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木刻創(chuàng)作法》序

南腔北調(diào)集 作者:魯迅


《木刻創(chuàng)作法》序

地不問東西,凡木刻的圖版,向來是畫管畫,刻管刻,印管印的。中國用得最早,而照例也久經(jīng)衰退;清光緒中,英人傅蘭雅氏編印《格致匯編》,插圖就已非中國刻工所能刻,精細的必需由英國運了圖版來。那就是所謂“木口木刻”,也即“復(fù)制木刻”,和用在編給印度人讀的英文書,后來也就移給中國人讀的英文書上的插畫,是同類的。那時我還是一個兒童,見了這些圖,便震驚于它的精工活潑,當作寶貝看。到近幾年,才知道西洋還有一種由畫家一手造成的版畫,也就是原畫,倘用木版,便叫作“創(chuàng)作木刻”,是藝術(shù)家直接的創(chuàng)作品,毫不假手于刻者和印者的?,F(xiàn)在我們所要紹介的,便是這一種。

為什么要紹介呢?據(jù)我個人的私見,第一是因為好玩。說到玩,自然好像有些不正經(jīng),但我們鈔書寫字太久了,誰也不免要息息眼,平常是看一會窗外的天。假如有一幅掛在墻壁上的畫,那豈不是更其好?倘有得到名畫的力量的人物,自然是無須乎此的,否則,一張什么復(fù)制縮小的東西,實在遠不如原版的木刻,既不失真,又省耗費。自然,也許有人要指為“要以‘今雅’立國”的,但比起“古雅”來,不是已有“古”“今”之別了么?

第二,是因為簡便。現(xiàn)在的金價很貴了,一個青年藝術(shù)學(xué)徒想畫一幅畫,畫布顏料,就得化一大批錢;畫成了,倘使沒法展覽,就只好請自己看。木刻是無需多化錢的,只用幾把刀在木頭上劃來劃去——這也許未免說得太容易了——就如印人的刻印一樣,可以成為創(chuàng)作,作者也由此得到創(chuàng)作的歡喜。印了出來,就能將同樣的作品,分給別人,使許多人一樣的受到創(chuàng)作的歡喜??傊?,是比別種作法的作品,普遍性大得遠了。

第三,是因為有用。這和“好玩”似乎有些沖突,但其實也不盡然的,要看所玩的是什么。打馬將恐怕是終于沒有出息的了;用火藥做花炮玩,推廣起來卻就可以造槍炮。大炮,總算是實用不過的罷,而安特萊夫一有錢,卻將它裝在自己的庭園里當玩藝。木刻原是小富家兒藝術(shù),然而一用在刊物的裝飾,文學(xué)或科學(xué)書的插畫上,也就成了大家的東西,是用不著多說的。

這實在是正合于現(xiàn)代中國的一種藝術(shù)。

但是至今沒有一本講說木刻的書,這才是第一本。雖然稍簡略,卻已經(jīng)給了讀者一個大意。由此發(fā)展下去,路是廣大得很。題材會豐富起來的,技藝也會精煉起來的,采取新法,加以中國舊日之所長,還有開出一條新的路徑來的希望。那時作者各將自己的本領(lǐng)和心得,貢獻出來,中國的木刻界就會發(fā)生光焰。這書雖然因此要成為不過一粒星星之火,但也夠有歷史上的意義了。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九日,魯迅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