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〇 仁房的大概
關于各房的事未曾說及,現(xiàn)在因為講到玉田,所以把仁房提前來一說吧。仁房底下也分作三派,以禮義信為名。禮房的長輩已先死,剩下的是十三世,那里又分兩房,長房三弟兄,以小名為號,六四字菉史,四七字思蕺,五十字衍生,只有六四娶妻成家,有子名連元,字利賓,女名阿云。次房子衡,小名曰惠,過四十后始娶,有子女,名字不具詳。義房十二世弟兄甚多,在癸巳前后只存花塍,是個秀才,椒生名慶蕃,是舉人,玉田是秀才,藕琴在陜西。椒生有二子,長伯文,次仲翔,是秀才,玉田有二子,長伯是秀才,次仲陽?;鬅o子,以伯文為后,信房十二世吉甫在平湖做教官,死于任所,無子女,以仲陽為后。那時住屋分配,第四進五進東頭兩幢歸于禮房,中部是義信兩房的,因承繼關系差不多都為義房所有了。那里也是一個小堂前,西邊后房花塍死后,為椒生住室,后房是玉田所居,將廊下隔斷,改造為小書房,南窗下放著書桌,魯迅所說各種名目很生的書籍,便是在這地方看見的。那小堂前和小書房其實即與興房的東一東二正相對,中間是一個不大的明堂,卻用曲尺形的高墻隔開了,南面只剩了一條狹長的天井,北面的小明堂也就并不寬大,陽光不多,這于愛種珠蘭建蘭的人是很不方便的。從白板門出去,走過大堂前,彎到那里去很有一大段路,但如沒有那墻,就只有一個院子之隔,不過十步左右而已。戊戌以后,伯夫人為得慰問魯老太太喪兒之痛,時相過從,那時玉田公也去世了,她有時候便隔著墻叫話,問候起居,吃過飯沒有,便是利用這房屋特別的構造,若是兩間相并的房間,倒反而不能那么容易傳聲了。