴乱液ケЫ?jīng)氏閱於鍾山書院。是日課士?!?
儀禮旁通圖一卷
元刻本。
周禮十二卷
宋刊巾箱本。鄭氏注。有重言〔二字作陰文?!碂o重意,刻印俱精。每半葉九行,每行十七字。日本曼殊院舊藏,有印,白文。
禮經(jīng)會元四卷
元刊本。有至正乙巳潘元明序、至正丙午陳基序。本傳后有六世孫葉廣居識。每半葉十一行,每行二十四字。小黑口。收藏有“吳興李敬仲氏家藏”朱文長印。
禮記白文二卷
宋刊小字本。
禮記單疏
影寫東洋卷子本。
禮記集說十六卷
元刊本。首行“禮記卷第一”,次行“后學(xué)東匯澤陳澔集說”。篇首有至治壬戌澔自序及凡例五則,為元時最初之本。每半葉十一行,每行二十一字。大黑口。六老堂三十卷,通行本十卷,均非舊第。通行本并凡例亦失去矣。
白虎通德論十卷
元大德刊本。前有大德九年東平張楷、大德乙巳東平嚴(yán)度兩序。目錄后有識語,為無錫州守劉平父鋟梓,耆儒李顯翁晦所藏舊本。每半葉八行,每行十七字。收藏有“馬玉堂”白文、“笏齋”朱文兩方印。
某氏手跋曰:“《白虎通德論》十卷,元大德刊本。天籟閣藏書,漢班固撰。前有大德九年東平張楷、大德乙巳東平嚴(yán)度兩序,并無名氏跋?!卑矗菏菚鵀闊o錫州守劉公平父鋟梓,或即平父所識歟。目錄后又有題辭云“敬以家藏監(jiān)本刊行”,是則平父所識無疑。跋中論“不欲改迎子劉”一事云:“班固漢人,去古未遠(yuǎn),必有所祖。假借通用,耒可盡知。后人未得班固之心,安可輕議班固之述作”云云。誠哉是言,亦可見其篤信好古,謹(jǐn)慎不茍矣。漢時《尚書》立學(xué)官者凡四家,曰歐陽氏,曰大夏侯氏,曰小夏侯氏,曰《古文尚書》。師承各守,訓(xùn)解多岐。至字句之異同,見於《釋文》諸書者,蓋難枚舉,安知四家中不有作“迎子劉”者?古書散亡,百不存一,敢據(jù)今日所見之本為定耶。明遼陽傅鑰本改“迎子劉”為“迎子釗”,并刪去此跋。以后吳琯、程榮、何允中、胡文煥、鍾惺諸本俱襲其謬,沿誤至今。不特?zé)o一人糾正,且有以不改“劉”字為過於拘泥者。於此蓋嘆平父之卓識為不可及也。
左傳正義五卷
影寫東洋單疏本。存卷四〔魯隱公六年起。至卷九。莊公三十一年止?!?
穀梁正義一卷
江都梅毓撰。毓字延祖,蘊生先生之子也。同治庚午舉人??儗W(xué)早世,著書未成。稿本流傳,僅此一卷而已。
孟子私淑錄三卷
休寧戴震撰。問答體,曲阜孔氏散出書。卷面題字“乾隆十六年歲次辛未春三月錄”三行。
校元本論語注疏十卷
楊氏手跋曰:“元槧《論語注疏》十卷,卷首題‘翰林侍講學(xué)士朝請大夫守國子祭酒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臣邢昺等校定?!础端沃尽芳啊吨信d書目》并云邢昺《論語正義》十卷,今注疏本皆分為二十卷。此本仍十卷,尚存單疏之舊。第四卷、第八卷后有木記云‘平陽府梁宅刊’,第五卷、第九卷有木記云‘大元元貞丙申刊’第十卷題‘堯都梁宅刊’首尾有‘養(yǎng)安院藏書記’?!拆B(yǎng)安院為日本舊藩藏書之名,今日本所傳古本多有其印記?!嘲唇袷浪鶄鳌墩撜Z注疏》以十行本為最古,然脫誤亦不少。如《序解疏》中‘少府宋畸’,十行本以下并作‘朱畸’。據(jù)《漢書·藝文志》、《釋文·敘錄》皆稱‘宋畸’,此本與《漢志》、《釋文》合。若無此本,則‘宋’、‘朱’二字竟不能定為誰誤。又‘不逆詐’章、‘古之狂也肆’章、‘叔孫武叔毀仲尼’章疏文,十行本有空闕,閩監(jiān)本同,毛本以意補(bǔ)。此本獨全。又凡浦鏜及阮校所疑疏中訛字,此本皆不誤。〔別詳《札記》。〕是此本雖刊於元代,必根源於單疏,決非從十行本出。其注文亦多與纂圖本《集解》合,遠(yuǎn)勝十行本。如‘不患人之不已知’章,此本有注文‘王云徒患知己之無能’九字,各注疏本皆脫。至於雕刻之精,儼然北宋體格,亦決非十行本所及??冀鹪溃疥柫⒔?jīng)籍所,故一時書坊印板麕集于此。今傳世者,唯《政和證類本草》是平陽張存惠所刊,然已經(jīng)明成化間重鐫,非平陽原本。唯此尚是原刊,初無一葉損失,豈非瑰寶也哉!楊守敬識。”
是書楊惺吾得於日本,刊印之精,為元刻中罕見。跋中推為北宋體格,實非虛語。留案頭月馀,因議值未妥,校阮刻一過,成《札記》一卷。還書之日,頗為悵惘。
大學(xué)本旨一卷,中庸指歸一卷
舊鈔本。收藏有“大興劉氏校經(jīng)堂藏書印”朱文長方印。
孝經(jīng)一卷
影鈔相臺岳氏刻本。摹寫極精。昆山徐氏藏書。收藏有“傳是樓”朱文長印、“徐炯珍藏祕笈”朱文長方印、“彭城中子審定”朱文長印、“徐仲子”朱文長印、“御賜”白文、“忠孝堂”朱文長印、“慧成私印”白文方印。后有“浙江按察使”、“兩浙江南鹽運使”兩官印。
孝經(jīng)一卷
日本影宋刻本。后有《音略》。每半葉十五行,每行二十三四字不等。
孝經(jīng)一卷
日本影宋刻本。前有唐元行沖序,后有寬政十二年源弘賢識。每半葉六行,每行十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