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準(zhǔn)風(fēng)月談 作者:魯迅


葦索

看報,是有益的,雖然有時也沉悶。例如罷,中國是世界上國恥紀(jì)念最多的國家,到這一天,報上照例得有幾塊記載,幾篇文章。但這事真也鬧得太重疊,太長久了,就很容易千篇一律,這一回可用,下一回也可用,去年用過了,明年也許還可用,只要沒有新事情。即使有了,成文恐怕也仍然可以用,因為反正總只能說這幾句話。所以倘不是健忘的人,就會覺得沉悶,看不出新的啟示來。

然而我還是看。今天偶然看見北京追悼抗日英雄鄧文的記事,首先是報告,其次是演講,最末,是“禮成,奏樂散會”。

我于是得了新的啟示:凡紀(jì)念,“禮”而已矣。

中國原是“禮義之邦”,關(guān)于禮的書,就有三大部,連在外國也譯出了,我真特別佩服《儀禮》的翻譯者。事君,現(xiàn)在可以不談了;事親,當(dāng)然要盡孝,但歿后的辦法,則已歸入祭禮中,各有儀:就是現(xiàn)在的拜忌日,做陰壽之類。新的忌日添出來,舊的忌日就淡一點,“新鬼大,故鬼小”也。我們的紀(jì)念日也是對于舊的幾個比較的不起勁,而新的幾個之歸于淡漠,則只好以俟將來,和人家的拜忌辰是一樣的。有人說,中國的國家以家族為基礎(chǔ),真是有識見。

中國又原是“禮讓為國”的,既有禮,就必能讓,而愈能讓,禮也就愈繁了??傊?,這一節(jié)不說也罷。

古時候,或以黃老治天下,或以孝治天下。現(xiàn)在呢,恐怕是入于以禮治天下的時期了,明乎此,就知道責(zé)備民眾的對于紀(jì)念日的淡漠是錯的,《禮》曰:“禮不下庶人”;舍不得物質(zhì)上的什么東西也是錯的,孔子不云乎:“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靜靜的等著別人的“多行不義,必自斃”,禮也。

(九月二十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